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攝政王載灃在清朝滅亡之後為什麼就突然神隱了?

陳子帥菌讀文史曰


清末攝政王載灃,忠厚謹慎,胸無大志,只求平靜安逸。載灃當攝政王時,只有26歲,但深知大清國大廈將傾,誰去硬抗誰被壓死,何必為大清國殉葬。

無論是張勳復辟還是偽滿洲國,載灃都冷眼相待。

溥儀對他的父親載灃的評價,一個“無能的也不想承擔那麼重責任的結巴”。

1、載灃的攝政王時代

載灃是光緒皇帝的親弟弟,是末代皇帝溥儀的老爸。

1901年,載灃18歲,做了人生第一件大事,作為頭等出使大臣,面見德國皇帝威廉二世,為庚子年義和團運動中被殺的德國公使克林德謝罪。

載灃在德國期間,深受觸動,促成他以後走普魯士君主立憲的道路的決心。

1906年,載灃23歲,擔任滿洲正紅旗都統制,正紅旗的一把手。

1907年,載灃24歲,授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正式成為軍機處的一員。

諸位,看到皇族血統的巨大力量了嗎?

1908年,載灃成為軍機大臣,光緒和慈禧同時病危。

慈禧立溥儀為帝,以載灃為攝政王。

這時的載灃準備走德國立憲道路,但有一個難題,如何擺平八旗親貴、北洋新軍、東南立憲派之間的利益關係?

正確的做法,是在內閣中合理安排三者的席位,拉袁世凱入內閣,給個虛職供著,減少袁世凱對北洋新軍的影響力,拉東南立憲派入閣以制衡袁世凱,八旗親貴們少入閣,多去北洋新軍撈取實職,把槍桿子控制住。

把北洋新軍的高層軍官提拔到內閣擔任副職供起來,提拔新軍的副職擔任正職,再將八旗親貴安插在新軍各部,這才是宋朝削兵權的秘笈。

1911年,皇族內閣成立,滿洲皇族佔據了所有的關鍵位置,漢人內閣大臣只有徐世昌擔任內閣協理大臣(相當於副總理)有點實權。

(皇族內閣)

這一下讓東南立憲派大失所望,武昌起義一爆發,立憲派全倒向了革命黨。

內閣協理大臣應該讓袁世凱當,滿洲皇族只把陸軍大臣和海軍大臣佔住就行了,其他職務全給立憲派和北洋派。

(袁世凱差點被載灃殺掉)


在八旗親貴的鼓譟下,載灃一味妥協,又不能化解對袁世凱出賣光緒的仇恨,最終釀成大禍。

2、載灃辭去攝政王

1911年11月1日,載灃解散皇族內閣,任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

袁世凱開始逼宮。

1911年12月6日,載灃辭去攝政王位,回家養娃去了,從此不問政事。

這時的載灃29歲。

載灃一共生了四個兒子七個女兒,其中兩個兒子和五個女兒是辛亥革命後出生的。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宣佈清帝退位。

載灃對《清室優待條件》很滿意,每年民國政府給皇室500萬兩銀子,鐵帽子王醇親王載灃每年可以從中領5萬兩銀子。

輕鬆自在,何樂而不為。

張勳復辟後,載灃根本不參與其事。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載灃赴東北見溥儀,對偽滿洲國被日本人操控極其不滿,認為溥儀連石敬瑭都不如,只住了一個多月,就返回北平。

3、載灃的晚年歲月

1939年的寒冷秋天,載灃在日本軍警的嚴密監視下,回到北京,這時他已經56歲了。

載灃對時局看得很清楚,雖然不敢公開說,但用實際行動表示不承認滿洲國。

載灃沒有搬回原來的醇王府正宅,而是住在西側的王府花園,面積40畝。

(醇親王府效果圖)

他和小兒子溥任及兩小女兒住一起,還有五十多個僕役。

看起來,平靜,安閒,隱逸。

但日本安排了一個關東軍的高級參謀吉岡安直,不斷騷擾載灃。

日本人想把載灃搬到長春去。

但載灃極其果斷,堅決不搬。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東北的溥儀和溥傑被蘇聯紅軍俘虜,載灃的四個女兒流落街頭,沿路做小商販謀生,回北京投靠老父親。

醇王府正宅也被國民黨的軍警特務佔據。

1949年2月3日,載灃日記:“正月,北平局部開始和平矣……解放軍入城尚俱安靜。“

1950年,載灃將醇親王府賣給“國立高級工業學校”,售價為九十萬斤小米。

1951年2月3日,載灃因糖尿病併發尿毒症去世,享年68歲。

載灃精通漢文和滿文,又是辛亥革命時期的清朝第一當事人,可惜沒有留下歷史著作。

總而言之,晚年的載灃拒絕承認偽滿洲國,顯示出他的政治視野和民族氣節,值得尊敬。


沂藍書院趙月光


這個王爺不一般

1908年11月,慈禧太后臨終前,指定了大清王朝的繼承人,將愛新覺羅·載灃的長子,年僅3歲的溥儀過繼給同治帝載淳,和光緒帝載湉,一人祧兩房,繼承皇位,為宣統帝。

作為溥儀的實際親生父親,愛新覺羅·載灃被指定為監國攝政王,代理陸海軍大元帥,成為大清王朝最後三年實際的統治者,掌舵人。

這位載灃可不是一般人,他是祖父是道光皇帝,他的父親醇親王奕譞是慈禧太后的親妹夫,他的二哥是光緒帝載湉,同治帝載淳是慈禧和咸豐帝唯一的兒子,同治帝沒後,傅儀過繼後,就成了老佛爺慈禧的孫子。

有了這麼多層關係,載灃既是皇室正統,又是慈禧的孃家侄子,更是小皇帝傅儀的親生父親,所以在傅儀登基後,年僅25歲的載灃就成了攝政王。

因為是含著金鑰匙出生,載灃的政治生涯是火箭式上升。7歲就襲封醇親王,18歲就作為光緒皇帝的特使,奔赴德國,圓滿完成“道歉”的任務,大方得體的政治表現,獲得慈禧的肯定。兩年後提拔為隨扈大臣,擔付京城守衛重任,官居一品大員。23歲授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成為全國權力中心——軍機處的一名年輕的實習生,前途不可限量。

攝政上位收兵權

兒子傅儀上位,載灃成了攝政王,自然要為兒子能坐穩江山買命。傅儀上位時,也是大清帝國風雨飄搖之際,加之慈禧的去世,留下巨大的權力真空,高層的權力平衡被打破。

載灃屬於皇室的少壯派,他出手的第一招就是抓軍權。此時最大的軍權掌握在陸軍部尚書鐵良手中,但軍機大臣兼外務部尚書袁世凱雖然不直接掌握兵權,但在軍隊中影響力不可小視。鐵良是皇族,暫時可以不動,但袁世凱是漢人,他的北洋集團勢力很大,被許多皇親貴族視為“當世之曹操、劉裕”,慈禧在世時鎮得住,現在慈禧不在了,此人必須除掉。

而且醇親王載灃據說和袁世凱有過節,一次會議上,甚至掏出手槍直抵袁世凱胸前大聲說:"爾如此跋扈,我為主子除爾奸臣!"經奕劻勸解,方才作罷。

按照載灃的意思本是要處死袁世凱的,奈何袁世凱的北洋軍直接示威,加之總理大臣奕劻和張之洞勸阻,也怕引起兵亂,被迫放棄了殺死袁世凱的念頭,袁世凱也識趣,自稱足疾,交出職務,回河南老家養病了。

接下來就是將鐵良外放,逼其交出兵權,然後安插載洵、載濤、良弼等自己的少壯派勢力,這樣基本穩定了局勢。

與袁鬥法終失敗

此時,全國革命思潮風起雲湧,在朝廷內部,要求革命,實行君王立憲制的聲音也越來越強烈。為維護清王朝統治,載灃不得不重新啟動"預備立憲",至1911年5月,進步實質性一步,裁撤軍機處等機構,公佈所訂內閣官制,組成新內閣。由慶親王奕劻任總理大臣,在13名國務大臣中,漢族官僚4名,蒙古旗人1名,滿族8名,其中皇族又佔5人,被譏為"皇族內閣",名為改革,實為集權的目完全暴露,引發了朝野上下強烈動盪。

在此背景下,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革命風暴已成燎原之勢,波及全國,清廷已是岌岌可危。為了鎮壓革命,載灃病急亂投醫,不得不請袁世凱出山。

求到袁世凱頭上不了,形勢就不再由載灃主導了,在老謀子袁世凱面前,年輕的攝政王載灃的確是嫩得點,或者說顯得過於軟弱。

經過幾番討價還價,袁世凱被清廷任命為欽差大臣,節制湖北水陸各軍,同時在袁世凱的要求下,載灃宣佈解散皇族內閣,任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至此,袁世凱才派兵攻打武漢革命軍,奪取了漢口,然後北上,組成漢人佔多數的新內閣,迎合革新派的呼聲,博得上全國更大的聲名,從而掌握了清王朝的軍權大權。

形勢比人強。心灰意冷的監國攝政王載灃闇然卸任,結束了他短暫且備受煎熬的三年當國生涯,退歸藩邸,從此退出了歷史舞臺。

載灃的下野,直接把年幼的宣統皇帝推到了老謀深算的袁世凱面前,結果可想而知。在袁世凱的政治操縱下,民國元年(1912年)二月十二日,隆裕太后頒佈清帝退位詔書,宣統帝溥儀宣告退位。

平淡歸隱保聲名

載灃作為攝政王,為了清王朝統治,在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面都努力過,並非後人所指責的無能王爺,只不過他一心想維護清王朝統治和皇族權力,排斥漢人官員,皇室成員又不堪大用,清廷的倒臺是大勢所趨,不是他載灃所能挽救的。

看清形勢的載灃,比較識時務,沒有眷戀權力,辭去攝政王之職後,從此不再過問政治,不參與遺老遺少的復辟活動,更是對傅儀甘心當日本的傀儡,建冰冷偽滿洲國非常不贊同。

離開了權力中樞後,載灃為什麼神隱起來,過著沒聲音、沒圖像的生活呢?掌心覺得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原因。

一、他本是個想過平淡生活的人。

作為八旗子弟,不用奮鬥就可以過著無憂無慮、錦衣玉食的好日子,還要哈自行車呢?

提籠架鳥,呤詩作畫、唱個戲,聽個曲,什麼的。載灃雖然當了攝政王,但骨子裡也和其他八旗子弟一樣的,沒有奮鬥的動力,只想安安靜靜地做個王爺而已。而且他本人也是為人寬厚,謙虛和藹,對世事看都是很淡然。

據說,他對待自己的親戚本族的慶弔大事,也只是露露面,寒暄幾句,便趕忙起身告辭。

當攝政王,本來就是趕鴨子上架的,能退出權力中樞,遠離政治旋渦,正好迴歸本心,過自己平淡的生活,好事一樁。

二、他對政治權力沒多大興趣。

生在皇家,免不了與權力打交道,而且由於身處核心層,所以知道政治權力的險惡。所以當慈禧太后下決心,把他的兒子溥儀養育在宮中,準備接皇位時,醇王府不是高興,而是頓時大亂,如上刑場般哭聲一片,載灃是哭喪著臉,溥儀的祖母老福晉更是暈厥。

為什麼?政治太兇險。他的二哥光緒帝,還有同治帝,不就是在政治的旋渦中窩囊地死去的吧,大清國有慈禧這樣的能幹女人撐著,讓她們去弄權吧,幹我什麼事。

正如溥傑在《父親醇親王載灃》中所描述的那樣:我父親雖然成了國家擁有最高權力的人,可是他是個老實人,也和我祖父一樣,都是把權力看得較淡。所以當載灃辭去攝 政王后,高興地對家人說:“從此好了,我可以回家抱孩子了。”權力的徹底喪失,反而使得載灃從此灑脫,心安理得地過自己的小日子。

三、他的思想相對比較開化。

畢竟比較年輕,而且出個國,留過洋,18歲那年的德國之行,讓載灃得以大開眼界,感受到了世界的變化,所以他能表現出了祖先們無法想象的寬容和豁達。據說載灃對西方的科學技術非常感興趣,他是第一個穿西服,剪辮子的王公,首先使用汽車、電話,一直被視為晚清的新派人物。

應該說載灃對清王朝倒臺,革命大勢不可逆轉,看得是非常清楚的,他後來也沒有主張武力鎮壓革命,沒有站出來反對宣統皇帝“遜位”,遺老們搞復辟活動,他始終沒有積極參與,說明他的思想是比較開化的,順應了時代的潮流。特別是在“滿洲國”問題上堅持不去東北,充分表現了民族氣節,政治膽識和魄力,保住了晚節。

據說,載灃的父親老醇親王曾給子孫們留下了一幅家訓聯:財也大,產也大,後來子孫禍也大,若問此理是若何,子孫錢多膽也大,天樣大事都不怕,不喪身家不肯罷;財也小,產也小,後來子孫禍也小,若問此理是若何,子孫錢少膽也小,些微產業知自保,儉使儉用也過了。綜觀載灃的一生,看來他是讀懂了父親家訓的。

以業餘視角品讀歷史,用淡泊心態談笑古今,掌心讀歷史歡迎各位看官繼續關注點評!


掌心讀歷史


載灃對時局看開了,自然也就神隱了。


慈禧死前,指命載灃為攝政王。她的此舉是因為她深知,滿清要想活繼續下去,改革就不能停。起碼錶面功夫不能停。而載灃之所以被慈禧選為攝政王,恰恰就是因為他是皇族內的開明派,出國洋,見過世面,心向西化改革,是保皇派和維新派都能接受的人。

按照載灃原有的想法,他上臺之後,要仿效德國的軍政模式,在保留八旗親貴、地方大族的前提下,開議會、並頒佈憲法。然後由他居中調節,平衡八旗子弟與江南豪紳的利益。走一條德國式的立憲道路。

如此一來,大清江山可以保住了。起碼是暫時的保住了。

然而,載灃的思路雖然挺好,但當時的八旗親貴不認同他的主張。

在頑固派看來,大清君主立憲了,皇帝還是皇帝,載灃可能不是攝政王了,但也極有可能是宰相。而自己呢?雖說地位還在,但誰能保證待遇不會削減?所以這幫頑固派就不配合,並不斷給載灃施壓。

當時的載灃只有26歲,沒有根基,他的實力註定了他必須要依靠八旗貴族的支持。此時他沒有壯士斷腕的魄力,既想在八旗子弟和漢人豪紳之間找平衡,可又怕漢人豪紳並不買他的面子。

於是,他就幹了一件蠢事——巴結眼前的八旗子弟,大開歷史倒車。



載灃的立憲思想,本來也不是什麼很激進的主張。畢竟他學習的德國、日本式立憲,是全世界公認的最專制的立憲國家。而他又大開歷史倒車,破壞立憲,得罪漢人利益,這就導致大清這艘破船是徹底沒救了。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革命黨起義。一個月後,大半個中國全部造反。

為了鎮壓革命黨,載灃聽取了八旗貴族們的意見,即不啟用袁世凱,用滿洲正白旗出身的蔭昌率領北洋軍前往湖北鎮壓起義軍。

然而大清滅亡在即,北洋軍都不願意為清室賣命。於是最終,載灃只得舔個大臉,又把袁世凱請回來,讓他擔任湖廣總督,負責剿滅革命黨事宜。

但袁世凱與載灃有仇,並且袁世凱也不想再為清政府賣命。因而袁世凱回朝後,第一件事就是把載灃趕下了攝政王位。


1911年12月6日,載灃辭去攝政王位,退歸王府。此後,他就不管閒事了。

他覺得把天鬧翻了,也與他無關。

據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一書中的記載,載灃回家後,便對福晉瓜爾佳氏說:“從今天起我可以回家抱孩子了!”言談舉止之間,完全沒有灰心喪氣的表情(瓜爾佳氏是溥儀的生母)。而瓜爾佳氏被載灃不要臉的輕鬆神態氣得痛哭了一場,後來告誡溥任:“長大了萬不可學阿瑪那樣!”(慫包樣)

這件事情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但從載灃後來的做事風格上來看,應該有點譜。

搞倒載灃後,袁世凱採取又打又拉策略,在逐步穩住南方革命黨後,跑回北京逼宮,逼溥儀退位。

面對袁世凱的逼宮,八旗權貴怒火中燒。比如恭親王溥偉當時就拉攏良弼﹑鐵良、載澤和毓朗等人結成宗社黨,暗中制定了兩個策略:反對宣統皇帝退位,立憲是南北談判的底線;袁世凱敢逼宮,就刺殺他。

按照他們的計劃,只要袁世凱敢不軌,就刺殺他。然而由毓朗和載澤出面組閣,由鐵良出任清軍總司令,他們率禁衛軍與南方革命軍決一死戰。



然而,裝叉是美好的,真的要玩命時,這幫八旗親貴全慫了。

袁世凱聽說了溥偉等人的計劃後,很快就通過汪精衛的引線搭橋,找到了京津同盟會分會的負責人,暗示他們,可以暗殺阻撓共和的宗社黨首腦,自己不阻攔。

於是就在溥偉密謀暗殺袁世凱的前幾天,同盟會派出殺手彭家珍,炸死了反對共和的宗社黨首領良弼。一時間,滿北京城的八旗權貴全嚇尿了,紛紛舉家逃命。

此事件後,儘管溥偉等少部分人還在歇斯底里的反對退位,但在隆裕太后的主持下,溥儀還是於1912年2月12日,在絕大多數八旗權貴的惶恐不安以及一少部分人的憤憤不平中,宣佈退位。

溥儀退位後,載灃很滿意。他覺得《清室優待條件》還不錯。現在的衣食無憂,很符合他的生存之道。(載灃是鐵帽子王,每年的年俸加養廉銀是五萬兩,這筆薪俸在民國建立後,也照付不誤)

但是頑固派們對現狀很是不滿,比如溥偉就嚷嚷:“只要有我溥偉在,大清就不會亡!”

不過面對北洋軍的壓力,溥偉卻並沒有殺身成仁。他吹完牛皮後,就逃到了青島,企圖勾結日本,借日本人之力,在東北發起滿蒙獨立運動,並在東北復國。

面對溥偉這些跳樑小醜們的行為,載灃的心是真的累。昔日他主張改革,可這幫人都反對改革。現在大清被玩沒了,他們又打算勾結外國勢力復辟。這讓本來就委屈,而且不喜歡擔責任的載灃很是惱火。畢竟把北洋系逼急了,留在京城的八旗子弟的安危誰能保證?

這不是害人嗎?

為了維持現狀不變,載灃的政治主張是一概不摻和。誰搞復辟,他都不摻和。而他的這一主張也得到了很多怕事的八旗子弟,比如當時的克勤群王晏森、禮親王世鐸、鄭親王昭煦、順承郡王訥勒赫的支持。

這幫人在清朝滅亡後,都是不問政事,坐吃山空,每日虛度光陰。

民國六年(1917年),張勳進京,擁戴溥儀復辟,有很多假模假樣不問政事的八旗子弟覺得皇帝是真的復位了,紛紛參與復辟。


可載灃看得很清楚,他認為張勳就是個跳樑小醜,北洋系再怎麼內鬥,實力還在。所以他對“丁巳復辟”這一事件的評價就是兩個字——“胡鬧”。堅決不參與。

後來,溥儀潛往東北,很多人都支持,但載灃認為這是自投狼窩,凶多吉少,持堅決的反對態度(載灃的兩個兄弟,載洵和載濤也堅決反對)。不過溥儀不聽載灃之言,最後還是去到東北當了日本人的傀儡。

溥儀到東北建立滿洲國後,曾多次要載灃全家搬去,把前景說得一片光明,日本方面也屢次派代表來北京勸說載灃遷往長春,但載灃總是堅決拒絕。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溥儀又一次邀請載灃赴東北。這一次載灃想看看溥儀在東北到底混的怎麼混的怎麼樣,於是就帶著小兒子溥任一起去到了長春。

在長春待了幾天後,載灃氣的要死,他親眼看見溥儀處處受制於日本人,以及關東軍飛揚跋扈的樣子,很是痛心。於是他就對溥任說,像溥儀那樣給人當傀儡有什麼好處?連石敬瑭都不如!你千萬不能學他。

後來,載灃就裝病不吃東西,逼溥儀送他回北京。溥儀怕出事,就只得讓載灃回去了。

回北京後,載灃憂心忡忡,缺乏信任感,把溥任和兩個女兒韞娛、韞歡留在身邊,生怕他們被特務拐走了。

後來溥儀知道了這件事,就評價載灃是一個“無能的也不想承擔那麼多重責任的結巴”。

總的來說。很多人都曾經評價載灃,說他不適合做攝政王,是身不由己地被慈禧臨終推上監國攝政王的高位的。溥儀也說過,說他做事沒擔當。載灃的這種安逸心態,可能就是他在辭去攝政王后,一心隱退的原因吧。


Mer86


攝政王載灃的神隱,首先是他本人對八旗權貴的徹底失望,這一點在清朝準備立憲的時候,就已經體現出來了。

而其次,攝政王不在過問政事,這才能保證袁世凱為首的北洋集團,對滿清權貴徹底放心,從而不會再行斬草除根之策。

從種種方面來看,當時的載灃,確實是一個比較清醒的人,同時他也明白天下大勢。所以為了保護滿清權貴、八旗子弟,他只能當個閒雲野鶴。

很多人不知道,在辛亥革命爆發前的一年時間裡,攝政王載灃是有決心立憲的。當時國會都已經開起來了,基本改革已經進入了快車道。

問題是當時的八旗權貴,確實公開的反對攝政王載灃的做法,理由自然是反對改變祖宗那一套,實際上他們確實害怕權力和特權流失。

因為當時載灃,參考的日本和德國立憲,從大的方面來講。這種立憲就是首相是中間人,權力基本要被卸去,實現三權分立。



所以權力基本要回到漢人集團手中,畢竟當時朝堂和地方,基本是漢人集團在主事。八旗權貴們不能接受這樣的立憲。

他們認為載灃走的是一條死路,因為交出權力,誰也不能保證幾十年之後,滿清權貴會不會被踢出去,會不會被審判迫害。


這就導致攝政王載灃的立憲努力成為不可能,而載灃也沒有能力去取得南方世紳的支持,也得不到新興知識分子的支持。

所以載灃這位出過國,明白清政府不改革必亡的攝政王,也就無奈的選擇繼續做著形式上的立憲。直到辛亥革命爆發。

辛亥革命爆發之後,載灃將袁世凱請了回來,交出了大權。回到家便說從此朝堂上的事,他都不過問了,他就在家裡抱孩子。

事實上當時的載灃,為了保證革命後滿清權貴們的安全,還是做出了不少努力,最大的努力就是一直堅持不出山,張勳復辟的時候,他一句胡鬧懟之!


小司馬遷論史


清朝的攝政王,多爾袞和載灃,一個開頭,一個結尾。

當年的多爾袞,在皇太極死後,本來準備自己當皇帝的,可是猶豫一番之後,覺得心裡不踏實,就找一個預測大師預測一番。

他也沒有說,我要當皇帝,你看行不行,而是非常委婉的叫大師看看這個天下今後如何。

大師沉吟良久,說這個是天機,不能明說,要多爾袞答應不能追問才肯說,多爾袞好奇就答應了。大師寫了幾行字:

得江山者攝政王,

孤兒寡母得天下。

失江山者攝政王,

孤兒寡母失天下。

多爾袞看到這些,狐疑不決,又不能再問了,覺得既然孤兒寡母得天下,那就只能讓福臨當皇帝了,因為皇太極一死,福臨和他母親就是孤兒寡母。至於後來的事情,他也想不明白,為啥又會失天下呢?難道江山因為我多爾袞得,又因為我多爾袞失嗎?

他哪裡想的到,後來還有一個載灃,也是攝政王,最後的皇帝也是孤兒寡母。

載灃最後看到大清江山已經大夏將傾,大勢已去,再也沒有辦法了,只能神隱了。


乙丙丁6


晚清時期的醇親王載灃,是一個相當傳奇的人物。

第一個傳奇的地方,是他無人可比的尊貴身份。載灃的爺爺是道光皇帝,兄弟是光緒皇帝,兒子是宣統皇帝。他的這一生看起來和皇帝非常有緣,但卻又註定有緣無份。

第二個傳奇的地方,是他開掛一般的履歷。載灃7歲襲王爵,18歲被委以重任出訪歐洲,25歲就成為了清朝的實際掌控者。在二十多歲的年紀就走上了人生巔峰,載灃本可以在朝堂上呼風喚雨,盡情享受權力帶給他的滿足感。但他卻偏偏喜歡困難模式,想盡一切辦法為清朝續命。

第三個傳奇的地方,是他在辛亥革命到來之前,果斷地選擇了放棄一切職務,如隱士一般淡出江湖。哪怕在復辟口號聲震天動地的那些年,他依然冷靜地選擇安靜,不再為任何事情傾心。

(載灃舊照)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能讓載灃決意隱退,不再過問世事呢?

載灃隱退,發生在“重申預備立憲”失敗之後。1909年,國內的革命形勢越發嚴峻。清廷高層集團內部開始出現了“重申預備立憲”的聲音。載灃在掌權不久後,就早早命令各省切實籌辦憲政,務必在當年成立諮議局。

載灃清楚,立憲並不是要廢掉皇權。立憲一舉,能展現出清政府緊隨時代發展的遠見,能讓全國人民對清廷多一些信心。對於即將崩潰的局面,立憲無疑是一針最好的鎮定劑。

1911年4月,在經過近兩年緊鑼密鼓的籌備之後,載灃將原有的軍機處及舊內閣均予以裁撤,向全國展現了實行憲政的決心。同時,他還將慶親王奕劻任命為了第一屆內閣總理大臣,負責組織責任內閣。

然而,到5月份公佈新內閣名單之後,新內閣卻遭到了全國人民的一致指責。除了民間百姓之外,甚至有不少清朝官員,也紛紛站出來聲討載灃,大罵他是騙子。

原來,在新內閣的名單中,滿清皇族和旗人佔了大半之數。這也意味著,載灃的立憲一舉,完全是換湯不換藥的欺騙行為。

這件事的發生,不僅讓全國人民將載灃當成了一個窩囊廢,更是讓立憲派內部開始出現分化。皇族內閣的集權行為,讓漢族官僚心灰意冷。本就在崩潰邊緣的清廷,更是因此事雪上加霜。

11月,載灃宣佈解散皇族內閣,轉而任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隨著袁世凱重掌大權,載灃也基本告別政壇,不再過問世事。

(袁世凱舊照)

載灃的隱退,難道僅僅是因為立憲失敗嗎?也不盡然,其實還有三個重要原因。

一、對清廷爛局的失望。

庚子事變之後,清朝大力挖掘人才,企圖挽救即將覆滅的帝國。但凡有重臣保舉的“賢士”,清廷往往不會認真查究,通通一概破格任用。

在這些人之中,確實有一些有真才實學的治國能臣。但也有不少小人,通過賄賂的方法,得到了一定的官職。賄賂損失的金錢,小人們往往會通過苛政,變本加厲地壓榨百姓,這就導致了人民生活更加艱難。

載灃上臺之後,要求各級衙門務必認真甄別此類人員。甚至於他自己也會親自參與到甄別工作中。但在短短三年的時間裡,這些問題根本沒有出現好轉。

再加上他“預備立憲”的失敗,高層集團也出現分崩離析的狀態。載灃對這個爛攤子無可奈何,只得丟給了袁世凱。

二、載灃是個有見識的進步人士。

載灃在青年時出使過歐洲,這對他的思想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載灃平日裡喜歡照相,愛擺弄地球儀、望遠鏡等物品。他是清朝皇族中,最早穿西裝、最早使用電話、汽車的人。甚至在辛亥革命後,載灃還成為了第一個剪辮子的皇族。

深諳西學的載灃明白,國家走向“共和”,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如果自己沒能挽救清廷,至少也不能讓它毀在自己的手裡。

(段祺瑞舊照)

三、載灃軍事力量太弱。

載灃上臺後的第一個想殺的人,就是袁世凱。然而袁世凱此人老奸巨猾,他一面讓人送信給段祺瑞,一面又對外宣稱有足疾,不能再處理軍機處的事務。

等載灃想要下手的時候,段祺瑞帶著兵趕到北京,藉口要平息南苑的兵變。就這讓載灃開始犯難。此時袁世凱請辭的文書恰好送到,載灃剛遭到威懾,又被送來一個臺階。這讓他明白,袁世凱動不得。動,則天下大亂。

不過,載灃也很快下令編練禁衛軍,作為攝政王的親軍,加強自身軍事力量。並且他大力推行軍隊改革,在軍隊中任命了一大批清朝皇室親貴。而這一群人,基本都是些沒有本事,卻喜歡爭權奪利的人。

載灃大力排漢,希望能夠收緊軍權。然而在一番折騰之後,全國有戰鬥力的軍隊,依然掌握在漢族將領手中。

眼看復興無望,載灃只得選擇隱退,草草結束了他的政治生涯。


張生全精彩歷史


攝政王載灃作為末代皇帝溥儀的生父,慈禧太后去世後朝局的掌控者。說他沒有能力,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



實際上,1908年之後,許多改革都是載灃推動的。只不過,載灃也要考慮到滿州親貴的利益,這是無可厚非的,皇族內閣宣告著改革步驟的中止。奶酪蛋糕的分配,任何時代都是大問題。

試想,一個25歲前後的攝政王,怎麼可能鬥得過官場上久經風雨的老油條?載灃畢竟還是年輕一些,馭人之術修煉不足,因此會出現朝令夕改的情況。朝廷那些老臣們,不少也並不服氣這位年輕的攝政王。



作為實質上的統治者,面對危機四伏的局勢,載灃是無能為力的,難以解救的。況且,年輕人容易意氣用事,罷免袁世凱,最終又不得不求人家,使得清末政局又一次大洗牌。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之後,攝政王載灃自然已不可能在政治上有所施展了,辭去監國位置,選擇了歸隱。最終,以醇親王的名義退歸藩邸,住在北京,行為言語低調。



之後,溥儀藉助張勳復辟,他也並不熱情,並拒絕與日本人交往。1920年之後,載灃在天津、北京和東北之間盤桓,但在北京的時間最多。1951年,載灃因病去世。


秦右史


我們先來介紹一下載灃,愛新覺羅·載灃(1883年2月12日—1951年2月3日),字伯涵,號靜雲,晚年自號書癖,改名載靜雲,清宣宗道光帝之孫,醇親王愛新覺羅·奕譞第五子,光緒帝載湉異母弟,宣統帝溥儀生父,清朝宗室,於宣統年間任監國攝政王。

載灃生於北京太平湖醇親王府內。光緒十六年(1890年)襲王爵,成為第二代醇親王。因義和團運動中德國公使克林德在北京被殺,他於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被委派充任頭等專使大臣赴德國道歉謝罪,拒絕德皇跪拜要求,堅持大義。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任軍機大臣。同年11月其子溥儀入承大統,載灃任監國攝政王。次年代理陸海軍大元帥。因此,在清朝的最後三年中(1909年—1911年),他是中國實際的統治者。宣統三年八月(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被迫辭去攝政王職,閉門家居,次年他被迫同意兒子溥儀退位。民國十七年(1928年),遷往天津幽居,後又去東北,拒絕日本人勸降之要求,並怒斥其子溥儀投靠日本,之後返回關內居住。解放後,載灃將醇王府貢獻給人民政府以作公用。1951年初,因多年老病感染風寒,於2月3日病故。


載灃作為溥儀的父親,在溥儀繼位時被慈禧任命為監國攝政王,與隆裕太后共同輔佐溥儀。由於隆裕太后在國政大事上向來沒有主張,所以他成為宣統年間,實際的掌權人。隨著武昌起義爆發,革命風暴瞬間席捲中國。眼見各地紛紛獨立,清廷更是岌岌可危。無力應付局面的載灃,只得把軍政大權拱手讓給曾被他罷斥回籍的袁世凱。同時解散皇族內閣,並辭去了監國攝政王的職務。儘管清廷滅亡是大勢所趨,但心有不甘的滿族遺老們,卻將責任歸結到載灃和溥儀身上。罵他們父子庸碌無能,軟弱窩囊,是葬送大清國的罪魁禍首。載灃對這些聲音不理不睬,閉門謝客,看書畫畫。還納了側福晉鄧佳氏,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

身為監國攝政王時,載灃的歲俸是銀15萬兩;歸政退居藩邸後,減為親王歲俸5萬兩。清帝退位後,這5萬兩銀從民國支付給清室每年400萬元的優待費中撥給。隨著民國拖欠和停止支付優待費,醇親王的歲俸等也沒了來源。天長日久,載灃家的生活水平逐漸下降。此外,由於嫡福晉、榮祿的女兒瓜爾佳氏花錢大手大腳,昔日的醇親王府不得不變賣古玩和田產度日。據溥儀回憶:“母親花起錢來,使祖母和父親非常頭痛,簡直沒辦法……每次俸銀到手不久,就被母親花個精光……花得我祖母對著賬房送來的賬條嘆氣流淚,我父親只好再叫管事的變賣古玩、田產。”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好在載灃頗能安貧樂道。金毓章回憶載灃的吃穿用度很簡樸:早點主要吃玉米渣粥、白米粥、燒餅、炸圈、煎雞蛋、小鹹菜等;正餐很多時候吃片湯、麵條,一頓飯頂多兩三個菜;逢年過節的時候,才從天福號等買點爐肉、丸子熬白菜等。



當然,載灃偶爾也會帶全家人到外邊飯館打打牙祭,他最愛吃的燴蝦仁是必點的。他愛吃的涼拌西紅柿也會出現在餐桌,只是糖尿病在身,更多的時候是將西紅柿去皮去籽切片後沾醬油吃。至於奶捲、奶酪等滿族食品,也是載灃所鍾愛的。金毓章童年時候,載灃曾坐黃包車帶著他一起去地安門吃奶捲、奶酪,“那份醇厚,彷彿至今還在唇齒之間留香”。

退休後在北京的這幾年,載灃過得很安逸,對於載灃來說,他對政治根本不感興趣,王府裡的家事,他也從不過問,以至於家裡的僕人也不買他的帳,都聽“奶奶”(溥儀母親)的。載灃十分喜歡文學,每天必讀《資治通鑑》,在炎熱夏天的晚上,載灃便領著孩子在院子內,指著天空,給孩子們講解宇宙中的星辰,把看到的天文氣象比如日食、月食的圖形用工筆畫下來,記在每天的日記裡,每天的生活便是讀書、陪孩子,可以說這幾年載灃的生活很幸福。


幾年後,溥儀被馮玉祥趕出紫禁城遷往天津靜園。不久,載灃也攜一家老小來到天津,一家人在天津過起了隱居生活。載灃將三個子女安排到天津的耀華學校讀書,為了不引起人注意,載灃還將三個子女都改名姓金,並要求孩子們在學校要低調,不要跟別人講自己的身份,放學之後立刻回家。這所謂的貴族學校,很多孩子都是專車接送,載灃的孩子只能自己坐黃包車上下學。在報裝住宅電話時,載灃擔心外人知道他的真實身份,在電話簿子上登記了“王公館”幾個字,商店往他家裡送東西,也只知道那裡是“王公館”。載灃每天待在家裡讀書看報,很少外出,尤其不參與任何政治活動。經常同他有來往的只限於溥儀和有限的幾家至親。


1939年,因為天津發大水,載灃帶著全家人返回北京。令人意外的是,回到北京後,全家人沒有遷進醇親王府,而依照載灃的吩咐搬入王府西側的花園內生活。他們辦起一所小學,校址就設在醇親王府的淨業寺舊址,載灃出任學校董事長,小兒子溥任為校長,七妹金志堅則擔任授課教員。一時,醇親王府附近普通百姓的孩子,紛紛走入這所新辦的小學。

1949年,新中國成立,載灃起先還擔心新的政權建立後,會不會對他們這些皇族遺老們進行清算。然而他不久就發現,政府對他們不僅沒有人身攻擊,經濟打壓,反而對他們處處尊重,並在生活上給予了許多幫助。 載灃對政府的行為大為感激,於是也積極地投身於新北京建設的大潮中。他先是支持國家教育事業,將住了一輩子的醇親王府和花園都半賣半送給了國立高級工業學校。隨後他又將所藏多年的珍貴書籍全部贈送給了國家。 1950年8月,載灃在得知溥儀在撫順戰犯所裡接受勞動改造後,長舒一口氣。 1951年2月,老病纏身的載灃病重,醫治無效,溘然而逝。


大老二爺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得先給他貼兩個標籤。分別是,胸無大志,識時務有眼光。這兩個標籤跟他後來的“神隱”關係密切。

先後說說胸無大志這點,周總理曾經評價載灃,說他迫不得已做了監國攝政王。其實正是由於是迫不得已,慈禧反而就非他不可。這個人並沒有多少野心。這點跟他父親奕譞很像。奕譞大兒子當了皇帝,他自己卻大半輩子安分守己,清靜無為過安生日子,在被逼退位後,載灃回家對老婆說,從今天起,終於可以回家抱孩子了。他老婆卻聞聲大哭。正是因為這種胸無大志,他從攝政王的位子退了之後,安心過起了安穩日子。

還有就是識時務、有眼光。載灃作為一個政治家,有著敏銳的嗅覺,對於局勢的判斷很有預見性,比如辛亥革命爆發後,他認為“不用袁世凱指日可亡,如用袁世凱或可不之”,這個判斷基本上是準確的。還有清帝退位後,許多滿清遺老謀求復辟,但是載灃對此一直表現很冷淡,他意識到時代已經變了,想要復辟成功是不可能的。“九一八事變”後,日軍對他勸降,他不為所動,並且堅決反對溥儀去“偽滿洲國”當皇帝,後來日軍的戰敗證明了載灃的眼光。當然,從另外一個角度講,載灃還是比較愛國的。還有建國後,他的王府被許多部門看上,想買過來做辦公樓,他毫不猶豫的就把祖宅給賣了。



每個人的追求都不一樣,有的人想建功立業,而有的人卻喜歡安穩度日,而載灃的“神隱”其實是一種得償所願,挺好。


史海拾遺


載灃對權利沒有強烈的渴望,也不想做什麼大事業,他只想平靜地度過這一生。

宣統三年,溥儀退位,大清滅亡。載灃整個人都是輕鬆的。

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回憶到,卸任攝政王,載灃表示終於可以回家抱孩子了。


到了民國初年,載灃有民國政府每年發的四萬元銀元,在醇親王府,有老婆有孩子,沒有什麼大事要操心。

載灃該吃吃該喝喝,小日子滋潤的啊。

反觀攝政的三年,沒有了慈禧太后的大清朝,把載灃頭疼的啊。



在光緒年間已經處於風雨飄搖的大清,宣統年間更是到處爆發起義。

載灃呢,沒有什麼能力,他也不感興趣,不想折騰。

是慈禧非要把他兒子溥儀過繼給光緒帝,非要拉他進來大清操盤手。



他就只好當咯。這三年他苦苦煎熬,做自己不擅長的事。

這好不容易甩掉爛攤子,回醇親王府多舒服。

他對待政治比較冷淡。對丁巳復辟,兒子溥儀想要完成的大業,絲毫不感興趣。


他唯一要求就是希望溥儀不要出紫禁城,這樣民國政府對清室的優待條件不變。

他可以照例領錢過日子,雖是民國,日子和大清時沒有區別嘛。

這樣的狀態保持住他就很滿意了。

後來溥儀去偽滿洲國當傀儡皇帝,將前途吹得天花亂墜。載灃不為所動,並怒斥溥儀賣國。

解放後,載灃將醇親王府出售給政府,搬到清靜的益壽堂安度晚年。

載灃的一生,就想做個王爺,不愁衣食,無災無難,安安靜靜度過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