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0 重塑黃河

《測繪學報》

構建與學術的橋樑 拉近與權威的距離

泰伯網 午夜犀牛 | 撰文

重塑黄河

黃河既是一個文化符號,也是一個地理概念,她的流域內生活著近兩億人口。

01 水資源危機

本月黃河山東段,引黃入冀位山線和潘莊線分別於17日、22日開閘放水。截至27日,超過3100萬立方的黃河水從德州潘莊和聊城位山流向京津冀地區——2019~2020調度年黃河山東段引黃入冀應急調水全面啟動。

這是黃河山東段第31次實施引黃入冀的調水行動。從1993年至今,黃河山東段向河北調水的線路,由單一的位山線路已擴展到位山、潘莊、李家岸3條線路。這些年,黃河山東段已累計向河北調水多達75億立方。

水利部副部長魏山忠指出,華北地區是我國缺水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特別是京津冀地區,用水量大大超過了水資源承載能力,地下水開採量由每年200億立方米左右增加到2017年的363億立方米。超采地下水導致了河湖水面的萎縮,甚至乾涸。在華北地區的一些地方,有河皆幹、有水皆汙、地面沉降、海水入侵這樣的生態環境問題非常突出。

將黃河水引入河北的線路並不只有山東的三條。時間稍早一些的9月,引黃入冀補澱(白洋淀)線路渠村閘開啟,黃河從河南濮陽直接向雄安新區、白洋淀補水。該工程於2015年開工,2017年年底完工後試通水。

資料顯示,華北平原耕地的全部可用水量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15%,而這一地區生產供應的糧食超過全國的40%。另據統計,1947年我國有水澆地1600萬公頃,30年後增長至4500萬公頃,1987年我國1/4的水澆地集中在河南、河北、山東三省。

特別是始於上個世紀70年代末的改革開放,迅速推高了華北工農業對水資源的需求和消耗。據測算,華北地區每年超采地下水約55億立方,目前華北地下水超採累計虧空1800億立方左右,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降落漏斗區。

為解決地下水超採問題,水利部提出到2022年,京津冀地區在正常來水的情況下,年均壓采地下水25-26億立方,讓2/3的地區做到採補平衡。到2035年,全面實現地下水採補平衡。

減少地下水開採,用水缺口怎麼補?黃河就是重要的補充水源之一。但是由於氣候原因,黃河流域降水稀少,年徑流量只佔全國的2%。作為西北、華北的重要水源,黃河承擔著全國15%耕地、12%人口、幾十座大中城市和能源基地的供水壓力,水資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從1972年到1999年間黃河山東段開始頻繁斷流,1997年斷流時間甚至達到200天,1995年斷流河段延伸至河南開封。

02 洪水之患

2002年夏天黃河第一次調水調沙時我在東明。東明是黃河進入山東的第一站。

在東明的幾天裡我發現,黃河沿線的房子和宅院都建在一座座土臺上,土臺高出地面二三米不等。人在村中,視線與宅院的地面齊平。當地人稱其為“房臺兒”——人為加高地基,一旦黃河漫灘不致於被淹。

從黃河進入東明的位置溯流而上,不到二十公里處是河南蘭考的銅瓦廂。1855年6月暴雨導致黃河水位暴漲,洪水在銅瓦廂處的大堤上衝出一道5公里寬的口子,淹沒了河南、河北、江蘇、山東的40多個縣。這次決口結束了黃河700多年由淮入海的歷史,轉而東流由渤海灣入海,塑造了我們今天看到的黃河。

銅瓦廂決口後,洪水造成的受災面積多達3萬平方公里。東明首當其衝,其縣城被洪水圍困長達兩年之久。另據統計,當時受災十分(顆粒無收)的村莊有1821個,受災九分的1388個、八分的2177個、七分的1001個、六分的774個,災民計有700萬人。

此時的清朝正處於第一次鴉片戰爭和第二次鴉片戰爭之間,同時太平天國起義已進入第五個年頭——年初太平軍在湖口、九江兩敗曾國藩湘軍,秋天各路捻軍會盟於安徽蒙城, 10月貴州苗民起義,11月紅號軍起義——清政府根本無心也無力去應對黃河水患。

史料記載,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的2540年間,黃河下游決口氾濫年份有543年,其中決口1590次、改道26次,平均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

銅瓦廂決堤前幾年,黃河在1841、1842、184

3連續三年發生嚴重的堤壩潰決事件,不出數年1851、1852、1853又連續三年發生堤壩潰決事件。甚至在銅瓦廂發生決堤時,1851年發生在徐州豐縣北的大決口還沒有堵上。

除了給沿岸百姓帶來災難外,發生在清咸豐年間的這次改道還極大削弱了大運河的船運能力。黃河改道後數年間運河漕運便不得不停止,1904年漕運總督則被撤廢——曾在歷史上發揮巨大作用的漕運制度走到了盡頭。

改道在地理上的影響同樣深遠,研究顯示,在造陸最快的時期黃河三角洲30年間新增陸地1496平方公里。然而拋開人為因素不談,泥沙淤積又是黃河中下游頻繁決口、改道的主因。

在決堤之前,黃河自西而來,在銅瓦廂處轉向東南流去,此處是明清兩代河防的險工。史料記載,晚清蘭考以下河道淤積程度已相當嚴重,“河道灘面一般高出背河地面7-8米,兩岸堤防從臨河看雖只一兩米高,對背河來說卻已在10米上下了”。

2002年7月黃河第一次運用小浪底水庫進行調水調沙,其目的也是解決河道淤積問題。

03 四千年泥沙俱下

從源頭到內蒙古河口鎮是黃河上游,從河口到河南鄭州桃花峪是中游,餘為下游。中游匯入的較大支流有30餘條,自河口至禹門口河段的支流多來自黃土高原。有數據統計,黃河多年年平均輸沙量16億噸,其中9億噸來自該河段。

現代考古發現,距今4000年前,在黃河中游同時存在著幾個大的人類聚集區,從上到下依次為石岇遺址、陶寺遺址和二里頭遺址。

陝西神木的石峁遺址位於黃河一級支流禿尾河北側的山嶺上,距離黃河干流三十餘公里。古城面積超過4平方公里,是我國已知的史前城址中面積最大的一個。陶寺遺址、二里頭遺址分別位於山西襄汾縣陶寺村、河南洛陽盆地的偃師境內,前者距離黃河八十多公里,後者距黃河僅十餘公里。

之後的歷史發展很清楚,黃河流域一直是遊牧文化與農耕文化碰撞、交融的核心區域,同樣也是人為改造、干預自然進程最深刻的區域。

當歷史到了明末清初後,“人口、氣候、經濟和政治因素的交互影響,對中國生態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改變。”在清初的1644年,“中國進入了一個一往無前、不可逆轉的新階段”。

“發生這些變化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人口增長。中國人口從1500年的1億人左右,到1800年猛增至3.2-3.5億之間。”中國人均耕地面積也從漢朝時的1.4公頃下降至0.8公頃。為了緩解人口壓力,政府和百姓一方面向邊疆移民,一面大力開荒種地。

於是大量山地丘陵的森林被砍伐,水土流失加劇。而發生在黃河流域,尤其是中上游區域的這種現象,對於該區域的脆弱生態而言,幾乎是不可逆的。

與此同時,同時期來自美洲大陸的農作物,如玉米、地瓜、土豆、花生等開始進入我國。這些新作物的種植進一步加劇了山地丘陵處的土壤侵蝕情況,“糧食生產和商品生產的壓力加劇了中國對森林、土地和水資源的開發利用。這些做法帶來的後果包括光禿禿的山巒、氾濫的河流、沙漠化的邊疆地區”。

4000年不斷的拓荒、建設,到清中後期,黃河流域的自然生態已面目全非。隨著黃河淤積程度的加重,華北平原的洪澇災害也越來越頻繁。據統計,1645-1855年間,平均每1.89年就發生一次水災。

04 重塑黃河

今年9月,習近平書記在鄭州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繼長江之後又將黃河的系統治理提上日程。

早在遠古,圍繞著黃河水患我國先民就想盡辦法加以干預、控制。大禹“疏川導滯”,戰國則“寬立堤防”,漢代“賈讓三策”……到了明代,潘季馴提出“束水攻沙”之策:收窄河道,加大水流沖刷力,排沙入海。清靳輔、陳璜則繼承潘季馴的治黃策略,以水攻沙……

但是黃河水患直到建國之前,依然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即使在民國時期,黃河也頻頻給下游百姓帶來切骨之痛。1933年8月黃河下游決溢百餘處,受災面積達1.2萬平方公里,災民300多萬人,死亡

18300餘人。1935年鄄城董莊決口,氾濫區域達12215平方公里,受災人口341萬人,死亡3750人。

1933年國民政府成立黃河水利委員會,著名水利專家李儀祉任委員長兼總工程師。李儀祉認為,治黃之要務在於防洪和防沙,特別是防沙,沙患不除,河無寧日。他同時指出,歷代治黃皆注重下游,對中、上游鮮有過問者。而洪水源於中、上游,泥沙也源於中、上游,治理黃河須從中、上游入手。

新中國成立後,黃河水利委員會保持了國民政府時期的體制結構。從1950到1957年,新中國進行了第一次集中的堤防建設工程。1957年,通過了《關於根治黃河水害和開發黃河水利的綜合規劃的報告》,新中國開始對黃河進行系統治理、開發。

黃河綜合利用規劃的第一期計劃集中在三門峽和劉家峽兩個綜合性工程;在黃河干流修建3個大壩,實現對8個省份的農田灌溉面積達到100萬畝;興修一系列的水土保持設施,包括造林2100萬畝等。

1957年4月,三門峽水利工程開工建設。1961年底就在大壩開始蓄水一年半後,三門峽水庫發現泥沙淤積速度遠遠大於預期。到1962年初,由於泥沙淤積,三門峽水庫的庫容能力已由開始使用時的98億立方米減損過半。

與此同時,黃河下游的泥沙淤積情況也越來越嚴重。“花園口水利工程大壩和水庫在1963年被炸掉,其後不久,同樣的命運落到位山水利工程上。”

在9月的會議上,習近平書記特別強調: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要尊重規律,摒棄征服水、征服自然的衝動思想。

他指出,新中國建國以來,黃河治理工作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水沙治理取得顯著成效,防洪減災體系基本建成,河道萎縮態勢初步遏制,流域用水增長過快局面得到有效控制,有力支撐了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持續明顯向好,水土流失綜合防治成效顯著,三江源等重大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加快實施,上游水源涵養能力穩定提升,中游黃土高原蓄水保土能力顯著增強,實現了“人進沙退”的治沙奇蹟,生物多樣性明顯增加。發展水平不斷提升,中心城市和中原等城市群加快建設,全國重要的農牧業生產基地和能源基地的地位進一步鞏固,新的經濟增長點不斷湧現,灘區居民遷建工程加快推進,百姓生活得到顯著改善。

但是當前黃河流域仍存在一些突出困難和問題,流域生態環境脆弱,水資源保障形勢嚴峻,發展質量有待提高。他認為,這些問題,表象在黃河,根在流域。

參考:《黃河之水》(戴維·艾倫·佩茲)等

權威 | 專業 | 學術 | 前沿微信投稿郵箱 | song_qi_fan@163.com

歡迎加入《測繪學報》作者QQ群: 297834524

進群請備註:姓名+單位+稿件編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