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李世民帶領十人發動玄武門之變,這十人最後都是什麼下場?

小小嬴政


玄武門之變,是唐初最重要的事件,它是李世民一生中最大的汙點,但沒有它,很可能李世民也就是一個令人惋惜的唐朝開國親王而已,絕不會成為令無數人景仰的唐太宗。

玄武門之變的原因很簡單,戰功赫赫的李世民在哥哥李建成的打壓下發起了對皇位的衝擊,最後一舉攻成,弒兄殺弟、逼父退位,李世民成了大唐新的皇帝。

玄武門之變發生在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當天李世民率領他的心腹們,攜帶武器進入皇宮玄武門,並在此埋下伏兵,等李建成和李元吉手無寸鐵經過時,一舉將其斬殺,隨後發兵斬草除根,殺進他們的兒子。

由此可見,玄武門之變的成功,離不開這些心腹,心腹有兩說,一說是十人,即長孫無忌、尉遲恭、侯君集、張公謹、杜君綽、鄭仁泰、劉師立、獨孤彥雲、公孫武達和李孟嘗,一說為十二人,即長孫無忌、尉遲恭、房玄齡、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節、秦瓊、段志玄、屈突通和張士貴。除去重複的,總共十九人,一起來看一下他們的最終結局。

1、\t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可以說是李世民心腹中的心腹,他跟李世民從小就認識,結為布衣之交,後來長孫無忌的妹妹更是嫁給了李世民,兩人成為郎舅,關係更加密切。

跟李世民綁在一條戰船上的長孫無忌也是盡心為李世民謀劃,是天策府的重要成員,也是玄武門之變的重要謀劃人之一。政變成功後,李世民投桃報李,長孫無忌風光了二十幾年。

在太宗朝,長孫無忌官居宰相,爵至趙國公,還是國舅、大功臣,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首。李世民去世前,更是命長孫無忌、褚遂良輔政,可見其信任。

然而,信任是李世民的,對於新皇帝李治而言,這位親舅舅位高權重,勢力太大了,所以藉著廢立皇后的機會,李治夫婦跟長孫無忌大斗特鬥,最後夫妻組合獲得勝利,長孫無忌被罷官流放。

659年,武則天的黨羽許敬宗誣告長孫無忌謀反,李治將其賜死,長孫無忌於家中自縊而死,近支親屬也被流放嶺南為奴為婢。

674年,李治追復長孫無忌官爵,命其孫長孫元翼承襲趙國公爵位,並將他陪葬昭陵。

2、\t尉遲恭

尉遲恭,字敬德,是李世民的心腹猛將,官至右武侯大將軍,封鄂國公,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尉遲恭在玄武門之變中,表現最“出色”,親自前去逼宮李淵,讓李淵下旨穩住局勢,因此尉遲恭被李世民定為政變頭等功,獲得了巨量賞賜。

尉遲恭是一員猛將,為唐朝的建立和統一立下了不朽功勳,但他為人太過憨直,居功自傲,跟其他功臣攀比功勞,搞得大家關係很差,所以李世民將其外調地方。

晚年的尉遲恭變得非常迷信,沉迷於煉丹修仙,十餘年不與外界交往。

658年,尉遲恭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四歲,諡號忠武,李治罷朝三天,將其陪葬昭陵。

3、\t侯君集

侯軍集也是李世民的心腹將領,戰功赫赫,官至兵部尚書,封陳國公,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他是唯一一個在太宗朝被殺的功臣,這還真不能怪李世民,怪只怪侯軍集太作。

侯君集在玄武門之變的時候,功勞也很大,跟長孫無忌這些人也是平起平坐的,加上後來他出徵突厥、平定高昌,功勞更大。但他居功自傲,常做出出格的行為,征討高昌時私自處置無罪之人,還私吞高昌國寶。

因為這些錯誤,李世民還把侯軍集送進過號子,但侯軍集出來後並沒有悔改,反而心懷怨恨,跟同樣心懷鬼胎的太子李承乾一拍即合,策劃謀反。事情敗露後,侯軍集被殺,妻兒撿回一條命,但也被流放嶺南。

4、\t張公謹

張公謹,字弘慎,唐朝將領,封鄒國公,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張公謹在玄武門之變中出謀劃策,也出了大力氣,李世民稱帝后,他也受到重用,但張公謹去世的時間很早,在629年跟隨李靖平定東突厥後不久,他就因病去世了,追贈左驍衛大將軍,諡號襄,後改封郯國公。

5、杜君綽

杜君綽也是李世民手下的猛將,從義軍歸降後,就一直跟隨李世民,先後參與討伐劉武周、宋金剛、玄武門之變、攻打高句麗等,封左領軍大將軍。

662年 ,杜君綽上朝時去世,李治追贈荊州刺史,諡曰襄公,陪葬於昭陵。

6、\t鄭仁泰

鄭仁泰很早就加入秦王府,參加過武德二年至三年的平劉武周、宋金剛、王世充、竇建德的戰爭,也算是一員的大將,只不過被那些帝國將星遮蓋住了光芒。

玄武門之變中,作為秦府老人的鄭仁泰是先鋒之一,政變後也步步高昇,但在史冊上的出現次數卻很少。

高宗朝時鄭仁泰曾率軍討伐鐵勒叛亂,但卻遇上暴風雪,幾近全軍覆沒,鄭仁泰甚至被彈劾為唐朝立國以來最大的敗仗。

李治雖並未怪罪,但是等兩年後鄭仁泰再次平討鐵勒時,他的職位已經降成了左武衛將軍。這次戰事比較成功,鄭仁泰於是移鎮涼州,防備吐蕃,同年,鄭仁泰去世。

7、\t劉師立

劉師立早年是王世充的親衛將軍,洛陽陷落後,本應該被斬首的他被李世民收為已用,成為李世民屬下的一名親衛。

在玄武門之變中,劉師立也是拼了命,因功被封為左驍衛將軍。後來參與征討吐谷渾有功,封襄武郡公。

640年,劉師立去世。

8、\t獨孤彥雲

獨孤彥雲算是比較倒黴的人,剛在玄武門之變中大顯身手,以功封為幽州都督、歷陽郡公。結果玄武門之變後不久,突厥頡利可汗趁虛而入,李世民派獨孤彥雲便率軍抵擋,獨孤彥雲戰死沙場。

唐德宗將獨孤彥雲定為貞觀五十三功臣之一,續圖凌煙閣,供後世瞻仰。

9、\t公孫武達

公孫武達早年當過隋朝的禁衛軍,李淵起兵後,公孫武達前去拜見李淵,被分配到李世民帳下,參與過討伐劉武周、平王世充、竇建德等戰役,戰功突出。

貞觀年間公孫武達的主要事蹟就是打突厥,以功晉封東萊郡公。永徽年間,公孫武達病死在右武衛大將軍任上,贈荊州都督,陪葬昭陵,諡號壯。

10、李孟嘗

李孟嘗,字待賓,唐朝初期功臣之一。李孟嘗開始跟隨王君廓,後來歸順唐朝,在李世民帳下,征伐四方有功,加上柱國、開府儀同三司,參與玄武門之變後,封武水縣開國公。

貞觀年間,李孟嘗跟隨李世勣破東突厥有功,封漢東郡開國公。高宗時,病死於長安府第,享年74歲,諡曰襄,陪葬昭陵。

11、房玄齡、杜如晦

所謂“房謀杜斷”,這兩個人必須要放在一起說,兩個人一起配合,為唐朝的律法定下了基礎。

房玄齡與杜如晦等五人並列為功勞第一,後封梁國公,貞觀二十二年(649年)去世,諡文昭。

杜如晦在630年就已去世,李世民為此廢朝三天,追封為司空,蔡國公,諡成公。、涼人都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12、宇文士及

宇文士及,字仁人,唐朝宰相,但卻是隋朝駙馬,大名鼎鼎的宇文化及就是他哥哥。

宇文士及原是隋朝駙馬,後來投奔唐朝,李淵以宗室女妻之。宇文士及隨李世民征戰,升任中書侍郎,進封郢國公。

642年,宇文士及病逝,追贈左衛大將軍、涼州都督,諡號縱。

13、高士廉

高儉,字士廉,唐初宰相。

高士廉是長孫無忌跟長孫皇后的舅舅,是他將這兄妹二人養大的,也是他把長孫皇后嫁給李世民的,他跟李世民之間的關係也很親密。

高士廉在玄武門之變後進封許國公,後改封申國公,世襲申州刺史。647年,高士廉去世,追贈司徒、幷州都督,諡號文獻,陪葬昭陵,配饗太宗廟庭。

14、程知節

程知節,原名程咬金,是一個改名失敗的人物。程知節早年投瓦崗起義軍,後投靠李世民,因功封宿國公,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665年,程知節病卒,贈驃騎大將軍,益州大都督,陪葬昭陵。

15、秦瓊

秦瓊,字叔寶,隋末唐初名將。

秦瓊開始在隋朝混,先後在來護兒、張須陀、裴仁基帳下任職,後隨裴仁基投奔瓦崗軍領袖李密,瓦崗敗亡後轉投王世充,接著又與程咬金等人一起投奔李唐,從此跟隨李世民南征北戰,是一個能在萬馬軍中取敵將首級的勇將,官至左武衛大將軍、翼國公。

638年,久病纏身的秦瓊去逝,追贈為徐州都督、胡國公,諡曰"壯"。貞觀十七年被列入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16、段志玄

段志玄,名雄,字志玄,以字行,唐朝名將。段志玄早年客居太原,李淵起兵後從軍,隸屬李世民部下,隨其南征北戰,成為秦王府右二護軍。玄武門之變後,段志玄以功升任左驍衛大將軍,封樊國公,世襲金州刺史。。

貞觀年間,段志玄擔任西海道行軍總管,征討吐谷渾失敗。642年,段志玄病逝,追贈揚州都督,諡號忠壯。

17、屈突通

屈突通,隋唐時期名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屈突通曾是隋朝平定農民起義的大將,李淵進攻關中時,屈突通堅守潼關,兵敗被俘,隨後降唐,任兵部尚書,封蔣國公。

之後屈突通隨李世民平定王世充,名將畢竟是名將,功勞數一數二,因此鎮守洛陽,後回朝封工部尚書。玄武門之變後,屈突通接著,鎮守洛陽。

627年,屈突通病逝,贈尚書左僕射,諡曰忠。

18、張士貴

張士貴,唐代名將,本名忽峍。

張士貴屬於被演義故事坑慘的人,竇娥都沒他冤,一代大唐猛將,英勇善戰,屢立戰功,先後被封為虢國公、勳國公,明明是忠臣、功臣,但卻被寫成嫉賢妒能、迫害忠良、謀反朝廷的大奸臣。

657年,張士貴去世,諡號襄,享年72歲。


平沙趣說歷史


跟隨李世民參與了玄武門之變的共有十個人,分別是長孫無忌、尉遲恭、侯君集、張公謹、劉師立、公孫武達、獨孤彥雲、杜君綽、鄭仁泰、李孟嘗,另外還有一說,與這十個人不一樣,我們就只說這一說的十個人的後面的下場吧。

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凌煙閣功臣第一人,公元649年,唐太宗逝世,死前令長孫無忌與褚遂良輔政。公元654年,唐高宗想立武則天為皇后,怕大臣不從,就與武則天一起到長孫無忌家,對長孫無忌各種賞賜,暗示長孫無忌要支持,但是長孫無忌給拒絕了。


公元655年,李冶不顧大臣的反對,最終還是將武則天立為皇后,武則天也因為長孫無忌不肯支持自己,對其懷恨在心。

公元659年,許敬宗向李冶密告,說監察御史與長孫無忌,意圖造反,李治最終令長孫無忌自諡於家中。

尉遲恭

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尉遲敬德被陳為宣州刺史,改封鄂國公。

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尉遲敬德請求告老回鄉養老,李世民命尉遲敬德開府,儀同三司,五天一上朝。

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尉遲敬德隨李世民出征高句麗,回朝後,尉遲敬德就回家養老了,不問政事了。

公元658年,尉遲敬德於家中去世,享年七十四歲,諡號忠武。

侯君集

貞觀十七年,侯君集勸張亮與李承乾造反,後來李承乾失敗,侯君集被人告發,李世民本不想治侯君集死罪,但是群臣說侯君集之罪必斬不可,所以李世民最終將侯君集處死,但是赦免了侯君集的妻子和兒子,僅將他們遷到嶺南。


張公謹

貞觀元年,張公謹出任代州都督。貞觀三年,上書建議討伐東突厥,並隨兵部尚書行軍總管李靖討伐,張公謹擔任副總管。東突厥平定之後,進封鄒國公。

貞觀六年,病逝於襄州都督的任上,享年三十九歲。

劉師立

羅藝叛變,劉師立因為與羅藝關係不錯所以獲罪除名,後來起復為岐州都督,在小莫門川打敗了吐谷渾,改任始州刺史,貞觀十四年去世。


公孫武達

貞觀初年,擔任肅州刺史,於張掖河打敗了幾千突厥兵,升任左監門將軍。鹽州突厥叛亂,公孫武達斬其統帥可邏拔扈,封東萊郡公。永徽年間死在了右武衛大將軍的任上。

獨孤彥雲

後來因功進封幽州都督,歷陽郡公,在與頡利可汗的戰鬥中戰死。

杜君綽

李世民稱帝之後 ,杜君綽封為懷寧縣開國公,公元661年任遼東道經略大使,擊敗高句麗軍,斬首三萬,以功陳左領軍大將軍。公元662年,死在上朝的路上。

鄭仁泰

率軍討平鐵勒叛亂,大敗而歸,後徵高麗,也是大敗,所以被降職。

李孟嘗

貞觀四年,李孟嘗隨李世勣大破突厥於嘖北陰山。

貞觀五年,封食邑兩千戶,封漢東郡開國公。

貞觀二十年,任黔州刺史。

公元666年,病死於長安家中,享年七十四歲。


歷史簡單說


我來回答。

武德九年六月,李世民率長孫無忌、尉遲恭、侯君集、張公謹、劉師立、公孫武達、獨孤彥雲、杜君綽、鄭仁泰、李孟嘗一共十個人發動了玄武門之變,將李建成一箭穿心,逼李淵退位自己當了皇帝,開創了貞觀之治。那麼這十個人都是什麼路數,他們最後都是什麼下場呢。

長孫無忌,李世民兒時夥伴親密戰友兼大舅哥,追隨李世民東征西討,成為李世民天策府重要成員。玄武門之變後當了宰相,李世民臨終託孤,把李治和朝政大權交給他打理,後被李治和武則天聯合李勣許敬宗李義府聯合絞殺,流放後投繯自盡。

尉遲恭,開始跟劉武周幹,後投降李世民,在李世民推心置腹的招撫後成為李世民忠心干將,隨著李世民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玄武門之變後位高權重,晚年閉門自守,善終。

侯君集,最早跟隨李世民的一批人,玄武門之變後征討吐谷渾,攻滅高昌,一時風頭無兩,後扶持李承乾造反被殺。

張公謹,早年跟隨王世充,後在李勣尉遲恭的推薦下加入秦王府,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要算卦被他阻止,促使李世民下了動手的決心,後跟著李靖攻滅東突厥,不久病逝,李世民親自哭送。

劉師立,早年為王世充親衛將軍,洛陽平定後歸附李世民,平定羅藝叛亂,先後打敗党項和吐谷渾,貞觀十四年去世。有人密告他應符讖想造反,李世民問他,有人說你要造反,確實嗎?劉師立說,臣在隋朝做官不過六品才能低下,不敢奢求富貴。現在位居將軍想想已經到頭了,怎敢造反?李世民笑了,朕知道這是胡說八道,你不要放在心上。

公孫武達,自幼以豪爽狹義著稱,是最早跟李淵太原起兵的元老,後隨李世民討伐劉武周,成為秦王府嫡系,屢次征討突厥,一直擔任長安城的保衛工作,活到李治永徽年間方才去世,善終。

獨孤彥雲,秦王府嫡系,玄武門之變後突厥兵臨城下,他在與突厥的戰鬥中死去,沒有享受到後來的凌煙閣待遇和各種封賞,死得太早了。

杜君綽,秦王府嫡系,跟隨李世民南征北戰,玄武門之變後一直擔任玄武門和各大皇宮的安保工作,李治即位擔任李治的安保工作,跟隨李勣攻滅高句麗,上朝時猝死於禁廡之中。

鄭仁泰,秦王府嫡系,參加過平劉武周、宋金剛、王世充、竇建德的戰爭。玄武門之變後實封二百戶,曾跟隨李世民征討高句麗,李治期間與薛仁貴徵討鐵勒失利,不久病死。

李孟嚐出自趙郡李氏,隋末入山為盜,後與王君廓一起歸附李唐,跟隨李世民征討薛舉、薛仁杲,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徐圓朗。玄武門之變後跟著李勣征討突厥,李治時期擔任長安城守衛,後暴病死於長安靜安坊府第。

總體說來這些人下場都不錯,除了侯君集因參與謀反被誅殺外,其他人李世民還是很夠意思的。尉遲恭和劉師立都有人告他們謀反了,但李世民只是口頭警告了一下,沒有任何行動。不得不說李世民的確可以稱得上一代雄主。


唐風宋月


玄武門之變是唐朝統治階級內部的政治鬥治,是權利的鬥爭。李世民奪取了皇位,開啟了“貞觀之治”的歷史新局面。

《舊唐書·卷六十五·列傳第十五》記載:“六月四日,長孫無忌與尉遲敬德,侯君集,張公謹,劉師立,公孫武達,獨孤彥雲,杜君綽,鄭仁泰,李孟嘗等九人,入玄武門討伐李建成,李元吉,平之。”這十人最後的下場怎樣呢?

鄂國公尉遲恭,字敬德。玄武門的主角,親手殺死了齊王李元吉,擁立之功第一人。天下安定後無用武之地,晚年不出門,得享天年,諡曰忠武。

侯君集封陳國公,凌煙閣24功臣之一,貞觀17年(643年),依附太子李承乾謀反,事情敗露被誅。

張公謹封郯國襄公,貞觀元年,拜代州都督,後助李靖伐突厥,擒頡利,屢有戰功,封鄒國公,貞觀六年四月辛卯(初八)日,(632年5月2日),在襄州都督任上,張公謹病死,時年三十九歲,諡曰襄。貞觀十三年,改封郯國公。

襄武郡開國公劉師立,參與誅殺李建成有功,升至左驍衛將軍。貞觀十四年(640年)卒,諡曰肅。

東萊郡公公孫武達,後奉太宗命令率軍進擊靈州突厥可邏拔邏扈部,以功封東萊郡公,唐高宗永徽年中,升為右衛大將軍,卒,贈荊州都督,陪葬於昭陵。

歷陽郡公獨孤彥雲,獨孤彥雲在與頡利可汗與唐對峙中犧牲。

懷寧郡公杜君綽,唐高宗朝官至左戎衛大將軍,封懷寧縣公。

同安郡公鄭仁泰,(601年一一663年),貞觀二十一年三月,李績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右武衛將軍孫貳朗,右屯衛大將軍鄭仁泰副之,率營州都督兵,繇新城道以進。

漢東郡開國公李孟嘗,乾封元年五月三十日(666年7月7日)暴病死於長安靜安坊府中,年七十四。

長孫無忌與李世民是郎舅關係,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率長孫無忌,尉遲恭,侯君集,張公謹,劉師立,麼孫武達,獨孤彥雲,杜君綽,鄭仁泰,李孟嘗埋伏在玄武門,成功誅殺李建成,李元吉。李世民繼位後長孫無忌任左武候大將軍。貞觀元年長孫無忌任吏部尚書,功臣第一,進封齊國公。同年拜長孫無忌為尚書右僕射,長孫無忌擔心富貴帶來災禍,辭去相位,改任開府儀同三司。貞觀七年(633年),唐太宗拜長孫無忌為司空。貞觀十一年(637年),唐太宗封長孫無忌為世襲刺史,改封趙國公。貞觀十六年(642年),長孫無忌進拜司徒。貞觀十七年(643年),長孫無忌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畫像第一位。唐太宗任命長孫無忌為太子太師。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唐太宗任命長孫無忌為檢校中書令,並主持尚書省,門下省事務。顯慶四年(659年),許敬宗指使人向唐高宗呈奏密章,稱長孫無忌圖謀造反,唐高宗讓李勣許敬宗審長孫無忌謀反案,許敬宗命中書舍人袁公瑜到黔州審訊長孫無忌謀反罪狀。袁公瑜到黔州後便令長孫無忌自縊。長孫無忌死後,家產抄沒,近支親屬都被流放嶺南為奴婢。


沐容劍秋


參與玄武門之變的人,《舊唐書》裡有詳細的記載:“月四日,無忌與尉遲敬德、侯君集、張公謹、劉師立、公孫武達、獨孤彥雲、杜君綽、鄭仁泰、李孟嘗等九人,入玄武門討建成、元吉,平之。”

政變成功後,誅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秦王李世民得到了太子之位,不久在李淵的禪讓下,又順利地登基繼位。那麼,參與政變的10個人,他們的下場又是怎樣的呢?

(長孫無忌)

一、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和李世民的關係很不一般,一是他自幼便和李世民要好,二是他的妹妹嫁給了李世民,他是李世民的郎舅。這也是為何在發動玄武門政變之前,他便一直極力鼓動李世民先下手為強的原因。可以說,在李世民的身邊,沒有誰能比長孫無忌更懂他了。

長孫無忌不僅為李世民出謀劃策,還親自率兵把守玄武門。最重要的是,他還拉上妹妹長孫氏為政變的士兵鼓勁。可以說他是鐵了心把身家性命都押在了李世民身上的。

李世民政變成功後,當然忘不了長孫無忌為他做的這一切。所以將長孫無忌定為功臣第一,進封齊國公,其封邑多達1300戶,並有具有出入李世民寢宮的特權。至於官位嘛,由於他是功臣,又是國戚,再加上他能力卓越,在朝中自然位高權重。

李世民去世前,又任命長孫無忌為託孤大臣,輔佐李治。

李治能成為皇帝,脫不了長孫無忌的扶持之功,所以李治對長孫無忌尊崇有加,在許多事情上都聽從他的建議。這樣一來,長孫無忌不像過去那麼謙遜了,反而指手畫腳,獨斷朝綱。

然而,長孫無忌卻因為廢立皇后的事情,得罪了武則天,最終落了個“謀反”的罪名。有意思的是,李治也不與他對質,便把他革職削爵,流放黔州。

不久,長孫無忌在武則天的逼迫下自盡,他的家產悉數被抄沒,家人充為奴婢。

(尉遲敬德)

二、尉遲敬德。

尉遲敬德是降將。他作戰勇猛,數次救李世民性命,尤以“忠直”的特性,被李世民器重。

當年李世民勢大,太子李建成想要瓦解他的勢力,第一個策反的,就是尉遲敬德。只是面對滿車的金銀珠寶,尉遲敬德拒絕了李建成的拉攏。

在鼓動李世民發動政變這件事上,尉遲敬德和長孫無忌一樣積極。

在政變中,李世民殺了李建成,在殺齊王李元吉時,不小心跌下馬來,被李元吉反殺。就在危急時刻,尉遲敬德趕到,一箭射死了李元吉,再救李世民一命。

隨後又是尉遲敬德阻止了攻打玄武門的東宮和齊王府的精兵,並提著武器找到李淵。不光告之實情,還美其名曰,是李世民安排他來護駕。其實就是來控制李淵,“逼迫”他封李世民做太子。

李淵見大勢已去,知道李世民已得勢,若是再不能審時度勢,那父子之間想必也就難堪了。所以,先封李世民為太子,隨後又將帝位禪讓給他,從此做起了太上皇。

尉遲敬德在政變中的作用實在是太大了,所以李世民把他和長孫無忌並列首功,進封他為鄂國公,食邑1300戶,另外還把整個齊王府都賜給了他。

尉遲敬德自負功高,不光對長孫無忌等人多有嘲諷,還因在宴會上有人坐在他上位而不服,把人家差點打瞎了一隻眼。

種種行為,讓李世民好生不滿,給他敲了敲邊鼓。

尉遲敬德何等聰明,馬上就收斂起行為,並辭了官。從此做起了不問世事的逍遙翁,直到74歲平安去世。死後盡享哀榮,蔭澤子孫。

(侯君集)

三、侯君集。

草根出身的侯君集也是李世民麾下一員不可多得的猛將,他一生幹過幾件可圈可點的大事,其中之一就是參加了玄武門之變。

侯君集和尉遲敬德一樣,在鼓動李世民發動政變這事,沒少磨嘴皮子。

政變過程中,他一直不離李世民左右,替李世民除掉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身邊不多的隨從,為李世民的政變,節省了不少時間。

所以李世民繼位後,他被進封為潞國公,並被封為右衛大將軍。後來,又被提升為兵部尚書,參與朝廷議事。

可以說,一個草根混成這樣,理當知足。但侯君集本是草根裡的混混出身,他身上的毛病很多,比如他在攻滅高昌後,不光把沒有罪的人流放,還心生貪念把高昌國的寶物據為己有。

所以,他雖然立了戰功,卻被李世民囚禁起來。後來有人為他說情,李世民順勢才把他釋放了出來。

但侯君集自恃功高,不光認識不到錯誤,反而還對李世民心生滿,在朝中拉幫結派,四處鼓動人謀反,太子李成乾受他蠱惑和他共謀造反之事。

事洩後,李世民想著侯君集有定國安邦的功勞,所以遲遲下不了殺他的決心。還是在群臣的諫言下,才誅殺了侯君集,於是侯君集成了第一個被誅殺的功臣。

(張公謹)

四、張公謹。

張公謹在玄武門之變中有功:一是李世民在舉事前磨磨嘰嘰,搞什麼龜殼占卜問吉凶,他把龜殼一把扔了,並堅定了李世民政變的信心;二是在政變時,東宮和齊王府的精兵衝到玄武門時,他把玄武門大門給關上了,這樣阻斷了精兵的進攻,為李世民政變成功創造了條件。

所以,李世民繼位後把他進封為定遠郡公,並升為左武侯將軍。

後來,張公謹在平定東突厥的戰爭中屢有表現。

公元632年,張公謹因病死在任上,卒年39歲。

五、劉師立。

劉師立本是李世民身邊的侍衛,由於他在政變中協助李世民誅殺李建成有功,因此進封為襄武郡公,並被封為大將軍。

在李世民執政時,曾被懷疑謀反,查實純屬子虛烏有後,對劉師立更為信任。

劉師立一直做守衛京城的工作,也曾參與過攻打吐谷渾和小莫門川的戰鬥。

後壽終正寢。

(公孫武達)

六、公孫武達。

公孫武達頗有豪俠之名,早在李淵起兵時,便投靠了李世民。

在數次征戰中,立下戰功無數,因此深得李世民器重。

玄武門政變成功後,被封為監門將軍,隨後出任肅州刺史。

在平定突厥的戰爭中,公孫武達有不凡表現。後來他死在任上,死後陪葬昭陵。

七、獨孤彥雲。

獨孤彥雲是鮮卑人,早年追隨李世民南征北戰。玄武門政變後,封為幽州都督,進封歷陽郡公。後在平定突厥時戰死,死後陪葬昭陵。

八、杜君綽。

杜君綽曾參加過農民起義,李淵父子起兵後,追隨李世民,在討伐劉武周等軍閥時立過大功。

玄武門政變後,杜君綽被進封開國縣侯,食邑400戶。

後來率35萬大軍攻打高句麗,斬首3萬班師回朝。

戎馬一生的杜君綽,死後陪葬昭陵。

(杜君綽)

九、鄭仁泰。

作為玄武門政變先鋒之一的鄭仁泰,由於地位不高,在歷史上並沒有留下太多記錄。

李世民登基後封他為遊擊將軍,食邑200戶。

鄭仁泰在討平鐵勒的過程中,由於出師不利,他率領的一萬四千人在還京時,只剩800人,因此被人彈劾降職。

後來,鄭仁泰二次討伐鐵勒叛亂。雖說洗刷了第一次的恥辱,但在當年他便病逝了,陪葬昭陵。

十、李孟嘗。

李孟嘗早年為盜匪,在他歸附李淵後,被李世民收為麾下為將。

玄武門之變後,進封縣侯,後因平定突厥有功,進封郡公。

高宗年間,74歲的李孟嘗暴死在府中,陪葬昭陵。

看完這10個參與政變的人最後的結局,我覺得李世民在對待功臣的問題上,還是非常溫情的。

(參考史料:《新唐書》《舊唐書》)


張生全精彩歷史


其實參加“玄武門之變”的遠不止十人,除了我們通常所說的長孫無忌、尉遲恭、侯君集、張公謹、劉師立、公孫武達、獨孤彥雲、杜君綽、鄭仁泰、李孟嘗等人外,秦瓊和程咬金等都參加了玄武門之變,只不過表現得並不突出。

長孫無忌,是秦王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的第一功臣,尤其是在房杜二人被逐出秦王府之後,長孫無忌更是成為了李世民最為信任的人,而且他還是李世民的大舅子,他的親妹妹就是李世民的長孫皇后。

長孫無忌也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首,號稱大唐開國第一功臣,李世民繼位後封趙國公,宰相,高宗李治時期作為宰相的長孫無忌因為反對立武則天為後,同時得罪了帝后,被流放,隨後被迫自盡。

尉遲恭,秦王手下大將,隨李世民南征北戰屢立戰功,太子李建成曾多次想收買尉遲恭都被嚴詞拒絕,玄武門之變中,李世民落馬為李元吉所制,幸虧尉遲恭及時趕到救下李世民,並射殺了李元吉。

李世民登基後,尉遲恭被封為吳國公,60歲高齡還隨李世民遠征高麗句,晚年的尉遲恭難免有些持功自傲,顯慶三年在家中病逝,終年73歲。

侯君集

侯君集的結局算是比較悲催的,玄武門之變後侯君集也受到了封賞,得到了重用,但是由於牽連了太子李承乾的謀反,侯君集罪無可赦,雖然李世民念及侯君集的功勞想要赦免他,但是群臣的口水最終淹沒了侯君集,貞觀十七年侯君集被處死。

張公謹

玄武門之變後被封為定遠郡公,曾隨李靖平定突厥,得勝歸來後不久病逝,終年39歲。

劉師立

本是李世民的親兵,因玄武門之變功勞逐漸晉升被封為襄武郡公,貞觀十四年去世。

公孫武達

李世民繼位後任肅州刺史,在邊境抵禦突厥,領軍四處征戰因功封為晉封東萊郡公,永徽年間去世。

獨孤彥雲,最終死於抗擊突厥的戰爭中。

杜君綽,因被功封為開國縣侯,曾隨太宗遠征高麗句,662年去世。

鄭仁泰,曾擔任右武衛大將軍等職,後因作戰中軍機渙散殺伐太重,激起反抗而被降職,不過最終也算善終。

李孟嘗,玄武門之變後封武水縣開國公。後又因為破東突厥之功,封為漢東郡開國公,666年去世終年七十四歲。

像秦瓊等人,雖然也參加了玄武門之變,但是表現平平,以秦瓊的功勞最終排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最後一名,恐怕也是玄武門之變減分了。

總體來說李世民對於和他一起打天下的人還是比較照顧和重用的,尤其是在玄武門之變中有不錯表現的諸多親信,他們其中絕大部分都得以善終。


一點點歷史


玄武門之變是秦王李世民為爭奪皇位繼承人,於唐高祖武德九年即公元626年7月2日在玄武門附近起兵發動的一場血腥政變,這場政變中,李世民幹掉了自己的大哥太子李建成和三弟李元吉,為他的繼位掃清了障礙。

在這裡不討論李世民起兵造反是否合法,兄弟相殘是否太無情,單就這次政變的影響來說,在歷史上產生了非常巨大的影響。

玄武門政變轉變了唐朝政局的未來走向,也將李世民推向了大唐江山的領導者之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唐太宗李世民,上位之後,廣招賢才,勵精圖治,發展農業,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的“貞觀之治”,貞觀年間國泰民安,為後來的開元盛世打下了堅實的政治和經濟基礎。

換句話說,沒有“玄武門之變”就沒有李世民的繼位,也就沒有後來的“貞觀之治”,甚至開元盛世或許都不會出現,所以“玄武門之變”未必就是一場兄弟間的相互殘殺,歷史有它的安排。

跟隨李世民參與玄武門政變的主要有十位將領:長孫無忌、尉遲恭、侯君集、張公謹、劉師立、公孫武達、獨孤彥雲、杜君綽、鄭仁泰、李孟嘗。

李世民成功奪得政權後,這十人全部封功有賞。但是他們最後的結局如何呢,且來看看:

1、長孫無忌,這十人中,屬長孫無忌跟李世民的關係最親近,他們不僅是好兄弟,又是郎舅關係,長孫無忌的妹妹便是唐太宗的文德皇后。

“玄武門”政變後,長孫無忌功居第一,進封齊國公,位至宰輔,在凌煙閣功臣中排名第一,深得李世民的倚重。李世民去世後,長孫受先帝之託,以國舅、太尉、顧命大臣身份輔佐高宗。

然而,他因立後一事,令武則天懷恨在心,武則天坐上皇后寶座之後,便授意許敬宗誣告長孫無忌謀反,高宗聽信之,將長孫削爵流放黔州,最終自縊而死。

這樣一位德高望重的國舅大人,在太宗時受到萬般厚待,卻在侄子高宗手上沒有得以善終,不得不說令人心寒。

2、尉遲恭,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李世民的得力助手,在玄武門之變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親手誅殺了李元吉。後官至右武候大將軍,封鄂國公,晚年迷信方術,謝絕賓客,閉門不出,死後諡號“忠武”,陪葬昭陵,善終。

3、候君集,凌宵閣二十四功臣之一。玄武門之變後被李世民委以重任,任兵部尚書,立下了赫赫戰功,立下戰功後人也開始膨脹,因太子李承乾是其女婿,參與了皇室內部的奪嫡之戰,企圖煽動太子李承乾造反,後因受牽連被李世民處死。

4、張公謹,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玄武門一戰,張公謹獨守城門立下大功,後隨李靖征討東突厥有功,進封鄒國公。貞觀六年,張公瑾病逝,時年39歲,追贈左驍衛大將軍,諡號襄,後改封剡國公,善終。

5、劉師立,玄武門兵變將領功臣之一。後羅藝叛變,劉師立任檢校右武候大將軍,又任命為檢校岐州都督。先後在邊疆打敗党項和吐谷渾,改任始州刺史,貞觀十四年(640年)去世,諡號“肅”,善終。

6、公孫武達,屢次征討突厥,以功封為東萊俊公。唐高祖永徽年間升為右衛大將軍,任上去世,陪葬於咸陽昭陵,善終。

7、獨孤彥雲,玄武門兵變功臣之一。玄武門事件發生不久,突厥到來,他在與突厥的戰鬥中死去,屬於為國捐軀。因去世太早,生時沒有享受到封官加爵,死後續圖於凌煙閣,供後世瞻仰,屬善終。

8、杜君綽,玄武門兵變功臣之一。秦王府嫡系,玄武門之變後擔任玄武門和各大皇宮的安保工作,上朝時突發身亡,李治下詔追贈為使持節、都督荊、硤、嶽、朗四州諸軍事,荊州刺史,諡曰襄公,陪葬於昭陵,善終。

9、鄭仁泰,玄武門兵變功臣之一。曾入右武大將軍、減校右衛、右領大將軍事,曾跟隨李世民征討高句麗,李治期間與薛仁貴徵討鐵勒失利,不久病死,善終。

10、李孟嘗,玄武門之變後跟著李勣征討突厥,李治時期擔任長安城守衛,後暴病死於長安靜安坊府第,李治下詔追贈為使持節、都督荊、硤、嶽、朗四州諸軍事,荊州刺史,諡曰襄公,陪葬於昭陵,善終。

十位將領大多都是善終,由此可見太宗李世民的賢明和胸襟。他並沒有像其他帝王那樣,在登基之後,擔心一同打天下的功臣功高蓋主而誅殺。

在李世民政期內,只要不是居功自傲,做出出格之事,都能同富貴,被善待,從而善終,這在善於玩弄心術的帝王之中確屬難能可貴。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自古以來大多數功臣的下場無非是“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結局。

李世民曾經率領長孫無忌、尉遲恭、侯君集、張公謹、劉師立、公孫武達、獨孤彥雲、杜君綽、鄭仁泰、李孟嘗等十個人發動了玄武門之變,為自己登上天下至尊的地位做好了鋪墊。

這十個功臣的下場整體來說在歷史中結局算是不錯的了。不愧是開創了貞觀之治的千古名君,氣度非常能容人,除了侯君集因參與謀反被誅殺外,對待其他功臣都是相當寬容。相比於有些猜忌心極重的皇帝來說,李世民確實可以被稱為一代明君。

長孫無忌

是李世民的發小,曾經追隨李世民東征西討推翻了隋朝統治,李世民麾下天策府的主心骨。玄武門之變後被任命宰相之位,長孫無忌不僅政治上成功而且把自己的身體打理的也很好,她是一個相當長壽的人。李世民臨終託孤,把李治和朝政大權交給他打理,在李世民在世期間,長孫無忌雖然功高震主但沒有受過一天委屈。後被李治和武則天聯合李勣許敬宗李義府聯合絞殺,流放後投繯自盡,結局悽慘,這樣怪到武則天和李治的頭上了。

尉遲恭

在李世民推心置腹的招撫後成為李世民忠心干將,後來也是隨著李世民和長恭無忌一起南征北戰,李世民登基之後,他也掌握著朝廷的軍政大權,晚年時期閉門自守,善終。


侯君集

雖然是最早跟隨李世民闖天下的人,但到後期政治隊伍站錯,扶持李承乾造反被殺。張公謹,玄武門之變李世民的決心並不是十分堅定,曾經有一度想要變卦,就是被張公謹阻止,最後促使李世民下決心動手。李世民對他有著很深厚的感情,攻滅東突厥後病逝,李世民親自哭送。


四十五度歷史


玄武門之變當天的政變過程,史書記載的並不詳細,一般認為除去李世民,還有10員武將埋伏在玄武門,但若說到幫助李世民發起玄武門之變,則遠不止10人。


《舊唐書·太宗》記載:太宗率長孫無忌、尉遲敬德、房玄齡、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節、秦叔寶、段志玄、屈突通、張士貴等於玄武門誅之。這裡出現了12個人,其中房玄齡、杜如晦主要是謀臣,應該是在前期謀劃政變,而沒有直接參與政變,而宇文士及在政變當天是被李淵宣召的,也就是說當時他在李淵身邊。

結合《舊唐書·高祖二十二子》和《舊唐書·尉遲敬德》的記載來看,《舊唐書·長孫無忌》中的記載的十人應該是政變當天到過玄武門的武將,其記載如下:無忌與尉遲敬德、侯君集、張公謹、劉師立、公孫武達、獨孤彥雲、杜君綽、鄭仁泰、李孟嘗等九人,入玄武門討建成、元吉,平之。

如果兩份名單都屬實的話,那麼幫助李世民發起玄武門之變的應該有:長孫無忌、尉遲敬德、房玄齡、杜如晦、侯君集、高士廉、張公謹、劉師立、秦叔寶、程知節、宇文士及、段志玄、屈突通、張士貴、公孫武達、獨孤彥雲、杜君綽、鄭仁泰、李孟嘗,共19人。


下面我們來看看這19人的結局如何:

長孫無忌:長孫無忌既是李世民的發小又是大舅哥,玄武門之變的前後,始終有長孫無忌的身影,李世民繼位後,長孫無忌被封為左武侯大將軍,食實封1300戶,後又成為宰相,被封齊國公,在長孫皇后的干涉下,長孫無忌儘量低調,擔任些沒什麼實權的職務,李世民去世後,長孫無忌成為託孤大臣,輔佐唐高宗李治,這時候的長孫無忌確實權傾朝野,讓李治很是忌憚,後來長孫無忌因為反對“廢王立武”而與武則天和李治成為政敵,最終,長孫無忌被武則天派人誣陷,659年,長孫無忌被削爵流放,不久被逼自縊身亡。674年,李治又把爵位給了長孫無忌,使其陪葬昭陵。

尉遲敬德:玄武門之變的最大功臣,李世民登基後,被封為右武侯大將軍、吳國公,食實封1300戶,參與攻打突厥大軍,尉遲敬德後期自恃功高,倚老賣老,還與房玄齡、杜如晦等文官不合,出手打人,被李世民告誡後收斂了不少,但還是遭到了李世民的忌憚,後來尉遲敬德申請 提前退休,645年,隨李世民遠征高句麗,班師回朝後,尉遲敬德繼續回家養老,沉迷丹藥,閉門不出,及時行樂,658年去世。陪葬昭陵。


房玄齡:李世民登基後,房玄齡食實封1300戶,任宰相,修訂律令,監修國史,為官兢兢業業,任人唯賢,648年去世,陪葬昭陵。

杜如晦:食實封1300戶,和房玄齡同心輔政,相得益彰,被稱為“房謀杜斷”,630年,年僅46歲的杜如晦病逝,陪葬昭陵。

侯君集:四姑娘之前專門寫過侯君集,此處略微一提,食實封1000戶,右衛大將軍,潞國公,後出將入相,但在攻滅高昌國時犯了錯誤,曾在獄中呆了幾天,憤憤不平,後來想造反,與太子李承乾攪和在一起,意圖謀反,被處死。

高士廉:長孫皇后的舅父,食實封700戶,貞觀年間不斷升遷,政績不錯,647年病逝,時年72歲,陪葬昭陵。

張公謹:食實封1000戶,封左武侯將軍,在討伐東突厥時,成為李靖的副手,表現不俗,獲封鄒國公,632年病逝,時年39歲,追封為左驍衛大將軍。

劉師立:食實封1000戶,被封為檢校右武侯大將軍,領兵駐守邊疆,先後打敗了党項和吐谷渾,640年去世。

秦叔寶:食實封700戶,左武衛大將軍,翼國公,貞觀年間,秦叔寶一直在養病,638年病逝,陪葬昭陵,墓前特設石人馬。

程知節:食實封700戶,右武衛大將軍,鎮壓鐵山撩人叛亂,在高宗朝討伐西突厥,犯了錯誤導致晚節不保,被免官,後被起用,但程知節又請求告老還鄉,665年去世。追贈驃騎大將軍,陪葬昭陵。
宇文士及:食實封700戶,中書令,他禮賢下士,謹慎小心,但生活奢侈。深得李世民信任,642年病逝追贈左衛大將軍,陪葬昭陵。

段志玄:食實封400戶,左驍衛大將軍,634年大敗吐谷渾,但曾因停滯不前被免官,後官復原職,642年病逝,追贈輔國大將軍,陪葬昭陵。

屈突通:食實封 600戶,玄武門之變後,屈突通鎮守洛陽,後成為洛州都督,627年病逝。

張士貴:玄武門之變後守衛玄武門,被在貞觀年間數次出征,657年去世,陪葬昭陵。

公孫武達:食實封400戶,肅州刺史,與突厥兵數次交戰,後被封右武衛大將軍,李治朝去世,陪葬昭陵。

獨孤彥雲:幽州都督,在大唐與頡利可汗的對峙中去世。

杜君綽:荊州都督,高宗時期為左戎衛大將軍,662年去世。

鄭仁泰:食實封200戶,遊擊將軍,後為右武衛大將軍,數次出征,在平定鐵勒叛亂中犯了錯誤而被降職。

李孟嘗:右監門副率,貞觀年間隨李勣討伐突厥有功,666年,暴病而死。

長孫無忌、杜如晦、房玄齡、高士廉、尉遲敬德、段志玄、屈突通、侯君集、張公謹、程知節、秦叔寶11人入選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尚宮女史


跟隨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的十位打手分別是:長孫無忌、侯君集、尉遲敬德、劉師立、張公瑾、杜君綽、公孫武達、獨孤彥雲、鄭仁泰、李孟嘗。

長孫無忌,李世民皇后長孫皇后之兄長,開國功臣高士廉之外甥。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排名第一。李世民駕崩後輔佐李治即位,位高權重。因發對李治立武則天為後,被逼自盡。

侯君集,侯君集跟隨李靖攻滅吐谷渾 率軍千里行軍滅高昌,戰功赫赫,後來參與李承乾謀反事件,被處死。

尉遲敬德,本為宋金剛部下,柏壁之戰中投奔李世民,玄武門之變中他持太子首級恫嚇李淵,李淵被迫妥協。為李世民即位立下大功,晚年閉門謝客,修仙問道,善終。

劉師立,本為王世充部將,李世民滅鄭時投奔李世民,曾經遭李世民以謀反之辭試探,他對答得體,善終。

張公瑾,玄武門之變時大家猶豫不決之下正在用龜殼占卜,他一腳踢飛龜殼給大家定下決心成為關鍵人物。病逝。

杜君綽,李世民親王府舊人,玄武門事變後長期擔任玄武門護衛官職,唐高宗時,上朝死猝死。

獨孤彥雲,突厥頡利可汗犯境,他死於對突厥戰鬥中。

公孫武達,李淵晉陽起兵的從龍元勳,後來跟隨李世民南征北戰而成為李世民嫡系,死於唐高宗永徽年間,善終。

鄭仁泰,李世民親王府舊人,貞觀年間跟隨李世民親征高句麗立下不少戰功,永徽年間征討鐵勒部,在薛仁貴“三箭定天山”旗開得勝局面下由於殺降遭致強烈抵抗,被貶後鬱鬱而終。

李孟嘗,本為王君廓部將,隨王君廓降唐後成為李世民嫡系,玄武門之變後南征北戰立功不少,於唐高宗乾豐年間方才去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