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4 黨建助推隴縣脫貧“摘帽”

黨建助推隴縣脫貧“摘帽”

陝西省隴縣黨員幫助農戶收穫創匯好蘋果。

  □ 法治週末記者 盧偉

  □ 唐勇智 朱富強 戚東輝

  平整的水泥路進組入戶,家門口就可實現務工創收,村集體經濟“破殼清零”,“菜單式”扶貧讓產業遍地開花,“隴州五寶”閃亮央視遠銷萬里,整縣脫貧順利“摘帽”……

  陝西省隴縣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2016年,全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3677戶49479人,貧困發生率20.4%。通過3年努力,全縣終於在5月順利脫貧“摘帽”。在“圍繞脫貧抓黨建、抓好黨建促脫貧”思路引領下,該縣正在發生一場美麗嬗變。

  黨員挺在最前沿

  溫水鎮閆家灣村由原貧困村五星、深度貧困村白家灘三村合併組建,地處縣城西陲,村民耕地破碎,產業基礎薄弱。“晴天走路一身土,雨天出門兩腳泥,半大小夥找不到媳婦”是閆家灣村的真實寫照。

  2016年2月,隴縣城鄉居民醫保中心幹部閆小海被選派到閆家灣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上任之初,他就立下“不脫貧,不回縣城”的誓言,把帶領閆家灣村擺脫貧困,走上小康之路作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

  駐村4年來,閆小海紮根扶貧一線,協調推動建成標準化連翹產業基地1000畝,優質核桃500畝;建成中山福利奶山羊養殖場,奶山羊存欄達到500只;硬化通組道路24公里,並安裝路燈,修建文化娛樂廣場、幸福院,綠化、靚化、美化了村莊環境,並先後完成移民搬遷141戶,改造危房69戶,359戶1548人脫貧出列。

  一個環境優美、鄉風文明、產業興旺的閆家灣逐步展現在群眾面前。2018年,閆小海被評為省級“脫貧攻堅優秀第一書記”。

  “脫貧攻堅,主體是群眾,關鍵靠幹部。要注重發揮黨員在脫貧攻堅中的示範引領作用,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資源優勢轉化為扶貧優勢。”隴縣是陝西省委常委、政法委書記莊長興黨建聯繫點,他多次深入隴縣鎮村、社區,現場調研指導脫貧攻堅工作,強調黨員幹部在脫貧攻堅中的先鋒模範作用。

  2016年以來,隴縣積極探索實施脫貧攻堅“八大工程”,首當其衝的便是“頭雁”引領工程。即從全縣黨政機關、事業單位選拔103名科級後備幹部到貧困村擔任第一書記(扶貧主任),堅持精準選派、精細管理、激勵鼓勵,著力打造衝在前頭、幹在實處的脫貧攻堅鐵軍,著力把黨建優勢轉化為扶貧優勢,把黨建活力轉化為攻堅動力。

  近年來,該縣選派370多名幹部駐村幹部擔任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員,他們紮根貧困村,理思路、跑項目、爭資金、辦好事,一心一意幫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正因如此,縣委樹立從脫貧攻堅一線選拔幹部機制,累計從實績突出的優秀駐村幹部中提拔科級領導61名。

  黨組織建在第一線

  “農村富不富,關鍵在支部。”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在農村的“神經末梢”,是夯實基層基礎的最前沿。

  東風鎮焦家坡村自然條件差,基礎設施薄弱,村民收入低,無村辦集體經濟。早年曾一度徘徊在軟弱渙散的邊緣,村集體“缺錢”,讓村黨支部的工作開展起來“有心無力”,村“兩委”說話沒人聽,辦事沒人跟,再加之村幹部平均年齡較大,缺幹勁、無思路,基層黨組織建設一度停滯不前。

  “基層黨組織軟弱渙散,其根本還是在人。”2017年5月,隴縣果業局派駐焦家坡村第一書記王宏到焦家坡村報到後,動員致富能人楊東儒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將想幹事、善作為、能成事的能人充實進村幹部隊伍,選派骨幹力量赴寶雞岐山參加“守初心、促振興”培訓,村幹部服務群眾、引領發展的能力和水平得到有力提升。

  同時,村黨組織多方爭取資金30餘萬元,協助村委會高標準建起了黨員活動室、會議室、圖書閱覽室和幸福院。王宏還發揮行業優勢,邀請縣果業局專家來村開展核桃、藥材種植培訓。依託焦家坡村土地資源優勢,多方出謀劃策,協助村委會投資980餘萬元成立隴縣普惠種植專業合作社,申報為“雙百扶貧示範基地”,種植藥材150畝,高粱960畝,核桃3000餘畝,僅此一項戶均增收2500餘元。3年來,該村累計脫貧91戶291人,貧困發生率降至1.67%。

  正如該村貧困戶李喜民逢人就誇:“咱支書有本事,自己富了,帶大夥致富,咱村上一班人幹事一聲吼,3000多畝核桃園不到3年就建成了,給咱子子孫孫栽下了‘搖錢樹’啊!”

  “黨的基層組織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鬥力的基礎,我們要持續加大基層黨組織建設,築牢戰鬥堡壘,持續提升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向心力和組織力,在脫貧攻堅中自覺同人民群眾想在一起、幹在一起,讓群眾真切感受到黨建溫度,黨的根基才牢靠,脫貧攻堅才有基礎。”隴縣縣委常委、組織部長李鵬說。

  產業開花農民收果


  “餵豬為過年,養雞為換鹽”,以往隴縣很多貧困村村民經濟思維固化,基本是守著“金山銀山”過窮日子。

  “有的貧困群眾想養牛但是缺資金,有的想打工而沒門路,有的住在溝裡面就盼著能挪出去,還有的身患重病渴望政府更多救濟。精準扶貧,就是精準對接貧困戶訴求,群眾想吃哪盤‘菜’、適合吃哪盤‘菜’,我們就上哪盤‘菜’。”隴縣縣委書記杜長生說。

  為此,隴縣縣委、縣政府立足實際,按照產業精準到戶、設施精準到村、保障精準到人的思路,實施了以政府“配菜”、貧困戶“點菜”、部門“上菜”為主要內容的“菜單式”脫貧新模式。

  縣上整合各類扶持政策,推出產業發展、基礎設施、社會保障三大類共72個“菜單”項目,下發到各村,貧困戶根據自身意願和能力進行勾選,鎮和部門提供扶持資金和政策,從而讓家家有增收產業、戶戶有脫貧項目。

  在溫水鎮棗林村七組,大棚裡香菇長勢喜人,貧困戶楊建國欣慰地笑著說:“今年我的香菇收成特別好,4個大棚能掙兩萬多元。”“借袋還菇”是一項針對貧困戶的產業扶持舉措,由隴縣宏盛農牧食用菌扶貧基地推出,通過免費向貧困戶提供技術培訓和生產大棚,確保貧困戶既能學到技術,又能發展產業,同時公司和貧困戶簽訂利益共享協議,出菇後公司統一回收銷售。僅此一項,就為23戶貧困群眾年戶均增收達1.6萬元以上。

  時下,騎馬遊關山草原、進採摘園、吃鄉土飯、住農家旅館,成了到隴縣旅遊的客人最“時髦”的選擇。背靠關山草原景區,天成鎮發展旅遊產業的路子越走越寬,當地百姓也找到了致富新門路,30餘戶人家在自家辦起了農家樂、農家旅館。該縣天成鎮關山村做活“黨支部+旅遊+貧困戶”模式,為貧困戶安置公益性崗位15人,帶動239人貧困人員就業和創業脫貧,群眾增收47.8萬元。

  “近年來,隴縣圍繞‘支部引路、黨員帶路、產業鋪路’,聚力推進‘支部+’模式。實施企業帶動、基地園區牽動、旅遊景區拉動、合作組織驅動、黨員幹部推動‘五動’工程,建立支部建在產業鏈、黨員聚在產業鏈、群眾富在產業鏈的‘三鏈富民’機制,把黨建與經濟發展的‘兩張皮’擰成脫貧攻堅一股繩。黨建引領發展,產業助推脫貧,27萬隴縣兒女正在鮮紅的黨旗引領下向著美麗和諧幸福新隴縣的奮鬥目標闊步前行。”隴縣縣委書記杜長生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