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 尴尬!上市次日坐实破发,浙商银行“反向”计提贷款减值为哪般?

作为一家资产规模逾万亿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浙商银行上市首日便出现了股价的“破发”现象。北青金融发现,2019年上半年,该行在不良贷款率持续上行的情况下,计提的贷款减值损失却同比下降了22.08%;近年来,该行内控端风险频发,年内已累计被罚近400万元。浙商银行A股之路前景几何?

发行次日再度跌破发行价

弃购金额创历史新高

就浙商银行上市两日的表现来看,11月26日上市首日,该行股价走势便如同过山车一般。先是开盘上涨0.2%报4.95元/股,而后快速下行,跌破发行价;随后,股价回升,涨幅一度超过10%,最高报5.58元/股,触及临时停牌;复牌后又现跳水。截至收盘,浙商银行股价报收于4.97元/股,较发行价(4.94元/股)仅上涨0.61%,首日收市可谓勉强守住发行价。

次日,上市仅第二天的浙商银行彻底跌破发行价。11月27日早盘,浙商银行股价低开4.81元/股。截至收盘,该行股价持续探底,为4.74元/股。这也意味着,打新中签的投资者如果没有在首日售出该行股票,将有被套牢的风险。

浙商银行上市两日股价走势图

尴尬!上市次日坐实破发,浙商银行“反向”计提贷款减值为哪般?

事实上,浙商银行上市伊始的疲软表现,之前便有端倪可寻。11月19日,浙商银行新股弃购金额创下2016年信用申购制度实施以来的最高纪录。Wind数据显示,在近年来A股上市的银行中,浙商银行、重庆农商行、江苏银行、贵阳银行等均出现了一定规模的弃购。其中,重庆农商行弃购金额3585.22万元,上海银行弃购金额3031.76万元,浙商银行弃购金额合计达到约6628万元,成为了近年来A股上市新股的“弃购王”。

不良贷款率连续上行

贷款减值同比少计提22.08%?

浙商银行近期披露的半年报显示,2018年半年末、2018年年末、2019年半年末,该行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14%、1.20%、1.37%,一年时间上行了15bps。作为净利润的抵减项,2019年上半年,浙商银行计提信用减值损失77.65亿元,同比增长52.90%。

记者了解到,根据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应用指南,金融资产(如贷款、债券投资等)减值的计提较以往更加严格。一位审计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以往金融资产减值采用‘已发生损失’模型,相关减值计入‘资产减值损失’科目;新准则项下金融资产减值采用‘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相关减值计入‘信用减值损失’科目。”他表示,“已发生损失”模型只有当存在客观证据表明资产已经发生减值时,才需要进行减值测试并确认减值损失;而“预期信用损失”模型需要在后续的每个资产负债表日都需要对资产进行预期信用损失的重新评估并将损失变动作为减值损失或利得计入当期益。

对浙商银行信用减值损失进一步细分,记者发现,2019年上半年,浙商银行计提的与“客户贷款与垫款”相关的信用减值为38.61亿元,同比下降22.08%。在不良贷款率持续上升的情况下,浙商银行何以减少了对相关减值损失的计提呢?记者就此询问了该行有关负责人,未获对方回应。

年内被罚近400万

“假理财”事件广受关注

公开资料显示,作为国内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之一,2004年6月30日,浙商银行由原浙江商业银行重组设立而成。2016年3月,浙商银行登陆香港联交所;2019年11月,浙商银行登陆上交所,成为一家“A+H”两地上市的银行。截至2019年三季度末,该行总资产为1.72万亿元。

记者发现,近年来,浙商银行内控端风险频发。根据今年上半年裁判文书网公布的判决书,浙商银行曾于2015年购买了一款金额高达8亿元的理财产品,但直至2017年银监会上门核查,才发现这是一份无备案、无编号、无真实投向的“三无”理财产品。原来,这是一份以理财为幌子,以套取银行资金为真实目的的诈骗活动。而活动的策划者,正是浙商银行员工张某。一份无备案、无编号和无真实投向,且金额高达8亿元的理财合同,是如何骗过层层审核,最终获得浙商银行总行批准的?又是如何在2年之内,浙商银行上下竟对诈骗事实一无所知的?记者就此询问了浙商银行有关负责人,对方未予回应。

实际上,因风控缺失导致的风险事件,在浙商银行并非个例。此前,由于风控缺位,浙商银行已连续踩中辉山乳业、乐视网、中城建和盾安控股等多个大“雷”。通过查询企业预警通App,记者发现,2019年至今,浙商银行已累计被监管处罚约393.88万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