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有些教授们都愿意搞科研,而拿不到项目的老师却安排上很多的课,你觉得科研和教学谁重要?

踏雪赏梅


高校本是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教书育人、传道授业解惑才是高校、教师的主业。相反,科研却本应是高校的副业,是高校、教师在教学工作之余根据自己的专长搞的。

可是在诸多的考核评价、职称评审机制的指挥棒下,教学和科研的地位完全颠倒。一方面高校要争取好名次,需要申请高水平的项目,发表高层次的论文专利;另一方面,高校教师需要评职称,就必须把精力和注意力都放到出成绩和成果的科研领域,根本无暇顾及教学这个主页。

近年来饱受诟的高校大学生培养质量,无不是这种恶果所致。

这似乎成了一个死结,就像高考一样,找不到比它更公平的替代办法,高校也只能继续争成果、要排名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而高校教师如果拿不出像样的成果,似乎饭碗可能都难保,只能去上课了。


潘潘51600001


在大学里,要永远切记,科研是第一。科研第一,科研第一,科研第一。重要的话说三遍。


为啥要说三遍?因为社会啦,学校啦,会说大学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教学比科研更重要,对教学要进行考核,而且学校对教学非常重视,有各种奖励。如果你听到这话,按照这话来做,那几年之后,你就后悔了。


我就想起,有一阵我想尝试下股票,遇到股灾。我是一个新手,遇到股灾,本能地我要撤,但那时不懂,媒体上说,国家要救市了。于是,我天真地就在里面等着,结果是越套越深,最终我彻底远离股市,因为搞不懂各种声音的意图,好多还是官方的声音。


关于教学和科研也是。一方面说重视教学,一方面对科研不好的,教学极好的人毫不留情。前几年,清华有个新闻,挺轰动的。清华人事改革,一大堆的政策,但被清华老师总结为

非升即走,就是讲师、副教授在规定年限里没有评上副教授、教授,那么,对不起,请你离开清华吧。评教授、副教授靠的可是论文、科研成果,可不是教学成果。


清华一个挺轰动的新闻是:2014年,外文系一位讲师,9年满了,没有评上副教授,要转岗职员。学生发起了请愿,认为她是外文系最负责任的老师,但这个并没有打动校方。除了这位老师,还有一位数学老师,在清华更为出名,称为“大清第一助教”,讲线性代数的,广受学生喜爱。照样为了这个原因离开了清华。


清华不会对教学好,科研不好的老师网开一面,但有可能对科研好,教学不好的老师网开一面。学校每年会对工作量进行考核,教学和科研,很多科研大牛的教学很马马虎虎,教学学时不够。怎么办?花钱买,一学时多少钱。对于每年研究经费千万元的大牛来说,真的是很少的钱。


现在反过来看看,据新闻报道,在2017年,清华举行首次长聘教授聘任仪式。

校长在会上说:

“世间上百年名校无非育人,天下第一等职业还是教书。”类似的话,全国的校长们讲过不少,跟真正的行为相比,是不是很可笑?如果有些青椒听了这话跟着做,是不是很傻?

当然,功成名就之后就可以来教学生了。教学生其实另有一种乐趣,据我所知,很多教授也挺喜欢的,但只能当上教授之后再干。现在很火的姚期智院士,他在清华亲自上课,爱跟学生交流,当然,这样的科学家需要大加宣扬。只是要注意,他已经获过图灵奖了,获过图灵奖再做教学,那是大大的加分项。

上个月中旬,姚期智获得了首届教学大师奖,从这个奖金额度来看,将是中国老师教学方面的最高奖了。其他还有5位老师是杰出教学奖。说句实话,姚期智在教学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应该是不如其他5位老师的,他得教学大师奖,跟他是图灵奖得主是有一定关系的。

一位普通教授,穷其一生扑在教学上,也没人看你一眼。


我有一位同学,他妈妈是一位院士。他介绍他妈妈对他如何关心,就是在工作空闲的时候,能陪他打羽毛球,让他很感动。我们说,像我们这种普通妈妈,一天24小时操心、操劳小孩的事情,也不会让小孩感动的。


所以啊,在高校的老师们,千万不要以教学为重,虽然学生喜欢这样的老师,但学校不喜欢。


五道口的颜学姐


这种现象主要与考核办法有关系。绩效考核已在学校全面推行,收入与绩效考核得分相关。一个教授,副教授如果带10几个研究生,一年的基础工作量就基本够了,研究生要干活,所谓研究成果主要就是该领域的论文,一篇一区的文章有几百分,SCI也是一两百分,再报几个发明专利,一个一百多分,自己再搞个纵向课题,又是分。工作量远超了。这种情况下,本科生的毕业设计都没兴趣带,更别说本科的一线教学了。但是不是人人都能带研究生,所以高校也有力气活。


西天堂


领导总是和你说,教学是生命,是底线,是良心。然而评职称拿课题的时候,命不要了,底线没了,良心几毛钱一斤了。其实他们自己心里都知道是怎么回事。

严肃忠告青年教师,进了高校,啥都别管,就往死里干SCI,质量不好就靠数量来凑,拿SCI堆出个国基,评上副教授,再照死里重复来一遍,评上正教授。那时你再回头看,认认真真搞教学的,还是讲师嘞。


好好说话嘿


某电子类双高高职,教师周课时平均24以上,小班授课,师生比1:100,哪有精力搞科研。


阿里巴巴和你们


有温度有灵感的高校人才真经为你解答。

关于大学里教学和科研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争论的焦点。两者都是大学的基本职能,缺一不可,但谁更重要呢?我先给大家讲一个例子。

真经有一个朋友,在我们学校一个“双一流”学科当老师。能评上“双一流”学科,足以说明这个学科的实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个学科应该是国内该领域内科研做得最好的。确实,他们几乎每个老师都拿项目拿到手软,一些大牛,一年科研经费超过千万。即便是年轻人,一年拿百十万的项目也很轻松。此外,这个学科的实验室条件也是国内最好的,很多老师都有国内独一无二的实验室,出科研成果也更加容易。

我的这个朋友,和其他大多数老师一样,从留校起,就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科研上,教学就马马虎虎过去。然后一路评职称,最后在不到40岁的年龄,评上了教授。应该说,功成名就了。这个时候他如果花时间做一些企业横向项目,很容易年入百万。但当他开始招收硕士的时候就发现,尽管是双一流学科,培养的本科生水平也不怎么样,专业基础不扎实,进实验室之后,还需要大量补课。所以,他晋升教授后,非但没有花更多的时间做科研,反而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工作中,目标是打造一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另一方面,他也开始从大二学生中遴选部分优秀的学生进实验室,开展研究性教学。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经常交流。对于教学和科研的关系,他有这样的体会:

第一,教学更重要,但是大多数年轻教师无法体会教学的重要性。虽然在学院的安排下,不得不去做教学工作,总感觉心有余而力不及,一方面因为科研压力很大,很难沉下心来去思考教学的事,更多的时候是照本宣科,另一方面是教学经验匮乏,体会不到学生们究竟需要什么。

第二,如果没有科研,教学就只是一个熟练工种。随着教学经验慢慢丰富,甚至可以做到不备课就讲课。在做科研的时候,就会发现很多很多书本里没有的内容,就会下意识地把这些内容记下来,然后作为教学内容讲给学生。这些知识,也会形成与课本上不一样的体系和逻辑关系。这就是科研反哺教学。如果没有科研,这些新东西不可能出现在课堂上。

第三,讲得好不如学得好,听不如做。老师讲得再好,知识再丰富,学生不听或者接受不了,都没有用。而要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只有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动手。所以,有条件一定要让学生(本科生)自己动手做科研,做一次,比上几节课更管用。

第四,在科研和教学两者间选择,考验的是教师良知。教学的重要性其实大家都知道,从来不会有哪个老师认为,教学就是随便教教就可以了。但是,面对科研工作产生的巨大效应,很少有人能够抗拒,特别是对一些来说,科研甚至意味着生存。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有丰富科研经验且没有职称压力的教授、副教授们是最应该去做教学的人。而年轻人,应该更多地做科研,待科研有所成之后再来从事教学。

只可惜,现在国内大多数大学的情况是相反的。也许,我们要讨论的,不是教学科研谁轻谁重的问题,而是如何平衡两者的关系。


高校人才真经


在当下的高等教育实践中,高校教师们面临的最大任务是教学和科研,这两项任务是目前大学教师乃至教授们最为关注与关心的重要任务。多数情况下,高校教师们都会在这两项任务之间奔波。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往往学校水平越高、高校教师职称等越高的,他们就会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科研任务,当前高校教师会如此受热捧,科研任务绝对是最大吸引力。要知道,普通本科院校的教授们每年能获得的科研经费都能达到数百万,何况985、211工程大学名气更好的教授们呢?他们所能获取的科研经费必定会更多,在以上这类学校中,科研经费能达到数千万的大有人在。

虽然科研经费是专项款,但是这部分费用怎么花费,具体如何安排,不都是教授们自己谋划吗?而且他们的科研项目很多都会引入其带领的硕士、博士生帮忙,在国内博士、硕士参与导师科研项目已然成普遍现象。

说实话,并不是所有教授们都希望搞科研项目,虽然科研项目经费比较多,但是要完成的科研任务并不低,往往科研项目经费越高,项目完成的难度就会越高。很多教授们宁愿选择站在讲台上讲课,也不愿继续从事科研工作,但是学校内对于教授们的科研项目还有纳入考核,如果不从事科研项目,可能不会被允许,这也就使得不少教授们不得已选择继续从事科研项目。

对于大学教师上课的问题,可能在部分高校确实存在科研项目多的教授们上课的任务减少,由科研项目少的年轻教师代为上课,但这种情况并不普遍,多数情况下还是由教授们自己去上课,虽然科研任务比较重,但这并不代表着教授们连上课的时间都没有。

而且拿不到项目的教师们并不会被刻意安排承担主要的上课教学任务,为学生上课是教师们的主要任务,他们承担的课程任务往往与自己所承担的科目、学院的师资配备情况等有关,并非有项目的教师就受优待,没项目的教师就应该就多上课的这种说法。同时,没有获得项目的教师们大多也会努力为自己争取科研项目,比如:发表论文、理论研究等纵向与横向科研项目齐头并进。


东爱雨小公


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和科研,两者都很重要。

高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教学应该放在首位,但现实中却的的确确把科研放在首位。无论是招聘也好还是评职称也好,大家首先要比的就是你发了几篇SCI?几区的?申请了几个课题?省级的还是国家级的?

从高校招聘说起

高校招聘教师的时候,最看重的两点是:毕业院校和科研水平。毕业院校水平代表你所接受教育的水平,几乎所有的人都有名校情结,对名校的学生情有独钟。另一个条件就是科研情况,发表论文的数量和档次都很重要。并且引进的待遇也不一样,待遇就是按科研水平划分的,不同的水平待遇差别很多,有的能差出几十万甚至上百万。

当然招聘的时候很多都是应届毕业研究生,大都没有教育经验,一次试讲无法对教学水平进行合理的评价,并且教学水平通过实时间是可以锻炼出来的,因此科研就成了最最主要的评价指标。

教师职称评聘

高校评职称最看重的还是科研情况,包括课题和论文两方面,对质量和数量都有具体要求。目前职称评审一直都在改革,不再唯论文、唯课题,并逐渐加大教学所占的比重,包括教学的数量和质量考核。但职称评审过程中会发现,参评人员在教学方面差别不大,大家代课数量相近,教学水平虽有差异,但差距并不大,真正拉大差距还是科研方面。

为什么高校更看重科研?

如果把教学水平比作软实力的话,那么科研水平可以称之为硬实力。高校在接受省里或者教育部的评估和考核时,最重要的就是教师的学历、职称、科研水平等指标,这些指标很容易进行量化比较,而对于教学水平没有统一的量化标准,不好进行比较。而且不同院校进行比较或者排名时,则更注重教师的学历、职称和科研水平等指标。

下图是软科排名指标体系,包括:高端人才、科研项目、成果获奖、获奖论文和人才培养。从各指标的分值不难看出,科研项目、成果、论文的分值远远大于人才培养。

大学评估指标就是学校建设的指挥棒。

因此,高校里凡是有科研能力的人都愿意搞科研,一方面能拿到资金支持,另一方面评优、评先、评职称方面,科研都是最重要的指标(没有之一),很多荣誉称号也都是重点考核科研水平。

而有些教师科研能力较差,或者有些年龄较大老师,本身学历偏低,再加上长期几乎不从事科研方面的工作,自然写不出高水平的论文,当然也就拿不到项目。拿不到项目的老师也只能承担较多的教学任务。

总结

教学和科研是高校的两大任务,本应把教学放在首位,但事实上却是科研第一。科研→项目→职称→荣誉之间密切相关,可以良性互动,也可能恶性循环。科研能力强的教授自然是良性循环,而科研能力差的老师也自然会恶性循环,也只能多承担教学任务。

我是@数学漫谈——专注数学教育,传播数学文化,欢迎关注、点赞、评论!

数学漫谈


我不知道提问者哪来的这么奇怪的问题。问这个问题本身就具有严重的以偏概全。

以我母校为例,所有二级教授及以下职称教授都必须给本科生带课,强势学科因为教师数量比较多,所以一年带课,一年不带。弱势学科年年带,毕竟人手不足,必须先完成教学任务。 一级教授(也就是院士)必须带研究生。所有的研究员必须带研究生。

所以我不知道作者怎么来的这样的结论。是把研究员当做教授看待了?还是用一些个别院校以点带面了?但是我想说,教学任务其实和科研并不冲突,大学教学除了一些基本学科功底知识以外,更多教授嗯的未来科学发展的前瞻和应用。不是纯粹的照本宣科,教学对于学生和教师来说有时是双赢的。


流苏37601931


都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