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0 徐州傳統技藝:沛縣黿汁狗肉(省級非遺保護項目)

歷史沿革及分佈情況

沛縣黿汁狗肉始於秦末,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經人們歷代不懈的探索實踐,形成了風味獨特的美食,被評為“中國名菜”。

徐州傳統技藝:沛縣黿汁狗肉(省級非遺保護項目)

據司馬遷的《史記》記載,秦末最著名的狗屠當數沛縣人樊噲,他與做泗水亭長的劉邦一起,吃著狗肉,喝著燒酒,研究狗肉的燒製技藝,從火候到配料,再到工藝流程無不探究和試驗,他採用的武火猛煮、文火慢燉、壓鍋久燜及原湯再用、與黿魚共燒等工藝成為絕技,終於燒製出透而不膩,韌而脫骨,醇香可口的沛縣黿汁狗肉。

樊、劉雖是好友,但劉邦天天去吃狗肉,樊噲總感到不快意。一天,樊噲提前把狗肉煮好,天剛四更,便乘船到微山湖東岸的夏陽去賣。心想劉邦再也不能來白吃狗肉了。劉邦與往常一樣,起床後來到市上,找不到樊噲的影子,仔細打聽才知樊噲渡河到夏陽賣狗肉去了,劉邦慌忙趕到河邊,也沒見到樊噲,想乘船過河,但囊中空乏,便在河邊徘徊起來。

忽然看到水中游來一隻大黿,劉邦呼大黿: “你能馱我過河嗎?”只見大黿點點頭,劉邦立即跨上黿背,平安到了對岸,找到樊噲白吃了狗肉。為此,樊噲感到不快。為了不讓劉邦再尾隨混吃狗肉,一天,他瞞著劉邦,將老黿捉住帶回家中,當夜就把黿宰了,又殺了幾條狗與老黿同煮。不料,狗肉更為鮮美異常,黿肉一熟,濃香傳遍全城四鄰村莊。

天剛亮,人們便流著饞涎,紛紛前來搶購狗肉,喧囂從來不吃狗肉的人也趕來品嚐佳味。狗肉與黿肉全部賣光了,只剩下一鍋原(黿)汁湯,樊噲就用黿湯煮狗肉,味道仍為鮮美,留下了獨特的工藝配方,被稱為“黿汁狗肉”。

徐州傳統技藝:沛縣黿汁狗肉(省級非遺保護項目)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沛縣黿汁狗肉的產業遍及沛縣所有鄉鎮,尤其是張寨王灘、崔寨兩村,家家以燒製黿汁狗肉為業,作坊達三百多家。城區以樊、劉、王灘三家的黿汁狗肉作坊為主。

基本內容及藝術特徵

煮制黿汁狗肉的水質獨特。沛縣境內有四大名井,四大名井即烏龍潭邊的“樊井”、泅水亭的”八寶琉璃井“、王灘的”龍眼井”、王莊的“湖陵井”,這四口井的水質都是清澈甘甜的。

徐州傳統技藝:沛縣黿汁狗肉(省級非遺保護項目)

烹製流程:選狗。以當地土狗(家狗)為上好原料。屠宰、剝狗皮、分割(用砍刀把狗分割成五段:頭頸一塊,前腿各一塊,兩條後腿為一塊,要做到胴體不落地),精選、刷洗、泡肉、別狗腿(把狗的腿部別在肋骨下面。目的是為了在煮的過程中便於翻動)、下生料(丁香、桂皮、花椒、大小茴香、肉豆蔻、乾薑、白芷、桃仁、木香、丹參、砂仁、草豆蔻、黃芪、草果、蓽菠、白朮、肉桂、甘草、八角、當歸、陳皮等)、去血沫、煮肉、燜肉、拆骨等。

主要價值

沛縣黿汁狗肉烹製技藝歷史悠久,工藝獨特,在海內外具有較高的知名度。產品既可食之於地攤、小店,也可登大雅之堂,是走親訪友饋贈來賓的貴重禮品。

徐州傳統技藝:沛縣黿汁狗肉(省級非遺保護項目)

沛縣生產黿汁狗肉具有助消化、清溼消毒之功效。狗骨可製成骨粉,是中成藥的原、輔料,可活絡筋骨,對骨癌有療效,具有很高食用價值和藥用價值。

沛縣黿汁狗肉烹製技藝於2009年被列入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徐州傳統技藝:沛縣黿汁狗肉(省級非遺保護項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