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0 为什么把景德镇称为“四时雷电镇”?

为什么把景德镇称为“四时雷电镇”?

那时候,景德镇的夜空常常被炉火照亮,“四时雷电镇”的名号一点也不虚传。明清两代的御窑厂都设在这,供皇帝、妃子、大臣享用的御用瓷在这里用稻草、竹篾包扎牢固。然后搬运到木帆船上,从昌江走长江、京杭大运河,再被运进宫里。当时全国优秀的陶瓷工匠都汇聚在了御窑厂。

在古代,皇帝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面上看,他所把握的是上天的一部分职权,但事实上,他所体现的却是人力的极限。譬如,通过科考,一些拔萃的人才冒出尖角,有才之士被集中到朝廷共事。宫廷画院招募对象也往往是全国优秀的画师,宫廷将他们集中起来,由他们创作更具艺术难度的画作。

这个至高无上的权利,曾使这个集团变得极其脆弱,也无比强大。因为皇帝的意愿,曾经的景德镇就被巨大的人气笼罩着,各地陶瓷业的精英差不多都住在了昌江边。这些对于瓷器十分敏锐的手指和大脑互相切磋。他们每天茶余饭后,都在争论一件瓷碗和一件瓷瓶到底该如何烧制最好。

为什么把景德镇称为“四时雷电镇”?

另外,为了让皇宫里的某些思想能够直接干预到一件瓷的制作上来,于是,在景德镇的官窑里又多出了一个督陶官。

在明代,督陶的多是些太监。到了清代,督陶官就由一些文化素养和官职都较高的人来担任。例如,郎延极、藏应选、年希尧、唐英,这些人都是历代督陶官中的佼佼者。

特别值得一说的是唐英,这个人天生就是督陶官,可是却偏偏在宫廷的内卫上任职。后来是“命运”觉得这个安排并不合理,于是就把他调到景德镇御窑厂来督陶,他当然知道之前有个叫潘相的督陶官在这里因为搜刮民脂民膏落了一个吃不了兜着走的下场,当时窑工们群情激昂,有好几个跳入窑火中自焚。这一跳激起了一场巨大的民变。窑工们联合起来,居然封堵了景德镇去京城的水路,于是潘相只有翻山越岭从安徽逃走。

唐英本身就是个做督陶官的料,既没有架子,又能够吃苦。三年下来,坚持和陶工们同吃同住,加上自己还有一点艺术上的追求。上天现在给他这个机会,让他既能够光彩万分地扣着一顶顶戴花翎,好好做官,又能够放开手脚,做喜欢做的事。

也正因为他的运气与他的一片痴心,感动了瓷,于是所有的瓷都垂青于他了,所有的美瓷都商量好了似的,一概通过他的手——光彩地出炉。转颈瓶、仿木纹、漆器的像生瓷,宛如一个个大家闺秀,从帘子后面探出头来。

为什么把景德镇称为“四时雷电镇”?

瓷器们像一些会生长的树,在整个过程中,人不过是用来辅助生产的工具而已。这些瓷自行把身体上的花样丰富起来,而且是一件比一件精彩,瓷们好像天生与火、水、瓷土、釉料串通好了。在整个制作工序中,它们像鱼一样自行游弋。开片、造型、釉色常常让做瓷人自己也出乎意料。没一会儿,这些瓷器就像变戏法似的,让人觉得有些扑朔迷离了。

命名者也觉得已经词穷,因为唐英的贡献,于是大家就索性统一称呼它们为“唐窑”,可是现在看来,这些瓷器烧制得无论有多么美妙,接下来的命运——似乎都只有一个,那就是被带进皇宫,当然不是每件瓷器都能够享有这份殊荣而成为御用瓷的。

那些稍有瑕疵的,就被从中剔出来,当场砸碎。碎片被偷偷运到御窑厂的一个偏僻角隅掩埋。要是遇上皇帝本人用的黄釉瓷碗,那更是谨慎。哪怕是一小块碎片,也要小心翼翼地运回宫中,以免流散到民间被人仿造。

为什么把景德镇称为“四时雷电镇”?

确切地说,那时君王就像只巨大的饕餮,它不仅把某些好吃的菜大把大把地夹到自己的碗里,还要求其他人不允许吃同样的东西。谁吃了,就得杀头。

譬如说皇帝的年号已经定下来,那么天下所有读书人遇到这个需要避讳的字都要选择绕开,因为皇帝身份的确认,并不是别人高呼万岁就够了的,它还要通过一些具体的行为来体现。譬如,它时常拿自己的有去比较别人的无,在有和无之间,皇帝的身份才被郑重地得到确认。

那时景德镇的窑火旺炙。在盛大的天空中照亮着一个大大的“皇”字。一些瓷器被精挑细选出来,运入深宫,另一些却成了碎片。景德镇的窑工们,表面上是在每件瓷器上精益求精,事实上,他们所参与的,却是如何把这个巨大的“皇”字往深厚里刻画,让皇帝至尊的身份得以彰显。

后来,当这些巨大的饕餮一只一只消失,官里的瓷器也由一个个证人的身份回到了纯艺术品的身份上。

为什么把景德镇称为“四时雷电镇”?

那时候,我家的旧房子确实已经很老了,接下来的搬迁工作让许多隐蔽的事物从黑暗中显露出来了。我母亲在一个不显眼的樟木箱中,摸出一些柔软的器什,那是些早已过时不用的衣物,还有两件粉彩瓷罐也从黑暗的阁楼上搬了下来。

瓷罐上画着一幅喜鹊闹春图,大红大绿,配搭却也雅致,假设不是那“官窑内造”的底款,恐怕我在脑子里有关“官窑”的概念还要晚很久才能得到落实。

后来有朋友给我泼冷水,说这并不是给皇帝用的。在民国,景德镇也产过一批“官窑内造”的彩瓷,都出在私人的作坊,只不过这个作坊的前身在御窑厂的范围内,他们就借官窑的牌子来吸引买主而已。

延伸阅读:

瓷上记忆

古彩蓝魂

碧海青天夜夜心

窑神“窑变”, 万山红遍

“北漂”听得多了,你知道“景漂”吗?

瓷因火才得以成就

“瓷国明珠”——青花瓷的诞生

更多内容,详见《瓷上记忆》

为什么把景德镇称为“四时雷电镇”?为什么把景德镇称为“四时雷电镇”?

《瓷上记忆》

温燕霞 赖韵如 朱强 著

《瓷上记忆》记叙了十多位与瓷结缘的手艺人关于陶瓷的故事,讲述了进入陶瓷行业的缘由、做陶瓷的经历以及其间发生的难忘故事,文笔清新、绮丽,意境高远。

景德镇有两千多年的冶陶史、一千多年的官窑史、六百多年的御窑史。“三面青山一面水,一城瓷器半城窑”,创造了“工匠四方来,器成天下走”的繁荣景象。陶瓷文化的独特魅力,广泛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

《瓷上记忆》适合广大热爱陶瓷文化的读者,传承景德镇的陶瓷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为什么把景德镇称为“四时雷电镇”?

一场人与瓷的相遇

长按 识别二维码 进入微店购买

书名:《瓷上记忆》

装帧形式:平装

出版时间:2018年4月

ISBN:978-7-5623-5497-0

开本:16开版次:1-1

字数:9万字 页数:101页

定价:35.00元

为什么把景德镇称为“四时雷电镇”?

书山开道

美不胜收

为什么把景德镇称为“四时雷电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