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宋之问夺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并将作者杀害一事,是传言还是事实呢?

东篱178889443


宋之问,是唐代著名的大诗人,世人对他的评价可以分为对诗的评价和对人的评价两部分。而绝大多数人都认为,他的诗写的非常好,但他这个人非常的渣。

纵观史料,我们可以发现,宋之问为人寡廉鲜耻,毫无底线。

比如说武则天时期,他以文才为宫廷侍臣,颇受恩宠。而他"邀宠"的方式是给武则天献媚,写各种各样暧昧跪舔的诗,甚至主动要求给她做男宠。

再比如说,他结交武则天的媚臣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这二位都是武则天的男宠,无论在当世还是后世都是万人唾弃的角色,但宋之问和他们关系甚好。

还有,他身上还背着人命官司,为了仕途权力出卖好友。他探知自己友人张伸之与王同皎等人谋划要诛杀宰相武三思,他就派人找武三思告密,结果张、王二人因此遇害,宋之问反倒因为告密擢任鸿胪主簿。

在历史上流传的宋之问的斑斑劣迹之中,最著名的一个是说他作为舅舅,居然为了一句好诗,杀死了自己的亲外甥。

他的这个外甥名叫刘希夷,也是唐代小有名气的诗人。宋之问杀甥夺诗的故事,在历史记载中,大体是这样的:

大约在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宋之问正在家中吟诗作画。这个时候,外甥刘希夷的登门造访却让他的心绪再也难以平复。原来,刘希夷带来了一首诗想要同舅舅探讨,而这一首诗,就是后来名满天下的《代悲白头吟》。

而这首诗其中有一句是后来名誉天下的千古名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大家都是诗人,而宋之问又是未来的诗坛领袖,是不是好货一目了然。

然后宋之问就非常喜欢这句诗,他就厚着脸皮想问外甥要这首诗的著作权,而且连给钱封官的许诺都下了,但一向清高,尤其看不起宋之问的刘希夷不为所动。

于是,宋之问就下了杀心,他吩咐自己的门客将刘希夷骗到一面土墙下,用装满黄泥的布袋将其砸死。

后来,他就把这首名诗据为己有了。从后世编撰的《全唐诗》来看,宋之问杀外甥夺诗这件事,看起来还煞有其事。

因为这首诗在《御定全唐诗》里有两个作者和标题,一个作者叫刘希夷,题为《代悲白头翁(一作"白头吟")》;一个作者叫宋之问,题为《有所思》。后者只是将前者诗中"洛阳女儿好颜色""应怜半死白头翁""惟有黄昏鸟雀悲"三句换了五个字,改为"幽闺女儿惜颜色""须怜半死白头翁""唯有黄昏鸟雀飞",其他诗句完全一样。

也就是说,寡廉鲜耻的宋之问杀人之后偷了这首诗,稍微修改了一点就变成了自己的诗。

那么,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呢?如果我们仔细分析的话,这件事是存在很多疑点的。

第一,就是年龄的问题。

虽然宋之问是刘希夷的舅舅,但宋之问的年龄按照某些史料记载比刘希夷还要小五岁。

按照史料中的说法,宋之问杀刘希夷的事件发生在永隆元年(公元680年)。

这一年,宋之问才24岁,这个时候,他才做官没几年,还没有掌握多大的权力,也没有后来在武则天时代那么炙手可热。

他这个时候只是一个洛州参军,芝麻粒大小的官。

而如果做更为严谨的分析的话,宋之问的年龄比刘希夷小不止五岁。

宋之问曾经写过一首《秋莲赋》,在自序里,他这样说:"天授元年,敕学士杨炯与之问分直于洛城西",而天授元年是690年,根据《新唐书·宋之问传》的说法,这一年宋之问才20岁。也就是所宋之问应该出生于公元671年。他比刘希夷要小二十岁。

这样的年龄差异,宋之问怎么能在十岁的时候就下手杀死自己三十岁的外甥刘希夷呢?

第二,宋之问是否有必要偷刘希夷的诗。

虽然自古文人相轻,但多半也只有在诗坛地位低,写诗普通的诗人去羡慕嫉妒恨诗坛地位高,写诗写得好的诗人的道理。

宋之问和刘希夷谁的诗坛地位高,谁写的诗好呢?

古代的诗歌评论家早有公论。北宋魏泰《临汉隐居诗话》中说:"吾观之问集中,尽有好处,而希夷之句,殊无可采,不知何至压杀而夺之,真枉死也。"

而明代的李攀龙《唐诗直解》里则说的更为直接:"《代悲白头翁》本非其佳处,而俗人专取之。五、六尤卑。"

宋之问贵为唐高宗、武则天时期的诗坛领袖,和沈佺期齐名,人称"沈宋",是开启一代诗风的大诗人。

从宋、刘二人现存诗歌的数量来看,两人的差距很大。《全唐诗》存刘希夷诗1卷23首,《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补诗7首,共30首。《全唐诗》存宋之问3卷187首,仅数量就远远超过刘希夷诗,且其中不乏上乘之作。

而且,按现存唐代史料的记载,在唐代当时,宋之问的诗名也远强于刘希夷。《旧唐书·文苑》云:"之问弱冠知名,尤善五言诗,当时无能出其右者。"而刘希夷则"体势与时不合""不为所重"。宋之问是少年才子,才华卓著,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即兴完成一首四十二句,二百八十六字的长诗。而刘希夷一生蹉跎,一辈子都是布衣。

宋之问又有什么必要为了一句诗杀了刘希夷,还杀的尽人皆知呢?


最后,就是史料记载中的证据。

在距今记载宋之问杀人夺诗案时代最早的史料,刘肃《大唐新语》中的记载来看,当时的人对刘希夷的死因以及真凶是心存疑问的。刘肃是中唐人,他说刘希夷这首诗,"诗成未周,为奸所杀。或云宋之问害之。后孙翌撰《正声集》以希夷为集中之最,由是稍为时人所称。"

也就是说,刘希夷可能的确是死于谋杀,但凶手未必是刘希夷。

而他后面提到的孙翌和《正声集》,是盛唐时期的一部诗选,也就是说,在盛唐的时候,人们就已经知道而且确认这首诗作者是刘希夷了,根本不存在宋之问改编这首诗,据为己用,蒙骗世人几百年的事情。


煮酒君


这是一件很难讲得清楚的公案。

首先“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也就是《白头翁》一诗《全唐诗》卷八十二收录此诗作者署名是刘希夷,而卷五十二又收录此诗标题变成了《有所思》,作者相对变成了宋之问。这两诗唯一的区别在于,宋诗中将“洛阳女儿惜颜色”一句改为了“幽闺女儿惜颜色”。

因为版权之争,所以后来出现了宋之问因为这句诗用土袋压杀了自己的亲外甥刘希夷的说法。那么,宋之问有没有真杀了自己的亲外甥呢?

最早出现这种说法应该是唐代刘肃的《大唐新语》和韦绚的《刘宾客嘉话录》这边两部小说集。《大唐新语》说刘希夷“为奸所杀”,“或云宋之问害之“,说得比较含糊,并不十分肯定。但我们知道,最初的谣言不就这样来的么,惯会使用也许,大概之类的词语。

而《刘宾客嘉话录》则说“之问怒,以土袋压杀之。”不但语气肯定,而且还说是宋之问亲手干的。后来出现的《唐才子传》补充了更为详尽的杀人细节。

这两位作者距离宋之问刘希夷的时代已经过去100多年了,而再靠近宋之问时代的文献中并没有这样的记载。

宋之问杀害刘希夷的材料矛盾之处很多,大致有三:

首先是时间上的矛盾。

关于刘、宋二人的生卒年月,正史上均没有明确记载,只能从其他材料中大致推测。《唐才子传》说刘希夷上元(675)中进士,时年二十五,死的时候还没到三十岁,那么他当生于高宗永徽二年(651),死于仪凤(676-678),或者调露(679)年间,最迟不晚于永隆元年(680)。

《新唐书·宋之问传》称宋之问”甫冠,武后召与杨炯分直习艺馆“这里”甫冠“就是刚满20岁的意思。而据宋之问《秋莲赋》自序:”天授元年(690),敕学士杨炯与之问分直于洛城西。“两相对照,可知武则天天授元年时宋之问才20岁。顺着这个年龄往上推,宋之问当生于高宗咸亨二年(671),比刘希夷小了整整20岁。

试想一下,刘希夷25-29岁时死掉,而宋之问作为一个5-9岁的幼童,怎么能使下人活着亲自把刘希夷压死?而更夸张的是《唐才子传》里说宋之问跟刘希夷同年进士,那么问题来了宋之问4岁就进士及第了,这可能吗?

闻一多的《唐诗大系》里把宋之问的出生定为唐高宗显庆元年(656),这样一来,到刘希夷死的时候,宋之问是21-25岁,这正是宋之问年富力强的时候,用土袋把25-29岁的刘希夷压死还是说得过去的。

不过,根据常识,出现甥舅年龄相仿,甚至外甥比舅稍大的情况,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外甥母亲是大姐,在姊妹中排行靠前,舅是小舅,在姊妹中排行靠后,二是姐弟的年龄要相差18岁以上。

据《旧唐书·宋之问传》和唐代的《朝野佥载》,宋之问有兄弟三人,宋之问、宋之逊、宋之悌,宋之问是大哥。而宋之问的《陆浑南桃花汤》诗里有”长妹梵筵众“一句,“长妹”表示宋之问至少有两个妹妹,如果刘希夷的母亲是宋之问的大姐,宋之问便是兄弟姐妹6个人。

这是按照宋之问和刘希夷母亲之间没有其他兄弟姊妹假设来算,即宋之问母亲在生下刘希夷的母亲18年后,一直没有生育,直到36·39岁时生下了宋之问,之后又生下了两男两女。如果宋之问和他之后的兄弟姊妹们之间平均相差2-3岁的话,宋之问母亲的生育年龄要持续到44-51岁,这在女性中是非常少见的,特别是中年以后。如果以刘希夷比宋之问大4岁来算,宋之问母亲的生育年龄更要持续到48-56岁,这恐怕就更加少见了。

其次是名望上的矛盾

据《旧唐书》记载:“之问弱冠知名,尤善五言诗,当时无能出其右者。”而《大唐新语》说:“刘希夷,一名挺值,汝州人,少有文华,好为宫体,词旨悲苦,不为所重。”

《唐才子传》也称刘希夷“词情哀怨,多依古调,体势与时不合,遂不为所重”

也就是说,宋之问成名早,其诗名远在刘希夷之上。后人谈论初唐诗歌,总是绕不过去“沈(佺期)宋(之问)体”,而“沈宋体”的主要贡献在于使唐律诗定型。如此一来,就说明宋之问的名气很大,他不仅是普通人眼中的明星,还是专家学者眼中的一代宗师,足见其影响之广泛,何至于为了区区两句诗而残杀亲人?

再次是人性上的矛盾

虽然刘、宋二人是否真有甥舅关系至今没有直接的史料证据,但《资治通鉴》第208卷倒是提到了宋之问一个真正的外甥李悛,原文里记载的这个外甥是宋之逊的,宋之逊的外甥,自然就是宋之问的外甥。这说明宋之问有一个姐姐或者妹妹嫁到了李家,即表明宋之问确实有姊妹。

如果再加上刘希夷的母亲,宋之问至少就有两个姐姐了。刘希夷如果真是宋之问的外甥,甥舅二人年级相近,在一起切磋吟对诗文,且俱名重天下,不是会传为佳话吗?试想,少年时经常一起玩耍,又作为长辈的宋之问会对刘希夷那么冷酷吗?

即便他为了一点小名望性格分裂、心理变态、难道他不顾及自己的姐姐、姐夫对他兴师问罪的么?特别是宋之问的父亲宋令文“有神力”,他二弟宋之悌“骁勇过人”,难道他们对杀害刘希夷的宋之问毫不在意的么?

更关键的是,这件事情在宋之问之后的100年时间里,没人提及,到了100年后却开始出现了,宋之问又不是什么皇亲国戚,能够把杀人的事情掩盖得100年毫无痕迹?即便能,那么问题又来了,100年后的人们又是怎么发现的,还能把宋之问杀人的事情,描述得那么清楚,用沙袋压人致死的杀人手法都能搞清楚?唐代的刑侦技术已经厉害到这种程度了?



瞎写一通,大家凑合着看,如果看起来还成,麻烦点个赞,关注一下“吾国吾史”也是极好的!


江畔初见月


宋之问和刘希夷,都是唐朝有名的诗人,两人不但才华横溢,俊美风流,器宇轩昂,还是舅甥关系。

宋之问和当时的杜审言、沈佺期、陈子昂等人齐名,还和沈佺期并称为“沈宋”。他尤其擅长五言诗,《旧唐书》评价他“尤善五言诗,当时无出其左右者”。刘希夷也是才高八斗,满腹绵纶,诗以长篇歌行著称,文采恣肆。其诗“特善闺帏之作,词情哀怨,多依古调”。

关于这两位著名诗人,历史上引发了一桩扑朔迷离的凶杀案。

这个案子记录在《大唐新语》中:“诗成未周,为奸所杀。或云宋之问害之。”

同时,《刘宾客嘉话录》中,也有着相似的如下记载。

当刘希夷完成《代悲白头翁》一诗后,就拿着诗稿去找大名鼎鼎的舅舅宋之问请教。宋之问特别喜欢其中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两句,于是问刘希夷“贤甥此佳作,不知给外人传观与否?”

刘希夷回答说:“未曾。”

宋之问于是说道:“我今日正在酝酿一首诗作,你这两句和我的诗正是绝配,愚舅想借用一下,不知你意下如何?”

刘希夷面露难色,这两句正是他的得意之作,也是其反复斟酌修改而成的。之前刘希夷曾用“今年花开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而后觉得不吉利,就像一句谶语,才改为“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替换。

但现在舅舅当面索要,刘希夷虽然难于割舍,却又不敢推辞。

不过,事后刘希夷就后悔了。一后悔,他就在朋友面前,大肆吹嘘这是自己的杰作。

宋之问得知消息后,怒从心中起,恶向胆边生,“之问怒以土囊压杀之”。

当然了,宋之问是不可能亲自动手的,他找来了一个力大如牛的仆人,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潜入刘府,用沉重的土袋压死了沉睡中的刘希夷。

那么,这件事究竟是真是假呢?

确实,宋之问虽然在诗词上造诣很高,但在人品上就反差巨大,是一个趋炎附势,阿谀奉承,攀附权贵之人。

在武则天执政期间,为了能够取悦武则天,进入其幕府,宋之问曾百般谄媚于武则天。他还为此,作过一首《明河篇》的诗以表心迹:“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更将织女支机石,还访成都卖卜人。”但宋之问的一厢情愿,却遭到武则天的当头棒喝,武则天虽然欣赏他的才华,但嫌弃他有口臭,拒他于千里之外。

于是,宋之问转而讨好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兄弟,替二人捉刀代笔,写了大量的艳诗。甚至丧失文人的斯文,为张易之捧溺器,学着张易之口含“鸡舌香”来掩盖口臭,希望得到武则天的宠信。

(太平公主)

宋之问为一己功名而斯文扫地也就罢了,偏偏他还出卖朋友,卖友求荣。

张易之兄弟被诛后,李显继位,对武则天身边的人大肆贬黜。宋之问也未能幸免,被贬为泷州参军。他中途偷跑回洛阳,藏在朋友张仲之家里,打探朝廷情况。

也就在此期间,他无意中偷听到张仲之谋划暗杀当朝宰相武三思的秘密。于是跑去告密,致使张仲之一众朋友惨遭屠戮。而宋之问却得擢官职,荣升鸿胪侍主簿,于是“天下丑其行”。

而后,他又巴结太平公主。不过,又因发现李显的妹妹安乐公主权势熏天,其势盖过了太平公主,转而巴结安乐公主和武三思。太平公主看清了宋之问的嘴脸,最终在安乐公主被杀后,宋之问也就难免遭到身首异处的下场。

不过,尽管宋之问人格被人诟病,但并不能证明刘希夷就是被他害死的。

首先,宋之问和刘希夷的舅甥关系,就值得怀疑。两人年龄相差不大,各种正史中也没有明确记载他们之间的关系。

其次,宋之问在年轻时,就已经名满天下了。《旧唐书》载“之问弱冠知名”。他犯不着为了一句平淡无奇的诗句而以身犯险,以至于“夺诗杀人”,这对他来说,实在得不偿失,风险巨大。

再次,尽管宋之问为巴结张易之而写下了大量的艳诗,但他的文学成就还是远在刘希夷之上。《全唐诗》中收录刘希夷的诗作仅20多首,而宋之问的诗作则超过了180首,而且不乏上乘之作。如入选中学课程的《渡汉江》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所以,关于宋之问杀死刘希夷,很有可能是有人不满他卑劣的人品,而将脏水泼向他,进而把刘希夷的死,归结到他的身上。

(参考资料:《旧唐书》《大唐新语》等)


张生全精彩历史


因诗写得好而被亲舅舅谋杀的悲催诗人

刘希夷,字廷芝,汝州人。他的一首《代悲白头翁(一作白头吟)》是唐诗中的精品,但他在唐代诗人中并不是特别著名,留给后人的诗歌也不是很多。才华出众的他本应写出更多的锦绣华章,却不幸英年早逝。关于他的死亡,历史上有着一段悲惨的记载。

《唐才子传》里说,刘希夷在上元二年考中进士,这年才二十五,以文章出名。他喜欢作诗,善于闺情之作,辞意柔婉华丽,情调感伤,由于他写的大多是歌行古体诗,和当时流行的近体诗不相合,所以不被人们看重。刘希夷容貌俊美,喜欢谈笑,善弹琵琶,饮酒数斗不醉,为人落拓不羁。他曾经写了一首《白头吟》,其中有两句“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写完后自己感叹说:“这恐怕是不好的预言吧,石崇曾写诗说‘白首同所归’,和我有什么不同呢。”就把这两句抹去了。写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两句,又感叹说:“人的生死是命中注定的,怎么能由这两句虚言决定呢?”于是就把这四句都保留了下来。他的舅舅宋之问看到了这首诗,非常喜爱后面那两句,知道他还没有把诗给别人看过,就恳求刘希夷把这首诗让给他,刘希夷答应了他却没有把诗给他。宋之问恨他欺骗自己,就派奴才用装满土的袋子压死了刘希夷,这时刘希夷还不到三十岁,人们都很可怜他。唐人笔记《大唐新语》及《刘宾客嘉话录》的记录都和这个说法差不多。

宋代王谠在《唐语林》卷五中也有记载。他说,刘希夷写完此诗以后,还未对外示人,就被宋之问看到了。宋之问对“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两句十分欣赏,要求刘希夷将这两句诗送给他,作为他的作品,当然被刘希夷拒绝了,致使宋之问“大怒”,遂“以土囊压杀之”。

刘希夷天赋超群,才情高妙,但年纪轻轻,功名事业都没有成就,就被人害死,况且是死在自己的亲人手中,确实让人悲叹不已。也有人考证,说刘希夷死于宋之问这事并不可靠,但由于宋之问人品卑劣,加之他诗集里也有一首几乎和这首诗一模一样的作品,大部分人都还是认同这一说法。

那么,就让我们来读一读这首让刘希夷赔上性命的名作吧。

代悲白头翁(一作白头吟)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开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

洛阳城东的桃花李花随风飘落,飞来飞去,不知落入了谁家?洛阳女子有着娇艳的容颜,独坐院中,看着飘零的落花长声叹息。今年我在这里看着花的凋零和衰败,明年花开时节不知又有谁还能看到那繁花似锦的胜况?已经看过了挺拔的松柏被摧残砍伐作为柴薪,又听说那桑田变成了汪洋大海。古人已经不再悲叹洛阳城东凋零的桃李花了,而今人却依旧对着落花而伤怀。年年岁岁繁花依旧,岁岁年年看花之人却不相同。转告那些正值青春年华的红颜少年,应该怜悯这位已是半死之人的白头老翁。如今他白发苍苍,真是可怜,可他从前也是一位风流倜傥的红颜美少年。他曾与公子王孙寻欢作乐于芳树之下,也曾吟赏清歌妙舞于落花之前。他曾像东汉光禄勋马防那样以锦绣装饰池台,又如贵戚梁冀在府第楼阁中到处涂画云气神仙。白头老翁如今一朝卧病在床,便无人理睬,往昔的三春行乐、清歌妙舞如今到哪里去了呢?美人的青春娇颜又能保持几时?须臾之间,已是鹤发蓬乱,雪白如丝了。只见那古往今来的歌舞之地,剩下的只有黄昏的鸟雀在空自悲啼。

诗的前半写洛阳女子感伤落花,抒发人生短促、红颜易老的感慨;后半写白头老翁遭遇沦落,抒发世事变迁、富贵无常的感慨。全诗用“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总结主旨,以“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二句,点出红颜女子的未来不免是白头老翁的今日,白头老翁的往昔就是红颜女子的今日。诗人把红颜女子和白头老翁的命运典型化,表明了这是一大群处于封建社会下层的男女老少的共同命运,因而说他们应该同病相怜。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两句,以优美、流畅、工整的对句集中地表现青春易老世事无常的感叹,富于诗的意境,且具有哲理性,历来广为传诵。

品不完的诗词歌赋,道不尽的悲欢离合。

万卷纵横眼欲枯


先说结论:这件事算是众口铄金,三人成虎。并没有直接结论证明是宋之问杀了刘希夷。然后说过程——

《代悲白头翁》这首诗在全唐诗中出现了两次,标注了两个作者,这首诗从唐初流传到清初,没人彻底搞清楚原创作者到底是谁。在全唐诗中注释前半部分写了刘希夷写作此诗的历程,后半部分写了宋之问盗诗的过程,而全唐诗对于这部分的注释采取的则是中唐刘肃的《大唐新语》“诗未成周,为奸所杀。或云宋之问害之”——这就是记载这桩案子最早的文献。但是刘肃也没有断定就是宋之问杀的刘希夷。《大唐新语》提到因为这首诗,刘希夷稍为时人所知。

晚唐韦绚的《刘宾客嘉话录》写的是刘禹锡和他的谈话,其中则具体化了宋之问的杀人细节。正因为这谈话录,后来又许多人人云亦云,“转载”这篇文章并认为宋之问杀了刘希夷。而大家忽略了刘禹锡这次对谈也只是一句《大唐新语》的基础事实上的推测,毕竟刘禹锡和刘希夷之死之间已经隔了一百多年,刘禹锡当然不可能知道宋之问刘希夷之间的事情。

而更不能忽略的事实上,无论是从当时的文坛名字还有作品数量来说,宋之问都甩开了侄儿刘希夷一大截,全唐诗中存世刘希夷23首,宋之问187首。

另一个疑点是,宋之问的诗中,有不少都有抄袭的嫌疑,疑似被洗稿最多的不是刘希夷,而是另一个人,如果宋之问当真是做贼心虚,为什么不杀了抄袭最多的那个呢。而且全唐诗中,作品张冠李戴,洗稿的情况比比皆是。


时拾史事


我认为是不可信的,但是这种故事被扣在了宋之问的头上,也能从侧面反映出宋之问的人品。你要有黑点,把污迹丢你身上,才可信。这就是苍蝇不叮无缝蛋。

这个故事我在头条号写过一篇文章《卑鄙诗人——宋之问,想上龙床,却因口臭被嫌弃的无耻之徒》。


这里简单理一下整个故事:

说这个刘禹锡写了一篇《代悲白头翁》,兴匆匆地跑到舅舅宋之问家,求他指点。

宋之问拿着诗稿细细读来,读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时候,激动地拍着大腿称牛X。

然后他跟小刘说,你这个太牛了,如果以这首诗为资本,换个官当那是妥妥的!

小刘说:舅舅,你个辣鸡!我要想当官,还用这些手段么?

宋之问说:那不然你送给我,我去换个官当?

小刘说:去你X的吧。

宋之问一听非常生气,说你骂我也就算了,但是为什么骂完不把诗送我?

于是老宋用计,让家里门客把小刘杀了,这首诗自然也就成了宋之问的作品。

堂堂刘大才子就这样一命呜呼,享年30岁。

这个故事的出处:

从有限的史料中考证,这个故事最先出自:《大唐新语》。

《大唐新语》是什么书啊,笔记小说集,和《世说新语》差不多。

《新语》中记载也是模棱两可,说的是“或云宋之问窒之”。

这本书中记录了很多诗文资料和人物言行故事,但是肯定不能把这种书当历史看。

然后《唐才子传》就写得很生动了,具体作案方式都写得很清楚:“使奴以土囊压杀于别舍”。

一样,当故事看,不能当历史看。

再往后,这个故事就传得很神了,众人口口相传,茶余饭后都要拿出来讲两句,然后啐宋之问一口痰。

宋之问其人

宋之问,是个才子,一首《渡汉江》更是流芳千古。

但是才华和人品没什么比如联系。

老宋一生阿谀奉承、溜须拍马,为了讨好武则天,不惜出卖肉体,攀附武则天的男宠,目的是成为新的男宠,可惜武则天爱其文、不爱其人。

犯事之后被流放,过程中又当了逃犯。

等等劣迹,足可见此人人品之差。

人们愿意把这种故事放在他身上,并且愿意相信他能作出这种恶劣的事情,也就不足为怪了。

还好,大唐胸怀宽广,不因人废诗,要不然我们今天也读不到老宋的好作品了。

当然,当然,这个事到底是真是假,谁也不能断定,刘希夷同学的死,只怕是千古悬案了。



也可自话


为了占有一首诗而杀一个人,而且是自己的亲人,可能性不高。一般杀人为的不是仇,那为的就是财。在唐代占有一首诗有实际的利益吗?没有,一不能求高官,二不能求横财,三不能求大名。所以宋之问杀人夺诗之说绝对是编造的诽谤谎言。


梦舞汉唐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条公案,一千多年来,都没能侦破。答主下文将略作介绍,由于文章可能较长,故而先列出鄙人对这一传说的看法:谋杀的确凿证据,今天根本无法找出,但不能因此豁免了宋之问的嫌疑。这一传说寄予了千百年来人们深厚的感情,反映出国人对才华出众而英年早逝的诗人的同情与惋惜,也反映出传统文化中更重视人的德行,其次才是才华能力——那些有些才华而人品卑污者,可能被厌恶及乌,他们的才能因人品而被低估,但是,他们咎由自取!就算宋之问是被冤枉的,他也是活该。


刘希夷之死,是如何一步步成为悬案的?


正史中,并未明言刘希夷为宋之问所杀,五代后晋所修《旧唐书·文苑传·刘希夷传》仅有短短几十字,关于其死,但云“志行不修,为奸人所杀。”然未点明“奸人”姓名。



刘肃《大唐新语·文章》(成书于唐宪宗元和年间),则推测刘希夷或为宋之问所杀:“刘希夷,一名挺之,汝州人。少有文华,好为宫体,词旨悲苦,不为时所重。曾搊琵琶,尝为《白头翁咏》,曰:‘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既而自悔,曰:‘我此诗似谶,与石崇‘白首同所归’何异也?’乃更作一句云:‘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既而叹曰:‘此句复似向谶矣,然死生有命,岂复由此!’乃两存之。诗成未周岁,为奸所杀。或云宋之问害之。后孙翌撰《正声集》以希夷为集中之最,由是稍为时人所称。”


大约与刘肃同时的刘禹锡,似乎也有类似的看法。韦绚辑录、记录刘禹锡言语的《刘宾客嘉话录》,同样点明了宋之问乃杀害刘希夷的元凶:“‘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其舅即宋之问苦爱此两句,知其未示人,恳乞,许而不与。之问怒,以土袋压杀之。”而刘禹锡于太和八年(834年)任汝州刺史,刘希夷之墓在今河南汝州风穴寺景区之内,则韦绚此录或有所本。

其后,北宋王谠在《唐语林》卷五沿袭了韦绚的说法:

刘希夷诗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其舅即宋之问也,苦爱此两句,知其未示人,恳乞此两句,许而不与。之问怒,以土囊压杀之。刘禹锡曰:"宋生不得死,天报之矣!"

之后,两宋之交的尤袤《全唐诗话》和南宋计有功的《唐诗纪事》,皆沿袭此说。到了元代,宋之问谋杀刘希夷的细节反而更加具体了。元代人辛文房所编撰《唐才子传》有这么一段记载:

(刘希夷)尝作《白头吟》,一联云:“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既而叹曰:“此语谶也。石崇谓‘白首同所归’,复何以异。”乃除之。又吟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复叹曰:“死生有命,岂由此虚言乎!”遂并存之。舅宋之问苦爱后一联,知其未传于人,恳求之,许而竟不与。之问怒其诳己,使奴以土囊压杀于别舍,时未及三十,人悉怜之。

而对另外一批学者,从不同角度怀疑此传说的真实性:

晚唐时的孟启在《本事诗》中,也提到刘希夷之死,但他并未采信韦绚等人的说法,而是采取了审慎的态度:

诗人刘希夷尝为诗曰:“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忽然悟曰:“其不祥欤。”复遘思逾时,又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又恶之。或解之曰:“何必其然。”遂两留之,果以来春之初下世。

仅言其诗谶,而未言明其死亡的具体原因和情形。宋代以来的许多学者怀疑此传说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其一,刘希夷诗歌水准远低于宋之问,“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一般,宋无夺诗杀人的动机和必要。


北宋的魏泰在《临汉隐居诗话》,以为其集中诗歌质量平平,乏善可采,而对世人皆谓宋之问因夺其诗句未遂而杀之的说法,表示怀疑和不解。贺裳《载酒园诗话》亦持此观点。


其二,以为此说乃因宋之问人品卑污,故众恶都算在他的头上。


明代胡应麟《诗薮》外编指出,宋之问人品卑污,所以众恶皆归之。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同样持此观点。


其三,从现存刘希夷作品,考证其并非早逝,进而否定宋之问谋杀说。


王辉斌《唐代文学探论》(黄山书社2009年版,第241-242页)考证,《全唐诗》所收刘希夷之诗,多有描写老翁形象,当为其自况,其并非英年早逝,刘年近花甲之时尚在人世。其为宋之问所杀的说法,自然不可信。然王说似难以服人。


其四,从亲属关系等常情出发,否定谋杀说。


蔡燕,方然主编《唐宋风韵及其文化内涵》一书(云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7-9页),以为人物刘宋近亲,宋纵然羡慕刘之才华,也无杀其外甥之可能。况且,宋之诗坛地位和才情远高于刘,且两人诗歌风格和所擅长诗体有别,认为宋之问不可能谋杀刘希夷。


此外,傅璇琮、陈文华和王珏等先生,也认为刘希夷非宋之问所杀。在答主看来,传说宋之问因夺外甥刘希夷警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未遂,恼羞成怒的宋之问进而谋杀外甥,在世时并未传开。后来,因为其孙宋翌编宋之问文集《正声集》时,将《代悲白头翁》收入其中。唐人便疑其夺句未遂而杀甥,加上,宋之问品性有缺,名声不好,刘希夷才情绝佳而英年早逝,后世许多人愈发相信刘之死乃宋谋杀所致。一千多年后的今天,几乎根本无法找出谋杀的确切证据,但是,人们对《代悲白头翁》爱之愈深,对刘希夷早逝惋惜之情愈强,对有才无行的人痛恶之心愈切,便愈发相信这一传说。


更多精彩人文分析及解读,敬请关注:风雅人文观察。如觉文章不错,还望点赞鼓励~欢迎留言批评~~



风雅正


宋之问这个人才华肯定是有的。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首诗课本里都有,也算是唐代诗人里很不错的了。

可是这个人的人品委实有点渣,而且还不是一般的渣,是渣到了极致。武后时期,宋之问曾自荐枕席,因武后嫌弃他有口臭而未能爬上龙床。至张昌宗张易之兄弟得宠期间,宋之问阿谀奉承,捧臭脚为他们编撰书籍。

神龙政变后,张氏兄弟被杀,武三思得权,嚣张跋扈。宋之问的两个朋友密谋除掉武三思,宋之问告密,朋友被杀,自己升官,做出这种事在任何时候都为人所不齿。

刘希夷,宋之问的外甥,写了首《代悲白头翁》请宋之问过目。里面这两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宋之问很喜欢,想讨来放在自己名下,刘希夷不同意,宋之问就让人用麻袋压死了他,死时还不到三十岁,然后把这两句诗收归自己名下,但没卵用,该是谁的还是谁的,今天你用搜狗打出代悲白头翁时,后缀必然是刘希夷。

由此可见,人品和才华不挨着,真的是两码事。


小新9293


《大唐新语》《刘宾客嘉话》《夜航船》中都记载过,但都不是正史,真实性可疑。毕竟宋之问是刘希夷的舅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