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4 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意义何在?斯大林为何同意铁木辛哥冒险?

1942年上旬,苏军发动了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这一次战役仅差一步达成目标,却在最后功亏一篑,损失惨重。通常的史料认为,在战役发起前,苏军统帅部对战役前景并不看好。而铁木辛哥元帅,设法说服了斯大林发动此次战役,因此铁木辛哥元帅对失败负有难辞其咎的责任。可是这次战役背后到底有着什么意义?它到底是斯大林发动的还是铁木辛哥元帅发动的呢?

一、1941年末乌克兰南部的局势


大家都知道,小胡子希特勒在1941年,发动了浩浩荡荡的巴巴罗萨行动。那些德国的坦克小子们和飞行小子们,在德军三元帅的带领下。汉斯们在41年6月22日的月光下,胖揍了苏联装甲兵大将巴甫洛夫,并一举击溃了苏联苦心经营的西部军区。

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意义何在?斯大林为何同意铁木辛哥冒险?

而在同年的7月到9月,德军对基辅发动了围攻,这座乌克兰西部的重要文化与工业中心,同时也是铁路和水路与航空交通命脉的城市。夺取了基辅,也就意味着德军控制了乌克兰半数的交通。对德军而言,通过基辅这座重要的交通枢纽,可以把物资和兵力源源不断的,向整个乌克兰的地区投送,从而大大降低后勤运输的压力。

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意义何在?斯大林为何同意铁木辛哥冒险?

而对苏军而言,死守基辅是有一定道理的。基辅如果失守,苏军不但要面临上述局面。而且苏军在乌克兰地区的军事平衡将会被彻底打破。本来在战争初期就已经遭到重创,并缺乏兵力的乌克兰苏军部队,在这一段时间里,一直在试图组织第聂伯河组织防御,只要在这里拖住德军,那么苏军就有能力重新组织部署,并巩固莫斯科方向的防御。

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意义何在?斯大林为何同意铁木辛哥冒险?

当然,基辅的结局大家也都知道,苏军沿着第聂伯河的防御被德军彻底的攻破。尼古拉耶夫,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扎波罗热,克勒曼楚,切尔尼戈夫,等等一系列沿第聂伯河的重要交通枢纽相继失守。由于苏军在这一系列的防御战中,被德军围歼了大量的有生力量,因此苏军在乌克兰的军事平衡彻底被打破。

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意义何在?斯大林为何同意铁木辛哥冒险?

同时,德军自9月起开始进攻克里米亚半岛,假如德军夺取了克里米亚半岛上的苏联红海军黑海舰队基地,塞瓦斯托波尔。那么德军的仆从,罗马尼亚也就可以通过水路,将战略物资运送到第聂伯河,再转铁路向乌克兰东部地区投送。

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意义何在?斯大林为何同意铁木辛哥冒险?

而苏军在乌克兰最后能够控制的区域,也就被压缩在了哈尔科夫和顿涅茨克,

假如说这里失守,那么德军南方集群就可以一路向东,杀进伏尔加河畔。同时高加索工业区的门户也会大开,如果德军冲进高加索,夺取了高加索的燃油基地,也就可以就地为德军的坦克获取燃料。

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意义何在?斯大林为何同意铁木辛哥冒险?

哈尔科夫是苏联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也是连接莫斯科以西地区的重要铁路枢纽。假如这里失守,德军就可以用这里的铁路,加强对莫斯科南部地区的攻势。

不过苏军此时并没有余力继续固守哈尔科夫,因此苏军统帅部此时的计划是,在哈尔科夫实施一次防御性的作战,争取将人口和工业设备转移到大后方,只有这样才能留存实力,继续抵抗德军的进攻。

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意义何在?斯大林为何同意铁木辛哥冒险?

受命领导哈尔科夫防御战的,是苏军头号光头猛将—铁木辛哥元帅。在这次防御战中,尽管苏军成功转移走了大部分的工业设备和人口,但是在哈尔科夫沦陷前,

这里的坦克工厂仍然有一些设备没有来得及转移和销毁,并且城市中尚有超过60万人滞留。

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意义何在?斯大林为何同意铁木辛哥冒险?

当然仅仅是这样尚且不足以让苏军,在1942年发动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而在1941年接近年末的时候,苏军在铁木辛哥元帅的带领下,成功的在罗斯托夫取得了卫国战争以来的第一次大捷,德军的克莱斯勒装甲集群遭到了重创,从而苏军暂时在亚述海沿岸地区建立起了一座支点。

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意义何在?斯大林为何同意铁木辛哥冒险?

另一方面,苏军在克里米亚半岛的塞瓦斯托波尔要塞,成功的顶住了德军的进攻。只要克里米亚不彻底失守,苏军黑海舰队就可以起到连接黑海与亚述海的作用,这样一来塞瓦斯托波尔和罗斯托夫,就能够威胁到德军南方军群的侧翼,从减缓德军向伏尔加河和高加索方向的进攻势头。


二、1942年初乌克兰南部的局势


由于苏军在41年11月到12月,成功的减缓了德军在乌克兰西南方向的攻势。同时处于乌克兰方向的战略需求,苏军必须加强克里米亚半岛的防御。假如克里米亚半岛沦陷,苏联红旗黑海舰队,在黑海的航行将会受到极大的阻碍。而德军也就通过刻赤海峡,对高加索地区发动进攻,罗斯托夫也会陷入团团重围。

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意义何在?斯大林为何同意铁木辛哥冒险?

在这一时期,尽管德军依然占有优势,但是苏联在整个战场的局势,正在逐渐的转入相对平稳的态势。在莫斯科方向,德军的进攻受阻。而列宁格勒方向,德军也没有达成夺取列宁格勒,占领苏联北部工业区和交通枢纽的目标。

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意义何在?斯大林为何同意铁木辛哥冒险?

基于趋势正在转入稳定,德军的攻势延缓,

因此朱可夫向斯大林提议发动全线反击,彻底解除德军的军事威胁。

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意义何在?斯大林为何同意铁木辛哥冒险?

很多人会认为,朱可夫的反击指的就是,那场并不算成功的莫斯科反击战。事实上,这一次反击的规模非常的大,从苏联的北部波罗的海方向,到乌克兰的黑海方向,苏军发动了一次全线大反击。

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意义何在?斯大林为何同意铁木辛哥冒险?

这些战役其中包括了苏联北部地区的霍尔姆反击战,沃尔霍夫反击战,德米扬斯克反击战,柳班反击战,季赫温反击战等……

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意义何在?斯大林为何同意铁木辛哥冒险?

中部地区的图拉反击战,加里宁反击战,科林斯科反击战,卡卢加反击战,沃洛科拉姆斯克反击战,科留科沃反击战,福明斯克反击战,布良斯克反击战等……

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意义何在?斯大林为何同意铁木辛哥冒险?

南部地区的奥博伊扬斯克反击战,别尔哥罗德反击战,普罗霍夫卡反击战,希奇洛夫斯基反击战,刻赤反击战等……

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意义何在?斯大林为何同意铁木辛哥冒险?

这些战役构成了一整条反击作战行动,苏军统帅部和反击战的提议人朱可夫,都寄希望于在德军疲惫之时,通过一次浩大的反击,将德军尽可能的推回到第聂伯河以西地区。

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意义何在?斯大林为何同意铁木辛哥冒险?

尽管这次反击战并不算很成功,苏军并没有达成迫使德军大幅度后退的目的。但是总体上来说,苏军还是取得了一些战果,他们重创了不少德军部队,不过总体战局并非对德军不利,实际上德军依然掌握着战争主动权。

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意义何在?斯大林为何同意铁木辛哥冒险?

而此时乌克兰战场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苏军在克里米亚依然控制着塞瓦斯托波尔,同时刻赤反击战也小有成效,德军在克里米亚的局势并不乐观。

而在乌克兰东部地区,苏军部队在此前的反击中,已经截断了哈尔科夫与北部的别尔哥罗德的铁路联系。而连同哈尔科夫南部铁路枢纽的洛佐瓦亚也被苏军截断,同时也威胁佩列谢皮诺铁路线。此时驻守在哈尔科夫的德军部队,主要后勤物资只能依靠波尔塔瓦铁路线来运输。


三、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究竟因何而起?


驻守哈尔科夫的德军部队,本身在哈尔科夫囤积的战略物资就不足以支撑长时间作战。同时由于后勤线遭到了严重削弱,只能疯狂的收刮城市里的物资,从而导致了哈尔科夫出现了大批居民饿死的情况。

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意义何在?斯大林为何同意铁木辛哥冒险?

苏军乌克兰方向的铁木辛哥元帅,敏锐的察觉到了哈尔科夫的情况。如果此时苏军继续在乌克兰方向发动一次反击,切断波尔塔瓦铁路线,那么就能吃下德军第六集团军。

如果吃下了德军的第六集团军,那么德军就必须进行后撤重整战线,同时从中央军群抽调部队来填补缺口。这样一来德军的军事态势就会被破坏,苏军将在乌克兰方向上获取战争主动权,同时大幅度降低莫斯科方向的压力。

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意义何在?斯大林为何同意铁木辛哥冒险?

即使苏军无法吃下第六集团军,在哈尔科夫发动进攻,也可以分散德军对高加索方向和克里米亚方向产生的军事压力。

因为此时的克里米亚已经摇摇欲坠了,由于刻赤方面军指挥官—科兹洛夫刻为人过于谨小慎微,导致苏军在赤反击战出现了一系列的错误,并失去了数次将德军赶出克里米亚的机会。

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意义何在?斯大林为何同意铁木辛哥冒险?

而此前的几次作战均表明,如果在苏军乌克兰方向给德军造成足够的军事压力,那么德军只能抽调正在克里米亚啃要塞的,第11集团军和罗马尼亚军的兵力去堵漏洞。因此在哈尔科夫方向发动攻击,可以说是一举三得。

只是唯一的最大问题是苏军自己,由于之前的大反击存在众多的失误,导致苏军此时也没比德军好到哪里去,很多部队已经疲惫不堪。而来自乌拉尔和哈萨克的后勤物资也相当遥远,即使是来自高加索方向的物资,也是要一路冒着遭到德军袭击的风险。

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意义何在?斯大林为何同意铁木辛哥冒险?

因此,此时苏军和德军在乌克兰的总体态势,更像是谁先坑不住,耗不下去,并不是十分的适合发动进攻。但是此时德军又有了一些新的动向,似乎小胡子希特勒并不满足,中央军群稳住战线的成果,德军南方军群在进行一些细节化的调动,他们似乎打算从南方军群抽调兵力,加强中央军群的战斗力,因此德军急于试图恢复连接哈尔科夫的交通线。

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意义何在?斯大林为何同意铁木辛哥冒险?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既然德军打算恢复交通线,并使用南方军群来加强中央军群的力量。那么苏军是同样抽调兵力,加强中央战场苏军的力量,还是阻止德军的计划呢?

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意义何在?斯大林为何同意铁木辛哥冒险?

答案显然是斯大林不能接受让德军加强中央集群的力量,而铁木辛哥元帅提出的在哈尔科夫方向,发动一次反击,吃下德军第六集团军,收复哈尔科夫,并且占据哈尔科夫的铁路和航空枢纽,就可以对德军北方军群的侧翼形成威胁。

这一切看起来都是可以操作的,如果运气好,不但可以解除克里米亚的威胁,还可以战线恢复到波尔塔瓦到扎波罗热一带。即使没有达成战略目标,通过残酷的消耗战,也可以阻断德军的意图,防止德军利用南方军群加强中央军群。

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意义何在?斯大林为何同意铁木辛哥冒险?

因此斯大林才会给予铁木辛哥元帅足够的支持,允许其发动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

这一次战役实际上仅仅差一步就达成了战略目标,然而苏军在闭合包围圈前,之前被苏军暴打的克莱斯勒和那个令人讨厌的霍特一起跳了出来,给了苏军当头一棒。使得苏军的包围圈无法形成,反而被德军分割围歼了大量兵力。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德军也无法利用南方军群加强北方军群了。但糟糕的是,由于克里米亚的失守,苏军已经失去了固守罗斯托夫的意义,因而无法对德军南方军群的侧翼形成牵制,导致高加索的门户大开。

结语


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是一次大胆的军事计划,它的战略目的是理想化的,但是在设计阶段,并没有考虑过苏军自身的实际情况。因此铁木辛哥元帅对战役的失败,负有难辞其咎的责任。但是朱可夫和斯大林,还有其他统帅部的高级将军们,同样应该承担部分责任。从冬季大反攻开始,苏军就一直在乐观而盲目的反击,而哈尔科夫战役恰恰是这些反击战的尾声。


参考文献:

《战斗中的哈尔科夫》

《燃烧的哈尔科夫》

《1941年哈尔科夫:雷雨的边缘》

《1940年苏联的南方铁路》

《德军占领时期的哈尔科夫》

《战争中的哈尔科夫》

《莫斯科战役》

《加里宁反击战》

《卡卢加反击战》

《科林斯科保卫战》

《奥博伊扬斯科反击战》

《季赫温反击战》

《罗斯托夫反击战》

《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

《图拉反击战》

《1942年:柳班反击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