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 強勢股“補跌”,意味深長

回顧10月以來的行情,我們可以看到,當滬指在2900點至3000點之間反覆震盪的時期,茅臺等“強勢股”大都還是拒絕調整的,甚至還創出新高。

那麼,為什麼在滬指2900點下方,強勢股開始“補跌”了呢?

一個眾所周知的原因是,年底機構資金面臨業績考核,鎖定利潤是一種本能。而這些表現強勢的消費白馬股都是機構資金抱團的標的,也為機構投資者帶來了較高的收益率。一旦機構的態度出現分化,資金的分歧勢必帶來抱團瓦解。先出貨的人能夠獲得更多利潤,當大家開始玩“跑得快”的時候,放量下跌也就無可避免。

同時,對於這些“強勢股”基本面的擔憂,也是一種比較現實的心態。強勢股經過近一年的上漲,股價達到高位區間,估值偏高。那麼,未來業績能否與估值相匹配就成了一個疑問。從長期看,對於現金流非常穩健的消費龍頭而言,高增長終究不可維持。

另外,從增量資金角度來看,受A股納入MSCI、富時羅素等指數體系影響,2018年以來北向資金一直是A股市場重要的“增量”邏輯。而海外資金對業績穩定、高分紅、高ROE的行業龍頭十分青睞。作為市場資金的風向標,北向資金的這種偏好被越來越多的國內機構模仿並追隨,也是這些強勢股“強者恆強”的重要原因。然而,現在的問題是,隨著MSCI第一階段納入A股的完成,對於2020年MSCI納入A股的節奏尚無安排, 強勢股就缺少了一個確定的 “增量”引擎。

主力資金出逃,消費板塊是重災區之一

上週(11月25日-29日),A股市場行情低迷,主力資金持續出逃,主要股指均下跌。

其中,上證綜指周跌0.46%,收於2871.98點;深證成指周跌0.46%,收於9582.16點;創業板指周跌0.89%,收於1664.90點。

上週,A股日均成交金額為3655.42億元,環比減少10.41%;日均換手率為0.82%,環比減少0.09個百分點。成交量大幅萎縮意味著市場活躍度明顯下降。

資金監測數據表明,上週主力資金累計流出486億元。這與機構投資者年底兌現利潤的減倉動作相吻合。上週前4個交易日融資淨賣出29億元,融資買入佔A股成交額的比重為8.15%,較前一週明顯下滑,市場情緒有所回落。

受A股納入MSCI比例提升正式生效影響,上週北向資金淨流入318.96億元,較前一週淨流入57.47億元明顯回升。但MSCI對A股的第一步納入已經全部完成,後續北向資金流入規模能否保持現狀有待觀察。

行業表現方面,近一週電子、汽車、建築材料裝飾板塊領漲,食品飲料、醫藥生物繼續回調領跌,計算機、傳媒板塊也表現較弱。其中,軟件服務、醫藥製造和釀酒成為資金流出的重災區。

強勢股“補跌”,意味深長

值得注意的是,電子板塊雖然呈現資金淨流出狀態,但該板塊近一週漲幅居於市場前列。具體來看,電子板塊內部明顯分化。該板塊的頭部企業具有明確的業績改善預期,成為近期資金關注的焦點。這也是近年來A股市場風格特徵的一個縮影——沒有全面“牛市”的普漲,只有“勝者為王”的結構性行情,各行業仍將加速整合,頭部公司業績穩定,具有穿越週期的能力,標的間的分化將愈加顯著。

總結

總之,由於年底機構資金業績考核,MSCI擴容結束,這些前期漲幅較大、機構持倉較高的板塊或面臨較大拋壓,短期內或繼續回調。但在交易層面,老股民也許還記得這樣的經驗之談——強勢股補跌通常是一輪下跌的尾聲,也是市場接近底部區域的重要信號。現在,需要密切關注的就是這些強勢股何時能夠止跌企穩,這也是觀測空頭力量是否得到盡情宣洩的重要標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