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0 七個倒敘的藝術家故事,在深圳坪山因“共時”而關聯

藝術的魅力,可以源自某件作品本身,也可以源自在或長或短的時間線上,藝術作品、藝術運動與藝術家的交織與相互作用。

當你陷入被譽為瑞士“國寶級藝術家”的81歲的羅曼·西格納的影像“冥想”中,或許想不到,他早在二十多年前已來到中國,並與呂勝中、胡介鳴等中國藝術家都產生了關聯。深圳坪山美術館今天推出的“共時”展覽,就將時光拉回昨天,用看似藝術家“標誌化”的作品,講述七個倒敘的個人故事,這或是一場藝術的停留,呈現了藝術家更為“少年人”的一面。

深圳坪山美術館,地處深圳東北部,緊鄰惠州,距深圳市中心車程一小時。

11月30日,坪山美術館2019年度藝術大展“共時”在和暖陽光下拉開帷幕,展覽陳述了七個倒敘的個人故事。被譽為瑞士“國寶級藝術家”的81歲的羅曼·西格納(Roman Signer)和他的女兒芭芭拉·西格納,以及徐文愷、胡介鳴、呂勝中、邱志傑、汪建偉、麥克·波登曼(Michael Bodenmann),八位藝術家用交織時間密碼與藝術魅力的表現,演出了一場藝術的“共時”。

七个倒叙的艺术家故事,在深圳坪山因“共时”而关联

展覽現場,觀眾在胡介鳴《一分鐘的一百年》作品前 澎湃新聞記者 圖

有意義的巧合

此次展覽的主題“共時”,源於瑞士心理學家榮格(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於1920年代提出的一個概念——“共時性”(英文:Synchronicity,又譯“同時性、同步性”),其內涵包括了“有意義的巧合”,用於表示在沒有因果關係的情況下出現的事件之間的意義連接。

七个倒叙的艺术家故事,在深圳坪山因“共时”而关联

芭芭拉·西格納《我不會讓你的太陽落下》

展覽的結構,亦呼應了“共時”的主旨,以並行的關係進行呈現。策展人李振華形容這個展覽就像“七個倒敘的個人故事”,於“共時”的主題之中,勾連起七位藝術家在各自的語言、地緣、知識的時間經歷之下不斷推進的創作邏輯。

比如1980年代末期,羅曼·西格納憑藉著出版物和錄像,被介紹到中國的藝術學院,並廣泛地被接受。而2011年始,在卡塞爾文獻展文獻庫、Helmhaus藝術館、瑞士文化基金會、新時線媒體藝術中心等機構的支持下,羅曼·西格納的作品在中國進行了一系列的巡迴展覽,其中首展在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由邱志傑、李振華聯合策劃。在項目的行進過程中,徐文愷、胡介鳴、呂勝中、邱志傑、汪建偉等藝術家曾於2011年在上海和北京的兩場講座中聯繫在一起,看似因緣際會的背後,藝術家們都在各自的時間線索當中,不斷地追問其創作變革的原動力,探索著自身與外界相接連的方式。

本次在坪山美術館的展覽,被李振華視為“對該項目的一個總結”。他特別邀請了這批共享同一時刻的藝術家參展,並擇選每個人在特殊轉型期、或是特殊歷史事件下的創作,在彼此創作交錯的共性和特性之間,繼續延展並深化當代藝術史進程中新的現實和新的問題的討論。

七个倒叙的艺术家故事,在深圳坪山因“共时”而关联

展覽現場,觀眾翻閱藝術文獻

文本、時間、事件和情感上的一首詩

談及展覽主題,李振華表示,“共時”不僅僅是一個概念,展覽中所展現的情感和詩意的聯繫,要遠遠大於這個項目本身。這個展覽一方面是關照我們共同面對的時間,另一方面,也是更為重要的是,這個展覽中的作品承載並釋放出他們的真情實感,“七位藝術家相聚坪山美術館,回望幾十年各自前行交錯的腳步,能讓大家感知到作品的溫度、力度和重量,它們隨著時間,因為相遇,得到了進一步加強。

呂勝中走過的村莊和中國的山河,彙集成了《山水書房》空間中的書與物,自人文精神的層面上關聯到呂勝中過去在民間美術、實驗藝術和教學上的實踐,從傳統和民族的力量中找到的當代可能性。

七个倒叙的艺术家故事,在深圳坪山因“共时”而关联

呂勝中《山水書房》澎湃新聞記者 圖

胡介鳴的《一分鐘的一百年》,通過現代多媒體的柔性空間,勾勒出一段與過去認知迥異的當代藝術歷史動畫。

七个倒叙的艺术家故事,在深圳坪山因“共时”而关联

胡介鳴《一分鐘的一百年》局部 澎湃新聞記者 圖

汪建偉的作品《生活在別處》關注人和建築自然共生的結果,探索者人如何理解主體和變動之間的粘連。

七个倒叙的艺术家故事,在深圳坪山因“共时”而关联

汪建偉《生活在別處》

徐文愷關切算法和個體痕跡,他的作品《柱》中那些不斷被截取的算法瞬間,從可見卻不可即的數據真身中獲得力量,轉化為藝術上的“共情”。

七个倒叙的艺术家故事,在深圳坪山因“共时”而关联

展覽現場,觀眾觀看徐文愷的《柱》

芭芭拉·西格納與麥克·波登曼合作的《膠囊珊瑚》中,演奏夏威夷吉他的日本音樂家,一塊來自海底的紅色珊瑚,和羅曼·西格納《影像:1975-1989和現在》齊同構成了文本、時間、事件和情感上的一首詩,這就是展覽所思考的“共同時刻”。

七个倒叙的艺术家故事,在深圳坪山因“共时”而关联

芭芭拉· 西格納與麥克·波登曼《膠囊珊瑚》

時光的閃回

從美術館一層拾級而上,所有的時間流都在六層展廳匯入了老藝術家羅曼·西格納的《影像:1975-1989和現在》:那些消逝的時間,那些無意義的消磨,“星星點點”“忽明忽暗”地閃回在觀眾眼前。

七个倒叙的艺术家故事,在深圳坪山因“共时”而关联

羅曼·西格納《影像:1975-1989和現在》展覽現場 澎湃新聞記者 圖

羅曼的工作多被記載於具體的錄像和文獻之中,他可以被看作接續了錄像藝術被發現之後, 以及激浪派運動(1960s-),達達運動的藝術家(1916-)。另外,因為他出生在瑞士阿彭策爾(現居住於聖加侖 St.Gallen),也就無法避免的常年過著隱士般的生活,堅持與自我衍生的世界觀和創作方式為伍。1981 年羅曼曾經追逐著左派的浪漫來過一次中國,這次中國的旅行最終通過一張照片凝固在時間中,羅曼伴隨著新經濟和藝術黃金時期再來中國時,已年過古稀。

七个倒叙的艺术家故事,在深圳坪山因“共时”而关联

羅曼·西格納《影像:1975-1989和現在》局部 澎湃新聞記者 圖

錄像和電影,是羅曼最主要的展示手段和工作媒介,1975-1989,可以被看作是一個媒介時代的開始和終結,羅曼大量使用8毫米膠片,作品的長度、質感受到很具體的膠片和技術限制,因為沒有設置單獨的錄音系統,讓影像呈現出無聲的力量。

在展覽開幕的現場,羅曼·西格納和邱志傑同時進行了現場創作:羅曼·西格納騎車衝入現場的氣球空間,再次通過運動改變視覺和體感的物理狀態;邱志傑則從美術館2到5樓的牆壁開始其《地圖》系列的“能量”創作。

據悉,此次展覽由深圳市坪山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主辦、坪山美術館承辦。

展覽將持續至2020年3月15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