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9 汕尾海陸豐文化特色—碣石玄武山《五嶽朝天舞》

碣石”五嶽朝天舞“歷史悠久,意蘊深邃,是一項集體操作的民間傳統舞蹈,也是一項強身健體的體育項目。

汕尾海陸豐文化特色—碣石玄武山《五嶽朝天舞》

據《惠州府志》載,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因碣石地處閩粵之間,負山阻海,地勢險要,始設衛建城。當時碣石衛“統轄上、中、下、左、右內五所和海豐、甲子、捷勝、平海外四所,共九所,統領步、騎、弓、水軍5600員”。碣石“五嶽朝天”是當時駐守在碣石衛城的軍人傳入的,隨後逐漸融入民間的,並代代傳承,形成獨具地方特色的民間傳統舞蹈。

清光緒年間,黑旗軍首領、民族英雄劉永福任碣石總兵時,“五嶽朝天舞”達到鼎盛時期。劉永福認為這是一項既能強身健體又象徵團結、統一、吉祥如意的活動,所以極力提倡舞“五嶽朝天”。

汕尾海陸豐文化特色—碣石玄武山《五嶽朝天舞》

碣石”五嶽朝天舞“是由五條鱷魚和一隻揹負”如意護衛方“玉印的麒麟組成的一個燈舞隊伍,因“嶽”與“鱷”同音,故五條鱷魚被用來代表泰山、恆山、嵩山、華山、衡山五嶽,麒麟代表天,從而演化出了“五嶽朝天”的典故。

傳說鱷魚是水中之王,能驅邪鎮惡。麒麟是歲星散開而生成的仁獸,是吉祥的象徵,有“天上麒麟兒,地上狀元郎”之佳兆,寓意舞麒麟能為人增福添壽(諧“獸”音),而另一種說法是這種大嘴利齒,嘴旁有鰓;頭頂有角,龍首魚尾的瑞獸有個好聽的名字—“鰲魚”;鰲魚是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的動物。相傳在遠古時代,金、銀色的鯉魚想跳過龍門,飛入雲端昇天化為龍,但是它們偷吞了海里的龍珠,只能變成龍頭魚身,稱之謂鰲魚。雄性鰲魚金鱗葫蘆尾,雌性鰲魚銀鱗芙蓉尾,終日遨遊大海嬉戲。鰲魚龍頭鯉魚身,象徵獨佔鰲頭,在傳統藝術文化中,鰲魚被雕刻在祠堂的大門、斗拱、木樑上,視為鎮村之寶。故五嶽朝天舞被人們用來表達人們心中美好的願望,成為現在碣石鎮最富有地方特色、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傳統娛樂節目之一。

汕尾海陸豐文化特色—碣石玄武山《五嶽朝天舞》

新中國成立後,每年冬天碣石鎮會組織青年人練“五嶽朝天舞”,以為次年春節至元宵期間的”鬧春”做準備。

據瞭解,“碣石五嶽朝天舞”中的鱷魚(鰲魚)和麒麟均用竹篾紮成骨架,貼上薄棉紙,加上彩繪。鱷魚身高約1米、長2米,而麒麟身高2.8米、長3.2米。二者內均空,只是被裝了一支竹棒和安插火燭的裝置。在表演“碣石五嶽朝天舞”的時候,其中一個先通過左右手上下交替並高舉舞動,另一個人等待輪流代替。就這樣,魚身左右搖擺,來回穿梭,活像在海里遊弋一樣,配上大鑼、大鼓、大鈸等伴奏打擊樂和“五福頭”伴舞,場面熱情奔放,生動活躍、威武壯觀。在夜間,燭火舞動,更加神氣活現、光彩奪目,為慶祝春節增添了喜慶的氣氛,創造了歡樂祥和的佳節景象。

汕尾海陸豐文化特色—碣石玄武山《五嶽朝天舞》

碣石”五嶽朝天舞“表達了碣石人民嚮往祖國統一,時和世泰、吉祥平安的情感。它舞出了人們對生活的熱愛,舞出了人們團結互助的精神,舞出了生活的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