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 為什麼《縫紉機樂隊》不是一部好的音樂勵志電影

為什麼《縫紉機樂隊》不是一部好的音樂勵志電影

影片看完第一觀感:段子好笑,想法不錯,但劇本不太行,這個後面再細講。

關鍵的關鍵,電影裡幾首原創搖滾歌曲太水太平庸,感覺流水線上寫出來的,這樣的歌曲在大學生歌手大賽還能忽悠忽悠,上大銀幕就有點磕磣了。

一部以“樂隊”為電影片名,音樂為主線的電影,結果裡面原創歌曲不好聽,閃光點主要在搞笑甚至帶點低俗的段子上,有點本末倒置。 對段子沒偏見,看的時候有些段落照樣在笑,但影片顯然是在打情懷牌,太多不合時宜的笑聲會沖淡主線。

結尾那首Beyond《不再猶豫》很贊,那是多少年前的經典了。但前面的劇情鋪墊並不多,喬杉扮演的胡亮和大鵬扮演的經紀人程宮兩條線裡都沒有突出他們對Beyond的熱愛。

所以廢墟上突然冒出一堆鼓手、吉他手集體演奏這首歌,給我的感覺有一些怪,而不是單純的感動。 這裡就涉及到劇本的問題了

電影裡的集安是座搖滾城,很多人都會吉他和架子鼓,這在當下中國和過去的中國都不可能。如果是這樣的“烏托邦”設定,那大家憑啥要認可喬杉的這支樂隊,水平一定比集安其他民間高手厲害很多?

如果結尾能突然冒出這麼多搖滾樂手,說明搖滾樂一直有雄厚的民間基礎,吉他雕塑怎麼可能輕易被拆掉。即使偷偷被拆掉,為何只有喬杉一人傷心欲絕,其他的樂手就不會傷心?電影畫面也沒給到。

類型片中講究一個角色成長,建國(娜扎)、炸藥(李鴻其)和楊雙樹(韓童生)剛挑選到樂隊,就技術牛逼得要死,配合如此精妙,完全沒有成長的空間。一上來就是高手,接下來怎麼鋪陳?

為什麼《縫紉機樂隊》不是一部好的音樂勵志電影

多數的樂隊/勵志電影,要麼就是菜鳥變達人、小丑鴨變白天鵝的上升曲線(《初戀這首歌》《搖滾校園》《搖滾巨星》);要麼就是曾經的高手墮落後再次崛起的曲線。 樂隊裡喬杉扮演的胡亮是唯一像菜鳥的,但他在片中的成長也不夠。

大鵬也不是曾經的高手,整個人物設置就很奇怪,不太遵循類型片的規律。如果樂隊一開始就高手雲集,可以給他們設立一個樂隊競爭對手,但劇本設立的對手是喜歡丁建國的富二代,最後那場打戲就很勉強,這麼多人衝上去就不怕誤傷了你心愛的丁建國?

再回頭說說音樂和歌曲,原創歌曲亮點不足。如果電影裡的歌曲全換成翻唱,選取1990年代到如今中國內地搖滾的經典,其實是個比較偷懶的選擇,但故事就得重寫了。

為什麼《縫紉機樂隊》不是一部好的音樂勵志電影

這幾年國內流行樂壇/搖滾樂壇大環境一般,出彩的歌手、歌曲少之又少。之前有句話玩笑話是:搖滾不死、民謠不死、嘻哈不死,什麼死了?難聽死了。 版權保護不利、唱片工業遭遇線上狙擊、急功近利的娛樂工業等等不利因素,讓中國內地流行/搖滾音樂精品率變低,大鵬憑一己之力真的很難找到合適的配樂、創作人才。

這口鍋不能讓《縫紉機樂隊》獨自背

暫時想到這些

打分:6.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