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 綠色金融從“理念”到“行動”的工行實踐

在浙江省雲和縣有這樣一座山峰,它海拔1593米,因山上岩石全為白色,且山峰像一隻白鶴,因而得名“白鶴尖”。2014年建成的黃源風電場風電機組就架設在白鶴尖峰頂兩側,23臺隨風旋轉的風機,與絢麗的山尖景觀交相輝映,繪就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黃源風電項目是中國華能集團公司下屬上市公司華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獨資建設,項目總投資3.4億元,總裝機規模3.45萬千瓦,其中2.3億元貸款資金由中國工商銀行浙江省分行提供。

該項目自建成以來,每年節省標煤2.08萬噸,減少排放溫室效應氣體5.25萬噸,節約用水18.2萬立方米,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改善發揮了積極作用。為了減輕項目建設方的負擔,工行浙江省分行在原有貸款利率基礎上下浮10%,以“實打實”的優惠支持項目推進。

此外,採用電力牽引,無碳氧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硫煙微粒等有害汙染物排放的鄭州城郊鐵路項目,以有效促進洱海水環境質量改善為目標的大理市洱海環湖截汙工程二期等多個項目,均得到了工行綠色信貸的支持。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在金融機構的大力支持下,如今的中華大地正演繹著一場綠色蛻變。中國人民銀行近日發佈的《中國綠色金融發展報告(2018)》指出,綠色金融在自身快速發展的同時,其社會和環境效益也進一步顯現。一是為綠色發展和轉型升級提供了綜合性金融服務,有力推進了新舊動能轉換和高質量發展;二是對清潔取暖、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置和資源化利用等汙染防治攻堅戰領域和重點民生工程的專項支持力度不斷增強;三是通過支持綠色項目建設,有效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和節能減排效果,對環境質量改善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在保護生態安全、促進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全球共識的背景下,綠色金融作為引導社會資本進行綠色投資的橋樑,不僅是促進經濟綠色轉型、培育新增長點的源泉,也是金融業發展的重要方向。”工行相關業務負責人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除加大綠色信貸投放力度外,工行還在綠色金融領域率先試水,在業內創造了多個“第一”,例如在境外發行首隻“一帶一路”主題綠色債券,發佈國內首個基於境內機構評價的ESG指數,創新性開展環境風險壓力測試等,為商業銀行開展綠色金融業務提供了可資借鑑的實踐樣本。

完善政策體系深入推進綠色金融建設

“我家的洗澡水、洗衣服的水全部排到化糞池裡,然後流到外邊有沉澱效果的小方井就直接進入汙水管網,一滴水都不往雨水溝裡流,全部雨汙分流。現在衛生條件解決了,洱海也乾淨了。”大理市喜洲鎮美壩村村民陳萬秀激動地說。

今年8月,大理市洱海環湖截汙工程(二期)村落汙水收集處理工程圓滿完成竣工驗收。項目建成之後,可以收集洱海周邊184個村落的生活汙水,生活汙水收集以後通過環湖截汙工程(一期)幹管輸送到汙水處理廠處理,達標尾水進入生態塘庫進行有效的深度淨化處理後,最後用於農田灌溉。

據介紹,該項目涉及大理市洱海環湖10個鄉鎮、4萬戶家庭和17萬人口的村落生活汙水及養殖廢水收集處理,投資近11億元。

在這場與汙水的戰爭中,金融發揮了巨大作用。2018年,工行雲南省分行發放4.2億元貸款支持該項目。

“該筆貸款的發放促進流域生態環境良性循環,對實現流域經濟社會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工行雲南省分行負責人告訴《金融時報》記者。

而這,只是一個縮影。截至今年6月末,工行投向生態保護、清潔能源、資源循環利用等節能環保項目的境內綠色信貸餘額達到12994.2億元,較年初增長616.6億元,增幅達4.98%。

“按照監管計量規則,工行貸款支持的節能環保項目形成的節能減排效益相當於節約4644萬噸標準煤、減排8958.8萬噸CO2當量、削減23.3萬噸化學需氧量、3.9萬噸氨氮、4.3萬噸SO2、3.7萬噸氮氧化物、節水4290.4萬噸。”工行相關業務負責人表示。

《金融時報》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近年來,工行從戰略規劃、體制機制等方面持續加強頂層設計,深化“綠色金融”發展理念。2018年工行印發《關於全面加強綠色金融建設的意見》,梳理明確加強綠色金融建設的工作主線及具體措施。

對環境治理和綠色發展而言,僅有理念和“情懷”是遠遠不夠的,需要長期奮戰的毅力、定力和大量投入。“一方面,自2013年開始,逐年修訂印發行業(綠色)信貸政策。對綠色產業給予較高的行業定位,鼓勵和引導全行積極支持綠色經濟領域信貸業務。另一方面,不斷完善綠色信貸分類管理。在借鑑赤道原則和IFC績效標準與指南的基礎上印發《綠色信貸分類管理辦法》,按照貸款對環境的影響程度,將全行境內公司貸款客戶和項目分為四級十二類,並將其嵌入行內資產管理系統,實現了對客戶環境與社會風險的科學量化管理。”工行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業內專家認為,綠色金融想要得到長遠的發展,核心的任務就是要建立一套創新的體制機制,使得在市場化原則下能夠將綠色項目、綠色融資產生的社會效益內生化,使銀行業金融機構獲得相應的財務收益或財務成本,從而形成一套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推動銀行業綠色金融長足發展。

值得關注的是,當前銀行業金融機構綠色金融發展呈現分化狀態,部分銀行已走在行業前列,而少部分銀行仍在探索,層次梯隊差距顯著。

“以大型銀行為代表的綠色金融機構在綠色金融發展中顯著走在前列,相對的,少部分銀行至今仍沒有相關的綠色發展意識,也沒有建立綠色信貸相關的完整組織架構,甚至還未設立綠色信貸相關職能崗位,無法形成有針對性的管理。”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直言。

對於銀行業如何推動綠色金融發展,連平建議從以下五方面著手:一是銀行應將發展綠色金融提升至戰略高度;二是開展同業交流和合作共促綠色金融發展;三是做好體制機制等配套工作護航綠色金融發展;四是針對綠色金融開展多角度研究,全面提升專業水平;五是大力提升產品創新能力,積極佔領價值鏈高地。

發行綠色債券支持綠色“一帶一路”建設

“全球綠色債券市場始於2006年,中國是一個後來者,但是在2016年建立綠色債券市場的第一年,就佔據了全球市場份額的40%,成為最大的綠色債券市場。除了綠色債券的發行數量,中國在軟實力和制度建設方面也成為全球領導者。”清華大學金融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主任馬駿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中國綠色金融發展報告(2018)》顯示,2018年,中國共發行綠色債券超過2800億元,綠色債券存量規模接近6000億元,位居全球前列。

在綠色債券領域,商業銀行是較早的探路者。近幾年來,商業銀行在我國綠色債券市場上始終保持發行規模領先、發行品種多樣的態勢,對我國綠色債券市場的建設和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據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統計,2018年,共計30家商業銀行參與到了綠色金融債的發行中,相比2017年的20家主體更加豐富。具體而言,貴州銀行、河北銀行、九江銀行、重慶三峽銀行、興業銀行和重慶銀行均各發行兩隻綠色金融債,其餘24家商業銀行則各發行1只。

商業銀行對我國綠色債券市場的貢獻不僅體現在其在境內綠債市場的深度參與上,也體現在其對境外綠債市場的開拓和探索上。截至2019年年中,我國在境外發行的40只綠債中,商業銀行發行量佔比達72%,佔據了絕對主導地位。2018年我國在境外發行了15只貼標綠色債券,其中商業銀行共計發行10只,佔全部數量的66.7%。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9月28日,工行在盧森堡發行了首隻“一帶一路”綠色氣候債券,在發行標準、發行金額、投資主題方面創下了多個市場“第一”。

據瞭解,債券募集的資金將用於工行在“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已經投放或即將投放的可再生能源、低碳及低排放交通、能源效率和可持續水資源管理等四類合格綠色信貸項目。

據工行相關負責人介紹,工行此次綠色債券發行主要有以下三個特點:一是該筆債券發行標準較高;二是債券募集資金使用方面管理嚴格,工行各業務條線資金使用方案由綠色債券工作組進行審核,確定符合框架,制定合格綠色資產清單,設置臺賬,逐筆記錄募集資金使用情況;三是在信息披露方面,工行在發行過程中承諾定期發佈綠色債券年度報告,相關內容還將在《社會責任報告》中進行披露,同時邀請第三方機構對該報告進行認證,監督披露的真實性。

一位綠色金融研究人士對《金融時報》記者表示,商業銀行是我國綠債市場中最重要的發行主體、購買方和服務提供者,未來應高度重視綠債市場的發展,一方面尋求自身業務新的增長點,另一方面實現帶動國內外資本進入綠色產業,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商業銀行發行綠色債券除了要考慮‘首單效應’帶來的示範作用外,還要重點關注其自身經營狀況、流動性狀況和國際國內宏觀經濟背景,讓綠色債券真正服務於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管理和信用風險管理,讓發行綠債成為一種主動選擇,這是我國綠色債券市場提升內在可持續發展水平的必然要求。”該研究人士建議。

開展環境壓力測試推進綠色金融領域前瞻性研究

“近年來,中國在綠色金融政策體系、綠色金融產品、國際合作等具體領域快速發展,並逐步掌握了該領域的國際話語權。”馬駿告訴《金融時報》記者。

馬駿認為,其中一項重要成果就是中國推動了金融機構開展環境風險分析。

作為全球最早開展環境風險壓力測試研究的金融機構之一,工行自2015年啟動“環境風險對商業銀行信用風險影響壓力測試”系列研究,以火電和水泥行業為例,量化測算出環境風險對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的影響,這一成果是中國商業銀行首次開展環境風險量化和傳導機制研究,在全球商業銀行處於領先地位。

“研究發現,在一定的假設條件下,針對火電、鋼鐵、水泥、化工等行業的貸款不良率可能會上升。這樣的結論會引導銀行等金融機構,減少對環境高風險領域的貸款,從而釋放更多的資金和資源對綠色產業貸款和投資。這種做法的結果相當於政府在零財政支出的基礎上,懲罰汙染產業,補貼綠色產業,這是中國綠色金融界的創新。”馬駿表示。

業內專家稱,西方國家以前所做的環境壓力測試主要針對保險公司,因為保險公司提供很多巨災保險,受氣候變化等因素的影響比較大。而中國還是發展中國家,金融體系以銀行為主,所以必須深入研究銀行業面臨的環境風險。

2017年,工行將壓力測試拓展到鋼鐵、電解鋁行業,相關成果在環境風險分析國際討論會上進行了正式發佈,並與北京環境交易所聯合進行了碳交易對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的壓力測試。

此外,工行還與德國國際合作機構(GIZ)合作進行了水風險壓力測試研究,相關成果已經於2017年3月進行了全球發佈。

除開展環境壓力測試外,工行還積極推進綠色金融領域的研究工作,發佈了國內銀行業首個《ESG綠色金融評級及綠色指數研究報告》,為投資者開展投資決策和規避風險提供參考。為配合ESG評級和指數項目的開發和應用,工行還開發了“行業信用風險管理系統”和“工銀指數管理系統”,兩個系統將進一步提升企業環境數據的質量。2018年12月,工行與中證指數聯合研發的“中證180ESG指數”正式上線。該指數以工行ESG綠色評級為基礎,利用本行長期積累的數據優勢,有效提升了ESG評級的準確性和有效性。

綠色金融,從理念到行動,還需要更多支點。業內專家表示,對金融機構而言,除加強理論研究,形成符合綠色發展的長效機制外,還應不斷創新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完善綠色金融體制機制,探索融資租賃、併購貸款、股權融資、財務顧問、銀團貸款、碳金融等多種綜合化金融服務方式,促進綠色發展。正如《中國綠色金融發展報告(2018)》所言,支持市場主體積極創新綠色金融產品、工具和業務模式,切實提升其綠色金融業務績效,是堅持市場化原則和商業可持續的生動體現。

關注同花順財經微信公眾號(ths518),獲取更多財經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