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 《乾隆——爱新觉罗·弘历》(一)

《乾隆——爱新觉罗·弘历》(一)

乾隆——爱新觉罗·弘历(一)

1、——号乾隆天道昌隆,禅位后继续训政。

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之后的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在位六十年,禅位后又继续训政,实际行使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最长寿的皇帝。

《乾隆——爱新觉罗·弘历》(一)

2、——完成民族国统一,经济文化有发展。

乾隆帝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乾隆帝在位期间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他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乾隆重视社会的稳定,关心百姓,五次普免天下钱粮,三免八省漕粮,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起到了保护农业生产的作用,使得清朝国库日渐充实。

《乾隆——爱新觉罗·弘历》(一)

3、——清朝版图最大化,近代版图由此定。

乾隆时期武功繁盛,在平定边疆地区叛乱方面做出了巨大成绩,并且完善了对西藏的统治,正式将新疆纳入中国版图,清朝的版图由此达到了最大化,近代中国的版图也由此正式奠定。乾隆帝在位期间,实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汉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开博学鸿词科,修《四库全书》;同时民间艺术有很大发展,如京剧就开始形成于乾隆年间。

《乾隆——爱新觉罗·弘历》(一)

4、——拉大了西方差距,中国处近代前夜。

但是后期吏治有所败坏,多地爆发起义。严格抵制英国、俄国的侵略性行为,但闭关锁国政策拉大了和西方的差距,中国正处于近代的前夜。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帝禅位于第十五子颙琰。嘉庆四年正月初三(1799年2月7日)卒于养心殿,享年89岁。庙号高宗,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葬于清东陵之裕陵。

《乾隆——爱新觉罗·弘历》(一)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5、——康熙五十年子夜,弘历生于雍亲府。

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十三日(公历9月25日)子夜,弘历出生于北京雍亲王府东书院“如意室”, 幼名“元寿”。生母熹妃是雍正帝的妾室格格(一说为侍女)。此时,弘历的二兄弘昐两岁时早殇,未曾与序行次;而与序行次的长兄弘晖、三兄弘昀又先后去世,年长于弘历的只有弘时一人,所以弘历在胤禛诸子中排行第四而实为第二子。

《乾隆——爱新觉罗·弘历》(一)

6、——祖父康熙见惊爱,养育宫中亲授书。

弘历自幼聪明,五岁就学,过目成诵。康熙六十年(1721年),据说康熙帝在雍亲王府第一次见到了孙子弘历,当时弘历十岁,祖父康熙帝见而惊爱,令养育宫中,亲授书课,并随祖父巡幸热河避暑山庄。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康熙帝去世,胤禛即位。由于当时弘时性情放纵,行事不谨, 失欢于乃父。而弘历在康熙末年曾因得到康熙帝的宠爱,而使其父在争夺储位的斗争中处于颇为有利的地位,因而雍正帝即位之初,便把年仅十三岁的弘历作为自己心目中的储君。

《乾隆——爱新觉罗·弘历》(一)

7、——雍正亲书立储旨,藏于鐍匣置匾后。

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雍正亲书立储密旨,立弘历为继承人,藏于鐍匣,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由于雍正帝忙于争夺储位的斗争,因而,弘历接受启蒙教育比其他皇族子弟为晚,直至九岁才入学读书。雍正帝即位并决定弘历为储君之后,才加强了对他的教育。除原来教师福敏之外,还选派了朱轼、徐元梦、张廷玉、嵇曾筠、蔡世远等著名文臣辅导弘历学习文化知识和儒家经典,又以宗室重臣允禄、允禧等教其火器使用和弓马骑射。

《乾隆——爱新觉罗·弘历》(一)

8、——雍正精心培养下,兼通满汉习文武。

在雍正帝的精心培养下,短短几年的时间,弘历便兼通满、汉文,遍习文武。雍正二年(1724年)底,康熙皇帝“再期忌辰”,弘历第二次替父“祭景陵”。雍正五年(1727年)七月,赐成大婚,弘历与出身满洲名门察哈尔总管李荣保女富察氏结为夫妻,居紫禁城西二所(弘历即位后改名为重华宫) 。是年,三阿哥弘时因放纵不谨,被削宗籍,弘历的有力竞争对手不存在了。

《乾隆——爱新觉罗·弘历》(一)

9、——雍正命名为永琏,隐含继承皇位意。

雍正八年(1730年),弘历的嫡子出生,雍正帝亲自命名为永琏,隐含继承皇位之意,将所著论赋诗词等编成十四卷之《乐善堂全集》。该年冬,由其弟弘昼、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等作序,翌年由朱轼、蔡世远等作序。雍正十年(1732年)又有允禄、允礼、允禧等作序。目的在于为此后弘历继位做舆论准备。

《乾隆——爱新觉罗·弘历》(一)

10、——严格教育和训练,表现出色得信任。

为了进一步培养从政能力,雍正十一年(1733年),雍正帝封弘历为和硕宝亲王,让他参与处理平定准噶尔叛乱和平定贵州苗民起义等重要政治军务。弘历在雍正时期受到了全面而又严格的教育和训练,表现出色,深得信任。自此,弘历经常奉命祭陵、祭孔、祭关圣帝君、享太庙、祭地、祭太岁、祭大社大稷等。

《乾隆——爱新觉罗·弘历》(一)

乾隆初政

11、——弘历即位太和殿,乾隆移居养心殿。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帝去世,内侍取出谕旨,宣布弘历即位。九月初三日,弘历即皇帝位于太和殿,以明年为乾隆元年。 九月二十七日,乾隆帝移居养心殿,免民欠丁赋及额赋。十月,宣布“宽严相济”的为政之道。乾隆初政,总的政策走向是以儒家理念为指导,用宽缓代替父皇雍正的严苛,对百姓实行仁政,对大臣官员宽容开明。

《乾隆——爱新觉罗·弘历》(一)

12、——集中力量纠弊政,这一过程展才干。

乾隆帝即位之初,集中力量纠正前两朝特别是雍正朝的一些弊政,并在这一过程中施展了自己的政治才干。乾隆帝即位后,为了调整皇室内部关系失调的局面,收揽人心,缓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他首先将雍正帝长期监禁的政敌允禵等释放出狱,恢复爵位。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原来十分尖锐的矛盾,为保持统治阶级各阶层人员的一致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乾隆——爱新觉罗·弘历》(一)

13、——纠正雍正朝弊政,施展自己政治才。

在调整皇室内部关系的同时,乾隆帝还对雍正朝年羹尧、隆科多两案的遗留问题进行了妥善处理。乾隆二年(1737年),他就释放了雍正末因贻误军机而判死罪的岳钟琪、傅尔丹,赐予允禟等公爵。十一月,谕令大学士鄂尔泰等仍办理军机事务 。在缓解朝廷内部局势的同时,乾隆帝还坚持安定边疆的叛乱。乾隆三年(1738年)五月,张广泗讨平贵州苗乱。十月,皇储永琏病殁,追谥端慧皇太子 。

《乾隆——爱新觉罗·弘历》(一)

14、——兵驻鄂尔海西拉,防范准噶尔叛乱。

乾隆四年(1739年)二月,准噶尔部噶尔丹策零上表请求以阿尔泰山为界,为清准议和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七月,额驸策棱上奏率兵驻鄂尔海西拉乌苏,并分兵驻鄂尔坤河、齐齐尔里克、额尔德尼昭、塔密尔及乌里雅苏台,防范准噶尔叛乱。同年十月,爆发了庄亲王允禄、理亲王弘皙结党营私案,乾隆帝革除允禄议政大臣、理藩院尚书的职位,弘皙削爵圈禁,贝勒弘昌等革降、停俸。 十二月,晋西藏贝勒颇罗鼐为郡王。乾隆五年(1740年)十二月,张广泗率军彻底平定广西、湖南的苗民叛乱。

《乾隆——爱新觉罗·弘历》(一)

15、——乾隆帝不信丹术,将僧道驱逐出宫。

乾隆帝又采取步骤纠正或放弃雍正帝推行的一些错误政策和措施。例如,由于崇信“祥瑞”,迷信炼丹长生之术。乾隆帝不信丹术,将宫中僧道驱逐出宫,下令严禁呈报“祥瑞”,“凡庆云、嘉谷一切祥瑞之事,皆不许陈奏” 。针对耗羡归公和摊丁入地中的失误,乾隆帝也予以纠正。

《乾隆——爱新觉罗·弘历》(一)

16、——奏报垦荒田亩时,必详查核不假饰 。

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月,乾隆帝规定,以后各地奏报垦荒田亩时,必详办查核,“不得丝毫假饰以滋闾阎之累” 。乾隆帝以很大的勇气调整和纠正了雍正朝某些失误政策,当然他也继承和发展了雍正时所有积极意义的政策,这就使得乾隆朝的政治和经济在康熙、雍正两朝的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对清朝的统治全盛局面出现,是一个良好开端。

《乾隆——爱新觉罗·弘历》(一)

摒除困局

17、—— 乾隆坚持围木兰,并非为了狩猎乐。

乾隆六年(1741年)七月,乾隆帝首次举行木兰秋狝典礼。奉崇庆皇太后至避暑山庄,免除所经过地区额赋之十分之三,减行围所经过州县额赋,岁以为常。 乾隆帝坚持行围木兰,并非为了狩猎取乐,其目的是为了遵循祖制,整饬风气日下的军队作风。乾隆帝在即位第六年恢复木兰秋狝,并非偶然,继平定贵州苗疆之乱,清朝与准噶尔部息兵议和,雍正帝留给乾隆的两项未竟之业都已经完成。

《乾隆——爱新觉罗·弘历》(一)

18、——取得成效不乐观,贪图安逸军备废。

更为重要的是,他虽即位伊始,着手调整政治经济政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并不盲目乐观。他曾多次就军队中贪图安逸、军备废驰的现象,申斥将领。因此乾隆六年的木兰秋狝有重要的开局意义 。乾隆帝“冀为成康”之治,除了通过木兰秋狝整顿军队之外,还通过解决经济上面临的最严重困扰,即粮价上涨、民食艰难问题。起初他以为造成粮价上涨的问题是浪费,特别是烧锅酿酒,因此颁布了“禁止烧锅令”,但以后变成了一纸空文。各地粮价飞涨、抢米风潮此起彼伏。

《乾隆——爱新觉罗·弘历》(一)

19、——耕地扩大人口增,国库充实有发展 。

为了解决粮食问题,乾隆帝一方面重视农业生产,另一方面,继续鼓励垦荒、组织移民,并根据全国人口迅速增长、土地相对不足的实际情况,提倡农民种植高产作物。他还仿效康熙帝的做法,普免全国钱粮,至于对各省因灾荒和其他原因而临时蠲免钱粮的就更多了。全国各地区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较大幅度的发展,耕地面积扩大,人口激增,国库充实,整个社会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

《乾隆——爱新觉罗·弘历》(一)

20、——乾隆帝即位之初,辅政臣各有势力。

乾隆十年(1745年)噶尔丹策零死后,准噶尔部内乱,达瓦齐夺得汗位 。七月,弘历开始派兵进剿四川瞻对地区的叛乱。九月,收复上瞻对,进剿下瞻对。 乾隆十三年(1748年)二月,乾隆帝东巡,驻曲阜,谒孔林,并赴泰安登泰山。 三月,皇后富察氏逝世,追谥为“孝贤” 。乾隆帝即位之初,辅政大臣鄂尔泰和张廷玉在朝廷各有一帮势力。

《乾隆——爱新觉罗·弘历》(一)

21、——许其身后享太庙,未曾谢恩收成命。

如果任其发展,对乾隆帝加强自己的君主专制统治将十分不利。乾隆十四年(1749年)十一月,张廷玉以原官致仕时,乾隆帝曾特颁谕旨,许其身后配享太庙,但很快因他未曾亲自谢恩而收回成命,还削去其伯爵爵位。

《乾隆——爱新觉罗·弘历》(一)

22、——遴选新任官吏时,注意选拔寒微士。

乾隆二十年(1755年),他又制造了“坚磨生诗抄案”,将鄂尔泰的两个亲信胡中藻和鄂昌处死,借此机会将鄂尔泰的牌位也撤出贤良祠。与此同时,他还有丝毫不假手于人,而且在遴选新任官吏时,也注意选拔与上层官僚关系不深的出身寒微之士。经过一段时期的调整,形成了以君主为核心的一支官吏队伍,对全国臣民的控制大大加强了。

《乾隆——爱新觉罗·弘历》(一)

戡乱边疆

23、——乾隆调动三万军,两路进攻大金川。

乾隆初年,大金川日益强盛,该土司头目莎罗奔兴兵攻打小金川,劫持了土司泽旺及其印信。不久,又出兵攻掠革布什札、明正两土司。为了惩治大金川对邻部的侵犯,乾隆十二年(1747年),乾隆帝调动三万大军,分两路进攻大金川。然而,由于当地山势险峻、气候恶劣等许多原因,直到乾隆十三年(1748年)夏秋,清军仍然没有取得什么进展。

《乾隆——爱新觉罗·弘历》(一)

24、——清军进逼勒乌围,被迫乞降莎罗奔。

乾隆帝势同骑虎,又增兵增饷, 特派大学士傅恒前往该地指挥作战。 傅恒至军后,采取了岳钟琪选锐深入的作战方略。乾隆十四年(1749年)二月,清军进逼莎罗奔老巢勒乌围,莎罗奔被迫乞降。 乾隆十五年(1750年),西藏发生了以郡王珠尔墨特那木札勒为首的地方贵族割据势力的武装叛乱。以达赖喇嘛为首的广大僧俗和入藏清军联合作战,这次叛乱很快即被镇压下去。乾隆帝意识到让西藏个别贵族拥有过大的权势,很不利于西藏政局的安定和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统治。

《乾隆——爱新觉罗·弘历》(一)

25、——向达瓦齐发进攻,猝不及防兵败俘。

便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在平叛斗争胜利后,立即废除了旧有的藏王制度,并成立了由四名噶隆组成的西藏地方政府噶厦。不久,又制定《西藏善后章程》,提高了达赖喇嘛和驻藏大臣的权力。乾隆十五年(1750年)后,准噶尔部上层贵族发生了争夺汗位的内讧。 为了摆脱战争灾难,萨喇尔、三策凌等先后率部内迁归附。乾隆二十年(1755年)二月,乾隆帝发兵五万直捣伊犁,向达瓦齐发起进攻。达瓦齐猝不及防,兵败被俘。不久,归降清廷的阿睦尔撒纳,因统治厄鲁特蒙古四部的野心未能得逞,聚众叛乱 。

《乾隆——爱新觉罗·弘历》(一)

26、——乾隆帝调派官兵,讨叛乱大小和卓。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三月,清军收复伊犁,阿睦尔撒纳逃往哈萨克。命西路、北路进征哈萨克。命大学士傅恒赴额林哈毕尔噶整饬军务。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春,乾隆帝遣军从巴里坤等地分路进击,叛军溃败,阿睦尔撒纳叛逃沙俄后病死。 清军平定准噶尔贵族分裂叛乱的战争,至此取得了胜利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初,清朝平定准噶尔大局已定,乾隆帝立即调派满汉官兵一万人南下,讨伐天山南路叛乱的大小和卓。

《乾隆——爱新觉罗·弘历》(一)

27、——清军攻克叶尔羌,天山南路乱平定。

九月,乾隆帝命驻防伊犁大臣兼理回部事务。和阗城伯克霍集斯等向清军投降,乌什城也归降。 十月,兆惠军孤军陷叶尔羌, 次年(1759年)二月,富德、阿里衮等与霍集占大战呼尔璊,大败之,解黑水营之围。六月,乾隆帝命兆惠进兵喀什噶尔,富德进兵叶而羌,并趁机收复之。七月,清军攻克喀什噶尔、叶尔羌,大、小和卓木逃至巴达克山部被杀,天山南路的叛乱平定。

《乾隆——爱新觉罗·弘历》(一)

扬威西南

28、——沙俄兵宁岭四路,声言与清廷分界。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七月,乾隆帝因为沙俄驻兵和宁岭等四路,声言与清廷分界,于是谕阿桂、车布登扎布以兵逐之。十月,皇十五子永琰(即后来的嘉庆帝)出生。乾隆三十年(1765年)十一月,云贵总督杨应琚奏报缅甸各部头人内附。乾隆帝以杨应琚病,命杨廷璋赴永昌接办抵御缅军。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 正月,清军征缅失利,弘历谕杨廷璋回广东。二月,发生了底瓦江之战,清军征缅失利。因此,闰七月,乾隆帝赐杨应琚自尽。

《乾隆——爱新觉罗·弘历》(一)

29、—— 因为缅甸气候热,烟瘴丛生损失半。

缅军趁机入寇中国云南。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 二月,弘历令大学士傅恒赴云南,经略征缅事宜。 又于次年(1769年)正月,命阿桂、阿里衮协助傅恒剿缅。 因为缅甸气候炎热、烟瘴丛生,清军损失大半。缅甸趁机乞降,乾隆帝命清军班师,缅甸国王孟驳向清朝称臣纳贡。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七月,小金川与沃克什土司相勾结挑衅,乾隆帝命阿尔泰劝谕小金川。 和亲王弘昼、大学士傅恒相继逝世。

《乾隆——爱新觉罗·弘历》(一)

30、——清军各个击破策,全力攻打小金川。

十一月,土尔扈特蒙古脱离俄国羁绊,返回祖国。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土尔扈特部进入中国境内,乾隆帝命巴图济尔噶勒赴伊犁办理安置事宜。九月,土尔扈特首领渥巴锡等于热河入觐,乾隆帝在避暑山庄万树园封渥巴锡为汗,以下封亲王、郡王等爵。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大、小金川土司索诺木朋楚克、僧格桑分别攻掠附近土司,乾隆帝决定再度出兵。清军取各个击破之策,先尽全力攻打小金川。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春,清军转向进攻大金川。其后,指挥作战的温福腐朽无能,清军遭到严重失败。

《乾隆——爱新觉罗·弘历》(一)

31、——小金川设美诺厅,大金川设阿古厅。

乾隆帝又任命阿桂为定西将军,调集军队,重新组织进攻。是年冬,再克小金川,而后,又师出三路,进攻大金川。经过两年的战斗,至乾隆四十年(1775年)底,始将大金川最后平定。这时,乾隆帝决心彻底推行改土归流的政策,在小金川旧地设美诺厅(后改名懋功厅),在大金川旧地设阿尔古厅,皆隶属于四川省,还分别在其险要地区设兵镇守,从此,这一地区最终结束了混乱相争的局面。

《乾隆——爱新觉罗·弘历》(一)

全盛之象

32、——工业商业大发展,耕地扩大人口增。

乾隆中期,全国各地区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较大幅度的发展,耕地面积扩大,人口激增,国库充实,整个社会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以耕地面积而言,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全国已开垦土地达七亿八千万亩;全国人口也从乾隆初年的一亿四千多万人增加到乾隆六十年(1795年)的近三亿人;国库存银则长期保持在六、七千万两之间,几乎相当于全国每年赋税总收入的两倍,整个社会经济呈现了空前繁荣的新局面。

《乾隆——爱新觉罗·弘历》(一)

33、——兴修水利精耕作,单位面积有提高。

乾隆时期,农业生产的发展还表现在粮食产量的普遍提高以及高产作物的普遍种植。由于兴修了农田水利,并且采取了精耕细作,单位面积的产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南方的水稻产地,一般亩产二三石,多者达到亩产五六石,甚至七八石。乾隆时甘薯和玉米在我国南、北方较广泛的种植,一方面产量大量提高,另一方面也反映随着人口的增加,对粮食的需求也大大增加,甘薯和玉米这两种高产作物正是适应这种需求而得以广泛推广种植的。其次是经济作物种植更加广泛。

《乾隆——爱新觉罗·弘历》(一)

34、——棉花种植明广泛,清代前期更盛行。

清代前期的主要经济作物是棉花、烟草、茶树、甘蔗等。棉花种植在明代已较为广泛,到了清代前期更加盛行。当时,全国较为集中的产棉区有长江三角洲和东南沿海地区、钱塘江沿岸地区,以及北方的河南、直隶等地。乾隆后期,江苏的苏州、松江两府植棉很广泛。苏州府的吴江县吉贝(棉花)的种植面积已经超过粮食的种植面积。直隶“种棉花之地,约居十之二三”。宁津县“种棉者几半县” 。

《乾隆——爱新觉罗·弘历》(一)

35、——乾隆十分重文化,现存文献行整理。

河南是北方各省中植棉较广泛的省份之一,所产棉花除供本地织布而外,商贩大量地贩运到江南纺织业比较发达的地区。乾隆帝十分重视文化,他决意对社会上全部现存文献进行整理,首先广泛征集图书,不断颁布求书谕旨。在这些谕旨中,他指示地方各级行政官员必须将求书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同时,还为征求遗书制定了具体政策:“在坊肆者,或量为给价”;家藏者“不妨缮录副本,仍将原书给还”,“一切善为经理,毋使吏胥藉端滋扰” 。

《乾隆——爱新觉罗·弘历》(一)

36、——全馆人员同努力,四库全书荟要成。

至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九月,从全国各地征求的图书已逾万种,从而大大地充实和丰富了国家藏书。在乾隆帝的直接领导下,经过全馆人员的共同努力,继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四库全书荟要》首先告成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八部《四库全书》亦先后抄写完毕,并陆续入贮各阁。

《乾隆——爱新觉罗·弘历》(一)

37、——文治武功域辽阔,社会繁荣大中国。

乾隆三十年至六十年,库银长期保存在六千万两以上。文化事业也很发达,清朝进入了人们赞称为文治武功兼备、疆域空前辽阔、社会繁荣、文化发达的“康乾盛世”时期,强大的中国屹立于东方。

《乾隆——爱新觉罗·弘历》(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