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德军该不该打基辅战役?

WaFFenSS


基辅战役该不该打,这事儿没争议,就是:该打。

根据德国的计划,他们要兵分三路进攻苏联:

北方一路,进攻列宁格勒。因为这里是苏联的经济、文化、工业、人口中心,拿下这里就可以在北面堵死苏联。

中央一路,进攻莫斯科。这是苏联的首都。

南方一路,就是打基辅。因为这里是苏联的粮食基地也是工业基地,更主要的是这里有百万苏军。这百万苏军对德国的威胁非常大。

莫斯科,列宁格勒、基辅,是当时苏联的第一、第二、第三大城市。如果再加上斯大林格勒,剩下的苏联地区,就是广大农村了。苏联的精华全集中在这几座城市里。

德国人以认真严谨著称,非常擅于制定计划。他们制定的进攻苏联的方案基本上是无懈可击的。如果真的按照原计划打下来苏联这三座城市,他们也就赢得了战争。而且这个计划是开战前,德国军政上上下下都认可的。

但是,这个计划在战争中并没有被执行,中间出了偏差。

以北方集团为例,他们是按照计划打的,一帆风顺,直接打到了列宁格勒城下。

问题出在中央和南方集团。

德军的中央集团打的也是顺风顺水,成绩非常好,一路歼灭苏军,按照原计划他就应该直扑莫斯科。如果按照原计划,中央集团军直扑莫斯科,以当时的情况,苏联人准备不足,中央集团是很可能一鼓作气拿下莫斯科的。而如果他能拿下莫斯科,基本上也就赢得了战争。我们都知道北方集团最终也没能拿下列宁格勒,可如果中央集团拿下莫斯科以后,北上,两面夹击,列宁格勒也就打下来了。

但是,这时候南方德军围住了基辅这里的百万苏军,有点啃不动。

德军打仗,主要依靠的是坦克部队的突击。当南方基辅战役陷入僵局的时候,希特勒出手了,他命令中央集团停止前进,拿出坦克部队,调头去支援南方集团。

所有的争议都出在这里。

打不打基辅,这件事没争议。有争议的是希特勒该不该要中央集团停下来,去帮南方。

因为中央集团这一停一调头,就失去了战争中最最最宝贵的资源:时间。中央集团军为了支援南方集团军损失了1个多月将近2个月的时间。一个多月之后,才重新上路,向莫斯科进发。而失去了这一个多月,对中央集团军无疑是致命的。

即便耽误了这么长的时间,在莫斯科战役中,德军离胜利也只是一步之遥。最后他们已经打到了离市中心8公里的地方,已经看见了克里姆林宫。如果不失去这一个多月的时间,中央集团军肯定能打下莫斯科。

在进攻莫斯科的路上,德军遭遇到秋季的大雨,道路泥泞,坦克部队行动迟缓,失去了快速突击的优势。随后,恐怖的苏联严冬降临,给德军造成了重大损失。而中央集团军能遭遇这么严重的自然条件打击,就是拜损失那一个多月的时间所赐,拜元首所赐。

如果他们不去帮南方集团,而是按照原计划继续向莫斯科突击,也就可以在秋季、严冬到来之前拿下莫斯科了。这一个多月,苏联一方增加了准备时间,德国一方遭到了秋冬季节的打击,此消彼长,影响是巨大的。相当于苏联增加了5个师,德国损失了5个师,加一起差了10个师。

如果坚决执行原计划,中央集团能拿下莫斯科。拿下莫斯科以后他再北上,两面夹击,和北方集团一起,也是肯定能拿下列宁格勒的。而南方基辅这片,虽然是僵局,但毕竟还是德军占优势,是他们包围了苏军,充其量是啃的慢一些。即便是没有中央集团军的帮助,南方德军最后也能赢得基辅战役的胜利。最差也是列宁格勒的效果,围住了,没打下来。

所以说按照原计划,没有希特勒的干预,德国很可能会拿下苏联,赢得战争。先来个中央突破,占领莫斯科,然后两路夹击打下列宁格勒,这时候基辅那边也应该得手了。如果还在僵持,再把北方、中央集团的坦克部队调过来,前后夹击,基辅也就打下来了。

最后再兵合一处将打一家,一起打斯大林格勒。

但希特勒调中央集团的坦克部队去支援南方集团,这件事咱们开始也说了:有争议。而且是军事领域很多专业搞军事的专家、将领之间都有不同的看法。所以事情并没这么简单,希特勒这么做也有一定的道理。

因为咱们前面说德国能赢得战争是有一个前提的:中央集团军能顺利拿下莫斯科。

我个人认为能,但你要是认为不能,也有道理,也说得通。北方集团就是例子,他们打到了列宁格勒城下,僵持在那里,没能占领。如果说在中路的莫斯科,苏联人小宇宙爆发,真的也挡住了德军,那事情就另当别论了。列宁格勒能扛住北方集团军,莫斯科就有可能扛住中央集团军。

北方集团军被挡在列宁格勒城外,如果中央集团军再被挡在莫斯科城外,南方集团军没有得到支援,再被挡在基辅城外,那德国就完蛋了,估计二战会提前两年结束。失去了基辅,失去了这里的百万大军,以及粮仓和工业基地,最终苏联也是缓了过来,打败了德国,要是不失去呢?对不对?

希特勒看着很疯狂,但他这个调整其实是很稳的,是正道。

他的思路是中央集团先停一下,调出精锐坦克部队去支援基辅,这叫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而且他这个歼灭战打成功了,非常漂亮,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歼灭战,直接打掉了苏联的重兵集团。100多万的苏军被希特勒干净利索的歼灭。

基辅战役胜利以后,又变成了南方集团军拿出精锐部队去支援中央集团军,再合力去打莫斯科,依然是集中优势兵力。正常来讲,中央集团+南方集团,也是能打下莫斯科的。打下莫斯科以后,又是南方+中央去支援北方。

虽然耽误时间了,但中央集团也得到加强了,而且南翼的威胁也消灭了。

德国的原计划是用3把既轻且快的剑去刺敌人,希特勒的调整是用3把变2把,2把变1把的重剑去刺敌人。各有各的道理。

如果一切正常,按照希特勒的调整,德国打败苏联的可能会更大,更稳。

谁能想到那一年的秋季、冬季提前到来,冬季又是反常的寒冷。

这局面就只能用中国古老的智慧来解释了:人算不如天算。希特勒所有的精打细算都被老天爷轻轻的抹掉了。

如果希特勒知道秋天会提前来,冬天会反常的冷,他也不会这么打了。现在很多初中生、高中生都能出来指点两句,指出德国这些名将、元帅、元首的错误,那是因为我们后来人知道那一年的秋天提前来,冬天特别冷。都是事后诸葛亮。

正常来讲,即便是耽误了时间,中央集团和南方集团合力也是能打下莫斯科的。问题是他们偏偏赶上了:反常。老天爷不帮他,那能有啥招。

基辅战役的是非对错,关键因素并不在基辅,而是在莫斯科。

德国中央集团军按照原计划能不能拿下莫斯科,这事有争议,然后才让基辅战役变的有争议。因为基辅战役本身是完美的。基辅战役胜利以后,德军中央和南方集团合力打莫斯科,不克。在当年的冬季,苏军就展开了反击,当时德军就已经有被全歼的危险,是希特勒严令不许后撤,这才稳住了阵线,保住了德军。如果没有基辅战役的胜利,中央集团军单打莫斯科,如果没打下来,再面对苏军的反击,他在1941年的冬季肯定是要覆灭的。

中央集团如果覆灭了,北方、南方集团的覆灭也就是早晚的事。

如果按照原计划,中央集团能顺利拿下莫斯科,德国就能赢得战争。那希特勒调动中央集团的坦克部队去支援南方基辅,就是个错误。

如果经过初期的战争,希特勒发现苏联抵抗很顽强,中央集团没有把握拿下莫斯科,德国有失败的风险,那他调中央集团去支援基辅方向,拿下基辅以后,在两路合兵去打莫斯科,就没毛病。

德国真正的错误是在战前对苏联实力的低估,严重低估。

他们以为这些兵力可以手掐把拿的占领列宁格勒、莫斯科、基辅。结果打起来发现苏联的实力很强,有点打不动。列宁格勒就已经打成了夹生饭,没能一举拿下。所以,莫斯科、基辅也都很可能发生同样的情况:打到城下,德军力竭。无法占领。

希特勒调中央集团支援南方集团,就是针对这种局面的一个调整,而这个调整也是很合理的。

他调整的很高明,但天不帮他......如之奈何?

冬季的寒冷对德军的伤害很大,但苏联秋天的大雨,对德军的损害同样是巨大的,这让德军失去了最大的优势:坦克的速度。给苏联防守争取到了时间。所以即便最后德军中央集团得到了南方集团的加强,也依旧没能拿下莫斯科。

德国战败根本原因并不在基辅,而是开战前对苏联的低估。如果他们能准确的计算出苏联的实力,然后增加自己的进攻实力,譬如100万。北方集团增加30万,南方集团增加30万,中央集团增加40万,这就不用调兵帮忙了,三路可以按照原计划,专心干自己的活,一路向前,分别拿下列宁格勒、莫斯科和基辅。但由于统帅部对苏联的低估,导致按原计划北方列宁格勒打不动,南方基辅打不动,看样子,中央的莫斯科也很难打动。这才出现了希特勒调整部署,引发争议的现象。


锐度何老师


首先,在41年内结束战争是德军上下的共识,一切努力是以年内结束战争为目标。所以不存在要么速胜,要么求稳的两条道路的说法。只有一条路:速胜!

第二,根据德国的军事理论,取得战争胜利的方式即为歼灭敌军主力,主要方法即在开战初期主动寻找敌军主力与之会战并消灭敌军兵力。所以优先消灭敌军主力是陆军的主要目标。这也是基辅战役的思想基础。

第三,能否在开战之初直奔莫斯科?闪击战的特点就是在野战中击毁敌军主力,反过来,若不能在野战中大量歼敌,则敌人聚兵于坚城之下就无可奈何了。根据闪击战的经验,华沙、巴黎都不在首波攻击目标之列。以波兰、法国的国土面积,其首都都不在优先攻击的名单里,何况千里之外的莫斯科?

第四,如果德军放基辅的百万红军于不顾,这百万红军难道坐看德军直取莫斯科?开战之初,基辅苏军一片混乱,既无准备又无经验,连组织都算不上严密,可谓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如果德军不加以利用打击,一旦苏军缓过劲来,从侧翼来攻击德军右翼德军又如何抵挡?单一个南方集团军群有无把握完全牵制这批苏军?

第五,历史上莫斯科进攻失败,许多德军指挥官事后回忆都说基辅会战耽误时机。但是,所有的计划都有AB两面,历史上A计划失败但并不是说另一个B计划就一定能成功。若说耽误时机,德军出兵巴尔干和希腊,侵苏计划推迟达两个月之久,岂不是更加耽误时机?

第六,有吧友认为基辅会战之后德军就应该持盈保泰,转攻为守。试问,基辅会战之后,德军士气如日中天,整体实力保存完整,各方面条件都远未达到进攻的顶点。在当时有什么理由要放弃进攻转而求稳?有什么依据认为当时进攻莫斯科必定失败? 综上,即使仅仅是针对莫斯科战役而言,如果不能在进攻莫斯科之前尽可能多的消灭苏军,则德军既无能力也无胆量直接进攻莫斯科的。因为,在侧翼有敌军大兵团威胁的情况下要弃侧翼安危于不顾,在军事上是违反常识的。所以,基辅之战德军必须要打,也不得不打。


咔咔说动漫


从战略上来说,德军不应该打基辅战役。因为它让德军错过了攻打莫斯科的最佳时机。虽然基辅战役在战术上是胜利的,但在战略上却是失败的。

1941年6月22日凌晨,在波罗的海到廓尔喀阡山一千多公里长的战线上,德军兵分三路,偷袭苏联。北方集团军群负责进攻列宁格勒,中央集团军群负责进攻白俄罗斯并最终夺取苏联首都莫斯科,南方集团军群负责进攻乌克兰。中路打得比较顺手,很快就占领了白俄罗斯,并在7月底就占领了莫斯科的门户斯模凌斯克。这里离莫斯科有300公里左右,有直通莫斯科的公路。当时秋高气爽,非常适合德军的机械化部队行动。更要命的是,当时苏军西方面军新败,苏军在这个方向并没有组织起像样的防线。如果德军不进攻基辅,沿着斯模凌斯克公路一路打下去,应该说是可以占领莫斯科的。

但这时候希特勒却犯了一个他不得不犯的错误。从西往东看,苏联的地形就像个喇叭口,越往东就越宽阔。这样一来,战线就越拉越宽,兵力就显得不够用。德军兵分三路进攻苏联,中路固然得了手,但北路和南路却遭遇了挫折。特别是负责进攻乌克兰的南方集团军群,打得异常艰苦。为了控制住战线,两头总得先固定一头再说。在拿下斯模凌斯克后,摆在德军统帅部面前的,主要有两个目标:一是一路向东,一口气拿下莫斯科;二是中央集团军群停止行动,调古德里安装甲集团南下,配合南方集团军群围歼乌克兰的苏军。德军参谋部和陆军司令部主张直捣莫斯科,因为莫斯科既是苏联的首都,又是苏联的交通枢纽,无论从政治上还是军事上来说,都必需拿下莫斯科。而希特勒则主张先拿下乌克兰。因为乌克兰是苏联的粮仓,乌克兰境内的顿巴斯地区是苏联重要的工业和煤炭基地,毗邻乌克兰的巴库油田是苏联重要的石油基地。希特勒认为,只要拿下乌克兰,就等于切断了苏联的命脉,就能缩短战争的进程。所以他力排众议,调古德里安的装甲集团南下,配合南方集团军群,一举包围并歼灭、俘虏了乌克兰境内的70多万苏军,攻占了乌克兰全境。尽管基辅战役被誉为20世纪最成功、最大的歼灭战之一,其战术可圈可点,但在战略上却是失败的。因为它使德军错过了进攻莫斯科的最佳时期,给了斯大林宝贵的两个月时间,让苏军在莫斯科周围设置了六道防线。当希特勒发现攻占乌克兰后,苏军并没有停止抵抗,苏联也没有投降,他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于是,他调集重兵加强中央集团军群,并补充大量的装备弹药油料,向莫斯科发动代号为“台风”的进攻战役,妄图希望德军如同强劲的台风一般横扫莫斯科。

但这时已经晚了。进攻莫斯科的最佳时期已经过去。德军不但遭到苏军的猛烈抵抗,连老天爷也跑来捣乱。那一年的冬天来得特别早,10月上旬就下起了冬雨。苏联的大部分道路本来就差,让雨水一泡很快就变得泥泞不堪。这一下德军可苦了。履带式的坦克装甲车固然不怕道路泥泞,但轮式车辆和步兵却常常陷在淤泥里难以动弹,进军速度慢了很多。

有人说装甲集团没必要等步兵,只要像攻打法国巴黎那样,一路直扑莫斯科就行了。唉,此一时,彼一时,两者不可相提并论。进攻巴黎是在1940年5月,天气良好,道路也不差,装甲集团和补给车队可以不等步兵,一路驰骋。可进攻莫斯科就不一样了。冬雨绵绵,道路泥泞。坦克装甲车固然可以一路推进,但补给车队却跟不上。光靠坦克装甲车自身携带的油料、弹药和给养,根本到达不了莫斯科。

有人说这问题好解决,叫空军空投就行了。可惜受当时的技术条件限制,飞机并没有达到全天候标准,很多时候都得要看老天爷的脸色行事。偏偏当时老天爷不帮忙,很多时候德国空军受天气影响,根本出动不了。加上经过几个月的较量,苏军大体上也摸着了德军的作战特别,所以他们在德军可能经过的地方都埋设了很多地雷,挖了很多反坦克壕沟。这样一来,德军的闪电战就失去了原有的威力,双方陷入艰苦的阵地拉锯战和阻击战中。

到了11月中旬,天气放晴了,道路泥泞的问题没有了,可气温却降到了零下二三十度。在这么严寒的冬天里,油料都被冻成了粘乎乎的稠状物,枪栓被冻得拉不开,车辆发动前得先用火把发动机烤热了再说。更要命的是,当时德军的冬装还没解决。

有人问了,这么冷的天德军还不穿冬装,难道德国人傻吗?那倒不是德国人傻,而是希特勒太狂妄。其实早在“台风”战役发起的时候,就有人提醒希特勒,让他准备好100万套冬装,好让前线将士做好过冬的准备。可希特勒却说,那用不着,等到冬天来临的时候,我的将士们早就住进莫斯科温暖的房子里了。据战后从德国文件堆里找到的材料称,当时希特勒还给中央集团军群下令,要求他们占领克里姆林宫,控制莫斯科广播电台、邮局、银行……,要在莫斯科大剧院举行庆功宴会,要在红场举行阅兵式。只可惜事与愿违,冬天到了,他的将士却在莫斯科郊外冻得瑟瑟发抖。虽然离莫斯科只剩下一步之遥,可德军却再也没有能力前进一步了。12月6日,苏军发动反攻,歼灭、俘虏30多万德军,将德军击退了150至300公里,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血染战旗红


赌徒认为不应该,优秀的军事指挥官认为应该。孙子认为,在战争中,若要百战不殆,应首先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而胜利是敌人送给你的,是不可预期和强求的。二战中,德军的大多数主要进攻,都是建立在没有把握的赌博基础上的,失败的可能远大于成功。对波兰的进攻,德国寄托于英法不会从后面攻击自己,希特勒在不安中等待可能的失败;曼施坦因计划寄托于英法不为自己的坦克旅提供空中支援和保护,如果英法能派出自己的空军到阿登山区保护自己的部队,法军的三个坦克旅就足以解决德军在阿登的突袭行动,让曼施坦因计划破产。对莫斯科的进攻同样如此,如果不顾两翼的苏军部队,中央集团军群孤军深入,即使拿下莫斯科,也不意味着战争结束,斯大林不会给德国人留下任何可以过冬的物资,冬天仍会到来,苏联不会停止战争,苏联不会丧失战争的能力,即使整个伏尔加河流域的工业基地都丧失了,苏联仍保有三分之一的工业基础,掌握德军急需的战争资源,两翼的苏军如果采取行动切断中央集团军群的后路,整个中央集团军群都将面临被包围的危险,丧失弹药补及的危险,没有油料和弹药的补及,古德里安们也只能去当俘虏,可能在42年,德国就将战败。德国连被围的第六集团军都保障不了,更不用说整个中央集团军群。德军南、北两个集团军群实际在战争初期就已经失败了。南方集团军群被挡在乌克兰旧国境线上的苏军筑垒地域,北方集团军群被挡在了列宁格勒城下。实力最强,且并没有受到多大损失的西南方面军的部队,完全具备切断中央集团军群后路的能力,从苏联在战争一开始,就主张反击的作战思想上看,西南方面军的行动是可以预料到的,它一定会对中央集团军群的后方进行突击,以期对整个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的合围,它要钻的,是一个最明显不过的口袋。把战争失败归罪于天气,不是一个合格将帅该找的理由,不了解天气对军事行动的危害,不为此作好准备,这样的将帅应该和军校生们待在一起重新学习,直到合格毕业。


沉140769451


时至今日如果说德军不该打基辅战役,不过受哈尔德、博克、古德里安等一系列德陆军将领们的影响,认为第二装甲集群南下基辅耽误了进攻莫斯科的时间,致使德中央集团军群未能在俄罗斯冬季严寒降临前占领莫斯科反而遭受惨败。其实古德里安自己就回答了这个问题,8月24日古德里安与哈尔德乘飞机飞回面见希特勒,原本打算劝说希特勒放弃南下主张。一番交谈后,古德里安赞同希特勒,不为其他,南下基辅的决定符合当时的战争实际。



巴巴罗萨计划在西德维纳—第聂伯河前消灭苏军主力,防止其有生力量撤退苏联腹地,但战事的进展让德军大失所望。到7月中旬,除在白俄罗斯境内歼灭了苏西方面军第3、4、10、13集团军,苏西北方面军虽遭受重挫,但大部成建制退守西德维纳河—旧国境线,并在增援兵力支持下让德第四装甲集群行进间夺取列宁格勒的企图破产。而苏西南方面军在基辅筑垒地域前阻挡住了德南方集团军群的进攻,迫使希特勒与德陆军总司令部7月26日采取小型单钳攻势实施乌曼合围战,才能让德军进一步推进到第聂伯河前,压迫苏西南、南方面军实施沿河防御。




中央集团军群方面,7月9日第三装甲集群攻占维捷布斯克,16日第二装甲集群攻占斯摩棱斯克,20日占领叶利亚,可说打开了向莫斯科进击的大门。但实际上此时的德军前有苏第29、30、24、43集团军堵截,浅近有苏第28、22集团军的反击,纵深有苏第3、4、13、21、5集团军的威胁,中间更夹着苏第16、19、20集团军消化不良。到8月6日德中央集团军群肃清斯摩棱斯克合围圈,但古德里安的第二装甲集群同时不得不掉头对付罗斯拉夫利地域的苏第28集团军,进而向斯塔罗杜布—乌涅恰一线攻击,清除苏第13、21集团军对其侧翼的威胁,拉扯德第2集团军向戈梅利地域前进以打通双方联系,便于后者更好的掩护自己暴露的侧翼。而第三装甲集群第57摩托化军更因苏西北方面军的旧鲁萨—德诺进攻战役北上大卢基—托罗佩茨地域,弥补中央集团军群和北方集团军群间日益扩大的缺口。



1940年12月5日在接受布劳希奇和哈尔德联合送交入侵苏联的奥托方案时,希特勒表达了莫斯科不是那么重要的观点,因此要求对方案进行修改,把莫斯科为主攻目标更改为列宁格勒,并在战事进行中多次关注南、北两翼推进缓慢,进而侧翼暴露的问题。南下基辅是对当时胶着战事的破茧再生,德陆军以较小的代价获得了丰盛的成果—歼灭了苏最具实力的重兵集团,解决了中央集团军群南部侧翼威胁,解放了南方集团军,它符合巴巴罗萨计划原始的战略思想。


历史扒粪机


乌克兰地区除了第聂伯河基本无险可守,两年后的东线战场,南方集团军群貌似也是被逐出第聂伯河右岸开始崩溃的,除了失去乌克兰地区外,更为严重的是中央集团军群一向坚固的防线也因为侧翼暴露而摇摇欲坠,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导致了德军整个东线的大崩盘。

总结了一下,基辅战役苏军战败的原因主要这么3点:1、8月份乌曼战役战败带来了非常恶劣的影响,不仅仅是给斯大林在组织战役后撤方面带来了不良印象,最要命的是西南方面军剩余的几乎全部机动力量都报销在了乌曼,这样一来西南方面军变成了一支纯步兵部队,虽然人数众多但是机动性极差,面对德军装甲部队的突击根本无法做出快速反应,在德军突破一线防御之后已经完全没有装甲机械化部队去组织反突击、封闭战役缺口,只能眼睁睁看着德军坦克长驱直入(基辅战役最后德军俘获苏军人数众多,但缴获的坦克与装甲车辆极少证明了这一点);

2、8月末古德里安集群转向南下之后斯大林盲目轻信叶廖缅科吹牛逼画大饼,以为可以阻止“老流氓古德里安”,实际上中央方面军和布良斯克方面军对此完全无能为力,叶廖缅科的反突击根本没有能迟滞古德里安的南下,导致西南方面军侧后暴露,古德里安集群比较顺利的插到了方面军后方。

3、西南方面军和南方面军的情报工作失误,一度导致乌曼战役后对克莱斯特集群的动向失去监控,只是大概判断该集群8月下半月在第聂伯河下游到黑海沿岸地区活动,完全没有判断到克莱斯特突然转向并在克列缅丘格渡河,一夜之间击溃了毫无防备的38集团军,3天内就和古德里安汇合封闭了包围圈。

总的看下来这场大败首锅斯大林,次锅叶廖缅科,基尔波诺斯的责任相对较小一些,另外从军事角度看,乌曼战役之后苏军就应该考虑抓紧撤离基辅并在后方组织新的防线了,但是考虑到苏军机动性极差,即使这样做了仍然可能会被德军啃下一大块肉来,但总比被围歼要好得多。最后的最后吹一波朱可夫,在乌曼战役还没发生的7月29号就看出了西南方面军有被合围的危险并建议放弃基辅,老朱真乃神人也!

斯大林格勒的德军连收缩防御都做不到,因为没有油发动汽车,拉不走重炮,想收缩防御集中力量?抛弃了重炮的轻步兵有什么用?失去了重武器只会导致防线崩溃的更快。突围同理,想带走重武器?你补给寸断,你除了步枪轻机枪毛都带不走,轻步兵面对敌人的坦克重炮装甲车就是死路一条!

斯莫棱斯克弃守之后基辅肯定是守不住的,基尔波诺斯和朱可夫都向斯大林强调过这一点,然而朱可夫因此被免去总参谋长,你让基尔波诺斯怎么做?大清洗才过几年了?巴甫洛夫才被枪毙多久?苏联40年开始编组的10个机械化军,到开战也才配齐三个军的装备而且全都在开战之初消耗掉了。罗科索夫斯基在44年初无法突破Gomel,很重要的原因也是原先答应给他的装甲部队被转移到其他方向去了,不仅被打回攻击出发点而且阵亡和失踪十二万人。


历史深度揭秘


当然要打了。如果不打,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就会形成一个巨大的突出部。这时候继续打莫斯科,只会让这个突出部继续向前延伸。

那么就会出现两个情况:


第一,苏联红军趁机从两翼夹击这个突出部,从侧翼打击德国中央集团军群。要知道,苏军遭到最惨重损失的两次大会战——基辅会战和维亚济马-布良斯克会战都没发生,两次被俘虏50、60万的惨重损失还不存在。这种假想条件下啊,苏军等于比历史上多出了两百万的生力军。德国中央集团军群遭遇的危险,比历史真实情况还要复杂得多。



第二,假如苏军没有能力阻挡德军对莫斯科的进攻,让维亚济马-布良斯克歼灭战提前发生。那么,当中部战线受到近百万的损失后,而且首都危机的情况下,苏联西南方面军的百万大军必然会果断放弃基辅,大量军队会转调到莫斯科方向。德军还是会比历史上遇到更多的苏军。与此同时,原本在基辅歼灭近百万苏军的战机,也会白白丢失。(陶慕剑)




陶式防务评论


以当时的情况看打基辅是应该的。基辅不拿下会对德军进攻伏尔加河产生牵制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