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 從《胭脂扣》感悟到的:愛和被愛的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

前幾天看見表姐桌上的《胭脂扣》一書,便跟她聊了起來。

她問我,“你看到結局的時候,有沒有感動到哭?”


我驚訝地說,“我一點都沒有從故事中收穫到感動。我覺得他們每個人得到的下場都是‘罪有應得’。”

李碧華所寫的《胭脂扣》,主要講述妓女如花跟富家少爺十二少相愛卻不能廝守的愛情故事。

最後他們相約殉情,奈何天意弄人,十二少被家人救回,如花香消玉殞。

此後,一直堅信十二少跟自己一樣情真意切的如花獨自在黃泉必經之路苦等數十載仍不見十二少。

她決定上凡尋找走散的十二少,用來世7年的壽命換取凡間7天生活,最終得知十二少偷生的真相,便拋下執念回黃泉投胎去了。

從《胭脂扣》感悟到的:愛和被愛的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

表姐說,“如花的感情太濃烈了,沒有人可以承受得住。我記得書裡面刻畫的兩個現代人物角色,都表示自己不會為對方尋死。現代人的愛情就是這樣。”

我點頭。

表姐緊接著說,“但是我發現,現在的一些年輕人,很幼稚。他們不會為了愛情自殺,但是會為了愛情殺別人。”

聽完表姐的言論,我不禁覺得好笑,又覺得她講的非常在理。

從《胭脂扣》感悟到的:愛和被愛的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

太過濃烈的愛情,傷人傷己

太過濃烈的愛情,不僅對方承受不住,還會灼傷自己,甚至牽連無辜者受害。

金庸擅長描寫武俠小說,但他的小說裡,主人公之間的感情同樣佔據重要篇幅。

印象最深刻的是,《書劍恩仇錄》中的一句,“情深不壽”。當你對一段感情投入很深,必將產生各種複雜情緒,而這些情緒恰是最傷人身體的。

《神鵰俠侶》中李莫愁為情所傷成了一名“殺人魔頭”,最愛引用的一句話是,“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

兩情相悅之人,生死相許;

為情所傷之人,成妖成魔;

愛而不得之人,誤入歧途。

感情如果把控不好,就像噬人的劍,無人可以在這場屠殺中倖存。

從《胭脂扣》感悟到的:愛和被愛的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

沒有人教過我們如何去愛


我們從出生開始,要學會很多東西。小時候要學說話、學走路、學吃飯......長大一點就要學習文化知識,學習做人道理。


但是卻從來沒有人教過我們,該怎麼樣去愛人。

中國人向來含蓄內斂,對於愛這種情感,向來諱莫如深,談“愛”色變。


就如王小波在《黃金時代》裡面說過的一句話,“‘做過’這事和‘喜歡’這事大不一樣。前者該當出鬥爭差,後者就該五馬分屍千刀萬剮。

承認做過某事,只是承認客觀事實,但是如果如果我們說,我們做這些事是因為我們喜歡,那就成了罪惡。

這跟網上流傳的一個段子不謀而合:

家長是世界上最奇怪的生物,在初中、高中、大學時禁止我們們談戀愛,卻在一畢業後要求我們立刻結婚。

彷彿按照家長的腦洞而言,我們可以按照正常的人生軌跡度過自己的生活:讀書、結婚、生子、退休、死去。

但是我們不可以因為愛而結合。

我們可以因為一個人有車有房有錢看得過去就將自己的餘生與ta牽縛在一起,但不可以是因為愛。

即使是愛,那也不能說出來。


從《胭脂扣》感悟到的:愛和被愛的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

中國人不說“愛”,

我們會說,“打是親罵是愛”;

我們會說,“忠言逆耳、關心則亂”;

我們會說,“愛你的人才能不忌諱地傷害你,因為知道你不會離開。”

結果呢?我們不懂愛、不會愛、不講愛。

但是呢?我們渴望愛。

於是呢?

有人成了“愛無能”,一邊渴望被愛一邊遠離;
有人成了“殺人犯”,把苦追8年不得的女生從19樓拋下;

有人成了“偏執狂”,將汽油潑向少女點燃致其毀容;

有人成了“受騙者”,誤以為遇到真愛結果被騙婚的程序員自殺身亡;

有人成了“妄想者”,深受瑪麗蘇文影響的少女幻想成為一個能夠偶遇總裁的女主角。

在我看來,也許我們可以把愛當作一種本能來看待。但是這種本能是需要得到正確的培養和指引的。就像每個人出生都具有智商一樣,我們仍需要後天學習來獲得各種能力。

從《胭脂扣》感悟到的:愛和被愛的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

如何學會理智地愛:首先要學會愛自己


從小父母長輩就會教育我們,要自愛自重。在我看來,自愛自重也是我們學會愛別人的首要條件。當我們學會愛自己,我們才有餘力去愛別人,才能做到理智地愛。

①自愛自重,並不是意味著要把傳統道德觀念強加在自己身上

中國古代一向信奉,“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道德理念,認為女子的生命遠不及其貞操重要。

唐代徐州守帥張愔去世以後,其妾侍關盼盼立志為其終生守節,白居易作詩批評其只能守節不能殉節,關盼盼於是絕食而死。白居易敬其情深意重,將關盼盼遺體安葬到張愔墓側。
出於愛,為其丈夫守節,是個人信仰。但如果因為他人的道德綁架而尋死,未免太不自愛了。


真正的自愛,應該是理解自己,尊重自己,明白自己在做什麼,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立場堅定,不輕易被他人改變。

只有這樣,我們才有能力去愛別人。


從《胭脂扣》感悟到的:愛和被愛的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


②自愛自重,需要我們摒棄誘惑,堅守自我

毛姆所寫的《面紗》裡面,吉蒂膚淺、勢利而虛榮,與家人關係破裂,一心擠入上流社會,但由於年紀漸大便草率嫁給醫生瓦爾特。隨後勾搭上英國外交官,背夫偷情。其丈夫發現以後,舉家搬遷至霍亂橫肆的湄潭府救治當地病人和孤兒。


吉蒂在修道院的修女和孤兒的感化下,找到了生命的意義,發現了自己生活的另一種可能性。她看明白了丈夫的高尚之處,也看透了前任情夫的虛偽。後來在其丈夫感染霍亂去世以後,吉蒂與父親關係和解,決心去一個新的國度,將女兒撫養成人,並立志要教會她如何去愛。

吉蒂的經歷告訴我們,只有懂得自愛自重的人,才會真正地理解愛,才有足夠的能力去愛別人。一個不懂得自愛自重的人,很容易被生活中的誘惑矇蔽雙眼,作出大逆不道的事情,看不清真愛的模樣,也找不到人生的真諦。

從《胭脂扣》感悟到的:愛和被愛的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

結語

網上曾經很流行一句話,“愛人愛七分,留三分愛己。”愛自己,可以毫無保留。但是愛他人,必須有所保留。

水滿則溢,過猶不及。愛得太滿,只會讓彼此都失去喘息的餘地,不如多給彼此空間,維持在一個穩定和諧的程度。

李碧華在《胭脂扣》裡面說,“這便是愛情:大概一萬人之中才有一雙梁祝才可以化成蝶,其他的只化為蛾,蟑螂,蚊蚋,蒼蠅,金龜子……就是化不成蝶。”

願你的愛情不用化蝶也自有精彩。


本文配圖來自網絡,若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