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 《小飛象》:想到它的導演是蒂姆·伯頓,不免讓人沮喪

在如今好萊塢第一大娛樂王國迪士尼的奠基人華特·迪士尼(Walt Disney)在世時,曾特別提到1941年公映的《小飛象》(Dumbo)對他意義非凡,因為彼時的迪士尼動畫長片大都根據家喻戶曉的童話改編,但在製作《小飛象》時,“我們可以不受既有故事框架的約束,盡情地發揮想象力。換句話說,只要有好點子,就能把它放到故事裡”。而對於導演蒂姆·伯頓(Tim Burton)來說,這一點同樣為他打造真人版《小飛象》大開方便之門——無論是36頁的連環畫原著,還是僅有64分鐘(迪士尼動畫長片中最短的一部)原版動畫,都不足以在劇情設置和畫面上帶來過多的限制,相比此前迪士尼推出的真人版影片比如《灰姑娘》、《美女與野獸》,或是伯頓本人執導的《愛麗絲夢遊仙境》,改編的自由度確實要大得多。可惜的是,有“鬼才”之名的伯頓這次沒能把握選材上的先天優勢,肆意發揮想象力,只是完成了一件註定無法超越前作的好萊塢流水線產品。

《小飞象》:想到它的导演是蒂姆·伯顿,不免让人沮丧
《小飞象》:想到它的导演是蒂姆·伯顿,不免让人沮丧

上下兩圖分別為1941年版與2019年版《小飛象》中母子依偎的相似畫面

在1941年上映的動畫版中,主人公呆寶是一隻出生在馬戲團的小象,因為一雙碩大的耳朵,它不但受到同類的嘲笑,還害得母親被當作瘋象關了起來,自己成了小丑表演的一員,只有好心的小老鼠提摩西從旁安慰它,還幫助它發現了能用耳朵飛翔的絕技,終於一舉成名,和母親團圓。雖然片中多處角色刻畫和情節安排帶有時代的侷限性——比如貪婪的馬戲團老闆帶有俄國口音,一班烏鴉則帶有黑人口音,但後印象派招貼畫式的畫面風格、大膽的配色和幾何變形、各種動物角色的生動設計、呆寶令人同情的身世以及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勵志主題等,都從形式到情感豐富了影片,令它無愧經典之名。

《小飞象》:想到它的导演是蒂姆·伯顿,不免让人沮丧

2019年版《小飛象》海報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迪士尼推出的第四部動畫長片,《小飛象》還是誕生在之前的兩部動畫長片《木偶奇遇記》和《幻想曲》接連票房失利、“二戰”陰影籠罩而不得不大幅削減製作成本的前提下。由此可見,當時的掌舵者華特·迪士尼不僅極具商業頭腦,而且也不乏身為動畫創作人的藝術野心。他還一口拒絕了旁人提出的增加片長的建議,認為“想方設法把故事拉長當然不難,但那樣電影就會變得鬆散”。

《小飞象》:想到它的导演是蒂姆·伯顿,不免让人沮丧《小飞象》:想到它的导演是蒂姆·伯顿,不免让人沮丧

2019年版《小飛象》劇照,該版最大改編就是加入以法瑞爾一家為中心的人類角色

而到了現在上映的真人版中,最大的改編就是加入了以法瑞爾一家為中心的人類角色,包括失去了母親的一對小姐弟和原本是馬戲團馬術表演明星、卻因從軍變成獨臂的父親(科林·法瑞爾飾)。此外,還有精明的馬戲團老闆美弟奇、闊綽的大型遊樂園老闆範德維爾(邁克爾·基頓飾)、在巴黎街頭被範德維爾發掘的空中女飛人科萊特(艾娃·格林飾)以及馬戲團裡的一幫奇人異士。在他們之中,有隻想靠呆寶賺錢的唯利是圖者,也有對它施以援手的好心人。

事實上,在《小飛象》這麼一部以動物唱主角的影片里加入過多的人類角色本就有喧賓奪主的危險;偏偏人物被塑造得單薄偏平,就不免讓人覺得乏味;再配上眾人齊心協力打敗強大惡人的老套故事,就等於是一場災難了。更何況影片中的眾多角色的行為動機簡直毫無邏輯可言,比如並不願意照顧大象的法瑞爾莫名成了呆寶的保護者,原先站在範德維爾一邊的科萊特自然而然就成了法瑞爾的同盟,起初在馬戲團裡並不關心大象死活的絕大多數成員,最後都成了敢於為呆寶冒險的英雄,還有範德維爾發瘋一般親手毀掉一手打造的夢幻樂園,也讓人無從理解。

奇怪的是,這些人類角色的設定原本與呆寶之間不乏共通點,比如失去母親的孩子、遭人嘲笑的殘疾者、被當成賺錢工具的馬戲明星,假如影片能在這些方面深入挖掘,不但能因為彼此命運的映照,使得兩者之間形成更深的羈絆,從而令角色的行為更合情合理,在情感上也能讓觀眾產生更多的共鳴,不至於像現在這樣讓人感覺想一出是一出。

《小飞象》:想到它的导演是蒂姆·伯顿,不免让人沮丧

人稱“鬼才導演”的蒂姆·伯頓為《小飛象》拍攝的宣傳照

此外,對於原版《小飛象》的影迷來說,因為新增的人類角色承擔了敘事作用,而把前作中的老鼠提摩西一角抹去,未嘗不是一種遺憾。畢竟在原版不多的角色裡,它的出場時間僅次於呆寶,口嫌體正直的作風也很可愛。

《小飞象》:想到它的导演是蒂姆·伯顿,不免让人沮丧《小飞象》:想到它的导演是蒂姆·伯顿,不免让人沮丧

上下圖分別為1941年版和2019年版《小飛象》劇照,可惜新版裡不見了老鼠提摩西

至於影片的主人公——“真象版”的呆寶的確萌動可愛,但這也屬於意料之中。唯一的驚喜還要算對原版動畫裡“粉色大象”的重現,也正是從這裡才能窺見幾分蒂姆·伯頓式的天馬行空。可以說,原版動畫中,呆寶醉酒後的異想世界正是這部動畫的精髓所在。雖然粉色大象忽而吹起喇叭,忽而變成肚皮舞女郎,忽而又化作蛇的斑斕段落,曾經是不小小觀眾童年夢魘,卻是劃時代的表現手法,也難怪被認為是生動還原了服用致幻劑後的奇景,即便致幻劑要到1960年代才在美國風行。

在觀看真人版之前,我猜測蒂姆·伯頓或許會以3D動畫重新制作這段,但影片中以光線折射在肥皂泡上塑造出粉色大象,又以肥皂泡的變化莫測對應原版中的變形,再配上當年使用的詭異配樂,顯然高明得多。只可惜,這段異色的畫面在原版中長達五分鐘,但到了真人版裡,時間要少得多,可見完成任務般的致敬意味多過讓觀眾一飽眼福的用心。

此外,真人版《小飛象》的結局也做了較大改動,最後馬戲團的動物全都獲得自由,呆寶和母親也重歸大自然的安排,的確符合現今的環保理念,這點無可指摘。只不過,昔日動畫版中,成名後的呆寶依舊跟著馬戲團走南闖北,只是讓母親換了一個更舒適的籠子的設定,卻更現實且發人深省。

《小飞象》:想到它的导演是蒂姆·伯顿,不免让人沮丧

《伯頓談伯頓》書影

以一部迪士尼閤家歡電影來看,真人版《小飛象》對於小觀眾來說,仍不失為一部值得一看的寓教於樂的電影。不過,想到它的導演是蒂姆·伯頓,就不免讓人沮喪了。長年以來,伯頓都是好萊塢標準化工業體系化中,遊刃有餘地踐行自我獨特風格的典範。迪士尼動畫師出身的他在自傳《伯頓談伯頓》(Burton on Burton)裡曾抱怨:“迪士尼奇怪的地方在於他們既想你成為一個藝術家,同時又要求你做一個沒有自己個性的殭屍流水線工人,就像有個小人在你的腦子裡指揮著兩邊同時做事。”這一次,顯然是後者在發揮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