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 古音研究走向科學

古音研究走向科學

宋本《方言》序

漢代學者閱讀先秦古書,從訓詁的角度認識到先秦古音跟漢代有差別,提出“古音”概念。南北朝時期的學者,在閱讀《詩經》等韻文的過程中,意識到按當時語音去讀這些韻文,有時候押不上韻,提出“叶音說”等主張。“叶音說”最大的問題是缺乏科學的歷史觀和系統觀,但在南北朝至唐宋,一直都很風靡。宋代吳棫、鄭庠等人嘗試進行古韻分部,但他們對古韻的認識不太明確。他們以《廣韻》《集韻》為研究古韻的框架,不合《廣韻》《集韻》分韻的,就是“古韻”與今韻的不同;合乎《廣韻》《集韻》分韻的,就是“古韻”與今韻相同,然後進行分部工作。這顯然缺乏明確的歷史觀和系統觀,不是就古音以求古音。立足點不對,是其理論上的基本失誤。

這種局面,到明朝,就有人明確地打破了。陳第在《毛詩古音考》中認識到,先秦古音的系統跟後代不一樣,破除“叶音說”,提出“蓋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移,亦勢所必至”的思想,振聾發聵。陳第由此成為清代古音學的開路先鋒。

清代古音學的研究是從顧炎武開始的,他積三十年功力,開始進行科學的古音分韻部工作。他看出,原則上,漢語韻母的主要元音和韻尾(如果有韻尾的話)相同的字就可以互相押韻,可以據此將同一個時代中互相押韻的字,除去個別用韻寬緩的字,串聯成一個一個的集合,這就是韻部。顧炎武據《詩經》等先秦韻文進行串聯,注意與中古《廣韻》的分合關係,將先秦古韻串成十部,撰成《音學五書》,成為清代古音學的奠基人。

顧炎武的串聯工作篳路藍縷,雖還很粗疏,但“前修未密,後出轉精”,他開創的古韻分部道路為後人所繼承。

此後,經過清代學者近三百年的不斷研究,附以製作圖表的方法,人們對上古音的認識逐步精深邃密,蔚成大國,那時古韻分部基本成為定局。其中,江永有《古韻標準》,段玉裁有《六書音均表》,戴震有《聲類表》《答段若膺論韻》,孔廣森有《詩聲類》,王念孫有《與李方伯書》《詩經群經楚辭韻譜》,江有誥有《音學十書》,嚴可均有《說文聲類》,章炳麟有《文始》《國故論衡》,黃侃有《音略》等,都對分部有貢獻。終清一世,古韻分部的大格局基本成熟。

民國以後,王力脂微分部,是古韻分部的重要補苴。經過多方面驗證,古韻分部的格局已經確定下來,韻部和韻部之間音值的遠近也有趨於一致的結論。

根據入聲是否獨立,可以將清代古韻分部分為考古派和審音派。考古派入聲不獨立,審音派入聲獨立。戴震是審音派的代表,其他學者多屬考古派。民國以後,黃侃沿著戴震的路子走,陰陽入三分。經過現代古音學家的研究,現在可以說,考古派和審音派對於上古韻部的認識有高下之分。考古派的分部有嚴重缺陷,不能周全地解釋各種反映上古音的材料,已落後於時代;審音派陰陽入三分的格局經受多方檢驗,解釋力很強,得到廣泛採用。總而言之,清代古音學,韻部研究成就巨大,但是對於韻母的研究卻嚴重忽視。

上古聲調研究方面,清儒也很有貢獻。清代有成就的古音學家,都注意到先秦兩漢韻文一組一組的韻腳字,絕大多數是本調相押,少數是異調相押。他們研究古韻分部,無不涉及對上古聲調的看法,無不認為上古有聲調。起先,江有誥以為古無聲調,後來堅定認為古有四聲。

在古有聲調的前提下,清代對於上古聲調的看法可以歸結為兩大派:一派認為上古也有平上去入四聲,只是具體的一些字上古跟中古的歸部不同。持這種看法的在清代古音學家中佔絕大多數,如顧炎武、江永、江有誥、王念孫、夏燮等都是這樣。一派以為上古的調類跟中古不同,上古到中古不僅僅是個別字調類發生了變化,整個調類系統也有區別。例如,段玉裁認為《詩經》以前,漢語只有平入二聲;《詩經》時代,有平上入三聲,沒有去聲。孔廣森認為《詩經》時代只有平上去三聲,沒有入聲。

相較於上古韻部、聲調研究,清儒對上古聲母的研究要薄弱一些。研究上古聲母,韻文這一大宗材料派不上用場,內證材料較為匱乏,但清儒仍有人作出不懈努力,成就斐然。錢大昕的“古無輕唇音”“古無舌頭舌上之分”“知徹澄三母……求之古音,則與端透定無異”等,迄今仍是不刊之論。鴉片戰爭以來,海禁大開,西方也有學者對上古聲母發表過看法,英國傳教士艾約瑟、德國漢學家甲柏連孜等都提出過上古可能存在複輔音,現在看來,他們的意見有一定啟發性,但難以成立。

回溯清代古音學研究,我們可以看到,清儒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足以彪炳世界語言學史冊,是我們今後研究古音學必須繼承的寶貴財富。二十世紀初以來,高本漢、李方桂、王力、陸志韋、董同龢等學者自覺繼承了清代古音學的精華,接受了西方歷史比較語言學的原則,非常重視上古內證材料以及這些內證材料在研究古音上的特性,在音類研究的基礎上進行古音構擬,步履堅實,在上古聲母、韻母、聲調研究方面作出了新貢獻。他們研究方向正確,走的是一條堅實的研究道路,必須繼承。

近幾十年以來,漢語古音研究曾有極少數學者偏離了正確方向,不乏蹈空者。現在學者們深刻反思,這種學風得到糾正。因此,精讀清儒研究論著、批判繼承清代古音學的優良傳統,應更加受到後學重視。

(作者:孫玉文,系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