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3 美軍AGM-114“海爾法”反坦克導彈


“海爾法”導彈是美陸軍20世紀70年代初提出研製的一種直升機載激光半主動制導反坦克導彈。基本型“海爾法”(AGM-114A)於1985年裝備美陸軍。爾後又陸續研製成功AGM-114B、 AGM-114F、AGM-114K、AGM-114L 和AGM114R等多種改進型。該導彈主要用於遠距離攻擊主戰坦克和各種裝甲車輛,也可用於攻擊諸如堡壘、工事和建築物等地面堅固目標,必要時還可用於攻擊直升機和水面目標。目前,除陸軍外,美國海軍和海軍陸戰隊以及世界上26個國家和地區也裝備各種型號的“海爾法”導弾。

美軍AGM-114“海爾法”反坦克導彈

發展背景
20世紀60年代後期,西方各國為提高反坦克能力,開始大量裝備攻擊直升機,並認為裝有反坦克導彈的直升機是最機動、最靈活的反坦克武器。當時美陸軍決定,為全面發揮未來 攻擊直升機的戰鬥潛力,必須在直升機上裝備真正“發射後不管”的反坦克導彈, 以取代現有的遠程“陶”反坦克導彈。因為“陶”導彈的飛行時間長, 並且在導彈發射期間,射手必須將瞄準鏡始終對準目標,致使直升機難以機動迴避,易遭敵方火力攻擊。在這種情況下,美國羅克韋爾國際公司在“大黃蜂”(Hornet)空對地電視制導導彈上安裝了激光導引頭,進行了一系列的試驗並取得成功。這種導彈後來被稱為“海爾法”(原意是由直升機發射並能“發射後不管”的導彈),搭載在AH-64A攻擊直升機上,後者擬取代AH-1S 和AH-1Q反坦克直升機。
發展歷程

美軍AGM-114“海爾法”反坦克導彈

1970年,美陸軍分別與洛克韋爾公司和休斯公司簽訂研製
“海爾法”反坦克導彈的合同,提出一年內拿出樣彈,各公司合同經費為230萬美元。
1971年6月,羅克韋爾公司哥倫布分公司進行了“海爾法”導彈的第一次直接瞄準發射試驗。試驗的目的是檢驗激光制導技術的精度,並探討用激光制導從地面或直升機上以直瞄或間瞄發射導彈的可能性。試驗結果,導彈從發射塔上發射擊中了固定目標。

美軍AGM-114“海爾法”反坦克導彈


1972年,美陸軍與羅克韋爾公司簽訂了380萬美元的合同,由該公司研製激光導引頭。
1974年,羅克韋爾公司接受了120萬美元的合同,進一步發展“海爾法”導彈,休斯公司接受了1110萬美元發展經費,研製地面激光定位指示器。

美軍AGM-114“海爾法”反坦克導彈


1975年,美陸軍要求國會在1976財年撥1500萬美元作為項目發展經費,並計劃訂購10000枚導彈裝備所有攻擊直升機,擬在80年代取代直升機現裝備的“陶”導彈。


1976年,美陸軍選擇羅克韋爾公司的樣彈進入工程發展階段,並簽訂了為期五年總額為6700萬美元的合同。
1978年10月21日,“眼鏡蛇”直升機首次成功發射“海爾法”導彈。
1981年,洛克韋爾公司和馬丁·瑪麗埃塔公司分別接受了1004萬美元和
1470萬美元的合同,用以生產“海爾法”導彈和導引頭。
1981年11月,“海爾法”導彈的研製工作脫離了AH-64A攻擊直升機的發展計劃,獨自發展。
1982年,研製和試驗“海爾法”導彈的無煙發動機,並在1983年結束。

美軍AGM-114“海爾法”反坦克導彈


1983年,“海爾法”導彈開始在地面軍用車輛上進行發射試驗;直升機載導彈和發射架開始批生產。
1984年,“海爾法”導彈初具使用能力.由於AH-64A直升機的研製進度一再拖延影響了
“海爾法”導彈的研製進度,致使投產時間比原預定時間晚了一年。
1985年,裝備“海爾法”導彈的AH-64A直升機投入使用。截止1987年3月,共裝備211架。在基型“海爾法”正式列裝後,研製公司開始對其進行改進。
1990年, AGM-114K“海爾法”和AGM-114L“長弓·海爾法”導彈改進計劃開始實施。

美軍AGM-114“海爾法”反坦克導彈


1994年, AGM-114F“海爾法”導彈裝備部隊。

1995年,AGM-114K“海爾法”I導彈裝備部隊。該導彈的生產持續到 2000年,生產數量總共為15317枚。
1996年,AGM-114A/B/F“海爾法”導彈停止生產。
1998年,AGM-114L“長弓·海爾法”裝備部隊。
2000年,AGM-114M“海爾法”導彈進入研製和試驗階段。同年,研製公司開始進行為期22個月的“長弓·海爾法”導彈產品改進項目(P3D)。
2003年,攜帶溫壓戰鬥部的AGM-114N“海爾法”導彈完成研製和裝備。
2005年,“長弓·海爾法”導弾生產總數達到10397枚。
2011年,進行多功能AGM-114R導彈飛行試驗。
2012年,AGM-114R裝備部隊。
2013年,進行AGM-114K2A戰鬥部效能評估。AGM-114K2A是AGM-114 K/K2的改進型,主要用於對付開闊地帶的有生力量。
2014年6月,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利用車載遠程監視與攻擊炮塔武器系統進行了“海爾法”Ⅱ導彈的發射試驗,導彈命中了6.4千米外的目標。試驗中還演示了導彈“發射前鎖定”和“發射後鎖定”模式。

美軍AGM-114“海爾法”反坦克導彈


特性
“海爾法”導彈的主要特點是採用了模塊化設計。它與美陸軍原直升機載“陶”導彈相比具有速度快、飛行時間短、射程遠和“發射後不管”等優點。該武器系統主要由導彈、激光指示器和機載發射系統三大部分組成。導彈主要由激光導引頭、戰鬥部、動力裝置、制導系統和控制系統五大部分組成。激光導引頭位於導彈最前端,經過編程後,專用於接收特定的激光編碼,識別出目標反射的激光信號後自動進行鎖定,並將鎖定信號輸入制導系統。由制導系統計算出控制數據,然後輸入控制系統,通過傳動裝置將控制指令轉成尾翼的機械運動,控制導彈的飛行方向和俯仰,使其沿著目標反射的激光信號飛抵目標直至命中。戰鬥部位於導引頭之後,採用雙錐型聚能裝藥結構,配用觸發引信。動力裝置位於制導系統(彈體後部)和控制系統(弾體尾部)之間,它為單級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採用端羥基聚丁二烯複合推進劑,燃料點燃後產生強大推力,將導弾推離發射裝置並以超音速飛行。激光指示器採用AN/TVO-2型,其測距距離10千米,照射距離5千米,激光能量100毫焦爾,脈衝頻率10~20次/秒,束散角0.2毫弧度,激光波長1.06微米,工作物質為摻釹釔鋁石榴石晶體,總重量為22千克。機載發射系統主要包括AH-64A攻擊直升機載的目標截獲及指示系統、駕駛員用的夜視系統和組合式鋁製機掛發射架。

美軍AGM-114“海爾法”反坦克導彈


“海爾法”導彈可以利用多種作戰平臺發射,除主要裝載在AH-64系列攻擊直升機上使用外,也可以裝載在AH-1“眼鏡蛇”系列、 OH-58、UH-60A 等直升機和固定翼飛機以及各種地面車輛上使用,並且還可裝載在水面艦艇上使用。該彈可在直升機載空中觀察員或地面觀察員配合下使用。觀察員用激光指示器指示目標,載有“海爾法”導彈的攻擊直升機不必看到目標便可發射導彈。導彈的發射方式有直瞄發射、間瞄發射、快速發射和連續發射四種。

美軍AGM-114“海爾法”反坦克導彈


趨勢

為了使“海爾法”導彈具備多種作戰功能,多年來美國一直重視陸地發射型“海爾法”導彈的發展工作,美陸軍曾將“海爾法”導彈發射架裝在“悍馬”輕型輪式車和M113履帶式裝甲人員輸送車上進行試驗,並獲得成功。美陸軍還利用“小檞樹”地空導彈發射架對“海爾法”進行發射試驗,以期將其作為一種輕便的牽引式防空武器。此外,美國還考慮將“海爾法”導彈裝在戰鬥機上作為空對空導彈,以及裝在輕型艦艇上作為反艦導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