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6 安平鎮龍山寺重興碑記,追尋那些散落在晉江的閩臺郊商傳播印記

【福建涉臺文物】

原創: 希穎 AM585東南廣播 前天

安平鎮龍山寺重興碑記,追尋那些散落在晉江的閩臺郊商傳播印記

安平鎮龍山寺重興碑記,追尋那些散落在晉江的閩臺郊商傳播印記


安平鎮龍山寺重興碑記,追尋那些散落在晉江的閩臺郊商傳播印記


安平鎮龍山寺重興碑記,追尋那些散落在晉江的閩臺郊商傳播印記

安平鎮龍山寺重興碑記,追尋那些散落在晉江的閩臺郊商傳播印記

安平鎮龍山寺重興碑記,追尋那些散落在晉江的閩臺郊商傳播印記


安平鎮龍山寺重興碑記,追尋那些散落在晉江的閩臺郊商傳播印記

安平鎮龍山寺重興碑記,追尋那些散落在晉江的閩臺郊商傳播印記

安平鎮龍山寺重興碑記,追尋那些散落在晉江的閩臺郊商傳播印記

安平鎮龍山寺重興碑記,追尋那些散落在晉江的閩臺郊商傳播印記

安海龍山寺重興碑記來自AM585東南廣播00:0012:34


追尋那些

散落在晉江的

閩臺郊商傳播印記


安平鎮龍山寺重興碑記,追尋那些散落在晉江的閩臺郊商傳播印記

-安海龍山寺-


福建與臺灣自古就有經貿往來,明清以來,閩臺兩地交往密切,泉州古城是泉臺間重要的貨物集散地,泉州的宮廟也留存著當年繁榮商業活動的痕跡。海上經商,貨物能否安全送達,航運是否順利都是未知,為求平安,閩臺兩地商人積極參與各種酬神祭典或捐金修建廟宇,祈求神明保佑。


安平鎮龍山寺重興碑記,追尋那些散落在晉江的閩臺郊商傳播印記


安平鎮龍山寺重興碑記,追尋那些散落在晉江的閩臺郊商傳播印記

-安海龍山寺-


泉州晉江安海鎮,千百年來商貿繁榮,位於海型厝村北龍山之麓的安海龍山寺觀盡潮起潮落,保佑著這裡來回的商船。清初,歷經“遷界”,安海盡成廢墟,唯龍山寺獨存。清乾隆年間,清廷准許泉州蚶江與臺灣鹿港對渡,大大促進了兩岸貿易的興盛,大批商人到安海龍山寺取香火保平安。寺中的幾方重修碑記記載,直至清道光、同治、光緒年間,龍山寺多次重修時,商人、商號等踴躍捐資,使得今日安海龍山寺的勝景及建築精品更為壯觀。


安平鎮龍山寺重興碑記,追尋那些散落在晉江的閩臺郊商傳播印記


安平鎮龍山寺重興碑記,追尋那些散落在晉江的閩臺郊商傳播印記

-晉江文史工作者粘良圖接受採訪-


據晉江文史工作者粘良圖介紹,臺灣在清代很長一段時間內稱臺灣府,與泉州府最為接近,龍山寺香火隨泉州移民傳播臺灣,自南向北,建有鳳山、臺南、鹿港、艋舺、淡水五座大規模的龍山寺,均以安海龍山寺為祖廟。臺灣龍山寺的建立與郊商有著莫大的關係,因香火費充足,廟宇的建設規模大且壯觀,裝飾非常華麗。


安平鎮龍山寺重興碑記,追尋那些散落在晉江的閩臺郊商傳播印記


安平鎮龍山寺重興碑記,追尋那些散落在晉江的閩臺郊商傳播印記

-安平鎮龍山寺重興碑記-


“郊商”是指從事海峽兩岸貿易的商人和商業團體。臺灣有句民諺叫“一府二鹿三艋舺”,說的是閩臺對渡的歷史進程中,從臺南府城,到中部鹿港,再到臺北艋舺,一批港口城市依序崛起的進程,這個進程與郊商的活動息息相關。現有資料還表明,臺灣五大龍山寺都建立在泉州人聚居地,泉地的郊商對寺廟的興建出力最多,而且五大龍山寺均帶有安海龍山寺的建築印記。


安平鎮龍山寺重興碑記,追尋那些散落在晉江的閩臺郊商傳播印記


安平鎮龍山寺重興碑記,追尋那些散落在晉江的閩臺郊商傳播印記

-安海龍山寺觀音殿-


淡水,古稱滬尾,原是臨近淡水港的普通農村,清乾隆十三年,開放南岸的八里坌與福州五虎門及泉州蚶江對渡,後來八里坌港口淤淺,商船皆依北岸滬尾出入停泊,滬尾才發展為街市。咸豐年間,由以晉江、南安、惠安為主的泉州人捐建龍山寺,淡水龍山寺廟柱所鐫當時捐資者姓名,就有“晉邑弟子吳瑞清、吳本林”、“晉水弟子蔡泉發”等諸多晉江人。而鹿港自古就有“小泉州”之稱,《“臺灣紫禁城”——鹿港龍山寺》一文中也有介紹:磚石杉木“皆由泉州遠渡重洋而來,並以巨資聘閩粵名匠來臺興建。”


安平鎮龍山寺重興碑記,追尋那些散落在晉江的閩臺郊商傳播印記


安平鎮龍山寺重興碑記,追尋那些散落在晉江的閩臺郊商傳播印記

-東石玉記商行建築群-


古時,臺灣是泉州地區糧食等貨物的重要來源地,從事閩臺商貿活動的商人大量聚集此地,留下了泉臺兩地歷史上商業互動的痕跡。粘良圖介紹,正如《安平鎮龍山寺重興碑記》上記載的“吳協慶號”等商號,當時晉江做生意的非常之多,深滬、東石、安海……每一個港口都有幾十條大船走臺灣,這種船當時叫做走“大南大北”,他們到天津、牛莊等地組織貨物,將大豆、豆油、油渣、布料等運到臺灣,再將糧食、糖、土產等從臺灣運出。同時,在臺灣當地,這些商戶也有人幫忙打理生意。


晉江深滬,早在明代就被稱為“晉南之大都會”,到清乾隆年間,深滬百姓又憑藉港口的優勢和對臺灣貿易的大好時機,發展為“千艘渡海隅”的繁榮港口。《安平鎮龍山寺重興碑記》中記載:“滬江陳益源號捐銀叄十壹員”,這裡的益源號就是深滬一家有名的船商。據考,始創益源號的老闆應是深滬後山陳氏二十一世的陳永蘊,道光年間,他家兄弟四人同心協力,船走“大南大北”,經商於閩臺兩地,掙得一份富厚的家業。在臺南、廈門,陳氏族人中也很有影響。如今,深滬海邊尚存益源棧間兩座,東面棧間面積540平方米,可居住、儲貨、暸望、守衛,而西面一座面積100平方米,為儲貨用。陳永蘊花了三年時間蓋起的兩座棧間,花的錢在當年足以蓋兩座大厝。而在臺南,陳家也建有益源號貨棧一座,置有不少產業。據說,每年年底,益源號還會請戲班、嘉禮戲班在棧間口演出,熱鬧非凡。


安平鎮龍山寺重興碑記,追尋那些散落在晉江的閩臺郊商傳播印記


安平鎮龍山寺重興碑記,追尋那些散落在晉江的閩臺郊商傳播印記

-東石玉記商行建築群-


晉江東石港原為泉州“三灣十二港”之一,歷史上東石港對臺貿易興盛,各姓都有族人衍臺,其中以蔡氏為最。清代東石蔡氏往臺灣謀生的佔族人半數。玉記商行建築群,就是閩臺商貿密切往來的見證。


東石玉井房十四世蔡氏三兄弟章品、章灣(又名樹滋)、章葉(又名樹枝),以勤積起家,置有鹽場、牛磨房、糕果店、又合建玉記、玉勝商行,據《東石港史研究資料》記載:玉記開創於咸豐八年(1858),初置船“瑞合”號,走東石、福州,同治二年(1863),又購進“瑞榮”號大帆船一艘,運鹽往省城,運杉木回東石。同治十三年,連續購置了“瑞榮”、“同春”、“萬春”、“茂春”四艘大帆船。每船有二三十名船工,從事“南糖北運和北絲南調”貿易,足跡遍及臺灣、新加坡等地,最盛時擁有14艘載重七、八千擔的大烏槽,而玉勝行也有烏槽船10餘艘。據當年的契約文書,購一條大船要5000大洋,玉記行置有十來條這樣的大船,可稱東石首富。粘良圖介紹,當年為免遭海盜劫持,船上一般都配有兩門炮。為發展航運業,他們還在村裡開了一條海港,開了許多船塢,便於船舶入港停靠。


玉記家族家業興盛的同時也曾出資建設宮廟,《安平鎮龍山寺重興碑記》中可見“東石蔡樹滋捐銀二百元,蔡樹基捐銀五十元”字樣。


安平鎮龍山寺重興碑記,追尋那些散落在晉江的閩臺郊商傳播印記


安平鎮龍山寺重興碑記,追尋那些散落在晉江的閩臺郊商傳播印記

-龍山寺講解員許漢冬介紹碑記內容-


歷經千百年歲月,曾經富甲一方的商行雖已淹沒於歷史長河,但兩岸之間的交流交往依舊熱絡。一代代郊商捐資興建的龍山寺,不僅見證了兩岸商貿的輝煌,也守望著兩岸共同的心靈家園。安海龍山寺講解員許漢冬介紹,兩岸龍山寺一脈相承,交流密切,特別是2013年以後,安海龍山寺曾多次組團到臺灣去進行觀音文化的交流,臺灣幾大龍山寺也基本每年都會組團到祖庭安海龍山寺文化交流、謁祖進香,這也反映出了臺灣龍山寺對祖地文化的認可,對安海龍山寺的歸屬感。


【END】


排版:陳 鋒

編審:聞 達


相關文字資料及圖片

由粘良圖、許漢冬及晉江市委宣傳部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