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孫權活的時間比劉備,曹操還久,為何統一不了天下?

兔牙傳說


孫權不能統一三國,大概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首先,三國時期南方開發程度較差,無論是經濟、所管轄的百姓數以及城池的密集程度都不及北方。這就導致地圖上孫權佔了一大堆地盤,真實實力還是比較差的。

其次,曹魏對於孫權一直是嚴加防範。合肥,江夏長期駐紮重兵。孫權與曹魏在江淮間多次拉鋸,始終未能突破曹魏防線。

最後,孫權晚年對於繼承人問題多有反覆,完成朝政動盪,也不具備大舉北伐的條件。

綜合諸多方面因素,孫權活得久因為他比曹操和劉備歲數小很多。客觀局面上,孫吳不具備北伐曹魏的實力。




小何讀歷史


天時,所謂天命不在吳,不在孫權。三國時期相對來說那時的領土主權已經穩定發展了。都是有著水道渠成的大勢所趨,三國鼎立。曹操、劉備、曹丕、司馬懿,包括孫權,哪個不是雄主人傑,縱橫沙場的人物,誰想完成統一確是坐享其成的司馬炎。

地理,江南是一個繁華富足之地。先天就是培養大族貴族,繁榮文化的地方。正所謂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安定承平本來就是讓人非常滿足而腐化喪失進取之心。

人和,相對的,北方生存空間貧乏導致的激烈競爭。更容易形成強烈的侵略性和武力,所以歷史上的朝代更迭,領域的統一都是由南向北的比較多。自東向西方向來完成,東吳因長江天險而得以自保,也因此很難向北延伸發展。孫權在位時,可以是從未在江淮北部地區取得過立足之地。被公孫淵的玩弄更凸顯地理侷限和孫權的無奈。守成不足,進取有餘,以此地理位置得天獨厚,使孫權無法統一天下。



海哥趣說歷史故事


①正統性: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為大漢丞相,有漢朝政府的名頭。劉備以獻帝皇叔自居,又有衣帶詔相托。吸引不少追隨的人。而孫權僅僅是割據江東,他繼承的是父兄的政治遺產,其父孫堅在諸侯討董時期為袁術部將,其兄在漢朝體系下僅為騎都尉和吳侯。在漢朝這個體系下,孫權所能號召和利用的政治資源無法與曹劉相比。而自立稱帝后其正統性太低,尚忠誠漢室的士子會更多的投向劉備。曹操終其一未稱帝,最高為大漢丞相和魏王。(滿分3分孫權1分劉備3分曹操2分)

②人才:曹操武有五子良將(張遼樂進徐晃于禁張郃),夏侯惇夏侯淵兄弟都是可以獨當一面的統軍人才。謀臣有荀彧,荀攸,郭嘉,程彧,賈詡後期還有司馬懿等人。劉備方面,武有五虎上將(關張趙馬黃)謀臣有諸葛亮龐統法正張松等。孫權武將有四大都督周瑜魯肅呂蒙陸遜以及太史慈程普黃蓋朱然等。(孫權2分劉備3分曹操3分)

③綜合實力:

章武元年(221),蜀漢僅有益州一州之地,轄郡、國12,縣118個,“有戶二十萬,男女口九十萬”。後主劉禪的景耀六年(263)蜀漢滅亡時期,共有人口“二十八萬戶,男女口九十四萬”。其中包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

魏國有冀、兗、青、徐、豫、並、司、幽、雍、涼十州之地,轄郡、國82,縣796個。元帝曹奐景元年間(260——264),“有戶六十六萬三千四百二十三,男女口四百四十三萬二千二百二十一”。

吳國有揚、荊、交、廣四州,轄郡、國43,縣313個。大帝孫權赤烏元年(238年)有戶約520000,人口約2567000人。末帝孫皓天記年間(277——280),“有戶五十二萬三千,男女口二百三十萬”。(孫權2分劉備1分曹操3分)

④君臣關係:曹操本人素有“唯才是舉”的名聲,手下將領願意為其搏殺,比如龐德抬棺死戰關羽。又如對殺了自己愛將典韋和長子曹昂的降將張繡禮遇有加。劉備對待名士名將也是禮遇有加,舉國託於諸葛亮。更是在關羽敗走麥城身死後願意傾全國之力為關羽復仇(至少旗號是打的這個。)而孫權與臣子不能君臣同心,時有猜忌。更是為了平息蜀國的怒火犧牲了呂蒙。陸遜在夷陵之戰後也被排擠陷害,憤恨離世(孫權1分劉備3分曹操3分)

孫權6分劉備10分曹操11分


煮酒論史品茗談今


很榮幸回答您的問題。

的確,題出所說的事實很多人都有此疑問,拋開這個疑問我們來用簡單的語言去總結或者評價三個人的一生偉業的表現的時候時,往往會在孫權處犯了難。有關他的事蹟關聯的記憶匱乏且詞窮。我們熟知的流傳最廣的關於孫權的一句話還是那句“生子當如孫仲謀”!


那麼,在曹操劉備死後的這三十年裡,在當時和曹操劉備三足鼎立的為孫權為什麼沒有據地雄起從而一統天下呢?

第一點,孫權所屬的東吳集團進攻力匱乏。不管是從《三國志》裡瞭解到的諸多事實上的大型戰役還是《三國演義》衍生出來的戰爭事件,無一例外都透露出了孫權所在一方進攻力匱乏的問題。 和劉備聯手時,孫權方防守,讓劉備進攻;與曹操聯手時,還是自己防守,讓曹操進攻。


作為政權統治者的孫權自己也深知這一點,單單憑藉自己的實力難以在大規模的戰役中佔據主動。所以他們因地制宜,以防守來提攜進攻,同時內外聯合施以戰略來改變戰局。然而當戰爭上升到更大規模或者全局性的戰爭時,自身進攻的乏力還是東吳軍隊的致命弱點,所以即使在三國後期想要北伐征戰,也是非常困難!

第二點,還是在東吳內部。我們都知道,東吳是一個由眾多士族組成的政權組合體,孫權所代表的江東士族雖然取得了東吳的實際統治權,但是軍事上並沒有取得對東吳所有軍事力量的指揮權。東吳各個士族不僅分化整個東吳集團的權力和戰鬥力,更是將東吳的朝政變得錯綜複雜。

孫權要想統一中國,必定要先取得其他士族的同意或者支持。而安撫東吳內部的權利鬥爭就已經使孫權應接不暇,更別說統一全國這種國家層面上的大事。所以,守成之君的定位其實在一開始就已經註定。


第三,東吳集團的士兵多以水兵為主,陸地兵種比較少,在統一全國這種大規模地依靠陸兵的戰爭中並不佔優勢。

第四,孫權的個人問題。我們都知道劉備和曹操的江山都是自己一步一步打出來的,每一次的攻城拔寨都有自己的的親自部署和監督指揮。而孫權則不一樣,他是繼承他的父親孫堅和哥哥孫策打下的江山。這一點在個人能力上就給孫權打了一個折扣。


雖然孫權後期也擴大了東吳的版圖,但是沒有經過充分的戰爭磨鍊,孫權自身的圖霸之心遠沒有劉備曹操那般的強烈。

孫權的一生固然偉大,他割據江東成就了一番霸業。但是東吳的內外環境和孫權自身的原因註定了他的霸業只是割據,而非大一統。


小宋拾趣


在三國時期東吳作為天下三巨頭之一,不管是在前三國時期還是後三國時期,它充當的都是陪太子讀書的角色。

那為何會發生這種情況呢,東吳實力就算比不過曹魏,那也比蜀國強吧。那為何孫吳從始至終就沒展現它有過一統天下的實力呢?

其實這一切的根源都出現在孫權的性格身上,孫權的性格是什麼樣的?陳壽評其為勾踐之奇。

周瑜自赤壁之戰後威聲遠著,在東吳聲望極高,這引發了孫權的極大猜忌。再加上週瑜時時都想奪取荊州,劉備對其也極為忌憚。因此劉備乘與東吳和親之時,曾挑撥孫權說:“

公謹文武籌略,萬人之英,顧其器大,恐不為人臣耳。”當時孫權心裡想來也是深以為然的

不過當時周瑜幸運,於赤壁之戰不久就因病逝世,因此才保全了與孫權的君臣聲名。可週瑜的子侄就沒那麼好運了,因為孫權將他對周瑜的怨恨猜忌之情全算在了他們頭上。

周瑜所立功勳對東吳來講可謂功蓋一世,後來連孫權稱帝時都感嘆:“孤非周公謹,不帝也。”那他兒子不過就犯了這麼一點小小過錯,竟至於削爵奪職,如何讓人心服。

所以當時消息一傳出,舉朝譁然,諸葛瑾、張昭、顧雍等群臣聯名上書,說:“周公謹在世時,入作心腹,出為爪牙,銜命出征,身當矢石,盡節用命,視死如歸,故能催曹操於烏林,走曹仁於郢都,揚威國境,華夏是震,然瑜身沒未久,而其子淪為匹夫,益可悼傷。”

可孫權最終還是沒有饒恕周瑜的兒子,導致不久後周胤就死在貶所。唉,得天下者在於得人,觀劉備之用關張諸葛,既任之則生死與共,矢志不渝,顧能得人死力。因此劉備雖然國小民貧,卻能與曹操爭衡天下,正在於此。

而反觀孫權,危難時待周瑜如兄如父,一旦局勢稍寧則刻薄猜忌如是。為人薄情寡恩至此,欲得人死力,豈可得乎?我想這大概就是他一輩子困守江東的原因吧。


口袋歷史聽棠


第一,孫權不擅長軍事戰爭

在當時 ,無論是曹操和劉備都是在馬上打下來的天下。曹操的軍事能力,不用說我們也知道。曹操曾經在漢中一戰中打敗了劉備,從這就能知道曹操的能力有多強了。孫權知道自己不擅長戰爭,也曾親自率兵出戰實地演練考驗自己,雖然是他親自率兵,但是結果卻是輸得一塌糊塗。孫權的每一次率兵出戰,都是帶領著一支龐大的隊伍,最少五萬,最多的時候是十萬。可是每次打仗,敵人都是以少取勝孫權,有一次更是可笑,在合肥一戰中,敵人卻以八百打敗了孫權的一萬人,最後敵人逍遙離去,卻把孫權給嚇壞了。就如孫策對孫權的評價一樣,孫權適合出謀劃策,處理內務,不適合出兵打仗。要不是同在三國時期曹操和劉備的威脅,孫權又怎會逼迫自己如此的地位?

第二就是朝廷的內部問題了

貌似是在漢末時期,對於政治建議不同,有的大臣主張向曹操俯首稱臣,而有的人卻支持戰鬥爭;對於朝廷大臣分派問題,有孫策的舊部,也有孫權的羽翼;還有大家世族之間的爭鬥。即使當時的孫權具有極高的軍事才能,都無法使內部穩定,怎麼去統一全國?

第三是正當性問題

三個陣營,就屬孫權的政權最不具有正當性了。曹操是名副其實的得到了先主的禪讓才登上正統統一魏國;劉備本來就是皇室後代,劉備登基為帝時也是打著繼承皇位的名號。就只有孫權一無所有,有人覺得孫權稱帝都是一件意外的事,得不到人民的支持。

第四就是蜀、魏還沒有大勢已去呢!

即使魏國的曹操去世了,可是還有曹丕呢!曹丕也是有實力的人,還有曹操得力的助手和舊部都在,孫權怎麼可能說打就打呢?所以就算曹操去世了,孫權也打不過魏國。而蜀國這邊,劉備雖然去世,有劉禪繼位,就算劉禪這個皇帝當的比較傻,但是還有諸葛亮在後面扶持。就算在劉備死前的戰爭上消耗了大量的人力,但是蜀國還是有保護自己的能力的。況且孫權個人奸詐,善變,與兩方的關係都脆弱,要在這時突擊一方,難免會被兩方夾擊而滅亡。


順利辦財務


一、天時。所謂天命不在吳,不在孫權。中國歷史上相對領土的統一,都是有著水到渠成般的大勢所趨。三國鼎立,曹操、劉備、曹丕,乃至諸葛亮、司馬懿,包括孫權,哪個不是雄主人傑,縱橫捭闔。誰想完成統一的卻是坐享其成的司馬炎!論才比能,他堪與上述哪一位相提並論?這就是冥冥中玄妙的天意天時。孫權在位足夠長久,比司馬懿還要晚死一年。從曹操起,到曹丕、曹睿。孫權幾乎面對了曹魏政權整個最鼎盛時期,好容易熬到曹芳這個傀儡皇帝,對手又換成了全盛時期的司馬懿,自身還陷入儲位黨爭的嚴重內耗。蜀漢政權則是曹魏重壓之下的盟友。這些造成孫權努力擴張卻屢屢失敗的現實。天意如此。

二、地利。江南之地繁華富足,先天就是培養大族貴族、繁榮文化的地方。正所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安定承平本來就是最容易使人滿足乃至腐化,喪失進取心的。相對的,北方生存空間貧乏導致的激烈競爭,更容易形成侵略性和強大的武力。所以中國歷史上朝代的更迭,領域的統一都是由南向北,自東而西的大勢方向來完成。東吳因長江天塹而得以自保,也因此很難向北發展。孫權在位期間可以說幾乎從未在江淮北部取得過立足之地。被公孫淵的玩弄更凸顯地利的侷限和孫權的無奈。守成有餘,進取不足,此所以地利無以使孫權得統一。

三、人和。孫權在位期間,三國鼎立形勢逐漸穩固,各政權也都進入穩定發展的時期。飽經動亂的人民也獲得相對穩定的休養生息階段,所以漸漸加深對各自國家政權的認同感。在人心向背上,孫權一點優勢都沒有。反觀司馬炎,蜀漢君臣離心,窮兵黷武,人民不堪重負。東吳孫皓昏悖殘暴,天怒人怨。統一實在是人心所向。


方寸天地上


史不想瞞今天來跟大家說說孫權為什麼不能統一天下?在我看來孫權是很有野心的。他限制蜀漢,奪回荊州。平定山越,穩固交州。屢次伐魏,牢牢控制了江淮南部。為政權擴張著實作出過很大的努力。為什麼不能統一天下,我覺得有三個方面原因:



一、天時。所謂天命不在吳,不在孫權。中國歷史上相對領土的統一,都是有著水到渠成般的大勢所趨。三國鼎立,曹操、劉備、曹丕,乃至諸葛亮、司馬懿,包括孫權,哪個不是雄主人傑,縱橫捭闔。誰想完成統一的卻是坐享其成的司馬炎!論才比能,他堪與上述哪一位相提並論?這就是冥冥中玄妙的天意天時。孫權在位足夠長久,比司馬懿還要晚死一年。從曹操起,到曹丕、曹睿。孫權幾乎面對了曹魏政權整個最鼎盛時期,好容易熬到曹芳這個傀儡皇帝,對手又換成了全盛時期的司馬懿,自身還陷入儲位黨爭的嚴重內耗。蜀漢政權則是曹魏重壓之下的盟友。這些造成孫權努力擴張卻屢屢失敗的現實。天意如此。



二、地利。江南之地繁華富足,先天就是培養大族貴族、繁榮文化的地方。正所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安定承平本來就是最容易使人滿足乃至腐化,喪失進取心的。相對的,北方生存空間貧乏導致的激烈競爭,更容易形成侵略性和強大的武力。所以中國歷史上朝代的更迭,領域的統一都是由南向北,自東而西的大勢方向來完成。東吳因長江天塹而得以自保,也因此很難向北發展。孫權在位期間可以說幾乎從未在江淮北部取得過立足之地。被公孫淵的玩弄更凸顯地利的侷限和孫權的無奈。守成有餘,進取不足,此所以地利無以使孫權得統一。



三、人和。孫權在位期間,三國鼎立形勢逐漸穩固,各政權也都進入穩定發展的時期。飽經動亂的人民也獲得相對穩定的休養生息階段,所以漸漸加深對各自國家政權的認同感。在人心向背上,孫權一點優勢都沒有。反觀司馬炎,蜀漢君臣離心,窮兵黷武,人民不堪重負。東吳孫皓昏悖殘暴,天怒人怨。統一實在是人心所向。

史不想瞞認為孫權武力強盛時期,四大都督卻先後短命而亡,陸遜更是因內耗而喪失。魏蜀兩國卻是人才輩出,尤其是曹魏佔盡地勢之利,接班的人傑層出不窮,孫權就是有進取之心,也無如周瑜、陸遜這般砥柱之才可用了。所以說人和亦不在孫權。


歷史阿Q


周瑜算得上東吳一流將帥了,可是他個人打南郡,花了一年時間都打不下來。最後還是劉備幫著他,才打下了南郡。

關羽鎮守荊州六年多時間,孫權手下的大都督魯肅、呂蒙絲毫不敢進犯,只有等到關羽北伐的時候,他們才敢從後面偷襲荊州。

孫權多次帶領士兵北上攻打合肥,可每次都被擊退回來。甚至有一回張遼僅僅只有800人馬,將孫權的10萬大軍擊敗,孫權因此落下了心理陰影。


小榮自媒體


一個集團的勝負從來都不是依靠一個人,一場戰役能夠決定的。當時的重要軍資——軍馬,在北方。河南河北今天依然是人口大省、產糧大省,北方有著天然優勢。長江天險保住了東吳的安逸,反過來說也保住了北方免受南方侵擾。我是一個南方人,但歷史不會騙人,從來都是北統南,沒有南統北。明朝和民國為什麼能南統北,在於從隋開始的人口遷移、水利工程,經濟南遷,加上軍資變化——火器。不要覺得是人勝天,從來都是大勢所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