03.05 理財產品到底保不保本?

颶寶人


理財產品,作為一種投資,而投資就沒有保本一說,任何投資本身都有風險,只是風險高低而已;即使是我們默認無風險的國債,其理論上都存在風險,因為**是有更替的。那麼為什麼以往理財產品,一直給我們的觀念是保本的呢?這就不得不說我國的銀行業現狀了。

銀行業現狀

在我國,銀行業雖然也曾被稱為壟斷行業,但是與石油、電力、通信這些比起來,銀行根本算不上壟斷,截止2017年年末,我國的銀行高達4000多家,數量多,必定會帶來競爭。然而,社會的資源是有限的,這家銀行佔有多,另外一家肯定就少。理財產品是銀行推出的吸收資金的一種手段。聚集起來後,用於投資。

但銀行的投資並非萬能的,總有失手的時候,一旦出現虧損,為了維護聲譽,一般銀行都會進行兜底(畢竟利潤多,不差這一次半次的賠付);因為你不兜底,那麼輿論的發酵及傳播,最終會使得客戶轉投其他兜底的銀行。而客戶是銀行的根基,一旦客戶減少,最終損害的是銀行的核心利益。

因此在以往,即使非保本的理財,一旦出現虧損或者未達到預期的收益,在可承受的範圍內,銀行一般都會進行兜底(也稱為剛性兌付),因此我們一直感覺理財是保本的。

PS:飛單及虛假理財一般銀行不兜底,一則這是員工個人行為;二則這兩者涉及的金額一般較大,超過銀行的承受範圍。以往銀行自身經營的理財,即使虧損也不可能是本金全部損失,而只是小層度的損失,這個銀行負擔的起。

資管新規

不過呢?這種情況在今年徹底被終結了;2018年4月27日,國家的四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額意見》,《意見》中明文規定,打破剛性兌付,所以以後銀行不會在發行保本理財了。而理財產品發生虧損,用戶必須自行承擔損失,銀行也不會在進行兜底了。

該怎麼辦?

其實,無需考慮太多,因為開頭我們說了,任何投資都有風險,但風險是相對的,理財產品也是分等級的(R1、R2、R3、R4、R5),越低的等級,投資的產品越保險,安全性越高,所以如果你選購的產品屬於R1、R2這些層級的理財產品,那麼保住本金的概率可以說99%以上,跟你存餘額寶類似,所以對於不保本三字,無需過於擔憂,選對產品,這個對你來說也就是一個表面上的單詞而已。

最後說一點:每個時間段,社會上都有一個主流低風險的投資收益率界限,如果你投資的產品在這個收益率以內(目前來說6%以內,當然5.5%以內會更精準),基本上安全都是有保障的,很多人投資的虧損往往都是因為貪圖高息所致;不貪圖高息、不盲目投資、只選擇自己熟悉的產品,那麼你的投資保本率99%以上不為過。


鯉行者


2018年4月27日,央行等多部委共同出臺了《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簡稱“資管新規”)。對於老百姓來說,最大的影響就是銀行理財再也不能保本保收益了。

資管新規出臺之前,銀行、信託等金融機構一直是按照行業潛規則執行剛性兌付,也就是為投資者保本保收益。這就是說,當銀行或信託的某一項目投資失敗,出現資金虧損時,它往往會為了維持自身聲譽,自掏腰包補貼客戶,以保證客戶收益。銀行們這麼做的根本原因可不是發什麼善心,而是隻有這樣,才能更加有利地吸收客戶資金,客戶才會放心地將更多錢款交給其打理,它才有更多的錢去放貸投資。當然,銀行自身會通過各種途徑(如設資金池和資金期限錯配)來補足這塊損失。

這樣做看上去很美,似乎是件雙贏的事情,投資者、銀行都能獲得自己想要的利益,但實際上這會使行業積聚的風險越來越大。盛世太平時期,小概率損失銀行可以承受,可一旦出現經濟下行,或金融危機來臨,理財產品出現大面積虧損,銀行方面也將出現資金斷裂付不起錢,進而導致整個金融系統出現巨大動盪。

金融監管機構的一大任務就是要防範風險,因此打破剛兌勢在必行,一方面嚴控金融機構的行為,另一方面加強投資者教育,提升個人風險意識,建立自負盈虧的投資理念。

那麼理財產品到底還能不能買呢?我想大家不必過於悲觀,收益率在6%以下,資金投向安全級別較高的貨幣基金和債券基金類產品,風險程度還是比較低的。


孫建波


1、回答這個問題可以參考樓繼偉說的一句話:“說6%以上保本保收益的都是騙子”。樓繼偉曾經擔任過財政部的部長,也是社保基金理事會的董事長,說這話不是沒道理。

2、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理財產品都是保本的,或者說是剛性兌付的,也就是說,可能這個產品的投資其實可能虧了,但是這個發產品的機構為了保護好自己的名聲能夠繼續獲得好的評級繼續發產品,也為了讓投資者不鬧事,所以拿各種路子弄來的錢填補了這個窟窿,所以很長時間以來大家買理財產品認定就是不能虧的,不論是100萬的信託還是100塊的基金,都不能虧。

3、但這個是有違投資常識的。理財產品保不保本,主要看投向的風向。比如有的產品是拿去放貸了,有的產品是拿去投向風險度極低的資產了,比如大家熟悉的貨幣基金,像餘額寶,他們主要投資於短期貨幣工具,如國債、央行票據、商業票據、銀行定期存單、政府短期債券、企業債券(信用等級較高)、同業存款等短期有價證券。時間也很短,一般不超過一年,通常120天,所以這類產品的風險是極低的,類儲蓄產品了。

但即便這種風險極低的產品也是可以產生虧損的,比如突然出現大規模贖回導致只能拋售未到期債券時,中外都出現過貨基虧損的個案。

4、像貨基都會出現虧損,那麼投向高風險資產的理財產品不保本的情況更普遍,比如投向股市、投向實業、投向股權的理財產品不保本是很正常的,所以很多資產管理人是用收益分成的方式收佣金,這樣更能保證投資人的利益。

5、現實中,不懂行的人經常被忽悠,因為理財經理通常會用預期收益、演示收益來向你展示產品有多優秀,其實他說的可能只是理想狀態下的高收益,跟最後實際的情況差距很大,所以千萬別隻看收益率去買理財產品,應該對他的產品構成、投資方向的等等做綜合瞭解再做決策。


大貓財經


您好,非常明確的告訴各位朋友,理財產品不保本!而且還不保收益呢!而且呀,不能提前支取贖回!所以在購買的時候一定要多方比較,深思熟慮。

依照目前相關部門的最新規定,不允許發行保本的理財產品!而且理財產品的收益與本金,最終是依照投資結果來確定,無論最終結果如何,都由投資者本人承擔!從咱老百姓的角度也可以理解為,不保本,不保收益。

在投資理財產品興起的初期階段,部分金融單位曾發行了大量的保本型投資理財產品,最終結果並不理想,部分出現了虧損,但當時這些虧損由發行單位自行承擔了。後來國家根據相關的實際情況,修改了相關的規則,不再允許發行新的保本型投資理財產品。

也就是從那時起,新發型的投資理財產品不再保本,也不得承諾保證收益!

本身來講,投資理財產品屬於高風險高收益,它所進行的各種投資,每時每刻都是處在變化中,有許多無法防控,無法預計的情況和風險,因此,本不存在保本一說。

但是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正規的投資理財產品,大多是是由一些大型金融機構,如銀行,保險公司,信託公司等發行的,他們在理財產品的設計,管理方面,有相當豐厚的經驗與較為全面的風險控制措施,因此到目前為止,出現大面積虧損的投資理財產品,並不多見,絕大多數投資理財產品的本金相對是安全的,同時收益也有一定的保障。

因此,對於想要博取高收益的朋友們,可以考慮這些大型機構所發行的,正規的投資理財產品。

我長期從專業從事投資理財,管理營銷宣講工作,如果您有這方面的問題和好的看法建議,歡迎留言討論。


理財迦


早在2017年11月份,“一行三會”聯合下發《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強調資產管理業務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凡是剛性兌付的金融機構將予以嚴懲。2018年,你很有可能再也買不到承諾保本的銀行理財產品了!雖然資管新規暫未出臺,但是銀行的理財產品肯定是不能承諾保本了。

剛性兌付,意思是指對理財產品保本保收益的承若,在達不到要求時,有人會進行兜底墊付。這是行業的潛規則,特別是銀行,作為資金中介擁有巨量的存量資金,通過保本保收益的方法吸引資金。現在剛性兌付也被打破了。

18年年初,各大銀行頻現兌付危機,1月4日,招行一位客戶向媒體爆料,稱其2013年買了招行北京分行首體支行的理財產品,預計年化收益率為11%-13%,2017年9月遭遇違約。隨後,招行通過媒體澄清資管計劃不存在違約情況,同時表示,本金的收回及收益獲取,取決於投資標的的投資回報情況,存在本金損失的風險。1月5日,交行一款規模3億的銀行理財產品,被媒體曝出存在退出分歧,部分投資人表示存在推出困難。交行隨後回應,嚴格按照理財產品說明書要求披露理財產品投資報告。

銀行理財產品也不保本了,其他風險較大的投資方式更不用說,可能現在保本的投資方式只有餘額寶了,但餘額寶也不是絕對保本的。因此大家在投資時注意投資風險,任何理財產品都是有風險的。


環球老虎財經


從法律的角度上講,不能做到“保本保息”

但是從產品的結構設計上講,基本上可以。

我國法律規定了,如果私募基金在合同上不得出現諸如“保本保息”的字樣,一旦出現,屬於違法行為,合同也屬於無效合同。

說的難聽一點,就算私募基金公司最後賴賬不給你錢,你攥著當時籤的帶有“保本保息”字樣的合同上法院,法院也沒轍。

但是!從產品的結構設計上可以完成實質上的保本保息。那麼具體怎麼操作呢?讓我們來用一個例子來說明:

比方說郝酉乾和梅莎倩分別投資了900萬和100萬到一個私募基金當中。郝酉乾自己總愛疑神疑鬼的,投資比較保守。而梅莎倩呢比較有闖勁,風險承受能力高,於是兩個人一合計,那這樣吧郝酉乾這900萬做“優先級”一年8%的收益,而梅莎倩的100萬呢做“劣後級”。

如果一年後他倆投資的這個私募基金大賺特賺,獲得了30%的收益,變成了1300萬。現在該分錢了,郝酉乾作為“優先級”只能按照約定,獲得自己的本金加8%的收益,應該分到900*(1+8%)=972萬,這剩下的1300-972=328萬就都是 “劣後級”梅莎倩的了,梅莎倩的收益率呢就是328/100-1=228%。驚了啊!一年之後翻三倍啊!你說這郝酉乾眼紅不眼紅?

不過! 俗話說得好,就看賊吃肉沒見賊捱揍。

如果一年後他倆投資的這個私募基金沒賺什麼錢,只獲得了1%的收益,變成了1010萬。這時候分錢了,郝酉乾作為“優先級”還是會按照約定,獲得自己應該分到972萬(收益8%)。這剩下的1010-972=38萬就是梅莎倩的了,結果梅莎倩的收益率就是38/100-1=-62%。好嘛,一年下來一分錢沒拿著還不說反倒淨賠62%。

從這個例子就可以看出,雖說在基金大賺特賺的時候“優先級”的收益率遠低於作為“劣後級”,但作為“優先級”本金和利息都得到了保障。

產品結構設計所隱含的保本保息並不是絕對的!

還是剛才這個例子,如果一年後市場不景氣,他倆投資的私募基金賠錢了。一清算資產,只能賣800萬了,那麼這800萬都屬於“優先級”的郝酉乾,但是郝酉乾依舊賠了自己900萬的1-800/900=11%。而“劣後級”的梅莎倩血本無歸。

所以結構化所隱含的保本保息程度取決於“優先級”資金與“劣後級”資金的比例,“劣後級”資金越多,那麼保本保息的程度就越高,不過相對的,“優先級”的收益也會隨之降低。

作為普通投資者,可以根據自己承受風險的能力來選擇作為“優先級”還是“劣後級”,來更大程度的保障自己的資金安全。



投參


根據國家規定,理財產品都不能承諾保本,也不能承諾保收益。所有的理財產品都是有風險的,只是根據理財產品的投資方向不同,風險高低有所不同而已。對於貨幣基金以及低風險的定期理財來說,如期兌付率很高,風險很小。

真正把財富增值收益率寫入合同的,也只有理財型保險了。這個是確定保本保收益的,所以收益率也不會高到哪裡去,優勢在於轉款專用、安全賬戶、複利增值。

不要想著保本又高收益的好事。如果有這種事,多半是陷阱。哪怕是房地產,現在投資風險也是非常大。

你可以通過 保險+低風險定期理財+基金,這樣的科學組合搭配,定期理財和基金還可以再通過定投和分散投資 來控制風險在可控範圍內,更重要的是管好你的花銷,長此以往,財富一定會不斷積累。

安優保風險規劃工作室,為家庭客戶提供保險諮詢、保險規劃配置、投保指導、理賠協助服務。


安優保小安


理財產品到底保不保本?相信許多存銀行的儲戶都會想知道這個問題。先說答案,理論上不保本不保息,但是實際上大多數情況下是保證的。但資管新規出臺後可能有所變化。

首先先說理財產品吧,既然叫理財產品不叫定期存款,可見其相對於銀行存款來說收益高了,風險大了,國家為了嚴控風險,自然不可能為這類產品進行保證收益。因為這體量太大了,萬一市場不好,風險容易傳導。

那為什麼大多數情況下是保證的呢?首先資管對產品進行設計的時候,知道銀行賣這類產品看中的就是穩定。也就是說,銀行對資管公司的要求是,收益不高可以,但一定要收益穩定。其二,為了銀行的形象考慮,即使出現了些許的虧損,銀行也會先行墊付,保證儲戶的收益。

但是,資管新規出臺後就不是這樣了。政府怕銀行理財因為銀行的兜底導致規模不斷擴大。這樣,萬一金融風暴襲來,很容易收益達不到,銀行也兜不了這個攤子。市場動盪,引起系統性風險,最後還得政府出手,而這顯然也是政府不願看到的。

所以總結來說,以前理財基本保證收益,以後不一定。


huToni


誰都可以理財,但不是誰都會理財。

想學習更多理財知識,快來關注靜心社區吧。

靜心社區,一個教你學習理財的社區。


理論上來說,任何理財產品都有風險。

放在以前,很多理財產品都屬於保本理財。


就是說,你買了某保本理財產品之後,不需要擔心任何風險,保證到期之後至少是保本的。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你買的這個理財產品沒有風險。其實是有風險的,只是被賣方通過補貼等形式給轉移到了其他地方。

但是,不管怎樣,以前是有理財產品給你保本的。

以後就不行了,保本理財會慢慢退出歷史舞臺。

前段時間,國家出臺的資管新規就規定要打破剛性兌付。這意味著,銀行等金融機構不得再給你承諾保本了。你投資的理財產品如果虧損了,你自己來承擔。

就像我說的,誰都可以理財,但不是誰都會理財。有保本理財產品的時候,你不會理財也沒關係,買就完了。

以後就不能再這麼幹了。你必須具備一定的理財知識,必須清楚知道你要買理財產品的潛在風險,必須知道發生風險之後的後果。不然的話,金融機構都不會也不敢賣給你任何理財產品的。


如果想學習更多理財知識的話,可以關注靜心社區。我們的會員已經開課了,歡迎你的加入。

希望可以幫助到你。大家有什麼想說的也可以在下方留言,我們一起探討。另外,有什麼理財方面的問題,也可以關注同名公眾號:靜心社區(jingxin20180101)


靜心社區靜哥哥


那得看你自己怎麼理解這個“保本”了,如果你說的是一毛錢都不會花,我想是不存在的,天下沒有空手套白狼的事情。但是你可以花費一小部分錢,為自己的本金買個“保險”,在既定的時間內,保證你虧損的本金可以歸還。換句話說,你改變不了投資的本質,收益與風險並存,但你卻可以轉移風險。有點像花錢請人辦事的樣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