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5 為什麼說自私是人類的天性?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句話如今可能必須得改成:“人不為己,基因不同意。”因為我們只是被基因操控的巨大傀儡,基因是自私的,所以它要求我們必須做出自私的行為,好讓它可以長存。

是不是很詭異?然而,

“事實比想象更離奇。——《自私的基因》

人類從何而來?為什麼每個人都會有或多或少的自私行為?……如果你想找到這些關於人類本質的答案,就無法繞過《自私的基因》《基因傳》。

鼎鼎大名的《自私的基因》從問世以來一直備受關注。在這本書出版之後,“自私的基因”甚至成了英語裡一個固定詞組。

這本書的作者道金斯是達爾文派的學者,達爾文的生物進化理論就是“物競天擇”,只是達爾文說這句話的前提是以生物個體為基本單位,而道金斯卻認為基本單位是“基因”。

雖然只是進化單位的不同,可他想表達的現實卻是十分殘酷的。因為道金斯認為生命體(包括我們人類)只不過是這些基因生存的載具罷了。


為什麼說自私是人類的天性?


“我們以及其他一切動物都是各自的基因所創造的機器。” 《自私的基因》

“個體是不穩定的,它們在不停地消失。……基因不會被交換所破壞,它們只是調換夥伴再繼續前進。它們繼續前進是理所當然的,這是它們的本性。它們是複製基因,而我們則是它們的生存機器。我們完成我們的職責後就被拋棄於一旁,但基因卻是地質時代的居民——基因是永存的。”《自私的基因》

在豆瓣看到一條爆笑的書評,大概概括了這個意思:“看過自私的基因,然後對面走過來一個人,我只看到一大團基因在操控著那肉球朝我這邊移動過來。”

好在儘管基因可以驅使我們的行為自私,但我們也不必終生屈從。如果我們在遺傳上生來就是利他性的,再去學利他主義也許不那麼困難。

那麼問題來了,基因為什麼是自私的?

“基因的自私性就體現在其不斷複製自己、永遠地延續下去,它會操縱各種各樣的生命體保證自己的存在。”《自私的基因》

“我將要論證,成功基因的一個突出特性就是其無情的自私性。這種基因的自私性通常會導致個體行為的自私性。”《自私的基因》

這裡舉幾個有關個體動物的自私行為的例子。

“黑頭鷗集群築巢,巢與巢之間相距僅幾英尺,雛鷗剛出殼,嬌嫩幼小無防衛能力,易被吞食。一隻黑頭鷗等到它的鄰居轉過身去,或許趁它去捉魚時,便撲上前去將它鄰居的一隻雛鷗一口囫圇吞下去,這種情況相當普遍。就這樣它吃了一頓營養豐富的大餐,而不必再費神去捉魚了,也不必離開它的巢,使其失去保護。”《自私的基因》

“對於南極洲帝企鵝的那種所謂膽怯的行為, 我們也許更能直接地寄予同情。可以看到它們佇立在水邊,由於有被海 豹吃掉的危險,在潛入水中之前躊躇猶疑。只要有一隻先潛入水中,其 餘的就會知道水中是否有海豹。自然沒有哪一個肯當試驗品,所以大家 都在等,有時甚至相互往水中推。”《自私的基因》


為什麼說自私是人類的天性?


“鑑於精子易於散失,雄性魚必須等到雌性魚產卵後才在卵子上射精。但這樣,雌性魚就有了難得的幾秒鐘時間可以趁機溜走,把受精卵丟給雄性魚照管,使之陷入特里弗斯所說的進退兩難的境地。”《自私的基因》

而這一切的自私行為,都與基因有關。經過40億年之後,那些浮游于海洋中的基因放棄了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為自己找到了塵世間的千萬種載體(包括人體),通過遙控操縱載體在這個世界生存。

有意思的是,全書充滿了這些有趣的小故事,使得這本科普著作充滿趣味性。

為什麼說自私是人類的天性?

然而自私的基因也會“合作”。

在每一個生命體內,某一個基因所作出的貢獻和另一個基因所作出的貢獻幾乎是分不開的,製造人體是一種相互配合的、錯綜複雜的事業,比如控制眼睛顏色的基因是有幾組基因共同控制。

當然,不同物種間也存在相互幫助的情況,但是相互協作的表面內核還是保證基因的延續。

所以說,基因能不能夠生存下去,不取決於其本身好壞、強大與否,而是取決於它能與在基因庫中的其他基因一起工作的好壞。

那麼控制世界萬物,企圖永存的自私的基因到底是什麼?

這或許要到《基因傳》裡尋找答案。


儘管今天我們對基因都有所瞭解,但在漫長的歷史中,人類一直對此有誤解。有些誤解如今看起來匪夷所思,但是卻曾長時間統治人們的思想。

“古希臘學者畢達哥拉斯既是科學家也是神學家,他大約在公元前530年生活在克羅同。畢達哥拉斯注意到父母與子女之間具有相似性……(他認為),男性精液是攜帶遺傳信息的主要物質。……精液就像是儲存身體各部壓縮信息的流動圖書館。

當精液進入子宮後,就會在母體的滋養下發育為胎兒。……男女在人類繁衍過程中的分工各不相同。父親提供了胎兒形成的必要信息,而母親子宮提供營養。”《基因傳》

古希臘劇作家埃斯庫羅斯根據畢達哥拉斯的荒謬邏輯創作了《復仇女神》(公元前458年)。

《復仇女神》(公元前458年)的主要劇情就是對阿爾戈斯王子俄瑞斯忒斯殺母親克呂泰莫斯特拉進行審判。在大多數文明社會中,弒母被認為是一種道德極度淪喪的行為。但是阿波羅選擇作為俄瑞斯忒斯的辯護人,……阿波羅對陪審團說道,“母親只是起到了哺育生命的作用,而男性才是孩子的祖先。克呂泰莫斯特辣與俄瑞斯忒斯並無血緣關係,只是他生命旅途中的過客而已。


為什麼說自私是人類的天性?


“亞里士多德拒絕接受遺傳信息只存在於男性精液或精子的觀點。亞里士多德認為女性提供的原料實際上是經血,(由於懷孕後就會出現停經,因此亞里士多德猜測胎兒源自經血)而男性的精液可以讓經血塑形成為胎兒。”《基因傳》

“16世紀20年代,瑞士裔德國鍊金術士怕拉塞爾蘇斯根據微縮人理論認為,如果將人類精子用馬糞加熱,並且按照正常妊娠時間在泥土裡埋上40周,那麼儘管可能出現某種畸形,但是‘它們’最終可以長大成人。”《基因傳》

這一場場荒誕的鬧劇直到孟德爾和達爾文出現才終於落幕。

人類對基因的認識,正是這樣一個逐步深化,去除偏見的過程,因為這是一個由諸如人體、器官、血液這樣肉眼可見的“客觀實在”到一種難以言傳的“規律”的認識過程。

一本好的科普書籍,首先應該做到的就是以淺顯的語言,講清楚科學道理,但是,如果想要更進一步,就需要一份滲透在文字中的情懷,特別在基因這樣事關人們健康、生命,乃至尊嚴的領域,更需多一份人文關懷,而《基因傳》正做到了這點。


特別推薦


點擊封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