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怎樣使厭學的孩子靜下心來學習?

雨後冬季


你好,我的孩子今年11歲了,5年級,女孩。平時很乖巧,是大家公認的乖乖女。

可是作為她的媽媽,我是跟她距離最近的人,也是最熟悉她的人,從平時她作業和試卷的完成情況來看,有好多的錯別字,單詞拼寫錯誤,比如說father/brother這樣的單詞,她昨天的試卷上都寫錯了。

我覺得出現這樣的情況,應該是輕度的厭學。

以我對她的瞭解,主要是因為奧數題。我們座標江蘇徐州,當地的小升初以奧數/新概念英語一冊/初中文言文/中外名著為主。其他的都還好,奧數她最頭疼。我要求她每天做5題,她因為這些題經常難過的掉眼淚,這些題目也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她的自信。

可是迫於小升初的壓力,我又無法停止她的奧數題安排。於是我就暗暗向同事同學打聽,發現大家幾乎都為孩子報名奧數輔導班,而且一個非常有名的機構,除了上課試卷之外,每天都有6題奧數作業。

朋友的女兒也剛好也因為奧數每天鬱鬱寡歡,就帶著這倆孩子,一起到水族館逛了一圈,在玩的時候兩個人互相交流,知道了原來每個同學都在奧數的折磨中,所以就放心的被繼續折磨下去了。

孩子的厭學是一種情緒。教會孩子認識情緒,理清情緒,各人感覺比成績重要。搞清楚孩子為什麼厭學,因為老師授課不詳,還是同學相處不悅,作業太多,還是家長給的壓力太大,可以聽孩子說,也可以通過老師瞭解情況,或者給孩子的好朋友的家長聯繫一下,幫忙打探消息。如果有問題,孩子希望怎麼改善,如果有可能,儘可能的配合。曾經讀過《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說媽媽會幫孩子寫一寫些不必要的作業。還有一些非常成功的家長,比如劉墉,比如虎媽,比如《哈佛凌晨四點半》,此類書籍可以多借鑑,畢竟有好多成功經驗。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

陽春佈德澤,萬物生光輝。

我們陪伴孩子的時間可能並不長,有很多孩子初中就開始住校了。所以珍惜親子時光,共同成長。


二彤媽666


我個人認為,孩子厭學可能自己本身是成績比較靠後的,老師講的內容一點也聽不懂,成績一直跟不上班級的孩子。有時班級的同學還會小瞧自己,會對自己另眼相看。自己慢慢覺得對自己沒有信心,感覺自己永遠不如別人。


我覺得我們作為家長,我們首先不要要求孩子立馬就能進入學習的一個狀態。我們得提起孩子的自信心來。我們告訴孩子:一個班級總有成績好點的,成績稍差點的。一個人總有優秀的地方,也有不是特別好地方。

我女兒班級就有個孩子,人特好,特喜歡幫助同學,還經常幫老師拿作業本什麼的。但是成績真的是很一般的。班上的倒數第幾名,英語從來就沒有及過格。但是他非常的自信,他從來沒有像有些常考A的孩子有時不小心考個B後就坐在位置上哇哇大哭起來。他最近數學、語文都及格,他臉上的笑容比考A星的孩子臉上的笑容還燦爛 。我覺得這個孩子的抗壓能力一定比那些成績好的孩子強。

我們一定不要給孩子在分數上有壓力,我們多和孩子溝通,問他為什麼就不愛去學習。有的時候我們家長也得裝傻點。問他課文裡他懂的一些內容,讓他解釋給你聽。讓他感受自己學到的東西可以為媽媽解決一些問題,慢慢找回一些信心來。


孩子他的一些想法我們做家長的要給予尊重。我們要告訴他:你試著認真聽一段時間課,如果月考的時候比之前高出一分說明你是有能力把這個功課學好,只是再多花點時間在上面。或許,媽媽下次碰到不懂的問題又可以問你哦!他肯定會越來越有信心,有信心了,他便能撿起書本,靜下心去學習了。


思思陽陽媽


我就是一個暴躁媽媽,我暴躁孩子也暴躁,都靜不下來,學習成績也不是很好,晚上孩子睡了之後我也在反思自己,最近嘗試心平氣和的和他交流,不愛寫作業也不和他一味的講道理了,其實道理他都懂得,說多了他也厭煩,不想寫就先做點別的吃點東西休息一會再寫,我坐他身邊,和他一起看題,有時候會故意把答案說錯,他就會給我糾正,然後我恍然大悟的樣子,這樣他就會覺得我不如他,他還是挺厲害的,下面就能比較認真的寫下去


最愛墨小軒


讓他休學、去體驗勞動付出才有收穫的過程、社會的殘酷定讓他懷念學校、我身邊有兩例這樣的事件了、不上學直接送到親戚廠裡面和工人一樣幹活、一起吃飯、沒堅持3個月哭著要回來上學而且保證好好學習!家長要住的不要給他太輕鬆得事幹、不要捨不得使他、怕他吃苦、不然你會害了他!


奇石小哥


怎樣使厭學的孩子靜下心來學習?

孩子厭學的問題,首先,我們對學習還是不夠了解。

美國弗吉尼亞大學心理學教授威林厄姆曾在他的著作裡從認知心理學原理,詳細分析過關於孩子學習這個話題,讓我受益終生。



他認為:如果孩子不喜歡學習,不是因為他真的不喜歡,而有時更多的是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信心的問題。

認知心理學原理認為:人類生來就有好奇心,但大腦總是儘可能地避免思考。即大腦的工作原理是不思考,傾向於記憶(即習慣)來認知行動。

而好奇心長久保持的力量是問題的困難程度即解決問題的難易程度,是否愉悅感。 解決問題的關鍵是思考。

孩子不喜歡學習,是因為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不能讓他成功的解決並思考,而大腦更喜歡避免思考的自動化模式,喜歡擅長做的事情,久而久之,學習這件事,對孩子來說也是非常排斥的。



解決問題的關鍵是成功的思考。要成功的思考依賴於四個因素: 

  1. 來自於環境的信息;
  2. 長期記憶的事實性知識;
  3. 長期記憶中的程序性知識;
  4. 工作記憶的空間容量。

任何一個因素不充分,思考就會失敗  ,所以,如果孩子不喜歡學習,不是因為他真的不喜歡,而有時更多的是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信心的問題。一開始就接觸了太難的難題,沒有能力思考,信心的喪失。

從這個這個認知原理,我們可以看出,要讓孩子重新對學習產生興趣,重拾信心很重要。

教育專家給老師的建議是,激勵學生學習的第一個是要確保提供給學生的問題是可以解決的。

 尊重孩子的認知侷限和個體間的認知差異,難易適中。太難的話,就是使學生困惑,好奇心因挫折而脆弱。



 1)知識先於技能 

事實性知識必須先於技能。批判性思考過程諸如推理、問題解決,和儲存於長期記憶的事實性知識密切相關。

什麼是事實性的知識,就是那些基本的理論,基礎知識和常識性的東西,得讓孩子掌握和記住,比如拿小學一年級來說,你最起碼讓孩子有基本的計算能力,有些東西是可以記住的,比如10以內的口算題有規律的,10➕幾等於十幾,十幾➖幾等於10,再比如要學好語文,是不是得掌握常用的一些詞彙等等。

這些老師平時在課上都會講解基本的知識概念,基礎必須掌握的知識得讓孩子學會記住,不會的,課後家長也要把它補起來,每天,孩子做作業的時候,多留意孩子掌握情況,多翻翻孩子的書本,看看都學了些什麼,從而更好地引導孩子。



可以說,沒有知識就沒有能力,首先得讓孩子腦子裡有東西。

  2)背景知識的積累很重要。 

認知原理告訴我們, 當我們遇到問題,求助記憶是第一個手段。事實上,人們藉助記憶來解決問題的頻率超過你的想象,沒有背景知識,批判性和邏輯性思考不可能發生。  理解需要背景知識,所以來自良好教育的家庭的孩子具有優勢。 

我們經常所說的“三年級效應”,孩子們學習差距加大,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家庭提供的背景知識環境差異,學習越深入,越需要更多的背景知識。  所以,家庭環境起到很大作用,平時孩子背景知識的積累是關鍵。

讓孩子記憶一些東西是必要的,但是人的大腦容量有限,不是什麼都要記,要記一些重點的內容。



比如一些重複出現的概念、每個學科的常識性知識。即使學習不是很深入,只是一些淺知識,也是好的,淺知識也比沒知識好,同樣適用於閱讀,如果孩子過去抵制閱讀,那麼應該歡迎孩子拿起任何一本書。

經常都在批判應試教育,其實,有些知識的記憶不是全無壞處的,只有一定的積累才會達到融會貫通。人遇到問題,首先調動的就是自己腦子已有的東西,當孩子腦子裡有東西,學習自然是一件順水成舟的事,每個人都喜歡去做一件自己把握,覺得自己能把它做好的事情,解決問題的過程能讓孩子更有信心和興趣。

以上回答希望能給你帶來啟發。

遇見問題,遇見成長!嗨!我是時光小兜,在職幼兒教師一枚,6年親身養娃實踐,歡迎關注噢❤️與問題共成長。

時光小兜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我是兩個孩子的寶媽。大寶12歲,三年級和五年級也出現厭學情況,經過溝通和了解情況,最後就很快把問題完美處理了。怎樣使厭學的孩子安靜下來學習?要從這幾個方面入手?

父母端正態度

大部分父母都很重視孩子的學習,看到孩子有厭學症狀,肯定會焦慮著急。會忍不住責罵,嘮叨和打孩子。這都是錯誤的態度。孩子討厭一樣東西,是不是我們給孩子的壓力太大了?還是孩子在學習上遇到什麼困難?孩子有問題,我們要端正自己的態度,認真和孩子溝通,引導孩子找到問題的根源,一起處理問題。而不是責罵嘮叨甚至打孩子。

和孩子一起找厭學的原因

認真放下父母的架子,和孩子溝通找厭學的原因。如果孩子願意說,你們就一起找根源,然後解決問題。父母也可以從學校、老師、同學、孩子好友等人,瞭解孩子厭學原因或者是孩子是學校遇到過什麼問題?然後和孩子分析問題,找到解決辦法。不管孩子做錯什麼事,孩子現在需要理解,包容和鼓勵。要和孩子身感同受,然後慢慢引導。

啟動孩子內在學習動力

每個孩子都有一個了不起的夢想。多和孩子談談他的夢想,或者帶他去多看看他偶像的成長故事和經歷。這樣就很容易激發孩子內心的動力。當孩子為了自己夢想努力時,他一定會靜下心來學習。一定會逆襲。

豐富孩子的生命空間。我家大寶12歲六年級,週一到週五都忙著學習寫作業,很少幫忙做家務。所以週六週日,我一定會安排帶他出去玩或者讓孩子自己去買菜做飯。我們做父母,不能讓學習填滿孩子的生命空間,要鼓勵孩子多做家務,多運動,發展興趣愛好,這樣孩子就有責任感,有行動力,有目標和方向。當孩子的生命空間豐富時,孩子就能靜下心來用心學習。

父母需要學習成長

孩子有問題,父母一定要學習成長。我大寶三年級有厭學苗頭。後來我認真和孩子溝通,原來是班上一個孩子經常欺負他,他和同學們相處也不愉快。所以孩子就有厭學苗頭。五年級時,我因為一些事經常和先生吵架,嚴重影響孩子,再加上學習壓力,孩子經常晚上看手機。因為我本身就在學習親子課,經常瞭解和溝通,孩子的問題很快就處理好。

孩子現在有問題,是我們和孩子學習成長的最好機會。我們做好榜樣,做好引導,孩子下次遇到同樣問題,就可以自己解決。孩子每天都在學習成長,父母也需要學習成長。建議父母多學習親子課或者育兒書,還有兒童心理學,很多平臺也有免費音頻課。父母多學習,育娃更輕鬆。

我是王書霞,陽光愛學習的全職寶媽,如有別字,請多多包容。因為每個孩子都不一樣,別人的經驗也只能供我們參考。 育兒是一項最了不起的工程,需要我們要不停的學習和成長。碼字不易,歡迎關注、點贊和轉發。 努力像陽光,溫暖每個人;傳遞正能量,關愛每個孩子。

書霞育兒說


靜不下心來學習有很多的原因,大致將其分為因為外界干擾和自己內心產生的焦慮。題主所述較為籠統,所以牛仔爸只能在這裡給出幾個建議:

1、分析孩子厭學的真正原因

看看孩子厭學的原因主要來自家庭、學校還是孩子自身。只有找對原因才能有合適的解決方法。同時,孩子在這種時候需要家長多關注他的內心,家長需要對其多做心理引導,這樣才能讓他靜下心來。

2、制定計劃

幫助孩子制定一個可操作的學習計劃。在制定這個學習任務時,就會讓孩子有一定的緊迫感,然後就可以幫助他排除一定的外界干擾靜下心去學習。

3、有獎有罰

讓孩子靜下心來學習,找對方法後其實並不是一件難事。在制定計劃的基礎上,如果孩子能夠按照計劃完成的話,可以適當獎勵給孩子買最愛吃的糖果或者準備一頓孩子愛吃的豐盛大餐,又或者是精神獎勵一朵小紅花。但是,如果沒有按時完成,那必須給孩子相應的懲罰,如:減少看動畫片的時間,減少外出遊玩的時間等。


愛講故事的牛仔爸


讓厭學的孩子靜下心學習?

這個很容易辦到!

利用孩子的從眾心理,一下子讓你孩子變學霸!

用手機註冊B站和TIMING,這兩個是什麼,在手機應用市場搜索:嗶哩嗶哩和TIMING

這兩個都是學霸努力,學渣逆襲的大神聚集地。

然後直接去B站直播打卡或者在TIMING打卡學習。

在嗶哩嗶哩、TIMING這類學習平臺上和志同道合的,全國各地的朋友同學一起學習。

這個就是從眾心理,您說不聽,就給他榜樣,一個人或者別人家的孩子沒有足夠影響力,就給全國的榜樣給孩子看。

不僅可以賺取流量,還有和孩子一樣同齡的小夥伴一起鼓勵激勵,孩子也能找到更優秀的榜樣,而且這些平臺有很多學習資料方法分享。

不經意間的改變是最有效的,馬上行動起來吧,我相信不到兩天,你會發現孩子已經就是一個妥妥的學霸了,

我女兒就是這樣做的,現在一看直播,那個專注那個興奮呀,倍兒爽😎


學語文教數學的梁粑比


孩子產生厭學的情緒,首先反思的父母。作為父母我們不能因為孩子的結果,就去帶著色彩去質問,去打罵,因為這樣的做法,不僅起不到解決問題的作用,反而會把孩子推的越來越遠。每個父母都不願看到自己的孩子厭學,那麼作為父母我們怎麼能幫到他們呢?

1.降低你的期望值

父母對孩子都是有期望的,尤其是在學習過程中,成績單的好壞成了父母關注的焦點,每每考試結束後,你就會問他考的怎麼樣?名次能拿班級第幾?這無形的壓力,都強加給孩子,不管他接受與否,在他的心裡,父母的期望,是不能辜負的,然而沒有永遠拿第一的學生,考試本來有好有壞,那麼考的不理想的結果,就會影響孩子的心態健康,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從而對學習產生了負面的情緒。

2.培養學習興趣

我們父母也是從學生時代過來的,都知道一個人如果對學習沒有興趣,他是不可能走得很遠的。因為做著自己沒有興趣的事,是最大的煎熬,在課堂上昏昏欲睡也是常有的事,可見興趣對於學習有著深遠的影響,要想孩子靜下心來學習,就要先培養他的學習興趣,針對弱科的輔導,還有解題的技巧和思路,重新認識。

3.客觀外在條件

孩子在學校發生的事情,作為父母,要抽出時間,也要好好了解的,因為有些時候,有的事情,是孩子解決不了的,比如說面對學校的欺凌事件,老師的不喜歡,這對他在學習方面也是有著不小的影響,因為一個人的學習,不單是個人努力就好了,情緒波動也是至關因素。

結束語:

對於孩子而言,不管他們做了什麼,即使全世界都放棄了他,然而只有父母在原地等他,那麼他就願意試著改變自己,努力讓你看到一個你期望的那個人。因此無條件的相信他,就是我們父母該做的,這與他的好與不好沒有關係,只因為我們是愛他的。


隨性淡然


厭學的常見原因:

1、父母或老師的高要求:這裡最主要指分數

2、嚴重的家庭問題

如父母經常吵架或冷戰了、要離婚啦....,孩子會心事重重,而無力顧及功課。

由於安全感喪失,家庭不斷地激烈爭吵和高度緊張氣氛,使焦慮的孩子無法再對學校發生興趣。

3、孩子的自身問題

孩子心理發育不成熟:兒童雖然智力水平屬於正常,但社會適應能力差,幼稚、缺乏積極的進取精神。

自信心缺乏:開始孩子對學習很感興趣,信心十足。

但孩子的創造力和與眾不同的行為往往被思想保守、生活刻板、只注意分數的父母所壓抑。

所以孩子不僅不能為自己的獨特性、創造性而驕傲,反而會感到自己無能,而自暴自棄。

4、孩子的社會能力:不能化解和周圍同學的矛盾 和嘲笑!


解決辦法:

1、教育的本質是“愛”、是“100接納”

上學前孩子的任何行為,你都接受並且有時會自豪!

怎麼一上學,一有分數對比,你就看孩子的任何行為都不好,都是分數的殺手

李玫瑾教授講過一句話很實在:分數是老師關心的事;作為家長,你該關心孩子的是,孩子的全面發展。

而老師會為了分數,有可能在微信群裡,點名批評做為家長的你。

而你不要轉過身來就批評孩子:“都是你不好好學,害得我被你們老師批評了”

你要做的是,不停給老師道歉。轉過身,找到孩子犯錯的原因,然後70%的誇獎,30%的指出問題。

2、當然是要父母恩愛,化解雙方矛盾,當然如果實在恩愛不了,請把孩子的傷害降到最小!

3、針對孩子的自信問題:讓他會一個周圍人都不會的技能,周圍都誇,你不用擔心,他會很自信的!

人遇到危險時,為了保護自己,會本能的逃避!

厭學就是孩子在逃避學業壓力的一種自我保護!

也許孩子就不喜歡一門課,但是你非要求他每門課都80分,而不是要求他語文100,數學60呢?

4、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指社交能力、處事能力、人際關係能力。

這裡主要說孩子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比方說孩子新買一個非常個性的橡皮,同桌覺得好玩,於是借去玩! 過一會,你孩子要,同桌不給。 於是搶、吵、打,最後老師叫家長! 結果這個月的全勤獎沒了!

孩子如果社會能力,這一普通的事情他自己就搞定了,就不會事件升級,要你去處理!

那怎麼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或者說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平時的生活對話中加入這些字詞,來培養孩子的思考解決問題!

在平時的生活中用以上字詞多提一些選擇性問句,或可以引發深度思考的問題!

讓孩子在回答的時候思考!選擇也是在思考!

例如:晚上是吃西紅柿炒雞蛋還是木耳炒雞蛋?

超市裡:是買爽歪歪還是養樂多呢?

這個問題除了辦法一,還有辦法二嗎?


《奇蹟男孩》中,主人公出生就面部畸形,在學校,他遭受到不少嘲笑.

最後還是靠自己和家人的愛走出嘲笑,並在畢業典禮上獲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