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7 科技“唱主角”脱贫“加速度”

近年来,普洱市科协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市各级科协组织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以“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的职责定位为主线,认真履职。特别是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普洱市科协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展引智活动,大力实施科普惠农,不断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和增强农民致富能力,努力把科技扶贫工作“扶在点上、扶到根上”。2018年,普洱市科协被省科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授予第二届“云南省科学技术普及奖”先进集体称号。

科技“唱主角”脱贫“加速度”

市科协党组书记、主席赵一丹到宁洱县调研科技助力精准脱贫工作

服务科技扶贫,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澜沧县绿色食品产业——第一车冬季马铃薯向北京进发!”2月23日,随着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的一声宣布,满载冬季马铃薯的大货车从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勐朗镇勐滨村那养村民小组发往北京——这标志着普洱市科技扶贫事业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普洱市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1%,有拉祜、佤、傈僳、布朗、瑶5个 “直过民族”。截至2015年底,建档立卡“直过民族”贫困人口达21万人。其中,澜沧是全市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全县尚有11个建档立卡贫困乡(镇)、81个贫困村、13.93万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28%,占普洱市贫困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贫困人口居云南省第四位、普洱市第一位。

科技“唱主角”脱贫“加速度”

澜沧县职业高级中学“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指导班”开学典礼(云南农大 石炼军摄)

自中国工程院开始定点帮扶澜沧以来,普洱市科协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坚持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积极主动做好院士专家的服务工作,积极跟进,协调中国工程院、云南省科技厅、云南农业大学等力量,结合澜沧实际,编制《澜沧县科技扶贫示范县建设行动计划(2017—2020年)》,按照“扶贫先扶智、致富靠产业”的思路,充分发挥组织优势,通过实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程、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农村专业技术培训等举措,引导优质科技资源和服务向基层集聚,促进科技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的发挥,奋力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

在多次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中国工程院决定立足当地独特的气候优势, 在澜沧发展林下三七、冬季马铃薯、冬早蔬菜等项目,以产业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

科技“唱主角”脱贫“加速度”

“院士洋芋”喜获丰收(普洱日报 吕禾摄)

针对当地坝区大量土地冬季闲置的情况,以及当地丰富的光热条件和水资源,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为首的专家院士们引进了冬季马铃薯示范种植项目,在院士专家团队的全程指导下,冬季马铃薯种植实现了亩产超3吨,群众每亩可增收4000元左右,并在全县六个乡镇推广种植。与此同时,中国工程院还引入销售企业,使一车车的“院士洋芋”源源不断销往北京、山东等地,有力地带动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

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澜沧,海拔高差大,是显著的立体气候。与此同时,湿润的林下环境为发展林下中药材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为充分发掘澜沧县林下资源优势,中国工程院定点扶贫项目组经过多次实地调研,于2016年底开展了林下原生态三七种植试验示范。目前林下三七原生态种植面积已达到连片400亩,并在全县20个乡镇选点开展了试种。预计该项目投产后,农民每亩可增收5—15万元,成为带动澜沧县山区群众增收致富最具潜力的产业,

澜沧县青山弥望,自然资源丰富,如今科技扶贫正在唤醒它的绿色发展潜力,绿水青山正在变为金山银山。如今的澜沧,一座座崭新的农家小院掩映在绿树之中,村寨连户路干净整洁,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大大改善,越来越多的群众开始走上了脱贫之路。

服务乡村振兴,培训新型农民。由于历史文化的原因,普洱市劳动者素质整体较低,全市人均受教育年限低于全省人均水平。全市多数劳动者受教育程度低、综合素质不高、思发展、求发展的意识不强,素质性贫困已成为加快发展的主要瓶颈。市科协坚持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把“扶智”作为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千方百计地为提升农民群众素质能力献计出力。

“院士洋芋”的种植,让当地老百姓尝到了科技带来的甜头。但普洱市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怎样让更多的贫困农户享受到科技带来的红利呢?

科技“唱主角”脱贫“加速度”

农函大养猪培训

“院士洋芋”种植成功之后,朱有勇院士团队创新性地在澜沧职业高级中学创办全日制院士指导班以及冬季马铃薯蔬菜种植、林下三七种植、畜禽养殖、中药材资源4个院士短期农业技术培训班。在市科协的积极协助下,培训班面向全县20个乡镇每班招收60人,合计240人。招生对象不受年龄、学历限制,只要愿意脱贫致富、渴望学习实用技术的,都可报名参加,择优录取。让每一个到过的人都难忘的是,培训班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专家亲自授课,采取边学习边生产的模式,学用紧密结合,让学生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学会种植、养殖技术。

“选种、筛种、培土、捞沟……每一个环节都是院士专家在地里面手把手教到会为止。”参加院士指导班学习的勐朗镇勐滨村那养村民小组村民李正华告诉记者,“参加完培训后,每名学员还会领到1亩地的种薯在自家地里面种‘作业田’,收成后根据亩产量给出‘及格’‘良好’‘优秀’几个档次评分,亩产量最高的还能有奖励。”

科技“唱主角”脱贫“加速度”

市科协在挂钩村开展割胶技术培训

院士指导班开班以来,无论是学员还是带班的职校教师,每个人学习热情高涨,通过反复的实操实训,学员们学到了真东西,掌握了真本事。学成之后的学员们,正变成一颗颗脱贫致富的“种子”洒遍普洱大地,形成全市脱贫攻坚工作的“星火燎原”之势。

服务创新驱动,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是脱贫致富的翅膀。扶贫必扶智,才能阻止贫困代际传递。近年来,普洱市科协认真落实市委书记卫星提出的“要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健全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等制度,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培育人才、凝聚人才”的要求,用新理念谋划扶贫开发新路子,坚决走科学治贫精准脱贫之路。

科技“唱主角”脱贫“加速度”

流动科技馆巡展现场

以青少年为主体实施本土人才素质提升计划。积极协助中国工程院推进普洱职业教育分中心项目,让更多适龄青年和贫困群众接受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加快教育扶贫进程,切断贫困代际传递。积极开展大篷车进社区、“百名专家”科普讲座等活动。仅2017年,就举办了81个班次的农函大培训,内容涉及到农民如何科学生产、科学生活等方面;同时积极扶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带头人、农业龙头企业等,积极表彰推荐一批优秀农技协龙头协会、农技协优秀乡土人才、基层农技协先进实用技术、农技服务典型经验做法。

把科技馆建成一个重要的科普教育基地。全市第一个州市科学技术馆于2015年3月在普洱市落成以来,市科协扎实推进科技馆免费开放,到2018年3月,普洱市科技馆共迎来试点学校及周边学校师生、居民24万人次参观。

科技“唱主角”脱贫“加速度”

第33届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颁奖仪式

举办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每年均组织青少年参加科技创新大赛,每年均有贫困地区的学生获奖。2017年,普洱市一中学生创新成果竞赛项目《普洱茶的前世今生》获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最高奖云南省科协主席奖;2017年,创建科普示范学校5所、科普示范社区5个,建成社区科普大学12所;2018年,在第33届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暨机器人竞赛中,普洱市再创佳绩,获学生创新成果竞赛项目三等奖10项。

积极实施外来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和人才需求,着力引进院士专家下基层进农村、企业开展科技扶贫。2017年创建了1所院士工作站、4家专家工作站,在院士专家工作站创建中实现了零突破。同时助力市委、市政府成功聘请19名院士作为市政府的科技顾问,并多次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和行业管理人员开展专业知识培训,到企业调研,开展产业对接,帮助本地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助力脱贫攻坚工作。如:为了做强做大茶产业,擦亮“普洱茶”金字招牌,多次邀请陈宗懋院士、宋宝安院士、林智研究员、杨柳霞研究员等院士专家为茶企业代表、茶叶技术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

科技“唱主角”脱贫“加速度”

九三学社中央“院士专家科普巡讲”走进普洱

2016年,中国科学院“百名院士专家行”走进了普洱市,举办了学术报告会、专题讲座、专题座谈会,院士专家们走进大专院校、科普基地、企业生产基地等实地调研,为茶叶、林业等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建言献策,提供人才、技术等多种智力支撑,助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下一步,普洱市科协将按照坚持精准扶贫,坚持造血与输血、扶贫与扶智、自力更生与借助外力相结合,因地制宜地走出一条扶真贫、真扶贫的发展道路。(普洱市科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