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逼清帝退位在场的人都有谁,详细点?

真实R


导读: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爆发后,革命烈火越烧越猛,满清政府已呈摇摇欲坠之势。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带着6岁的小皇帝溥仪,在养心殿举行清王朝的最后一次朝见,颁布了《清帝退位诏书》。至此,清王朝统治中国268年后,终于宣告结束。同时,这也是在中国延续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清帝退位前的和谈内容


1909年10月24日,袁世凯全权代表唐绍仪前往南京,与革命党代表黄兴,汪精卫举行谈判,满清已经完全失去主动和谈判资格。袁世凯代表北方,孙中山代表南方,南北和谈就此开始了。

  

经过几次谈判,双方达成协议,满清皇室必需退位,建立新的资产阶级共和国,革命党许诺:只要袁世凯能够让满清皇帝退位,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就就由袁世凯担任。而袁世凯能够和平解决国家体制问题。没有出现法国的暴力革命,也避免了外国的武力干涉,这是袁世凯最大的功绩。


清帝退位细节


1912年2月23日,44岁的隆裕太后最后一次升殿,最后一次召见了文武大臣,但可惜的最重要的一个人没有参与,袁世凯自言愧对先帝(光绪)不敢面君升朝以后,文武大臣第一次以西方礼节也是最后一次觐见太后和皇帝,朝太后皇帝三鞠躬,虽然隆裕太后早就知道,但面对这个礼仪还是难免难过。


礼毕以后,49岁的外交大臣胡唯德将由状元张謇退位协议呈交给隆裕太后,随即隆裕太后用玺盖章。完成一切法律顺序。


随即在场的徐世昌、那桐、绍英、荣庆再次朝隆裕太后三鞠躬,退出。这正是标志满清的借宿。


见证清帝退位一共有六位


徐世昌满清副总理大臣,体仁阁大学士,时年57岁。

那桐满族镶黄旗人,内阁协理大臣时年56岁。

绍英满州镶黄旗人,内务府大臣时年51岁,

荣庆蒙古正黄旗人,太子少保,弼德院副院长。时年51岁。

外交大臣胡唯德, 时年49岁

状元张謇 , 立宪运动的领袖 时年59岁。




满清副总理大臣徐世昌


徐世昌(1855年—1939年6月6日),字卜五,号菊人,又号弢斋、东海、涛斋,晚号水竹村人、石门山人、东海居士。直隶(今河北)天津人。其曾祖父、祖父在河南为官居,出生于河南省卫辉府(今卫辉市)府城曹营街寓所。

徐世昌早年中举人,后中进士。自袁世凯小站练兵时就为袁世凯的谋士,并为盟友,互为同道;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曾任军机大臣。徐世昌颇得袁世凯的器重,在袁世凯称帝时以沉默远离之。民国五年(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起用他为国务卿。民国七年(1918年)10月,徐世昌被国会选为民国大总统。他下令对南方停战,次年召开议和会议。民国十一年(1922年)6月通电辞职,退隐天津租界以书画自娱。徐世昌国学功底深厚,不但著书立言,而且研习书法,安阳袁林的墓碑“大总统袁公世凯之墓”九个大字系徐世昌的手笔。工于山水松竹,如《石门山临图帖》等。一生编书、刻书30余种,如《清儒学案》、《退耕堂集》、《水竹村人集》等。被后人称为“文治总统”。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6月5日,徐世昌病故,年85岁,先寄葬于天津桃园村原英国公墓,后同夫人一起归葬于河南省辉县市百泉镇苏门山下。


内阁协理大臣那桐


叶赫那拉·那桐(1856—1925) 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字琴轩,一字凤楼,叶赫那拉氏,满洲内务府镶黄旗人,举人出身,晚清“旗下三才子”之一。

在清末光绪、宣统年间先后充任户部尚书、外务部尚书、总理衙门大臣、军机大臣、内阁协理大臣等,并兼任过京师步军统领和管理工巡局事务。

1900年,八国联军侵犯北京,慈禧西逃,那桐充任留京办事大臣,随奕劻、李鸿章与联军议和。《辛丑条约》后,任专使赴日本道歉。清帝退位后,迁居天津。


满州镶黄旗人绍英


绍英本姓马佳氏,满洲镶黄旗人。始祖马穆敦公曾在一个叫马佳的地方安家,于是以地名为姓,至今已经有500多年了,现在在沈阳还有马佳氏祠堂。始祖生一子黑德莫尔根,为二世祖;二世祖生了19个儿子,第三子奇普图是三世三祖,绍英是三世三祖的第十四代孙。


绍英历任盛京礼部侍郎、盛京将军,成都、绥远城将军,左都御史兼都统,工部尚书等职。父宝,官兵部侍郎、山海关副都统。绍英于宣统间任度支部侍郎,辛亥革命后,为溥仪宫中的内务府大臣。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把绍英称为“恭顺”、“出名的胆小怕事的人”,是伴随清廷走完最后一段路程的“遗老”之一。


2009年,国家图书馆出版了《绍英日记》。


太子少保,弼德院副院长荣庆



1879(光绪五年),荣庆中举人,当时仅二十岁。后又考中贡生、进士,入翰林院。并因此充任镶蓝旗管学官,晋升至侍读学士、蒙古学士。一开始荣庆的仕途较艰涩,


1899年任山东学政后才开始出现了转机。山东学政这个职务仅次于巡抚,含有钦差的意味。荣庆因此结识了当时的山东巡抚袁世凯,受到袁世凯的赏识,两人的关系日益密切,荣庆也因此通过袁认识了更多的显贵要人。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荣庆被任命为署理仓场侍郎,在这期间,荣庆严格要求自己,廉洁奉公,以垂范下属,并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措施来革故布新,得到了朝廷认可。不久,荣庆任政务处提调,参与办理《辛丑条约》签订后诸事宜,得到朝廷的表扬。

1902年,荣庆任刑部尚书,次年被任命为管学大臣,与张百熙共同管理京师大学堂的事务。因为热心教育的张百熙和荣庆在教育方面是革新派与守旧派的代表,因此,满心抱负、决心改革教育体制的张百熙处处遭到荣庆的“调济”,连连受挫。而荣庆的守旧和刻意阻挠显然深受清统治者和守旧官僚的欢心,于是几个月以后荣庆便转任礼部尚书,再转户部尚书,兼在“军机处学习”,足见清廷对他的信任和器重。


状元张謇


张謇[jiǎn](1853年7月1日-1926年8月24日),字季直,号啬庵,汉族,祖籍江苏常熟,生于江苏通州海门长乐镇(今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市常乐镇)。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南通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河海大学、上海海事大学、复旦大学、东华大学、南京大学等学校的创始人。


张謇创办中国第一所纺织专业学校,开中国纺织高等教育之先河;首次建立棉纺织原料供应基地,进行棉花改良和推广种植工作;以家乡为基地,努力进行发展近代纺织工业的实践,为中国民族纺织业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被称为“状元实业家”。



总结:见证满清退位这一历史时刻的就这6个人,没有留下任何影像资料,这是一件十分遗憾的事情、退朝以后胡唯德把诏书公布于世。清朝末年是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演进的历史转折时期。


路之意


清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中华民国元年二月二日(公元1912年2月12日),清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以清廷的名义,颁布了清帝退位诏书: 第一道谕旨提出退位,并命袁世凯筹备相关事宜,“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 第二道谕旨主要是商酌优待皇室各条件。 第三道谕旨主要是保全民命,不忍以养人者害人,说白了也是退位交权保护自己,“着民政部步军统领姜桂题、冯国璋等,严密防范,剀切开导,俾皆晓然于朝廷应天顺人,大公无私之意!” 清朝皇室眼中的“三大汉臣,



1 袁世凯

袁世凯是汉人,这一点是需要特别强调的(因为在清朝的时候,清朝是满人为主,不会让汉人掌握太多的兵权)。1882年朝鲜发生军乱,袁世凯随清军入朝,镇压哗变。由于作战勇猛,被报首功。甲午战争爆发前袁世凯回国,被李鸿章举荐,荣禄提拔在天津小站练兵,也就是后来参与逼宫的中坚力量北洋新军,成为清末陆军主力。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时期的各路军阀,也大多出自于北洋新军。



从1902年开始编练北洋新军开始到1905年,北洋六镇编练成军,除了其中第一镇由满洲贵族组成的旗兵之外,其余五镇都受袁世凯的控制。此时袁世凯不仅手握兵权,而且还负责整顿新政,因此逐渐拥有了可以左右朝局的能力,他的权力已经达到了人生的顶峰。那为什么此时的袁世凯并没有选择推翻清朝的统治,而是在1912年才选择逼宫呢,其实这和当时的清朝统治者慈禧相关。可惜晚年荒唐称帝,晚节不保。值得一提的是,后面两位军队将领都曾经是袁世凯的手下。

2 姜桂题

姜桂题(1843—1922),字翰卿,又作汉清,清代安徽亳州(今亳州市谯城区)人,北洋政府高级将领,陆军上将。其捻军出身,后叛离捻军,投靠僧格林沁,因为作战勇猛被毅军首领宋庆招致麾下,后在军中成为统帅。曾在辽河一带袭击过日本军队。1895年参加海城大战,2月参加争夺大平山之战,3月参加保卫田台庄战斗,血战二十余天大获全胜。1895年应袁世凯之邀加入北洋集团,任右翼翼长兼步兵第一营统带。1898年改为武卫左军(北洋五大军队之一)。1899年任武卫左右军统领,1900年入京统领禁卫军。


1912年12月15日补授陆军上将。1914年6月30日特授昭武上将军。姜桂题家乡是太平军、捻军活动的地区,其父姜永茂因“通捻”罪被清军所杀,母雷氏因贫困无以自给把他送往捻军,投奔舅父捻军小花旗旗主雷彦,任趟主。同治二年(1863年)1月,请“杀贼自效” ,僧格林沁见姜桂题身高魁梧,膂力过人,任其为百夫长,后因率部夜袭捻圩,使用诡计破了“剽疾能战”的黄双部,击毙黄双,取得了僧格林沁的信任,遂任僧格林沁的卫队官。1867年11月捻军终于被平息,姜桂题随宋庆(山东蓬莱人,毅军创始人)西征秦陇,镇压回部收复新疆失地,被升任正二品总兵,加“长勇巴图鲁”勇号。1869年3月,姜桂题随左宗棠镇压陕甘起义,攻肃州时负重伤,以功以总兵加提督衔,封“清字巴图鲁”勇号。


3 冯国璋

冯国璋可以说几乎是清帝和袁世凯都十分倚重的部将了。1911年12月15日,袁世凯命令冯国璋离汉赴京,任禁卫军总统,兼察哈尔都统。禁卫军是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组建的一支保卫清王朝的武装,共一师二旅,计1.2万人。除步兵第三标是汉人外,其余各部官兵全系满、蒙军人。 冯国璋之所以能以汉人统帅禁卫军,是因为他以前曾为陆军贵胄学堂总办,且近在汉阳之役又被封二等男爵,再加上民国元年(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袁世凯曾指使冯国璋等15名北洋将领发表了“誓死拥护君主立宪,反对共和政体”的通电,因此,王公贵族都认为他效忠清室,予以信赖。


冯国璋被清廷任命禁卫军总统,从而完全掌握了京畿防务大权。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遭到禁卫军官兵的反对,以致议和条件迟迟不能发表。这时,冯国璋决心助袁一臂之力,亲赴禁卫军总部召集全体官兵,高声宣布大清皇帝辞位后之优待条件,对于禁卫军额数俸饷亦仍维持不变,声言非此不能保全皇室。冯国璋并以身家性命担保,尊号仍存不废,让权不让位,两宫保全及禁卫军待遇皆担保到底,无论个人调任何职,必仍以禁卫军自随。于是一场企图阻碍清帝退位的禁卫军风波被平息下来,冯国璋在关键时刻为袁世凯篡权立下了汗马功劳。民国元年(1912年)9月,冯国璋出任直隶省都督兼民政长


历史总结论


在场逼的人实际上没有。

在场的人,全部是完成退位仪式的人,不是逼迫清帝退位的人,逼迫清帝退位的人不在场。

权力常识告诉我们,权力是一种让他人服从自己的力量。不愿意服从别人是人的天性,让别人服从自己,要么骗,要么逼。骗和逼都是不好公之于众的行为,这种行为,大都是偷偷地干活。

在清帝退位现场的人,也许有的参与逼,其中也有不想逼也不参加逼的人。

真正逼迫的代表人物是两个,冯玉祥和袁世凯,他们俩偏偏都不在场。

一般历史记录和描述都大讲特讲袁世凯逼清敌下台,其实,袁世凯对清廷的权力主要使用的是骗,真正直接逼清廷放权的关键代表人物是冯玉祥。

曾经看到过相关资料,具体细节不清楚了,也懒得去查找。记忆中的大致内容是:冯玉祥陈兵20万在北京城外,并且明确传话:清廷若不放权,就带兵攻进紫禁城。

冯玉祥等于是向清廷直接下了战书,而且,当时朝廷在北京附近的可用兵力不到10万,其中还有大约7万无法调动,万把兵力应对20万,使用的武器也不相上下,朝廷完全无力自保,就只剩下接受冯玉祥的条件一个选择。

这个提问的真实答案就是:在场完成清帝退位的人只是完成仪式的工作人员,背后骗的代表人物是袁世凯,直接逼的代表人物是冯玉祥。


通用汉语研推


公元一九一二年二月十三日,历史将在这里定格,这一天不仅标志着历时268年清朝统治的结束,也证明了在华夏大地上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正式结束。就此亚洲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出现在历史舞台上。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一天之内武昌易主,满清震动,但满清上下无带兵之将,无可用之兵,国库无可用之银。此时的满清好比百年贾府一样。已经是一片片白茫茫真干净,宣统皇帝不过三岁,其父摄政王也不过28岁,也是少不更事之人,唯一可用之人唯独袁世凯,而此时袁世凯已经被罢免,一介平民。满清任命其为总理大臣负责剿灭乱党。宗室之中也有明白人言讲:袁世凯是那是活曹操,废话,死曹操咋用,是的,他是活曹操,那也得用,革命党既要满清的江山,也要满清贵胄的命,而袁世凯大概不会,但出乎满清贵胄意外的是,袁世凯起复组阁,担任内阁总理大臣的第一件事就是:与革命党谈判。而袁世凯最大的筹码就是满清的皇帝,太后以及那些 八旗贵胄。而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也愿意和举行和谈。于是在1909年10月24日,袁世凯全权代表唐绍仪前往南京,与革命党代表黄兴,汪精卫举行谈判,满清已经完全失去主动和谈判资格。袁世凯代表北方,孙中山代表南方。南北和谈就此开始。

经过几次谈判,双方达成协议,满清皇室必须退位,建立新的资产阶级共和国,革命党承诺:只要袁世凯能够让满清皇帝退位,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就就由袁世凯担任。也就是说,日后袁世凯成为中华民国总统是合理合法的,是双方谈判的结果,不存在袁世凯窃国大盗之说,而袁世凯能够和平解决国家体制问题。没有出现法国的暴力革命,也避免了外国的武力干涉,这是袁世凯最大的功绩,是值得的赞赏的。而袁世凯为了避免外人评论他是活曹操,力争之下给予满清皇室优厚待遇:民国政府每年补助清室家用五十万元,清室之宗庙陵寝永远奉祀。清室私产归清室完全享有,民国政府当为特别保护,其一切公产应归民国政府所有,可惜后来民国政府没有遵守这个条约。以至于才有了后来的演变。

在1912年2月23日,44岁的隆裕太后最后一次升殿,最后一次召见了她的文武大臣,但可惜的是,最重要的一个人没有参加,袁世凯自言愧对先帝(光绪)不敢面君。升朝以后,文武大臣第一次以西方礼节也是最后一次觐见太后和皇帝,朝太后皇帝三鞠躬,虽然隆裕太后早就知道,但面对这个礼仪还是难免惆怅。礼毕以后,49岁的外交大臣胡唯德将由状元张謇退位协议呈交给隆裕太后,隆裕太后默默无语,此情此景孤儿寡母大有昔日司马昭逼迫曹魏退位,万幸的是,现在国家已经开明,不会有杀前朝皇帝之事,随即隆裕太后用玺盖章。完成一切法律程序。随即在场的徐世昌、那桐、绍英、荣庆再次朝隆裕太后三鞠躬,退出。这正是标志满清的借宿。徐世昌满清副总理大臣,体仁阁大学士,时年57岁。那桐满族镶黄旗人,内阁协理大臣时年56岁。这里要提一句的是,清华大学题名“清华园就是他的手笔,绍英满州镶黄旗人,内务府大臣时年51岁,荣庆蒙古正黄旗人,太子少保,弼德院副院长。时年51岁。

见证满清退位这一历史时刻的就这6个人,没有留下任何影像资料,这是一件十分遗憾的事情、“退朝以后”胡唯德把诏书公布于世,当晚袁世凯就剪了辫子,他的秘书颇为难为情,下不去手,言讲我这一剪子下去就是大清江山。但无论如何满清的退位都是国家前进的重要标志,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我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清水空流


第一道谕旨提出退位,并命袁世凯筹备相关事宜,“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

第二道谕旨主要是商酌优待皇室各条件。

第三道谕旨主要是保全民命,不忍以养人者害人,说白了也是退位交权保护自己,“着民政部步军统领姜桂题、冯国璋等,严密防范,剀切开导,俾皆晓然于朝廷应天顺人,大公无私之意!”




在这之前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一天之内武昌易主,满清震动,但满清上下无带兵之将,无可用之兵,国库无可用之银。此时的满清好比百年贾府一样。已经是一片片白茫茫真干净,宣统皇帝不过三岁,其父摄政王也不过28岁,也是少不更事之人,唯一可用之人唯独袁世凯,而此时袁世凯已经被罢免,一介平民。满清任命其为总理大臣负责剿灭乱党。宗室之中也有明白人言讲:袁世凯是那是活曹操,废话,死曹操咋用,是的,他是活曹操,那也得用,革命党既要满清的江山,也要满清贵胄的命,而袁世凯大概不会,但出乎满清贵胄意外的是,袁世凯起复组阁,担任内阁总理大臣的第一件事就是:与革命党谈判。而袁世凯最大的筹码就是满清的皇帝,太后以及那些 八旗贵胄。而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也愿意和举行和谈。于是在1909年10月24日,袁世凯全权代表唐绍仪前往南京,与革命党代表黄兴,汪精卫举行谈判,满清已经完全失去主动和谈判资格。袁世凯代表北方,孙中山代表南方。南北和谈就此开始。



经过几次谈判,双方达成协议,满清皇室必须退位,建立新的资产阶级共和国,革命党承诺:只要袁世凯能够让满清皇帝退位,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就就由袁世凯担任。也就是说,日后袁世凯成为中华民国总统是合理合法的,是双方谈判的结果,不存在袁世凯窃国大盗之说,而袁世凯能够和平解决国家体制问题。没有出现法国的暴力革命,也避免了外国的武力干涉,这是袁世凯最大的功绩,1912年2月23日,44岁的隆裕太后最后一次升殿,最后一次召见了她的文武大臣,但可惜的是,最重要的一个人没有参加,袁世凯自言愧对先帝(光绪)不敢面君。升朝以后,文武大臣第一次以西方礼节也是最后一次觐见太后和皇帝,朝太后皇帝三鞠躬,虽然隆裕太后早就知道,但面对这个礼仪还是难免惆怅。礼毕以后,49岁的外交大臣胡唯德将由状元张謇退位协议呈交给隆裕太后,隆裕太后默默无语,此情此景孤儿寡母大有昔日司马昭逼迫曹魏退位,万幸的是,现在国家已经开明,不会有杀前朝皇帝之事,随即隆裕太后用玺盖章。完成一切法律程序。随即在场的徐世昌、那桐、绍英、荣庆再次朝隆裕太后三鞠躬,退出。这正是标志满清的借宿。徐世昌满清副总理大臣,体仁阁大学士,时年57岁。那桐满族镶黄旗人,内阁协理大臣时年56岁。



见证满清退位这一历史时刻的就这6个人,没有留下任何影像资料,这是一件十分遗憾的事情、“退朝以后”胡唯德把诏书公布于世,当晚袁世凯就剪了辫子,他的秘书颇为难为情,下不去手,言讲我这一剪子下去就是大清江山。但无论如何满清的退位都是国家前进的重要标志,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大老二爷


1912年2月12日,清朝历史上的最后一位皇帝,也是自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以来的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宣布退位,并颁布《清帝退位诏书》,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统治宣告结束。




宣统三年(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震动了清王朝,革命之火已从星星之火呈燎原之势。即位刚两年的小皇帝溥仪惊慌不已,下《罪己诏》,命陆军大臣荫昌率北洋军队两镇南下镇压,但北洋新军是袁世凯一手办起来的,荫昌名为陆军大臣,实则无法调动新军。在河南项城老家“养病”的袁世凯正在密切注视着局势的发展,虽然清廷对袁世凯忌惮很久,但眼下也只有他才能出面收拾局面。



袁世凯被再复起用,以湖广总督之职督师南下,但袁世凯阳奉阴违,以脚疾未好拖延时间,清廷不得已,召回荫昌,以袁世凯出任内阁总理大臣节制水陆大军,如此,身在彰德的袁世凯“遥领圣旨”,但北洋军攻下汉口后即止步不前。此时的袁世凯已经深知清朝已经难以自保,利用这千载难逢的机会攫取大权正当时候。最终,袁世凯带领新军入京组成责任内阁,宣统皇帝之父恭亲王载沣被迫辞去监国摄政王职务,至此袁世凯大权独揽,成了可以左右满清政局的一号人物。



在清帝逊位,封建帝制终结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中,袁世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南北内战爆发后,南方接受革命思想的省份纷纷独立,清朝统治的省份仅限于北方,京畿周边的几个省,清朝亡国尽显,因此袁世凯作为汉臣,绝不可能死心塌地效忠于早已腐朽不堪,夕阳西下的满清王朝。在革命之火已从南方往北迅速蔓延的情况下,促成清帝逊位,实现政权的和平过度,避免过多的流血成为南方革命党的期望。最后孙中山与袁世凯达成密约,若能使清帝逊位,即以袁世凯就任大总统。

共和已不可变,袁世凯一面胁迫,一面劝说溥仪退位,并以优待条件作为诱饵,经南北和谈五次会议,达成了八项足可以保全清室,并使溥仪衣食无忧又能保存尊严的优待条件,如继续沿用皇帝尊号,每年拨款400万两作为皇室日常之用,特别保护皇家私有财产等等。



1912年2月12日,袁世凯将草拟好的《清帝逊位诏书》于养心殿呈隆裕太后御览,太后未览终篇已泪如雨下,随后交给列位的军机大臣世续、军谘大臣徐世昌盖用御宝。时反对逊位的保皇党恭亲王傅伟自请求见,隆裕太后表示说:“彼亲贵将国事办得如此腐败,犹欲阻挠共和诏旨,将置我母子于何地!”拒绝接见所有满清贵族。溥仪在隆裕太后怀中,母子哭声彻殿,袁世凯及各部大臣亦同声一哭。



2月13日,44岁的隆裕太后携小皇帝最后一次升殿议事。袁世凯自感有愧于帝后,没有出席逊位仪式。以徐世昌领衔的六大臣向宣统及隆裕太后最后一次行使了人臣之礼,不过这一次使用的是西式的三鞠躬礼。然后,由满面戚容、眼噙泪花眘隆裕太后将三道退位诏书交给外务大臣胡惟德,颁布天下,从而结束了清朝268年的封建统治。


大国布衣


1912年2月12日,即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距离中国传统农历新年只有五天。

不过,对于统治中国已有276年的清王朝来说,已经不会再有近在咫尺的宣统四年了。

1911年10月11日,武昌起义爆发,曾是立宪派的湖北谘议局议长汤化龙立即通电各省,表达了支持革命的态度,认为新政已是“维新绝望,大陆将沉”。他还与黎元洪一起致电资政院和各省谘议局,表达了他们对于革命派的理解,“清廷违拂民意,靳宪不予,人民愤激,不得已起而革命”。

仅仅短短两个月内,就已经有湖南、广东等十五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

换句话说,此时此刻的清政府,所能统治的国土已经缩水一半,这出戏已经唱不下去。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举行临时大总统就职典礼,孙中山正式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至此,所有人都明白的是,该换演员了。

这一天清晨,乾清宫中济济一堂,分别是外务大臣胡惟德、民政大臣赵秉钧、度支大臣绍英、陆军大臣王士珍、海军大臣谭学衡、学部大臣唐景崇、司法大臣沈家本、邮传大臣梁士诒、工农商大臣熙彦、理藩大臣大寿。

其中,外务大臣胡惟德面向宝座,其他人则分列两行。

然而,这不是一次普通的上朝,他们今天来,只有一个目的:

等隆裕皇太后和小皇帝溥仪颁布清室逊位诏书。

等了一会儿之后,隆裕和溥仪出来了,按照惯例是等二人升座,众大臣下跪磕头,给皇帝和太后分别请安,然后再平身。

不过,这一次不同于以往,皇权即将轰然倒地,清帝在位时间已经是用分钟来计算。

所以,胡惟德等众大臣只是一起三鞠躬,以示尊敬。

礼毕之后,胡惟德作为代表说道,“因为总理袁世凯身体欠安,未能亲自前来见驾。所以委托我带领各国务大臣来给太后和皇上请安。”

这是客套话,隆裕当然知道,袁世凯再也不会来了。一个月前,袁世凯从紫禁城回家的路上,被革命党刺杀,躲过一劫的袁世凯,此后借口“养伤”,再也不上朝了。

闲话多说无益,今天胡惟德带领大臣们前来的唯一目的:不是请安,而是请清帝逊位。

隆裕当然知道,不过哪怕谢幕,该说的话也还是要说的。

于是,隆裕对胡惟德说:袁世凯身受皇恩,局面能够应付到今天,确实为国家,为皇帝出了很多力气。如今议和能够使南方政府满意,确保皇室得到优待,颇为不易。我和皇上为了老百姓早一天得到安顿,国家早一天恢复和平统一,所以今天按照议和的条件,交出国家大权,由袁世凯来办共和政府。

你回去请袁世凯早点出来,恢复安宁吧。

说完,隆裕站起身,把早已拟好的逊位诏书亲手交给胡惟德,诏书上面写着:

奉旨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

前因民军起事,各省相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於途,士露於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於前,北方诸将亦主张於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递交完诏书,隆裕又对胡惟德说,你把我说的意思也告诉他吧。

胡惟德连忙走到隆裕太后跟前,鞠躬之后双手接过诏书,说,

“现在大局如此,太后睿明鉴远,顾全皇室,天下苍生,袁世凯和众大臣,百姓哪能不知?绝不会辜负太后慈衷善意。如今优待条件已经确定,今后五族共和,天下太平。敬祈太后保重,太后放心。”

隆裕听完之后,面容惨淡,想到祖宗江山得来不易,如今在自己手中亲手葬送,忍不住悲从中来:

“予三年中深居宫中,不预外事,一般亲贵,无一事不卖,无一缺不卖,卖来卖去,以致卖却祖宗江山。”

说完这句话后,隆裕放声大哭起来,伤心地对大臣们说:“亲贵至今日,不出一谋,事后却说现成话,甚至纷纷躲避。只知性命财产,置我寡妇孤儿于不顾。即朝臣亦纷纷告退。卿等独自在此勉力维持,予甚愧对卿等。”

说完之后,隆裕带着小皇帝退朝了,从此,再也无朝可上。

胡惟德等大臣沉默地看着他们离去,看着一个王朝的背影转身。

随即,胡惟德等人带着诏书直奔石大人胡同外交大楼,借口身体欠安的袁世凯早已在那里等待。

袁世凯双手接过诏书,也一并接过来大清王权,很快,另一出民国的大戏即将上演。

这一天,除了逊位诏书,隆裕太后还颁布了另外两个诏书,一是公布优待条件诏,二是劝谕臣民诏。

前者是将民国优待条件公布于众,防止日后后悔。

后者则是向那些仍然忠于清朝的臣民宣布,大清over了。

其实,在徐世昌、那桐、绍英、荣庆等大臣当天所记的日记中,并没有如何渲染。他们都只是简略地记下了这个事实,平静得出奇,似乎波澜不惊。

倒是在辜鸿铭这样的自命遗老身上,反应出奇地激烈,辜鸿铭当天正在上海沈曾植的家里参加宴会。

辜鸿铭后来回忆道,当从晚间快报上得知退位诏书已经发表的消息后,所有人一起起立,随即向北边跪下,一面哭泣,一面叩头。

深夜,辜鸿铭离开时,对沈曾植说:“灾难临头了,我们怎么办?”

沈用双手抱住他,流着眼泪,用一种他永远也不会忘怀的声音对他说,“世受国恩,死生一志。”

不过,无论辜鸿铭怎么哭,大清王朝再也不会回来了。


小奔说史


逼清帝退位最为主要的人物就是袁世凯,他的目的就是换取革命党人许诺的临时大总统一职。为此,袁通过威逼利诱隆裕太后和皇室族人,策划鼓动北洋军将领段祺瑞等人进行联名要求清帝退位,使出多种手段“逼宫”,最终清帝宣布逊位,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袁世凯选为临时大总统。逊位后的宣统皇帝,则根据相关的“优待条件”,继续住在紫禁城里,直到1924年11月5日被冯玉祥的国民军逐出紫禁城。


四方天下游


争权争利争天下)谁为民众争安康?却争来个国破家败)八国联军,血流成河!携财外逃的君子们依然过得很富有/有谁与民共存亡/死也要死在国土上;以表心在国中!


金如宝


袁世凯:是其中知名度比较大的一位。

庆郡王 奕劻:身份比较特殊,有爱新觉罗氏的血脉,是乾隆的孙子,是中国最后一个铁帽子王。同时又是个贪官。

段祺瑞:与袁世凯联名众人,逼清帝退位。

那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