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9 《奇葩说》储殷,让我明白的三件事

有人不喜欢储殷。

谈不上具体理由,就是不喜欢,一看就不喜欢。

有人则能说上几点原因:

“那张脸,长得有点刻薄”

“说话时,像在嘲讽谁”

“看起来就油腻的中年男人”

“观点不新颖,都是些大家知道的观点”

“总以过来人自居”

“像我爸妈,在那说教”

不喜欢的人,有着各种各样的理由,或者无需理由。

然而,光凭这些去看待一个人,否定一个人,这个人一出场,就跳过不看,很可能让自己失去学习的机会。

《奇葩说》储殷,让我明白的三件事

蔡康永节目中说:《奇葩说》不是在说那些被大家认同的观点,而是要创造出新的观点。

然而,我认为新的观点不仅仅是曾经没有过的,也包含我们曾经认为理所应当的观点,出现了新的解读,或者有了新的感悟。

那么,光凭这一点,储殷就是符合的。

有人不解,反驳道:《奇葩说》就属储殷最没新意。

然而,最新一期的《奇葩说》,储殷却让我们看到了旧观点后的新感悟。

原来,并不是“我知道”,而是“我以为我知道”。

不理解父母,因为我们还未真正成为他们

这周六的辩题是决意离婚的夫妻,要坚持到孩子高考结束后吗?

《奇葩说》储殷,让我明白的三件事

储殷所在的正方观点是要等到高考结束后,再告诉孩子。

其中有一个理由,非常打动人。他说:

你知道父母为什么要骗你(不告诉孩子离婚的事情)?不是说我要为你好。

他人到中年,要离婚了,生活解体了,没有意义了。

他唯一感觉到的自己还有尊严,还有体面的地方是什么?

在这场残酷的没有底线的离婚大战中,他唯一的底线是什么?

他感觉到他还能为他的孩子做点什么。

《奇葩说》储殷,让我明白的三件事

一位网友,看了储殷这段话,悔不当初。

父母关系不好,我知道,但他们为了我不离婚。

我对妈妈说你们离婚吧,不要再这样委屈下去了,当时,妈妈只是沉默,没有说话。

我当时以为她不想说话。

现在想想,那一刻妈妈感到非常挫败吧。我直接说破,之前她所做的那些变得毫无意义。

现在,我很后悔。

如果不是亲身感受过,谁会想到父母的坚持是想再为孩子做点什么?

如果不是到了父母的年龄,又怎么会理解他们的选择呢?

即便我已为人母,但尚未到他们的年纪,如果不是储殷这段话,也看不到他们选择背后的隐忍。

也许,我们不接受,不理解他们的做法,但请尊重。

《奇葩说》储殷,让我明白的三件事

我们知道的那些道理只是道理,却是父母们的经历

《奇葩说》的观众,年轻人占多数。

年轻人,不喜欢“过来人”大讲道理。

年轻人,有着一股子反对主流的想法,不愿同于多数人,强调新时代的价值观,独立自由。

有时,遇到父母、长辈的劝告,会不耐烦,反感,或直接打断。

父母说:

工作要求安稳,不要换来换去。

结婚,最好找家境好的,不用那么辛苦打拼,生活轻松一些。

找对象,最好找门当户对的。

两个人在一起吵吵架正常,不要动不动就想离婚,能过就过下去吧!

而我们,往往不这么认为。

爱情当然比面包更重要。

趁年轻要多折腾,多换几份工作,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

吵架,就是对方不爱我,不愿为了我去让步,这样的婚姻不如没有。

但是,父母为什么要那样说?

因为,他们经历过。

他们知道,嫁给家境困难的人,自己要付出更多的辛苦和努力,孩子也很可能跟着承受生活的艰辛。

他们知道,嫁给一个不门当户对的人,很可能会因为成长背景差异过大,产生矛盾。

他们知道,如果频繁换工作,攒不住钱。

他们知道,生活中总会出现摩擦、矛盾,在这个过程中面对与成长,比逃避问题更有益。

相比从书本上看到的一句话,在别人那里听的一个道理,父母告诉我们的那句话中,有他们过往的经历、体验、感悟、情感,以及教训,当然最重要的是爱和期待。

期待你能生活的更好。

但我们会说:时代变了,父母跟不上时代,想法落后。

或者一句“这些我都知道”,就将他们的话,当做一个道理,一句话而已。

《奇葩说》储殷,让我明白的三件事

当我们真正走过那些青春岁月,我们会发现所谓的社会主流价值观,或者父母所倡导的那些价值观有一些真的有道理。

很多人会有这个时刻:我要是当初真的听了那句话,就不会像今天这样了。

为什么那时没有听父母的话?

因为当初我们会用自己的价值观衡量那句话,符合我们既有价值观的,认同,不符合的则抛之脑后,而非真的听进去了。

毕竟那是别人的想法,不是自己的,我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试一下。

人年轻的时候,有冲劲,有想法,有时间,要去闯,要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生活。

没问题!

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都可以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观。

退一步讲,父母说的也不一定都正确。

只是,我们不能内心自动的就去对立、抵触、嘲讽那些想法,而将自己的想法自然的认为先进,正确。

我们所认为的先进想法,不正是前人一代一代进步而来的吗?

我们与父母的价值观不同,但请尊重他们

李诞在最后总结时说:在家庭中,子女与父母的价值观不同,子女追求自由、自我,父母追求家庭、责任。

《奇葩说》储殷,让我明白的三件事

这是两代人,两种身份下,不同的价值观,能分出谁对谁错吗?

显然不能。

人们的价值观受个体生活、工作经历等多方面影响。而不同时代的人,社会大环境所带来的影响更加重要。

因此,不同时代的人之间就产生了代沟。

这一次《奇葩说》,父母阵营一直都在按住红色键,支持正方。

无论是辩手还是观众都在感慨,真的很难改变父母这代人的想法,反方说得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都得不到票。

其实,有时我们也会发现,现实生活中,与父母有不同的想法时,想去改变他们实在太难了。

但,为什么想去改变他们呢?

因为我们认为自己的价值观念是正确的。

然而,每个人终究只能对自己负责。

父母的意见,我们可以选择听,也可以选择不听,但无需总想去改变他们。

改变来源于他们内在是否有意愿,我们能做的是尊重他们,求同存异。

就像李诞所说,在一些小问题上,不要在乎对错。

我想起,之前每次回家,妈妈总会让我带点什么回去,有时哪怕只是一颗大白菜。

我不想要,心想想吃自己就去买了。

后来,我才意识到,她知道白菜我能买得起,只是,在她心里,总想给孩子点什么。

其实,很多家庭都是如此。

如春节过后,有网友晒出父母给自己装了满满一车的东西。

《奇葩说》储殷,让我明白的三件事

这些,我们没必要和父母去计较。

比如妈妈嘱咐我们天冷,多穿件衣服、一个人在外面,好好吃饭,别总省钱......

我们就多穿一件,这样更暖和、对自己好点,不亏着自己。

有时,按照父母说的做了,自己又能失去什么呢?

事实上,有些事情上,并不需要坚持自我。

这并不代表我们迷失了自我,失去了边界,而只是说明,有些地方并不是方方面面都需要边界。

比如亲情。

为什么亲情能让人感到温暖?因为有爱。

如果这份爱中,多一些尊重和在乎,将更加深刻绵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