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 《乾隆——愛新覺羅·弘曆》(一)

《乾隆——愛新覺羅·弘曆》(一)

乾隆——愛新覺羅·弘曆(一)

1、——號乾隆天道昌隆,禪位後繼續訓政。

愛新覺羅·弘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之後的第四位皇帝。年號“乾隆”,寓意“天道昌隆”。在位六十年,禪位後又繼續訓政,實際行使最高權力長達六十三年零四個月,是中國歷史上實際執掌國家最高權力時間最長的皇帝,也是最長壽的皇帝。

《乾隆——愛新覺羅·弘曆》(一)

2、——完成民族國統一,經濟文化有發展。

乾隆帝是中國封建社會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乾隆帝在位期間清朝達到了康乾盛世以來的最高峰,他在康熙、雍正兩朝文治武功的基礎上,進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社會經濟文化有了進一步發展。乾隆重視社會的穩定,關心百姓,五次普免天下錢糧,三免八省漕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起到了保護農業生產的作用,使得清朝國庫日漸充實。

《乾隆——愛新覺羅·弘曆》(一)

3、——清朝版圖最大化,近代版圖由此定。

乾隆時期武功繁盛,在平定邊疆地區叛亂方面做出了巨大成績,並且完善了對西藏的統治,正式將新疆納入中國版圖,清朝的版圖由此達到了最大化,近代中國的版圖也由此正式奠定。乾隆帝在位期間,實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漢學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開博學鴻詞科,修《四庫全書》;同時民間藝術有很大發展,如京劇就開始形成於乾隆年間。

《乾隆——愛新覺羅·弘曆》(一)

4、——拉大了西方差距,中國處近代前夜。

但是後期吏治有所敗壞,多地爆發起義。嚴格抵制英國、俄國的侵略性行為,但閉關鎖國政策拉大了和西方的差距,中國正處於近代的前夜。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帝禪位於第十五子顒琰。嘉慶四年正月初三(1799年2月7日)卒於養心殿,享年89歲。廟號高宗,諡號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葬於清東陵之裕陵。

《乾隆——愛新覺羅·弘曆》(一)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5、——康熙五十年子夜,弘曆生於雍親府。

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十三日(公曆9月25日)子夜,弘曆出生於北京雍親王府東書院“如意室”, 幼名“元壽”。生母熹妃是雍正帝的妾室格格(一說為侍女)。此時,弘曆的二兄弘昐兩歲時早殤,未曾與序行次;而與序行次的長兄弘暉、三兄弘昀又先後去世,年長於弘曆的只有弘時一人,所以弘曆在胤禛諸子中排行第四而實為第二子。

《乾隆——愛新覺羅·弘曆》(一)

6、——祖父康熙見驚愛,養育宮中親授書。

弘曆自幼聰明,五歲就學,過目成誦。康熙六十年(1721年),據說康熙帝在雍親王府第一次見到了孫子弘曆,當時弘曆十歲,祖父康熙帝見而驚愛,令養育宮中,親授書課,並隨祖父巡幸熱河避暑山莊。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康熙帝去世,胤禛即位。由於當時弘時性情放縱,行事不謹, 失歡於乃父。而弘曆在康熙末年曾因得到康熙帝的寵愛,而使其父在爭奪儲位的鬥爭中處於頗為有利的地位,因而雍正帝即位之初,便把年僅十三歲的弘曆作為自己心目中的儲君。

《乾隆——愛新覺羅·弘曆》(一)

7、——雍正親書立儲旨,藏於鐍匣置匾後。

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雍正親書立儲密旨,立弘曆為繼承人,藏於鐍匣,置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由於雍正帝忙於爭奪儲位的鬥爭,因而,弘曆接受啟蒙教育比其他皇族子弟為晚,直至九歲才入學讀書。雍正帝即位並決定弘曆為儲君之後,才加強了對他的教育。除原來教師福敏之外,還選派了朱軾、徐元夢、張廷玉、嵇曾筠、蔡世遠等著名文臣輔導弘曆學習文化知識和儒家經典,又以宗室重臣允祿、允禧等教其火器使用和弓馬騎射。

《乾隆——愛新覺羅·弘曆》(一)

8、——雍正精心培養下,兼通滿漢習文武。

在雍正帝的精心培養下,短短几年的時間,弘曆便兼通滿、漢文,遍習文武。雍正二年(1724年)底,康熙皇帝“再期忌辰”,弘曆第二次替父“祭景陵”。雍正五年(1727年)七月,賜成大婚,弘曆與出身滿洲名門察哈爾總管李榮保女富察氏結為夫妻,居紫禁城西二所(弘曆即位後改名為重華宮) 。是年,三阿哥弘時因放縱不謹,被削宗籍,弘曆的有力競爭對手不存在了。

《乾隆——愛新覺羅·弘曆》(一)

9、——雍正命名為永璉,隱含繼承皇位意。

雍正八年(1730年),弘曆的嫡子出生,雍正帝親自命名為永璉,隱含繼承皇位之意,將所著論賦詩詞等編成十四卷之《樂善堂全集》。該年冬,由其弟弘晝、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等作序,翌年由朱軾、蔡世遠等作序。雍正十年(1732年)又有允祿、允禮、允禧等作序。目的在於為此後弘曆繼位做輿論準備。

《乾隆——愛新覺羅·弘曆》(一)

10、——嚴格教育和訓練,表現出色得信任。

為了進一步培養從政能力,雍正十一年(1733年),雍正帝封弘曆為和碩寶親王,讓他參與處理平定準噶爾叛亂和平定貴州苗民起義等重要政治軍務。弘曆在雍正時期受到了全面而又嚴格的教育和訓練,表現出色,深得信任。自此,弘曆經常奉命祭陵、祭孔、祭關聖帝君、享太廟、祭地、祭太歲、祭大社大稷等。

《乾隆——愛新覺羅·弘曆》(一)

乾隆初政

11、——弘曆即位太和殿,乾隆移居養心殿。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帝去世,內侍取出諭旨,宣佈弘曆即位。九月初三日,弘曆即皇帝位於太和殿,以明年為乾隆元年。 九月二十七日,乾隆帝移居養心殿,免民欠丁賦及額賦。十月,宣佈“寬嚴相濟”的為政之道。乾隆初政,總的政策走向是以儒家理念為指導,用寬緩代替父皇雍正的嚴苛,對百姓實行仁政,對大臣官員寬容開明。

《乾隆——愛新覺羅·弘曆》(一)

12、——集中力量糾弊政,這一過程展才幹。

乾隆帝即位之初,集中力量糾正前兩朝特別是雍正朝的一些弊政,並在這一過程中施展了自己的政治才幹。乾隆帝即位後,為了調整皇室內部關係失調的局面,收攬人心,緩和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他首先將雍正帝長期監禁的政敵允禵等釋放出獄,恢復爵位。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原來十分尖銳的矛盾,為保持統治階級各階層人員的一致性,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乾隆——愛新覺羅·弘曆》(一)

13、——糾正雍正朝弊政,施展自己政治才。

在調整皇室內部關係的同時,乾隆帝還對雍正朝年羹堯、隆科多兩案的遺留問題進行了妥善處理。乾隆二年(1737年),他就釋放了雍正末因貽誤軍機而判死罪的嶽鍾琪、傅爾丹,賜予允禟等公爵。十一月,諭令大學士鄂爾泰等仍辦理軍機事務 。在緩解朝廷內部局勢的同時,乾隆帝還堅持安定邊疆的叛亂。乾隆三年(1738年)五月,張廣泗討平貴州苗亂。十月,皇儲永璉病歿,追諡端慧皇太子 。

《乾隆——愛新覺羅·弘曆》(一)

14、——兵駐鄂爾海西拉,防範準噶爾叛亂。

乾隆四年(1739年)二月,準噶爾部噶爾丹策零上表請求以阿爾泰山為界,為清準議和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七月,額駙策稜上奏率兵駐鄂爾海西拉烏蘇,並分兵駐鄂爾坤河、齊齊爾裡克、額爾德尼昭、塔密爾及烏里雅蘇臺,防範準噶爾叛亂。同年十月,爆發了莊親王允祿、理親王弘皙結黨營私案,乾隆帝革除允祿議政大臣、理藩院尚書的職位,弘皙削爵圈禁,貝勒弘昌等革降、停俸。 十二月,晉西藏貝勒頗羅鼐為郡王。乾隆五年(1740年)十二月,張廣泗率軍徹底平定廣西、湖南的苗民叛亂。

《乾隆——愛新覺羅·弘曆》(一)

15、——乾隆帝不信丹術,將僧道驅逐出宮。

乾隆帝又採取步驟糾正或放棄雍正帝推行的一些錯誤政策和措施。例如,由於崇信“祥瑞”,迷信煉丹長生之術。乾隆帝不信丹術,將宮中僧道驅逐出宮,下令嚴禁呈報“祥瑞”,“凡慶雲、嘉穀一切祥瑞之事,皆不許陳奏” 。針對耗羨歸公和攤丁入地中的失誤,乾隆帝也予以糾正。

《乾隆——愛新覺羅·弘曆》(一)

16、——奏報墾荒田畝時,必詳查核不假飾 。

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月,乾隆帝規定,以後各地奏報墾荒田畝時,必詳辦查核,“不得絲毫假飾以滋閭閻之累” 。乾隆帝以很大的勇氣調整和糾正了雍正朝某些失誤政策,當然他也繼承和發展了雍正時所有積極意義的政策,這就使得乾隆朝的政治和經濟在康熙、雍正兩朝的基礎上繼續向前發展,對清朝的統治全盛局面出現,是一個良好開端。

《乾隆——愛新覺羅·弘曆》(一)

摒除困局

17、—— 乾隆堅持圍木蘭,並非為了狩獵樂。

乾隆六年(1741年)七月,乾隆帝首次舉行木蘭秋獮典禮。奉崇慶皇太后至避暑山莊,免除所經過地區額賦之十分之三,減行圍所經過州縣額賦,歲以為常。 乾隆帝堅持行圍木蘭,並非為了狩獵取樂,其目的是為了遵循祖制,整飭風氣日下的軍隊作風。乾隆帝在即位第六年恢復木蘭秋獮,並非偶然,繼平定貴州苗疆之亂,清朝與準噶爾部息兵議和,雍正帝留給乾隆的兩項未竟之業都已經完成。

《乾隆——愛新覺羅·弘曆》(一)

18、——取得成效不樂觀,貪圖安逸軍備廢。

更為重要的是,他雖即位伊始,著手調整政治經濟政策,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並不盲目樂觀。他曾多次就軍隊中貪圖安逸、軍備廢馳的現象,申斥將領。因此乾隆六年的木蘭秋獮有重要的開局意義 。乾隆帝“冀為成康”之治,除了通過木蘭秋獮整頓軍隊之外,還通過解決經濟上面臨的最嚴重困擾,即糧價上漲、民食艱難問題。起初他以為造成糧價上漲的問題是浪費,特別是燒鍋釀酒,因此頒佈了“禁止燒鍋令”,但以後變成了一紙空文。各地糧價飛漲、搶米風潮此起彼伏。

《乾隆——愛新覺羅·弘曆》(一)

19、——耕地擴大人口增,國庫充實有發展 。

為了解決糧食問題,乾隆帝一方面重視農業生產,另一方面,繼續鼓勵墾荒、組織移民,並根據全國人口迅速增長、土地相對不足的實際情況,提倡農民種植高產作物。他還仿效康熙帝的做法,普免全國錢糧,至於對各省因災荒和其他原因而臨時蠲免錢糧的就更多了。全國各地區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有較大幅度的發展,耕地面積擴大,人口激增,國庫充實,整個社會經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

《乾隆——愛新覺羅·弘曆》(一)

20、——乾隆帝即位之初,輔政臣各有勢力。

乾隆十年(1745年)噶爾丹策零死後,準噶爾部內亂,達瓦齊奪得汗位 。七月,弘曆開始派兵進剿四川瞻對地區的叛亂。九月,收復上瞻對,進剿下瞻對。 乾隆十三年(1748年)二月,乾隆帝東巡,駐曲阜,謁孔林,並赴泰安登泰山。 三月,皇后富察氏逝世,追諡為“孝賢” 。乾隆帝即位之初,輔政大臣鄂爾泰和張廷玉在朝廷各有一幫勢力。

《乾隆——愛新覺羅·弘曆》(一)

21、——許其身後享太廟,未曾謝恩收成命。

如果任其發展,對乾隆帝加強自己的君主專制統治將十分不利。乾隆十四年(1749年)十一月,張廷玉以原官致仕時,乾隆帝曾特頒諭旨,許其身後配享太廟,但很快因他未曾親自謝恩而收回成命,還削去其伯爵爵位。

《乾隆——愛新覺羅·弘曆》(一)

22、——遴選新任官吏時,注意選拔寒微士。

乾隆二十年(1755年),他又製造了“堅磨生詩抄案”,將鄂爾泰的兩個親信胡中藻和鄂昌處死,藉此機會將鄂爾泰的牌位也撤出賢良祠。與此同時,他還有絲毫不假手於人,而且在遴選新任官吏時,也注意選拔與上層官僚關係不深的出身寒微之士。經過一段時期的調整,形成了以君主為核心的一支官吏隊伍,對全國臣民的控制大大加強了。

《乾隆——愛新覺羅·弘曆》(一)

戡亂邊疆

23、——乾隆調動三萬軍,兩路進攻大金川。

乾隆初年,大金川日益強盛,該土司頭目莎羅奔興兵攻打小金川,劫持了土司澤旺及其印信。不久,又出兵攻掠革布什札、明正兩土司。為了懲治大金川對鄰部的侵犯,乾隆十二年(1747年),乾隆帝調動三萬大軍,分兩路進攻大金川。然而,由於當地山勢險峻、氣候惡劣等許多原因,直到乾隆十三年(1748年)夏秋,清軍仍然沒有取得什麼進展。

《乾隆——愛新覺羅·弘曆》(一)

24、——清軍進逼勒烏圍,被迫乞降莎羅奔。

乾隆帝勢同騎虎,又增兵增餉, 特派大學士傅恆前往該地指揮作戰。 傅恆至軍後,採取了嶽鍾琪選銳深入的作戰方略。乾隆十四年(1749年)二月,清軍進逼莎羅奔老巢勒烏圍,莎羅奔被迫乞降。 乾隆十五年(1750年),西藏發生了以郡王珠爾墨特那木札勒為首的地方貴族割據勢力的武裝叛亂。以達賴喇嘛為首的廣大僧俗和入藏清軍聯合作戰,這次叛亂很快即被鎮壓下去。乾隆帝意識到讓西藏個別貴族擁有過大的權勢,很不利於西藏政局的安定和中央政府對西藏的統治。

《乾隆——愛新覺羅·弘曆》(一)

25、——向達瓦齊發進攻,猝不及防兵敗俘。

便於乾隆十六年(1751年),在平叛鬥爭勝利後,立即廢除了舊有的藏王制度,併成立了由四名噶隆組成的西藏地方政府噶廈。不久,又制定《西藏善後章程》,提高了達賴喇嘛和駐藏大臣的權力。乾隆十五年(1750年)後,準噶爾部上層貴族發生了爭奪汗位的內訌。 為了擺脫戰爭災難,薩喇爾、三策凌等先後率部內遷歸附。乾隆二十年(1755年)二月,乾隆帝發兵五萬直搗伊犁,向達瓦齊發起進攻。達瓦齊猝不及防,兵敗被俘。不久,歸降清廷的阿睦爾撒納,因統治厄魯特蒙古四部的野心未能得逞,聚眾叛亂 。

《乾隆——愛新覺羅·弘曆》(一)

26、——乾隆帝調派官兵,討叛亂大小和卓。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三月,清軍收復伊犁,阿睦爾撒納逃往哈薩克。命西路、北路進徵哈薩克。命大學士傅恆赴額林哈畢爾噶整飭軍務。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春,乾隆帝遣軍從巴里坤等地分路進擊,叛軍潰敗,阿睦爾撒納叛逃沙俄後病死。 清軍平定準噶爾貴族分裂叛亂的戰爭,至此取得了勝利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初,清朝平定準噶爾大局已定,乾隆帝立即調派滿漢官兵一萬人南下,討伐天山南路叛亂的大小和卓。

《乾隆——愛新覺羅·弘曆》(一)

27、——清軍攻克葉爾羌,天山南路亂平定。

九月,乾隆帝命駐防伊犁大臣兼理回部事務。和闐城伯克霍集斯等向清軍投降,烏什城也歸降。 十月,兆惠軍孤軍陷葉爾羌, 次年(1759年)二月,富德、阿里袞等與霍集佔大戰呼爾璊,大敗之,解黑水營之圍。六月,乾隆帝命兆惠進兵喀什噶爾,富德進兵葉而羌,並趁機收復之。七月,清軍攻克喀什噶爾、葉爾羌,大、小和卓木逃至巴達克山部被殺,天山南路的叛亂平定。

《乾隆——愛新覺羅·弘曆》(一)

揚威西南

28、——沙俄兵寧嶺四路,聲言與清廷分界。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七月,乾隆帝因為沙俄駐兵和寧嶺等四路,聲言與清廷分界,於是諭阿桂、車布登扎布以兵逐之。十月,皇十五子永琰(即後來的嘉慶帝)出生。乾隆三十年(1765年)十一月,雲貴總督楊應琚奏報緬甸各部頭人內附。乾隆帝以楊應琚病,命楊廷璋赴永昌接辦抵禦緬軍。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 正月,清軍徵緬失利,弘曆諭楊廷璋回廣東。二月,發生了底瓦江之戰,清軍徵緬失利。因此,閏七月,乾隆帝賜楊應琚自盡。

《乾隆——愛新覺羅·弘曆》(一)

29、—— 因為緬甸氣候熱,煙瘴叢生損失半。

緬軍趁機入寇中國雲南。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 二月,弘曆令大學士傅恆赴雲南,經略徵緬事宜。 又於次年(1769年)正月,命阿桂、阿里袞協助傅恆剿緬。 因為緬甸氣候炎熱、煙瘴叢生,清軍損失大半。緬甸趁機乞降,乾隆帝命清軍班師,緬甸國王孟駁向清朝稱臣納貢。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七月,小金川與沃克什土司相勾結挑釁,乾隆帝命阿爾泰勸諭小金川。 和親王弘晝、大學士傅恆相繼逝世。

《乾隆——愛新覺羅·弘曆》(一)

30、——清軍各個擊破策,全力攻打小金川。

十一月,土爾扈特蒙古脫離俄國羈絆,返回祖國。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土爾扈特部進入中國境內,乾隆帝命巴圖濟爾噶勒赴伊犁辦理安置事宜。九月,土爾扈特首領渥巴錫等於熱河入覲,乾隆帝在避暑山莊萬樹園封渥巴錫為汗,以下封親王、郡王等爵。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大、小金川土司索諾木朋楚克、僧格桑分別攻掠附近土司,乾隆帝決定再度出兵。清軍取各個擊破之策,先盡全力攻打小金川。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春,清軍轉向進攻大金川。其後,指揮作戰的溫福腐朽無能,清軍遭到嚴重失敗。

《乾隆——愛新覺羅·弘曆》(一)

31、——小金川設美諾廳,大金川設阿古廳。

乾隆帝又任命阿桂為定西將軍,調集軍隊,重新組織進攻。是年冬,再克小金川,而後,又師出三路,進攻大金川。經過兩年的戰鬥,至乾隆四十年(1775年)底,始將大金川最後平定。這時,乾隆帝決心徹底推行改土歸流的政策,在小金川舊地設美諾廳(後改名懋功廳),在大金川舊地設阿爾古廳,皆隸屬於四川省,還分別在其險要地區設兵鎮守,從此,這一地區最終結束了混亂相爭的局面。

《乾隆——愛新覺羅·弘曆》(一)

全盛之象

32、——工業商業大發展,耕地擴大人口增。

乾隆中期,全國各地區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有較大幅度的發展,耕地面積擴大,人口激增,國庫充實,整個社會經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以耕地面積而言,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全國已開墾土地達七億八千萬畝;全國人口也從乾隆初年的一億四千多萬人增加到乾隆六十年(1795年)的近三億人;國庫存銀則長期保持在六、七千萬兩之間,幾乎相當於全國每年賦稅總收入的兩倍,整個社會經濟呈現了空前繁榮的新局面。

《乾隆——愛新覺羅·弘曆》(一)

33、——興修水利精耕作,單位面積有提高。

乾隆時期,農業生產的發展還表現在糧食產量的普遍提高以及高產作物的普遍種植。由於興修了農田水利,並且採取了精耕細作,單位面積的產量有了明顯的提高。南方的水稻產地,一般畝產二三石,多者達到畝產五六石,甚至七八石。乾隆時甘薯和玉米在我國南、北方較廣泛的種植,一方面產量大量提高,另一方面也反映隨著人口的增加,對糧食的需求也大大增加,甘薯和玉米這兩種高產作物正是適應這種需求而得以廣泛推廣種植的。其次是經濟作物種植更加廣泛。

《乾隆——愛新覺羅·弘曆》(一)

34、——棉花種植明廣泛,清代前期更盛行。

清代前期的主要經濟作物是棉花、菸草、茶樹、甘蔗等。棉花種植在明代已較為廣泛,到了清代前期更加盛行。當時,全國較為集中的產棉區有長江三角洲和東南沿海地區、錢塘江沿岸地區,以及北方的河南、直隸等地。乾隆後期,江蘇的蘇州、松江兩府植棉很廣泛。蘇州府的吳江縣吉貝(棉花)的種植面積已經超過糧食的種植面積。直隸“種棉花之地,約居十之二三”。寧津縣“種棉者幾半縣” 。

《乾隆——愛新覺羅·弘曆》(一)

35、——乾隆十分重文化,現存文獻行整理。

河南是北方各省中植棉較廣泛的省份之一,所產棉花除供本地織布而外,商販大量地販運到江南紡織業比較發達的地區。乾隆帝十分重視文化,他決意對社會上全部現存文獻進行整理,首先廣泛徵集圖書,不斷頒佈求書諭旨。在這些諭旨中,他指示地方各級行政官員必須將求書作為一件大事來抓,同時,還為徵求遺書制定了具體政策:“在坊肆者,或量為給價”;家藏者“不妨繕錄副本,仍將原書給還”,“一切善為經理,毋使吏胥藉端滋擾” 。

《乾隆——愛新覺羅·弘曆》(一)

36、——全館人員同努力,四庫全書薈要成。

至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九月,從全國各地徵求的圖書已逾萬種,從而大大地充實和豐富了國家藏書。在乾隆帝的直接領導下,經過全館人員的共同努力,繼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四庫全書薈要》首先告成後,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八部《四庫全書》亦先後抄寫完畢,並陸續入貯各閣。

《乾隆——愛新覺羅·弘曆》(一)

37、——文治武功域遼闊,社會繁榮大中國。

乾隆三十年至六十年,庫銀長期保存在六千萬兩以上。文化事業也很發達,清朝進入了人們贊稱為文治武功兼備、疆域空前遼闊、社會繁榮、文化發達的“康乾盛世”時期,強大的中國屹立於東方。

《乾隆——愛新覺羅·弘曆》(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