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0 赖丘尔战役:传统南印度武装对穆斯林征服者的逆袭

赖丘尔战役:传统南印度武装对穆斯林征服者的逆袭

16世纪初的印度,依然是一个四分五裂的地理名词。在不同年代进入次大陆的征服者,都有占据个别区域的后裔。他们彼此间的相爱相杀,构成了这片土地上的大部分历史。1520年的赖丘尔战役,却因某些额外因素而显得有些与众不同。


赖丘尔战役:传统南印度武装对穆斯林征服者的逆袭

德里苏丹国的衰退 制造出很多地方军阀


作为来自南方的进攻者,毗奢耶那伽罗帝国的基本形态与1000年前的笈多时代没太大区别。各邦的王公共同拥戴强势盟主,作为协调彼此和对外处理重大事务的代表。各类犬牙加错的领地,远比拼图更加适合分割或塑造。任何外来的文明成果,都能顺利的在本土寻觅合适位置,却又无法触及顽固居民的深层次内心。但这恰恰是南印度传统力量充沛的根本所在。


赖丘尔战役:传统南印度武装对穆斯林征服者的逆袭

毗奢耶那伽罗与德里系军阀的对峙


作为居于北方的防御者,比贾布尔苏丹国的战略位置则较为尴尬。其统治阶层的源头,是前德里苏丹国的南部征服者军队。在原宗主权势衰微后,顺其自然的发展为独立王国。统治者依靠大量来自阿富汗和北印度地区的军户后裔支持,与本地的印度教人口形成脆弱平衡。也正因如此,其不仅需要防备新一轮的北方入侵者,还要同内陆的其他德里系军阀对抗。从海上抵达的葡萄牙人,已经占据了重要商港果阿。至于传统边界问题,也让他们与南印度关系紧张。


赖丘尔战役:传统南印度武装对穆斯林征服者的逆袭

今日的 赖丘尔城要塞遗址


位于两股势力交界处的赖丘尔城,就是传统南印度与北方穆斯林势力的争夺焦点。又因为处于克里希纳河和通加巴德腊河之间,所以有不错的农业生产条件。早在战役中的双方政权成立前,两种文明就在当地不断上演厮杀。总是拥有一定军事优势的穆斯林,在大部分时候占得先机。但只要其有衰退迹象,就会立刻引来印度教徒的反扑。


赖丘尔战役:传统南印度武装对穆斯林征服者的逆袭

精通军政事物的 德瓦拉亚


当时的毗奢耶那伽罗帝国统治者德瓦拉亚,就是为可能发生的战争准备许久。他是一名精力充沛的行政管理专家,也是善于运筹帷幄的军事领袖。无论是到访宫廷的葡萄牙旅行家还是准备大举入侵印度的莫卧儿军队,都将其视为当时次大陆上的最强王者。为了确保自己的领地安全,他也经常对中印度的突厥化穆斯林军队动手,并在自己活着的时候保持全胜。


赖丘尔战役:传统南印度武装对穆斯林征服者的逆袭

印度中部的德里系突厥化贵族


此外,他也容忍葡萄牙贸易据点留在马拉巴海岸,并支持对方向北占据果阿。这样既能削弱北方对手,又能为进口阿拉伯良马增添主要渠道。毕竟,除了传统的印度教王公,他的麾下也从不缺乏基督徒、穆斯林和犹太人等移民团体。在保障贸易份额的同时,确保先进技术引进和外交情报通畅。虽然各项努力的成果都是好坏不一,却有整个次大陆南部的体量作为背书。对于北上攻伐之事,最后缺的仅仅是动员内部兵力的缘由。


赖丘尔战役:传统南印度武装对穆斯林征服者的逆袭

果阿是阿拉伯马匹输入印度的沿海窗口


1520年春季,突发的贪污叛徒事件,给了毗奢耶那伽罗人以最佳借口。德瓦拉亚在当年派穆斯林属下马拉伊卡,带着4000金币北上果阿,为麾下军队采购新运到的阿拉伯马。结果,心仪的马匹不仅没有买到,属下直接捐款逃亡比贾布尔苏丹国。在那里,他以手中的巨资向苏丹阿迪勒汗宣誓效忠,并确保后者不会将其遣返。因此,德瓦拉亚便有充分的借口号召国内各级封建主动员,展开期待已久的北伐攻略。


赖丘尔战役:传统南印度武装对穆斯林征服者的逆袭

传统的刹帝利剑术训练


这年5月,完成动员的南印度军队开始大举出动。除了各邦刹帝利武士提供的封建武装,还有来自沿海各移民团体的守备力量。其中的犹太裔和东方派基督徒,主要是和本土士兵差别不大的辅助部队。但也有携带新式火绳枪参战的少量葡萄牙人,以及担任骑射手的规划穆斯林。此外,还有一些来自奥斯曼帝国和意大利的军事工程专家,为德瓦拉亚的军队输入了重型攻城炮技术。


赖丘尔战役:传统南印度武装对穆斯林征服者的逆袭

南印度本地的低级封建武士


虽然当代学者认为这支军队的规模,已高达不可思议的7万步兵、3万骑兵和550头战象。但当时的官方宣传,却是更加不可思议的73万步兵与32000骑兵。除去古代史料所惯有的夸张修辞手法,其中的很大部分皆为后勤民夫。例如刹帝利骑兵本人就有一个奴仆小队,国王也动员了大批劳动力来运输武器、给养和干净淡水。不少慕名而来的移动商贩,也很自然的被算入军队规模。与之情况类似的还有大批随军娼妓,以及主要担负驮运的大象。


赖丘尔战役:传统南印度武装对穆斯林征服者的逆袭

阿迪勒汗的军队 依然是典型的北印度风格


此时的赖丘尔城里,只有少量守备队与其家眷。他们无力在野战中进行阻击,也不愿意就此放弃家园,便关闭城门等待主力增援。毗奢耶那伽罗人也没有要强攻城防的意思,而是坐等比贾布尔的军队跑来迎战。后者也正如德瓦拉亚所料,派出14000人的合成军队南下。他们同样出于宣传需要,将武装规模吹嘘到14万人。结果,这场遭遇战就成为历史上众多奇妙深刻的百万大军演出之一。但无论如何,救援放的数量终究是少于围攻者。

赖丘尔战役:传统南印度武装对穆斯林征服者的逆袭

赖丘尔战役中的两军布阵


1520年5月20日,急不可耐的阿迪勒汗就下令全军渡过克里希纳河。由于他们的军队以大量从海路进口到旧式奥斯曼火炮,所以在第一时间构筑了炮兵阵地。这些武器大都以支援野战军为主任,适合集中使用和大量释放。但作为典型的北印度军队,他们的进攻力量依然源自骑兵。这些人大都保留在先祖带入次大陆的武装风格,是典型的中亚突厥化武士,也是传统印度对手所忌惮的可怕回忆。

赖丘尔战役:传统南印度武装对穆斯林征服者的逆袭

德里系军队的骑兵优势 对印度本土非常明显


在比贾布尔军队忙于列阵和作业时,德瓦拉亚也下令本方人员作出了类似部署。因为早在千年之前的笈多时代,印度战场就是骑兵为王的驰骋空间。虽然不像北方对手那样有中亚马场资源支持,本地武士也尽量从海路进口阿拉伯马改良坐骑血统。加上刹帝利阶层的毕生习武传统,经常在1v1的近战中不落下风。随着代表突厥军事文化的德里苏丹人南下,他们也通过长期交手熟悉对方作战风格,并作出相应改变。更重要的是,比贾布尔对手不清楚其具体规模,也没有足够强大的步兵力量支援。这让毗奢耶那伽罗人始终具有一些不对称优势。他们还尽量拉大两阵距离,不让对手的海量小型火炮发挥威力。


赖丘尔战役:传统南印度武装对穆斯林征服者的逆袭

南印度的骑兵 同样受到北方风格影响


战斗开始后,数量明显占优的南印度骑兵首先展开进攻。包括本地刹帝利在内的重骑兵居于中路,而2000多突厥弓骑兵分布两翼。他们的漫长列队,也让对面的敌人无法看到自己身后的步兵阵地。阿迪勒汗则下令麾下的突厥系骑兵反击,期望以己方最擅长的方式结束冲突。结果,德里苏丹留下的征服者后裔是技高一筹,很快就在骑兵对攻中占据优势。印度封建武士的水准良莠不齐,对马术与骑战的理解也稍对方,反而被少量的敌军碾着向后撤退。


赖丘尔战役:传统南印度武装对穆斯林征服者的逆袭

大量的步兵 成为毗奢耶那伽罗人的取胜关键


此后,大量的比贾布尔骑兵都前出进行追击。在大约1公里的狂奔突进后,逐渐显得人马疲惫。南印度人则顺利逃到设防阵地背后,让追击者直面工事背后的步射火力。由于队形变得愈发混乱,突厥人已无法迅速停歇整队,三五成群的撞入陷阱。在少量的重型炮弹和火绳枪后,更多土生弓箭手的齐射也在近距离内显得威力十足。但还是有突厥人选择策马强突,甚至在坐骑受伤后步行应战。但德瓦拉亚已派出麾下的大批步行武士,以反冲锋堵住了所有缺口。失去冲击力的骑兵,便很快失去了所有优势。

赖丘尔战役:传统南印度武装对穆斯林征服者的逆袭

比贾布尔骑兵大都在混战中损失


接着,德瓦拉亚派出担任预备队的精锐骑兵反击,并下令全部人马都紧随其后冲锋。人困马乏的比贾布尔骑兵,便在这些以逸待劳的印度人面前彻底崩溃。由于已完全没有秩序,他们在逃跑中也挡住了本方阵地的射击视野,让配备大量小炮的步兵根本无从下手。阿迪勒汗眼看自己无力回天,在营地完全失守前开溜。他骑上1头军中的战象,慌不择路的突围出去。曾经对印度人保有自信的中亚裔武士,就这样遭至完败。但他们还是给敌人以重大杀伤,让对手在史书上留下16000的伤亡数字。


赖丘尔战役:传统南印度武装对穆斯林征服者的逆袭

赖丘尔的旧城 主要建立在山丘高地处


随着比贾布尔军队的丢盔弃甲,毗奢耶那伽罗人这才正式包围赖丘尔城。只是由于旧城和要塞都居于山坡,让没有移动支架的旧式攻城炮很难发挥威力。南印度士兵便只能以最传统的方式进行攻坚。最后,还是葡萄牙火枪手的齐射压制了城头守军,帮大量炮灰越墙而入。德瓦拉亚则在入城后表现出宽容一面,没有因城市居民顽抗而杀人泄愤。但全部的穆斯林居民还是要人滚地留。

赖丘尔战役:传统南印度武装对穆斯林征服者的逆袭

少量的葡萄牙佣兵帮南印度人攻进城市


此后,毗奢耶那伽罗军队还准备继续北上扩张,却因为德瓦拉亚的英年早逝而作罢。他的继承人将不再具有自己的雄才伟略,只想做一个岁月静好的守成之主。阿迪勒汗却识时务的与其他德里系军阀达成联合。他们的联军将在40年后重返当地,并依靠大量的更先进武器逆转了胜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