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0 四川巴中這五個地方被國家重點保護,看看都是些啥寶貝?

巴中,被稱為“中國革命的露天博物館”,位於四川盆地東北部,地處大巴山系米倉山南麓,中國秦嶺-淮河南北分界線南,東鄰達州,南接南充,西抵廣元,北接陝西漢中,其境內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五處。

四川巴中這五個地方被國家重點保護,看看都是些啥寶貝?

1、南龕摩崖造像:是中國隋至宋代佛教造像。位於巴中市巴州區城南1公里化成山。現存龕窟176個,造像2553餘尊。始鑿於隋,多為唐代造像。此外,宋代2龕、清代2龕、民國時期5龕。最早的造像題記為唐開元二十八年 (740)。造像分佈在雲屏石、山門石、千佛巖、大佛洞、佛爺灣一帶長約350米的崖壁上。以大佛洞最為集中。該石窟不僅匯聚了佛教各教派的造像,而且匯聚了儒道釋三家造像。

四川巴中這五個地方被國家重點保護,看看都是些啥寶貝?

2、通江千佛岩石窟:位於通江縣諾江鎮千佛村,石窟雕鑿於唐龍朔三年(663年)至開元七年(719年),前後歷時56年。共有造像54龕,造像3000餘身,分佈在高10米、寬53米的白砂岩石正面和左側。正面28龕,盛唐雕造;左側26龕,初唐雕造。整個造像群由淨土變、天龍八部、說法圖、七級佛塔、千佛屏等龕組成。主要有釋迦牟尼、觀世音、大勢至、四佛、三世佛、藥師佛、護法力士、供養人、樂伎等。龕形有方形龕、雙重簷龕、拱形龕等;雕刻手法採用高浮雕、淺浮雕、線刻和鏤空雕刻手法。千佛岩石窟規模宏大,裝飾華麗,雕藝精細,栩栩如生。

四川巴中這五個地方被國家重點保護,看看都是些啥寶貝?

3、白乳溪石窟:位於通江縣東山鄉枸花坪村二組,開鑿於唐代,續刻於北宋,幅面33.23平方米,分A、B、C、D四區,呈三角形佈局,由龕窟23個,造像151尊,碑刻3通,經幢1個,題記4幅構成。該石窟內容豐富,人物形象神態各異,栩栩如生,仿木結構窟形風格古樸,形制多樣,裝飾主題突出,構圖繁複,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

四川巴中這五個地方被國家重點保護,看看都是些啥寶貝?

4、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舊址:位於通江縣縣城諾江鎮文廟街8號,原系通江文廟,始建於宋嘉祐七年,後毀,明景泰壬申年在舊基重建,清咸豐四年進行過大的修繕,改雙重簷歇山式為單簷懸山式,保留了原建築的基礎及大木結構。整個建築依山就勢,呈梯形佈局,逐次升高。整個建築造型凝重,結構謹嚴,雕樑畫棟,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和觀賞性,是川東北保存較為完整的明清古建築之一。

四川巴中這五個地方被國家重點保護,看看都是些啥寶貝?

5、通江紅軍石刻標語群:紅四方面軍在創建和鞏固發展川陝革命根據地期間,為了宣傳群眾、武裝群眾、組織群眾和震懾敵人,在通江境內書寫鏨刻了大量的石刻標語。全縣74個鄉(鎮)均有分佈,其中沙溪、至誠、諾江、毛浴、芝苞、楊柏、板凳等鄉(鎮)的紅軍石刻標語最為宏大,最為集中,最為完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