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5 张家的帽子为什么要给李家戴,说一说“张冠李戴”的来历

张家的帽子为什么要给李家戴,说一说“张冠李戴”的来历

张家的帽子为什么要给李家戴,说一说“张冠李戴”的来历

张冠李戴,按字词典的解释是指: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认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

可是为什么是”张冠李戴”,而不是“刘冠李戴”或是其它什么冠什么戴呢?这个成语有没有来历?

明代田艺蘅《留青日札》卷二十二《张公帽赋》对此有提到,但是也不有说明白:“谚云:‘张公帽掇在李公头上。’有人作赋云:‘物各有主,貌贵相宜。窃张公之帽也,假李老而戴之。’”

这个“张公帽赋”也只是说了张公帽掇在李公头上,但是并没有说清,为什么是张公帽戴到李公头上,而不是李公帽戴到张公头上。

答案还是在明代人的书中。

明代钱希言在其笔记《戏瑕》中算是把这个问题说清了。

《戏瑕》就是对历史上一些人和事进行探究,追寻其本源。

在《戏瑕》“张公吃酒李公醉”条中,是这样记载的:

唐武后时,有“张公吃酒李公醉”之谣。张公谓易之、昌宗兄弟也,李公谓中宗也,此即薛王沈醉寿王醒之意。一日,士人有犯夜而非其罪者,举此为辞,官遂命赋其事,士人援笔立构数言,主者笑而释之,此语流传至宋,则宗门老宿,无不拈出来,作对答人底话头,味之却真有不可思议道理。在其时又有张公帽儿李公戴,至今相传又有张三有钱不会使,李四会使却无钱之谚,疑亦是此意耳。后世行市语有张三李四,皆非漫然无本。

李显本是武则天的儿子,唐高宗死后继位,即唐中宗,因得罪母亲,在继位仅仅55天后被废为庐陵王,贬出长安,其弟李旦做了傀儡皇帝,也就是唐睿宗,不久武则天由听政改而直接当政,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

武则天晚年,重新立李显为太子,并将其接回长安,最后重新登上皇帝宝座。仍称中宗。

“张公吃酒李公醉”说的就是中宗李显被废为庐陵王这个时期的事。李显被废,贬出长安,可是张易之、张宗昌兄弟却得到武则天的极度宠信。一方面是张氏兄弟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焰熏天,喝酒吃肉。而另一方面,李显被废为庐陵王,武则天称帝,李唐宗室子弟被杀戮者不可胜数,李显闻听后也是心惊胆颤。这期间,扬州发生了徐敬业等人的兵变。不久,宗室琅玡王李冲、越王李贞等人也相继起兵。他们都打出了反对武则天、匡复庐陵王的旗号。这一形势,不仅没有让被废的中宗皇帝李显看到多少希望之光,相反,更加剧了内心的忧惧,惶惶不安,常常晚上睡下不久,就被噩梦惊醒,甚至一日数惊,几度想自杀,虽在韦后劝导下放弃自杀,但是以酒度日,那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时人称“张公吃酒李公醉”,正是这种反差的真实写照。

而由此,以张李之姓代指人事,也就渐渐形成了。

而“张冠李戴”本身,还真的跟帽子没什么关系。

我的结论就是,“张冠李戴”一词,其最初来源,就是“张公吃酒李公醉”,故事的主人翁是唐代的张易之、张宗昌兄弟和唐中宗李显。

一家之言,不一定对,如果有不同看法,请留言。


阅读是一种态度,漫读是一份心情,开心是一份收获。

漫读纯开辛与你一起,享受阅读时光。


谢谢关注,欢迎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