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国内电影为什么一年出成百上千部,优质电影却寥寥无几?

铭记2020


国内优质电影凤毛麟角的状态,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曾几何时,我们的电影在世界舞台上也曾华丽绽放,数次获得国际重要电影节大奖,而如今却很难看到。尽管电影产量与日俱增,可是能称得上优质的确实寥寥无几。

国家电影局2019年12月31日晚发布数据,当年全国电影总票房642.66亿元,同比增长5.4%。全年共生产电影故事片850部,动画电影51部,科教电影74部,纪录电影47部,特种电影15部,总计1037部。全年票房前10名影片中,国产影片占8部。全年票房过亿元影片88部,其中国产电影47部。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到,去年的电影行业拿出了很好的成绩,只是其中能拿的出手的、具有情怀的国产电影,也就是《少年的你》、《流浪地球》、《我和我的祖国》、《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几部而已。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

1、资本缺乏艺术判断的水准,投资盲目

近些年,我们的电影市场虽然愈渐红火,可是跟美国、法国、日本、韩国等电影行业相对成熟的国家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尽管如此,电影制作这个看似光鲜的行业,还是吸引了大批的民间资本涌入,但这些资本的拥有者,并不是多年沉浸在电影行业中的人。

他们对这个行业的认识也相对肤浅,在选择剧本和筹拍的过程中,很多对电影本身并不重要的东西,成为了权衡的筹码,也就吸引了更多的资金。而这就造成了非常多的潜质剧本搁浅,甚至永无出头之日。

拿不到投资,得不到宣传支持,创作人的积极性被大大打击,由此造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2、电影明星太少

是的,没有看错,现在我们的电影明星实在太少,能够称得上具有号召力的屈指可数,而偶像明星和流量明星却层出不穷。

我们常常把偶像明星和电影明星搞混,偶像明星当然也可以演电影,不过真正的专业演员需要更多的曝光和空间。

拿好莱坞来说,虽然频频冒出明星大腕,但是这些大腕最开始都是从小角色一点一滴做起来的。也很少看到他们会花时间去跨界,他们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电影表演上。

比如日本偶像“大神”木村拓哉,出道于偶像组合,走红于电视剧集,也拍过很多部电影,可是木村至今依然称自己是电影届的新人。

反观我们的偶像鲜肉们,攒足了流量就开始主演电影,结果是占据了资源却没能够拿的出像样的作品。

3、缺乏匠人精神,业内人才供应不足,行业不规范

吴京在一次采访中,讲到了他参观曾创造《魔兽》、《阿凡达》等大片视觉特效的新西兰维塔工作室的经历,那里的工作人员,就是出于喜爱特技人偶,才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上面,从一而终,越做越好。

他被那些专注于做一件事情的电影人深深感动,认为国内电影从业人员的匠人精神很是匮乏。

浮躁的行业现状和让人艳羡的成功例子,总是让人迷失而选择新的工作种类。

这也造成了幕后专业人员的严重流失,专业人员的数量跟不上产能,比如本来年产500部电影,我们有500个美术执导,而突然间产量达到了1000部,只好临时用非专业人员来充当,影片质量自然不会得到保证。

电影行业要走的还有很长,现在远不是成熟的时候,作为观众来说,培养良好的观影习惯也会间接的帮助从业者提高作品质量,同时监管机构也应该进行主动的、有效的运转,而能总是等到出现了问题才出面解决,整个行业才会向着良性的方向继续发展。


印记电影


国内电影为什么一年出成百上千部,优质电影却寥寥无几?

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没有用心去做

除去那些大IP制作,投入了大量的成本。还有很多小资电影,不说他是滥竽充数,但很多也抱着赌博的心态,万一播出火了呢。成功的也有,不成功的却是占大多数。

比如《哪吒之魔童降世》,成本7000万左右,对于大IP制作不算花费多的,但是一经播出,迅速火遍全国。看过的都说好,却是做得非常好。《哪吒》的制作周期将近3年,有1400多个特效镜头,超过一百家公司和1600人参与了项目的制作。肯定是用心了的。


在对比《云南虫谷》,宣传说钱用来做特效,不请大牌明星,就要用新人。结果大家也看到了,也就是个一般般的网剧。特效咋样我也不多说,剧情也不咋的,我觉得毁我原著。

就和《寻龙诀》一比,高下立见吧!

二、商业化太严重

大制作还是太少,最求快速低成本太多。为了票房,导演就要把本来非常优秀的作品改来改去,想用奇特的怪异的惊悚的画面吸引观众,这样就把很好的剧本改成一个四不像。再有就是主要演员的高片酬。钱都给了这些演员了,那技术制作背景道具等等就必须偷工减料,结果就是影片粗制滥造漏洞百出。还有就是投资者的任性,想让谁当女一或者男一,不管会不会演,导演硬着头皮也要让这些后门演员上,这也是现在电影市场不景气的原因之一。中国电影的钱太好赚了。好赚到随便拍个垃圾电影,亏本的可能性都不大,赚多赚少的事,只要有流量明星撑着,别管演技怎么样,总不会亏钱。这种情况,与中国电影刚起步的时候大相径庭,所以,电影的质量显得越来越低。王晶导演说过,他一年最多拍25部电影,你想想一部电影才花多少时间。

三、演艺圈的浮躁,缺少沉淀

以前科班出来的导演,慢慢的是演得好也可以做导演,现在是演的好不好有钱也能做导演。导演们急功近利,靠流量明星撑撑场面,别管电影好不好,先混出个名头,这是普遍导演和演员的情况。


小耗子爱电影


谢谢,我说几点愚见:

拍不出“好片”不是商业电影或者资本的错,而是资本足够了解市场。看“好电影”的人是少数。商业电影满足的对象是大多数。所以,不要痛惜了,人家不是给你拍的。人家是做生意,挣钱来的。满足绝大多数人的需求才能挣钱。另一方面,我们的商业电影确实也不够好,国内电影技术进步好比洋务运动,只学了技术。后边还有很多要学习的。拍得“烂片”,大多数也不喜欢看 这个就是专业的人走眼了,活该赔钱。

关于“好片”,所谓五六代导演早年能拍好片儿是因为,他们拍的不是商业电影,完全是哪些电影人自己专业,当然也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系(改革开放,文学繁荣等等),当时买票看电影的怎么也得是认字的吧。所以相对来说观影群体质量可能也高一些。我们自身也有很多需要挖掘的地方。日本电影,欧洲电影,可能没有像好莱坞那样繁荣,但是都是有自己喜欢的特点,甚至像日本电影自成一家,影响世界。中国电影可能也能这样,只要爱看好电影的人足够多。市场决定资本,资本决定商业电影。就这么简单。

近几年不仅国内电影缺乏经典,好莱坞与戛纳也没有出过什么让迷影人们顶礼的佳作。我觉得这也符合艺术(电影)发展的历史波形,现在全世界艺术创作都进入了一个低迷期,中国自然不能独秀。

所谓的“经典”,往往不是当期的爆款作品,一些在世界影史上有一席之地的佳作是随着时间推移慢慢被迷影人发掘出来的,难说过些年某部如今寥无人知的电影就成了“经典”


苗苗小李


当今的影视圈都是什么红去做什么,根本没有好的编剧和好的作品,一窝蜂的穿越了,翻拍了的跟风,现在的请的演员很多根本不是科班出身,比如模特了,网红了,只要热度高,不管正面负面的,都可以当演员。拍出的电影肯定质量也好不到哪去,其实中国以前的电影各个都是经典《瞧这一家子》,《闪闪的红星》,《苗苗》等,之所以再拍不出优质的电影原因有几点:

1.现在的作家寥寥无几,更没有想鲁迅,矛盾,老舍那样的大文豪,在当今拜金的年代,写作根本不挣钱,废了半年时间写出的一篇文章,都不如一个吃播一天的收入。

2.当年社会压力比较大,房贷,车贷,父母子女等因素让人喘不过来气,根本没有时间去读书,写作的时间更是寥寥无几,大多时间都是刷抖音了,快手了之类的消磨时间,愉快的度过了,不想在费脑。

3.现在的人处于一个和平年代,不像老一辈的人经历过战争,动荡,变革,见到了国家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比如那个年代的人比较有思想,比较纯粹,他们在经历了风风雨雨后,在新中国中想为国家做一些贡献,所以无论是编导,还是演技,都是经过了千锤百炼的,现在的演员,演技不咋样,耍大牌到是很厉害,这样的态度能拍出好的作品才怪。

最后我想说的是,希望国家能重视影视这一块,严格要求演员的素质,艺术是为人民服务的,不能高于人民。严格要求中,才能出现优质受欢迎的电影。


小凡盘电影


好的电影需要细心打磨,可是现在的影视圈节奏,很难有成熟的体系支撑导演去打磨了,这个问题已经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了,在阿桐看来,主要有几点


1.依赖明星效应,快速圈钱

关于这点,典型的案例就是上海某垒了,导演一心只想着小鲜肉的社交平台有多少粉丝,而对剧情和演技上并不在意,最终只不过留下骂名而已。


2.老导演怕骂,新导演不敢拍

关于这点,更多的是以张冯为导向了,选片中规中矩,不太敢拍了,也和国家政策有关,而新的导演没有资料,也没钱,也没有机会, 当然给了机会没准自己毁了


3.以圈钱为导向

虽说国内的电影一年出成百上千,那又如何?还不是为了圈钱,当然,赚钱没关系,拍的好有的赚,但是拍烂片拿投资人的钱,这就有点不厚道了,很多观众以为这种电影不赚钱,实际上人家拍出来就已经赚了投资人的钱了,至于有没有票房,那是投资人该关心的事儿了。


4.投资人害怕

投资人有心想投电影,可是你这电影,没有几个小鲜肉,没有几个花瓶,票房不敢保证,投资人也不敢投呀。


天道有轮回,苍天饶过谁?



阿桐电影


国产优质电影“寥寥无几”的时代越来越远了。

但是这个问题还是非常直白的,比如去年大科幻《上海堡垒》,动作穿越剧《冰封侠》,这两部剧可以说有投入,也有优秀的演员,天时地利人和却没打出个漂亮仗,为啥?

看过的朋友可能有体会,剧情不紧凑,说白了没有让人紧张刺激的点,更谈不上心灵的共鸣,只有个别片段博人眼球。影片不具备实质性内涵,大众看的不舒服,所以评分就低了。

然而,为什么说寥寥无几的时代越来越远了,因为看完让人拍手叫好意犹未尽的电影变多了,举个例子《无名之辈》这部又笑又爱又难过的电影,深得不少人的喜爱;《我不是药神》真是题材下的创作,社会隐喻性让很多人感动流泪;《唐人街探案》系列,直到第三部,期待热度有增无减。还有像动漫《白蛇》、《哪吒》以及近期的《姜子牙》等等,由于篇幅限制就不写太多了。

影视圈正在变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对于那些商业价值高于一切,片酬问题等等,已经在改变了,就像《流浪地球》、《战狼》系列,用行动证明了自己。

最后,未来的变化是明朗的,优秀的导演及演员能够纠正方向,产出更多好片,对于荧幕前的我们是幸福的,也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六弄电影


优质电影却寥寥无几?

这个"优质电影" 要看你怎么定义了,你没有发现电影大国美国一年也出很多电影,但“烂片”一样很多。

可能国内造成"优质电影"寥寥无几的原因有这些吧

国内电影题材太缺乏,而且还要过广电那一关。

演员,现在的演员有几个真正演员出身的,会唱个歌直接去演电影,那演技可想而知。试问这些演员,你们知道星爷华仔跑过多少龙套吗?

宣传,一部电影还没上演已经能吹上天,各种高分评价满天飞,这些评价有多少自己真实的感想,有多少是枪手写出来的。

圈钱,看看冰冰的事件,就知道了电影背后有着多少,老百姓根本不知道的内幕。


潜龙视角


当今的影视圈都是什么红去做什么,根本没有好的编剧和好的作品,一窝蜂的穿越了,翻拍了的跟风,现在的请的演员很多根本不是科班出身,比如模特了,网红了,只要热度高,不管正面负面的,都可以当演员。拍出的电影肯定质量也好不到哪去,其实中国以前的电影各个都是经典《瞧这一家子》,《闪闪的红星》,《苗苗》等,之所以再拍不出优质的电影原因有几点:

1.现在的作家寥寥无几,更没有想鲁迅,矛盾,老舍那样的大文豪,在当今拜金的年代,写作根本不挣钱,废了半年时间写出的一篇文章,都不如一个吃播一天的收入。

2.当年社会压力比较大,房贷,车贷,父母子女等因素让人喘不过来气,根本没有时间去读书,写作的时间更是寥寥无几,大多时间都是刷抖音了,快手了之类的消磨时间,愉快的度过了,不想在费脑。

3.现在的人处于一个和平年代,不像老一辈的人经历过战争,动荡,变革,见到了国家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比如那个年代的人比较有思想,比较纯粹,他们在经历了风风雨雨后,在新中国中想为国家做一些贡献,所以无论是编导,还是演技,都是经过了千锤百炼的,现在的演员,演技不咋样,耍大牌到是很厉害,这样的态度能拍出好的作品才怪。

最后我想说的是,希望国家能重视影视这一块,严格要求演员的素质,艺术是为人民服务的,不能高于人民。严格要求中,才能出现优质受欢迎的电影。


飞说电影


为何中国电影一年制作上线成百上千部,但被称优质电影的却很少?

现在的社会可以说什么最赚钱,人们就一窝蜂的上,其实以前的中国拍摄的影视虽然少,但是都很经典,很健康,演员们虽然只是拿工资,但是很敬业,和人民群众的距离很亲密,作品都很优秀,确实是为社会做贡献。她们是社会主义大家庭里面的一员。

现在呢?明星一个比一个有钱,道德一个比一个沦丧,只要有点小名气,不得了,出门带一群保镖,盛气凌人,目空一切,把人民群众看得一文不值。演技是一个比一个差劲,出场费一个比一个高。

电影制作需要资金,所以制作一部电影,首先需要有人投资。投资者的最终目的就是能赚钱,而导演为了电影能够出产,必须迎合投资者的种种意愿,要票房!为了票房,导演就要把本来非常优秀的作品改来改去,想用奇特的怪异的惊悚的画面吸引观众,这样就把很好的剧本改成一个四不像。再有就是主要演员的高片酬。钱都给了这些演员了,那技术制作背景道具等等就必须偷工减料,结果就是影片粗制滥造漏洞百出。所以咱们的电影走不出国门。还有就是投资者的任性,想让谁当女一或者男一,不管他(她)会不会演,导演硬着头皮也要让这些后门演员上,这也是现在电影市场不景气的原因之一。

其实这种现象不止中国啊,外国也一样的其实,欧美就没烂片了?也有大批的。这是市场造就的,拍电影赚钱啊,这玩意来钱多快,中国尤其是个大市场,十几亿人呢,要求不用太高,有百分之一的人掏钱看电影,就能赚不少了。尤其投资方更是希望赚快钱,要是一个电影拍个一年半载的那肯定不行,最多几个月,拿出去一上映,资金就收回了,还能赚不少,这比股票风险小。在这种情况下,导演和演员不用管质量,一定要把数量搞上去,拍一部赚一部,拍少了赚的少。想当年,国内电影事业刚兴起时,也成就了不少大导演,拍过一些质量很高的电影,那时候搞电影的把这行业当艺术,现在谁还把电影当艺术啊,这是商品

演艺圈的浮躁,和演员的浮躁是一方面。导演们急功近利,靠流量明星撑撑场面,别管电影好不好,先混出个名头,这是普遍导演和演员的情况。再然后,便是中国电影的钱太好赚了。好赚到随便拍个垃圾电影,亏本的可能性都不大,赚多赚少的事,只要有流量明星撑着,别管演技怎么样,总不会亏钱。这种情况,与中国电影刚起步的时候大相径庭,所以,电影的质量显得越来越低。


悟空的二舅


其实优质的电影很多,只是很多并没有被现在的年轻人记得,今天我来讲一部最经典的电影:《霸王别姬》。

如果,有人要写中国电影史,那无论如何也绕不开这部电影,也绕不开陈凯歌、张国荣、张丰毅、巩俐、葛优、李碧华等。

也可以这么说:是这部伟大电影,把这些人强行留在了电影史中。

无论岁月怎么更迭,时代怎么变幻,意识形态怎么变迁,都无法改变这部电影的经典,它就是:霸王别姬

民国十三年,冬,北平。郊区的一个戏班里,孩子们正在练功。

师父说了:是人,就得听戏,不听戏,他就不是人。什么猪啊,狗啊,它就不听戏。有戏,就有咱们梨园行,自打有唱戏的行当起,哪朝哪代,也没有咱们京戏这么红过,你们算是赶上了!

程蝶衣和段小楼是一起长大的师兄弟,一个饰旦角,一个演生角。尤其一出《霸王别姬》,程蝶衣演虞姬,段小楼演霸王,天衣无缝,红遍京城。两人约定,要演上一辈子《霸王别姬》。

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他们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都依然演绎着《霸王别姬》。 他们生命的归宿,最终与《霸王别姬》的故事殊途同归。

这部《霸王别姬》于1993年1月1日在香港上映,毋庸置疑,《霸王别姬》是中国电影的高峰,豆瓣9.5分,排在豆瓣top250的第二位,仅次于《肖申克的救赎》,堪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有网友评论道:我料想过它好,可没想过居然这么好。关于《霸王别姬》,有很多角度的解读,但我更愿意把它看成:一个理想主义者,被残酷现实摧毁的故事。

由张国荣饰演的程蝶衣,是一位纯粹的理想主义者。有多纯粹呢?他这一生,只有一个愿望:演戏。他对段小楼说:师哥,我们好好唱一辈子戏,不行吗?

小楼说:这不…小半辈子都唱过来了吗?

蝶衣说:说的是一辈子,差一年,一个月,一天,一个时辰,都不算一辈子。

小楼长叹一声:你可真是不疯魔,不成活呀!唱戏得疯魔,不假。可要是活着也疯魔,在这人世上,在这凡人堆里,可怎么活?

段小楼的这句“在这人世上,在这凡人堆里,可怎么活哟?”如同魔咒一般,点出了程蝶衣一生悲惨命运的根源。

在这个庸俗的世界上,纯粹的理想主义者,注定无法被大多数人理解。

为了“好好唱一辈子戏”,程蝶衣这辈子,他为前清太监唱戏,为曾经的侵略者唱戏,为国民党唱戏,为军人唱戏,为劳动人民唱戏。

时光荏苒,江山易主,城头变幻大王旗,但对于程蝶衣来说,这些事情都不重要,他不在乎台下坐着的是谁,也不在乎这天下是谁的,他只记得师父说的:只要是人,他就得听戏。

所以,程蝶衣只在乎自己脚下的舞台,只在乎虞姬和霸王,只顾着一遍遍演绎着,这千百年来的合了又分,分了又合。

直到有一天,他发现:这世界真的变了。师哥出卖师弟,到最后,霸王出卖了虞姬。

为了唱戏,程蝶衣这辈子,模糊了自己,受尽了污辱,他是戏子,被人冠上很多不好的头衔。段小楼对他说:蝶衣,你也不出来看看,这世道唱到哪一出了!你就听师哥一句,服个软,行吗?

影片最后,师兄弟二人在分离了22年的舞台上,再次合演《霸王别姬》,唱罢最后一句,虞姬用霸王的宝剑自刎。

程蝶衣与虞姬合二为一,人生如戏,戏也如人生。一个理想主义者,最后用粉身碎骨的方式,与庸常世界决裂,他终于自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