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6 王加林:每次去师爷家都吃不饱,怹光聊相声,不让我们夹菜

王加林 谦祥益相声演员 天津人

从小,别人用录音机听的是流行歌曲,他的磁带里放的是相声。

在他之前,家里没人干曲艺一行,“一张白纸”的他坚持考了曲校。

在曲校的最后一年,被临时派去“救场”,到部队八一晚会表演相声,一炮打响,歪打正着地当了兵。

退伍后,赶上了天津茶馆相声的好时候,10多年来,跟随谦祥益风风雨雨。

经常来谦祥益听相声的朋友,对相声演员王加林不会陌生吧?《宠物趣谈》《买房记》《小时候》《三国人物论》都是他在台上表演的经典段子。在台上,他机智、风趣;台下的他同样健谈(不过他说跟熟人才会这样),要是听他讲起自己是怎么进相声这个门儿的,那就有意思了。


王加林:每次去师爷家都吃不饱,怹光聊相声,不让我们夹菜

别人磁带里放的是歌

他的磁带录的都是相声

“我觉得从开始进曲校,一直到今天,我走的这条路还算挺顺的,没什么磕磕绊绊。”王加林说。

1985年出生的王加林,从小就表现出对相声这门艺术的爱好。小学、初中那时候,同学们用随身听听的都是beyond之类的音乐,王加林把好多不用的外语磁带都抹了,直接录相声段子听,像苏文茂先生、侯宝林老先生的段子他百听不厌。

每年一到六一、元旦,班里要出节目,王加林就在班上找个小伙伴,俩人一起表演说相声,他把词儿写下来,让小搭档记着,俩人一“对词儿”就上台表演了。经过十几年专业相声的学习和表演,回过头再看,王加林说:“其实就是瞎表瞎说,让同学们乐呵乐呵。”

考曲校,万一我就行了呢!

2002年,王加林做出了一个让全家人都惊讶的决定——考曲校,也就是今天的天津职业艺术学院(前身是中国北方曲艺学校)。

家里一开始不同意,从爷爷那辈,家里人在北京铁路局工作,父亲也在北京铁路局上班。中国传统家庭教育观念的“子承父业”自然是父亲的愿望,可到了王加林这儿,他要考曲校!一听说儿子要去学相声,父亲着急了,心想:“进铁路多好,放着稳当的铁饭碗你不要,非得学相声,以后你在那行里摸爬滚打,遇到什么挫折,我也给你帮不上忙啊!”

虽然知道父亲对自己的选择不支持,但是王加林还是铁了心要考曲校,跟父亲央求着:我的选择是一条新路,自己闯荡闯荡,万一我就行了呢!”

听到儿子这样说,父亲没再反对,王加林顺利地进入曲校学习。他们那一届200多人,天津的就6个,现在一看,从事相声表演的也就一半。


王加林:每次去师爷家都吃不饱,怹光聊相声,不让我们夹菜

一张白纸,也有学相声的优势

学艺需要天赋,在相声门里,一些老先生说:“有的孩子有悟性,学的就比别人快,那些没有悟性的,天天就得靠死记硬背。”

进了曲校,王加林属于“一张白纸”,和一些在少儿曲校学习过或者家里有人从事曲艺工作的同学比起来,王加林没有任何基础,一切要从头开始。进入曲校的第一年要涉猎曲艺全科,相声、评书、快板的理论基础都要会,自知是“白纸”的王加林学起来比别人更用功。

“我的心态还算好吧,”王加林说,“凡事有利有弊,老师教我们这些‘白纸’时就说,最笨的办法就是‘学’,照着老先生说的去模仿,学人家的表演,再化成自己的风格,熟能生巧的道理嘛!”

曲校上三年就要面临就业问题,王加林脑子里没别的:反正我就是要说相声。学到第三年的上学期,部队来曲校招人。当时王加林脑子一转:要是穿着军装说相声,那也挺帅的,顺手就去报名了,当时和他表演搭档的是曲校的同学,现在已经在山东济宁电台的相声广播做主持人,靠着相声底子已经能独当一面。

王加林:每次去师爷家都吃不饱,怹光聊相声,不让我们夹菜

进二炮当兵

部队曲艺队里继续说相声

王加林对报名当兵的事儿没太上心,觉得回家等信儿就好。来曲校招人的部队是二炮,那里培训的就是大家说的“导弹兵”。

那一年,二炮部队的八一晚会表演正好少一段相声节目,部队的政治部主任就问,天津曲校不是有人报名吗?就给王加林打电话,问他愿不愿意来。“当时我都懵了,觉得怎么会这么巧,有点不敢相信。”

二炮部队在青海西宁,地处大西北。王加林一想,先去参加八一晚会的排练吧,于是就借着“先过去看看,去适应适应”的说辞先到了部队。

到了部队,距离演出还有10多天。在曲校学习的两年多已经有相声的基本功底,在部队演出,得自己出节目,这个节目既要契合部队题材,又要有笑料。于是王加林选择了用相声段子《比爸爸》改编的《比爷爷》这个节目,“我爷爷打机关枪,机关枪打我爷爷……运用了传统相声《反正话》的技巧,等正式演出那天,王加林和搭档一上场,一段相声说下来,台下笑得前仰后合,节目把现场搞得满堂彩。

凭借一炮打响的表演,王加林顺利进入部队的曲艺队,等发了军装,回天津办手续,街道、民政局、区政府、市政府、武装部一通盖戳儿下来,真的要走了,王加林又有点舍不得,毕竟大西北离天津还是很远的。“要是这会儿想不去,那就真成了‘逃兵’啦!”

进入部队,早上6点起床跑操,虽然没有体能训练,但是每天到点儿要到曲艺队训练。进了部队,王加林是士官待遇,相当于班长,一进去就能拿工资,2005年,加上高原补贴一个月能拿1678块,跟当时其他的工资待遇比,已经不错了。


王加林:每次去师爷家都吃不饱,怹光聊相声,不让我们夹菜


退伍了

回天津茶馆继续说相声

王加林当兵,每年有一个月的探亲假,那时,每周日的天津相声俱乐部会在谦祥益(估衣街)演出。在当兵之前,王加林就对谦祥益的“史伯”有耳闻,听说史伯人热情,热爱相声,所以那时候王加林就总爱往谦祥益来帮忙,每周日就跟着天津相声俱乐部演出。

2006年、2007年那时候,听一场相声10块钱,“说实在的,那会儿大伙儿的经济水平达不到,很少有人拿10块钱买票听相声!”

到了2009年,当了一期士官的王加林决定从部队退伍,回天津说相声。


王加林:每次去师爷家都吃不饱,怹光聊相声,不让我们夹菜

头一回上台

相声演员挂鬼脸儿是常态

当相声演员,谁都有第一次登台演出的经历,回想起自己头一回上台的情形,王加林记忆犹新。那时候还在曲校,学校组织大伙儿到茶馆演出。“我一上台,按照行话讲叫‘挂鬼脸儿’,就是乐也不会乐了,直打哆嗦,控制不住地紧张,坐头排的观众估计都能看出来我的两颊抽动。等节目一说完,赶紧叽里咕噜就下台。”

第二次登台演出就好多了,随着登台次数增多,在台上的经验越来越丰富。十多年的舞台经验,到现在什么情况都差不多能应对了。


王加林:每次去师爷家都吃不饱,怹光聊相声,不让我们夹菜

作为相声演员,

你对“活”是怎样理解的?

我记得师爷王佩元经常说:当你拿过来一个本子,不管是新本子还是传统本子,当你不具备老先生的人生阅历和悟性时,你拿过来要先看,凭自己的理解去揣摩人物。把活拿过来,对人物的分析是第一位的,甲乙二人的性格都要做仔细的剖析。

每段相声里都有人物,没有人物空白的相声,光耍贫嘴,那就不叫相声。相声是要通过定位甲乙人物,去说个理儿,让人咂摸味儿。讲道理谁都会,可是站在道德制高点,一二三四的,人家凭嘛花钱来听你教训。

你到底想表达什么,想表达什么中心思想要清楚,也就是王佩元老先生经常说的“要立好你们二人的人物,包袱在甲乙二人的矛盾点和冲突上,从细节上找出来,这样才能‘使’出这种感觉,用语言、形体和表情表现出来。”


王加林:每次去师爷家都吃不饱,怹光聊相声,不让我们夹菜

相声演员上台有什么要求?

前一阵,网上流传演员孙俪在剧本上做标注的事被视为“敬业”而广为流传,其实在相声门里,演员的形体、表情都应该在“本子”里有标注。这一点,也是谦祥益的史伯和老先生们严格要求的:一段相声要做到“死纲死口”。

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你今天使这块活用了什么语言、什么动作和什么表情,到了明天还要一丝不苟地“重复”出来,让观众就像看录像一样,不能今天表演一个样,明天不一样了,能做到这个这才算把这块活“立住了”。谦祥益每周一下午开例会,大伙儿坐一块儿就在研究“活”。

能称为相声表演艺术家的老先生就能做到这一点。举了个例子:你看马三立老先生说相声,他的每一个细微的动作在本子里都标出来,比如你看他的本子,一句话之后用括号标出来:左抬头45度角。他上台的时候就会有这个动作,而且每次演出都有。可以说,相声演员在台上是没有一个多余的动作,每个动作和表情都是提前设计好的,然后上台表演的时候要给观众呈现出来非常轻松和随意的状态,这功夫就算是到家了。

会遇到过不喜欢回答的问题吗?

我很不喜欢别人问我,你们天津相声和北京相声有什么不一样?我想说,相声没有不一样的,非说有区别,风格上会有一些吧。北京的相声大气;而天津相声的风格比较接地气,深入老百姓,让大伙儿一听就爱乐。我们呈现的语言技术是不一样的,我们从骨子里贴近人心,特别哏儿!其实相声近200年的历史,每个演员都有自己的风格。

说说你的搭档吧

王加林:每次去师爷家都吃不饱,怹光聊相声,不让我们夹菜

我的搭档是孙跃老师,我们是曲校的校友,他比我大几届。孙跃老师从曲校毕业后考的是播音主持,在北京干了几年配音工作,现在我们一起搭档说相声。

孙跃老师的声音特别有磁性,很好听。有时演出,我能听到前排观众会说:“呦,这人声音这么好听!像播音员。”

因为我们在谦祥益说相声,每天跟搭档就要琢磨活,说起来,跟搭档都比跟自己媳妇亲,因为接触的时间长啊。侃一个新作品,我们要聊好几天,晚上演出结束一般还有吃夜宵的习惯,等我到家,媳妇睡了,转天我一睁眼,人家已经去上班了。

相声演员说的话很智慧

相声演员在台上让您笑的功底,在于平日生活中对各种现象的观察,对事物背后的琢磨。平时,我们找老先生聊天,他就跟你聊相声,不可能跟你聊家常。

每次,我们去师爷家都吃不饱,为什么?每次往那儿一坐,老先生光聊相声,我们都不好意思夹菜,三四个小时坐下来,聊的全是相声门儿里的事儿:从过去到现在,选个相声,给你讲理论,人物的矛盾点在哪儿,好在哪儿。我们相声演员成天演出辛苦,这些老先生成天想的都是相声的事,天天琢磨,脑子比我们还累。

有时,老先生也很幽默,他有时和我们说:“我为什么总跟你们聊相声,这不就是菜准备少了嘛!我多说点儿,省得你们总夹菜,到最后菜剩下,还显得我做得挺多的。”老先生把包袱儿融入到生活里,高级的,特有智慧。

还有一次,去师爷王佩元家,敲半天门老先生才听见,开了门老先生表现特别惊讶:“呦!你怎么来啦?你也不提前给我打个电话,我刚把牛肉放锅里炖了,你要是早给我打电话,我就把牛肉搁冰箱里冻着了。”都说台上无大小,其实台下的老先生话里也透着生活智慧,没架子。

王加林:每次去师爷家都吃不饱,怹光聊相声,不让我们夹菜

你怎么看待谦祥益?

我的周围,包括老先生们一提谦祥益,都是挑大拇哥的。谦祥益是为了艺术而努力的团队,这个团队是为了相声,而不是为了个人利益。

史伯从我接触他,我看到的是每年天津相声节,史伯自发搞这个活动,为什么?天津是曲艺之乡,是曲艺窝子,这句话不能白叫,谦祥益就是天津的曲艺标杆。北京是相声发源地,天津是相声的发祥地。在谦祥益,大伙儿在一块儿讨论的就是活,就是相声。在这儿我特别舒服,大家做的都是一件事:怎么说好相声。心都往一处使。

我们每周一的例会就是讨论作品,大伙儿有了一个点子,凑一块儿“侃”活,比如你有什么想法,他有什么点子,大家一起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十多个人凑一起总能侃好一块活吧。之后,我们再分期“验活”,每对演员就像正式演出一样,给所有演员表演,让专业的人来给你挑专业上的毛病,这也是学习的过程。

史伯平时请一些老先生来给我们讲座,讲理论,其实就是传承。用传统的活来套现在的活,让作品更上一层楼。立意差不多的、梁子差不多的把架子拿来,再往里面添加现代语言,就创新了,相声就是多面打法。

我们在谦祥益表演节目,两个星期不能有重复的段子,这也是谦祥益对我们的要求,每对演员都要有25个作品。而且每对演员的作品之间也不能重复,不能“撞”上其他演员的节目。


王加林:每次去师爷家都吃不饱,怹光聊相声,不让我们夹菜

给我们讲讲你们的活吧

拿《三国人物论》来举例吧,这是传统节目了。现在观众比较年轻化,担心他们对三国历史不太清楚,很多典故也不是很了解。

经过孙跃老师和我的改编,前面加了一段,从专业术语上讲,叫“垫话儿”,既不跑题,而且还能把传统节目年轻化,这不就把传统段子带活了。

比如,一上来,孙跃老师设定的人物就是“假文人”,一瓶子不满,半瓶子咣当,什么都敢吹,老话说言多必失,可是假斯文不怕露怯,非说自己是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的,其实呢?于是,我就天不怕地不怕的人物,当场非把他戳穿了,说他就是一个逃票蹭节目的。

除了用传统相声创作外,我们也创作一些全新的作品,比如《买房记》《重走西游路》《小时候》《宠物趣谈》等。我们在创作上,史伯要求大家不要搞“流星式”的相声,要做能流传的作品。比如《买房记》,讲的是80后买婚房,买不起房结不了婚的现实问题,房子的立意谁都离不开,虽然时代有变化,后代也会有创新,但是这个段子的“梁子”一直会在。

平时,我和孙跃老师创作作品,像假文人、假斯文的一般都由孙跃老师去扮,遇到瞪着俩眼说瞎话的人物,一般就由我来。在谦祥益,演员要做到“捧逗互换”,就是说,谁捧哏都行,谁来逗哏也都行。

在聊天中,王加林说自己作为一名相声演员,尤其在谦祥益做相声演员会有压力,但是,这会让自己兴奋。平时大家在一起聊的也都是相声门儿的事,很纯粹。也正是有这样的心态,让他感觉这一路还算很顺利。

问及他对自己孩子有什么期许,他说:“随他自己吧。”不过略思片刻后,他又开玩笑说:“就算他不走说相声这条路,那也得会几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