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8 這個紅軍根據地知名度很低,但在當時,卻讓毛主席自愧不如

眾所周知,土地革命時期,毛主席一手創立了井岡山和中央根據地,可謂功勳卓著。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人也在其他地區開展了創建革命根據地的嘗試。由於各地情況不同,因此各地大小根據地都各具特色。1929年,毛主席在寫給林彪的信中,將各地根據式總結為“朱毛式”、“賀龍式”、“方誌敏式”和“李林文式”這四種類型。

這四種類型的革命根據地,真正讓毛主席讚賞有加、自嘆不如的,卻是如今知名度已相當低的“李林文式”根據地,即後來併入中央蘇區的東固革命根據地。

歷史上全盛時期的東固革命根據地,東起永豐縣沙溪鎮,西到吉安縣陂下村,南到興國縣崇賢鎮、北至吉水縣白水村。這個區域周邊則是一大片游擊區。東固革命根據地與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幾乎同時創建,主要領導人有李文林、曾山、賴經邦、高克念、曾炳春、段起鳳、段月泉等。

這個紅軍根據地知名度很低,但在當時,卻讓毛主席自愧不如

毛主席轉戰井岡山時,由於通訊閉塞,對東固根據地只有耳聞,並無詳細瞭解。1929年1月14日,毛主席、朱德、陳毅率領紅4軍主力下井岡山,向外線出擊,旋即遭到敵軍重兵圍堵。在脫離根據地的情況下,紅4軍主力屢戰屢敗,傷亡很大,相繼犧牲了紅28團黨代表何挺穎、獨立營營長張威。紅4軍軍部也遭敵突襲,主要領導人險遭不測。

2月10日,幾乎彈盡援絕的紅4軍餘部,利用瑞金以北大柏地山高林密的有利地形,引誘敵軍進入,用石塊、槍托和樹根同敵人頑強搏鬥,終於全殲來犯之敵,俘敵正、副團長在內的800餘人,繳獲步槍800多支和機槍6挺,這才扭轉了紅4軍主力下井岡山以來的被動局面。可是,大柏地並非紅軍割據地,當地群眾幾乎都轉移到深山老林,以致打了勝仗的部隊,卻難以補充糧食、被服,傷病員更無法安置。為了擺脫這種嚴重困境,前委會議重新決定,“為安置傷病兵計,為我有黨有群眾的休息地計,為救援井岡山計,決定前往東固”。

這個紅軍根據地知名度很低,但在當時,卻讓毛主席自愧不如

2月16日,紅4軍主力進入龍固革命根據地,並於22日和在這塊根據地堅持鬥爭的江西紅軍獨立第2、4團在東固螺坑河壩上舉行盛大的會師大會,兩軍領導人都在會上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毛主席激動地說:“東固山很好,是第二個井岡山。東固山是我們走出井岡山又到了新的革命根據地。現在,東固山與井岡山終於聯繫起來了,最終要連接全中國,中國革命一定要勝利。”他還稱讚說:紅四軍是“鐵軍”,紅2、4團是“鋼軍”。會後,紅4軍向紅2、4團贈送了2挺機槍和1門迫擊炮;紅2、4團向紅4軍贈送了2000塊大洋和5擔子彈。東固人民也抬著整豬、挑著糧食和棉花來慰問紅4軍,充分體現了相互支援、親密無間的革命情誼。

紅4軍在東固革命根據地進行了短期休整,恢復疲勞後,再次啟程向贛南、閩西出擊。在此期間,毛主席對東固革命根據地建設情況進行了詳細瞭解,倍覺讚賞。

1929年4月13日,毛主席以紅4軍前委名義在致湘邊界特委的信中,通過對井岡山與東固兩種割據的比較分析,充分肯定了東固的經驗。他明確表示:“在全國或一省總暴動以前政權的形勢(式)和武裝的組織大討論,依照兩年的經驗,在全國至少有一省用總暴動的方法推翻的統治階級的政權以前,小區域蘇維埃政權公開的割據是有害而無益的。”

他總結井岡山根據地及其周圍的教訓,坦率地承認由於公開割據連續遭到敵人的“會剿”,以致“湘潭、醴陵、平江、永新、蓮花、遂州不僅失掉群眾,連黨也幾乎失掉完了,不僅不能解脫群眾若干的經濟痛苦,城市的經濟基礎一起毀敗完了。”接著又感慨地說:“這番我們到了東固則是另一種形式。反動勢力已驅逐了,權力完全是我們的,但公開的政權機關和固定的赤衛隊都沒有,與白區相連的郵路是照常的,商業貿易也是照常的,(湘贛)邊界所受到的痛苦此地完全沒有。敵軍來了尋不到目標,黨的組織和群眾組織(農民協會)完全秘密著。在接近總暴動之前,這種形式是最好的。因為這種組織而取得群眾不致失掉群眾。”

這個紅軍根據地知名度很低,但在當時,卻讓毛主席自愧不如

東固根據地的另一個特點,是它並非依靠外來的正規軍經暴動勝利後實現割據的,而是在賴經邦等領導當地農民組建的東龍游擊隊為基礎,並爭取和改造“三點會”綠林武裝發展壯大的,並十分重視瓦解敵軍,爭取一部分敵軍轉變階級立場,投身革命陣營,最終發展成了紅2、4團。對於紅2、紅4團的游擊戰術,毛主席也作了充分肯定:“在東固,武裝群眾不是守土的赤衛隊,而是游擊隊。由25支手槍起手(家)的7、9兩縱隊,現改為江西紅軍獨立第2、4團,差不多抵得上4軍的31團。他的戰術是飄忽不定的遊擊。遊擊的區域是很寬的……”

土地問題上,東固根據地沒有受到“左”傾盲動錯誤路線的影響。當時中央制定的政策是沒收和平分一切土地,剝奪中農和中小商人,使小資產階級變無產階級,然後強迫他們革命。對此,東固黨組織沒有機械執行,而是注意不同情況區別對待。紅色區域尚未鞏固之前,在土地問題上實行暫緩平分與滿足農民要求相結合的政策,對剝削階級分子除十惡不赦者實行嚴懲外,對一般中小地主和富農不予觸動,對自耕農的土地給予保護,同時廢除苛捐雜稅,打擊不法商人的投機倒把活動,阻止穀物出境,從而避免因政策失誤而引起經濟破壞,保證了糧食生產的正常進行,滿足了根據地軍民的基本生活需要。他們還建立了各種工廠、東固平民銀行、消費合作社、平民小學、列寧小學、紅軍醫院、赤色郵政分局等,發行了江西工農政權的第一張紙幣,並對國統區的金融產生巨大的衝擊。

在毛主席的推動下,紅4軍前委對東固根據地建設經驗進行了深入研究和總結,決定拋棄固定區域公開割據政策,轉而採取飄忽不定的游擊戰,以對付敵軍的圍追堵截。這實際上就是後來名揚中外的“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16字訣的雛形。毛主席後來創建中央蘇區時,更是將東固根據地的建設經驗發揚光大。

本文作者:忘情,“這才是戰爭”加盟作者 ,未經作者本人及“這才是戰爭”允許,任何媒體、自媒體不得轉載,違者必追究法律責任,讀者歡迎轉發。友情提示:本號已加入版權保護,任何敢於抄襲洗稿者,都將受到“視覺中國”式維權打擊,代價高昂,切勿因小失大,勿謂言之不預也。

公眾號作者簡介:王正興,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後勤部等單位任職,致力於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才是戰爭》於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眾號名亦為“這才是戰爭”,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