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歷史上的蘭陵王高長恭是怎麼死的?他手握軍隊,為何不起兵造反?


蘭陵王高長恭何許人也?毛主席曾這樣評價他:

“南北朝蘭陵王是高歡的孫子,叫高孝瓘(guan),也是年輕人,很能打仗,很勇敢。”

他的父親名叫高澄,乃是北齊建立者—高洋的大哥;爺爺是北齊的奠基人高歡,一共有15個兒子,其中有4個稱帝,還有11個封王。蘭陵王的老爹高澄就是4個帝王之一,在高家排行老大。

高長恭和他的11個叔叔一樣,都是庶出,歷經坎坷,最後靠實力封王。

不過,除了這11個被封王的叔叔,高長恭還有3個當皇帝的叔叔。要知道,高家人的繁殖能力都是超強的,除了高長恭兄弟6人,同輩的堂兄弟全部加起來,共有28位!

換言之,在北齊,像蘭陵王這樣的宗族王,至少有39位!

有這麼多的“一家人”,如果團結的話,再小的力量,乘以39,都會堅不可摧;如果兄弟睨於牆,再大的力量,除以39,都將成為強弩之末。

很不幸,高家兄弟並不團結;更悲哀的是,高家兄弟大都才華橫溢。

(高家不僅是兒子們厲害,就連女兒也都特別強悍!陸貞的原型陸令萱,就是高長恭的堂妹。)

蘿蔔快了不洗泥,兒子多了,也就用不著別人來幫忙了,只需要高家人就可以維持北齊的統治。如此一來,就會導致高家的統治內卷化(自我消耗)。

這種內卷化的最終結果,就是皇族內部兄弟相殘、骨肉離析。

北齊後主高緯繼位之後,國內已經存在大量的同姓王。與此同時,他的父輩給他做了一個非常壞的表率—弒君自立。

高緯的父親高湛,就是殺了自己的六哥孝昭帝高演自立的;而高演則是通過殺死自己的侄子高殷稱帝。高家內部叔侄兄弟之間的自相殘殺,屢見不鮮。

因此,後主高緯始一繼位,就對這些同姓王甚為警惕。讓他們去前線帶兵打仗沒問題,但是絕對不會讓他們掌握兵權。

蘭陵王高長恭一生的得意之作,分別是金墉之戰和邙山之戰。

面對北周與突厥聯軍進攻,高長恭分別派出了500人和1000人規模的部隊去迎戰!這大概是高長恭能指揮的,最大的規模了吧。這點人馬在冷兵器時代,哪裡是迎戰,這分明就是送死去的好吧!

然而,高長恭都打贏了。

經過這兩場戰役,高長恭名聲大振!在北齊國內,一時間風光無兩。各種光環全都加在高長恭身上,什麼戰神啊、什麼北齊守護者啦、什麼《蘭陵王破陣曲》啦等等。

除此之外,高長恭體恤將士、同情百姓、廉潔自愛,這些都使得他在國內贏得了人心。

所有的這一切集中於一點,大有壓過齊後主高緯的趨勢。

如此,使得高緯壓力頗大。僅僅是壓力的話,倒還好辦,關鍵是家族的內亂讓他恐懼!如果高長恭學他的父輩那樣,冷不丁捅他一刀,這江山豈不是易主了?

功高蓋主,大概就是這麼個樣子吧。

於是,齊後主高緯對高長恭的警惕,達到了極點。

朝堂之上的危險氣息,也讓高長恭不寒而慄。手裡沒有兵權的蘭陵王,對自己的處境非常害怕!

高長恭此時若能解甲歸田,然後自斷雙腿,說不定還有一線生機。然而,他明智這一點,卻並不能這樣做,《北齊書》記載:

“相願曰:王前既有勳,今復告捷,威聲太重,宜屬疾在家,勿預事。長恭然其言,未能退。”

高長恭的謀士告訴他,你想要活命,就應該像司馬懿一樣稱病在家,不要干預政事。

這幾乎是所有功高蓋主的權臣,全身而退的最好辦法。從秦始皇一直到溥儀,“唯有放下的功臣,才能苟活性命”的例子不勝枚舉。

不過,高長恭雖然同意相願的觀點,卻“未能退”。到底是什麼讓他“未能退”的呢?可能是有比自己活下來,更重要的東西吧。

沒有兵權,功高蓋主,又“未能退”。

這樣的一個蘭陵王,根本就是一個活靶子嘛!齊後主不搞他搞誰?

公元573年,齊後主高緯終於對高長恭下手——派人給他送來了一杯毒酒。臨死之際,高長恭絕望的說道:

“我忠以事上,何辜於天,而遭鴆也!”

說罷,高長恭飲鴆而死。高長恭死後,他的六弟安德王高延宗起兵造反,自立為王。

高長恭能造反嗎?可以呀!他的堂弟(高緯的二弟)琅邪王就試圖造反,還帶了一大幫的擁躉,最後不就被打的連他媽都不認識了嗎?

琅邪王論能力、才幹,一點都不輸給蘭陵王的!蘭陵王敢造反,只會死得更慘。

倘若高長恭不死,北齊會不會滅亡呢?

《北齊書》的作者如是評價:

“使蘭陵獲全,未可量也。而終見誅翦,以至土崩,可為太息者矣。”

站在歷史唯心的角度來看,高長恭的確可以延緩北齊的滅亡。但是,高家內部同姓王分散了皇帝的權利,本就是不穩的因素。即便高長恭不死,他也同樣會面臨父輩的問題—骨肉相殘。


祗樹


在我國的南北朝時期,北齊朝有一個著名的將領名叫高長恭,他在邙山戰役中臨危受命,只帶領著五百個士兵攻入北周十萬敵軍的包圍圈內,使得北齊軍隊反敗為勝;在慶功會上,能歌善舞的北齊將士以這場勝仗為背景,創作了《蘭陵王入陣曲》來歌頌高長恭,開創了我國傳統面具舞的先河。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馳騁沙場的大將一般都長得十分勇猛,可是高長恭卻恰恰相反,《北齊書》中有記載:“長恭貌柔心壯,音容兼美”,可以看出大名鼎鼎的“戰神”蘭陵王,其實是一個頗有姿色的美男子,甚至還被後人評為我國古代的“四大美男”之一。可高長恭畢竟是一個統帥三軍的將領,每次上陣打仗,這張臉怎麼看都沒有什麼威懾力,於是他想了一個辦法,找人給自己打製了一副十分恐怖的鬼臉面具,每次打仗他都會戴著,那面具不僅讓敵軍看了不寒而慄,就連本國的將士都被嚇到了。

根據記載,高長恭在邙山大敗敵軍後想要進城,可是因為戴著鬼臉面具,本國的守城將領沒能認出他的身份,堅決不肯打開城門,直到他取下面具後才被迎進城中。高長恭因為功高震主,被北齊的後主高緯忌恨,他無意中說出的一句“國事即家事”,被皇帝猜測戰功赫赫的蘭陵王很有可能會造反;公元573年,高長恭被後主賜毒酒身亡,年僅33歲。




歷史些事


【文藏來答】蘭陵王高長恭是被北齊後主用毒酒賜死的。北齊皇室內鬥異常激烈,而且大都有些變態(或者說精神不太正常),蘭陵王大概是其中最正常最優秀的了,但……

蘭陵王高長恭,被譽為古代四大美男之一。與其他美男子不同,蘭陵王的武力值也特別高,在北齊是響噹噹的一員大將。因他長得膚白貌美,這種相貌在戰場上特別沒有威懾力,所以他每次征戰都帶著面具,方能百戰百勝。他的童年境遇比兄弟們糟糕,成年之後依靠自身能力名揚天下,但終逃不過功高震主的遭遇。他不反,是因為情況不像我們想象中那麼簡單,而且古代人君臣觀念、忠君思想是根深蒂固的。

兒時無人問津

蘭陵王名高孝瓘,字長恭,是北齊政權的奠基者高澄的兒子,最有高澄風範。可惜高澄英年早逝,與皇位擦肩而過。高澄去世時,高長恭只有七歲,他上面有三個哥哥,下面還有兩個年紀更小的弟弟,而他生母地位卑微,兄弟六人中唯獨他不得母親姓氏。於是,高長恭就成了被受忽略的“小可憐”:

天保元年(公元550年),高長恭的二叔高洋登基為帝,建立北齊。就在當年,高長恭的大哥、三哥(三哥是嫡出)就被封了王。

天保六年(公元555年),高長恭的二哥和五弟(五弟被二叔高洋親自撫養)也被封了王,仍然沒有高長恭的份。

直到乾明元年(公元560年),二叔高洋駕崩,新帝即位,已經二十歲的高長恭才被封為蘭陵王,這一天比兄弟們封王晚了五到十年。

成年名揚天下

好在高長恭德才兼備,長得特別帥,又有雄心壯志,所以成年之後很快嶄露頭角。當時北齊皇位爭奪非常激烈,三年內,高長恭的堂弟、六叔、九叔先後登上皇位,對皇室成員猜忌成性,動輒殘殺。不過高長恭卻因為在朝中根基尚淺,並且才能出眾,而被他們重用。

河清二年(公元563年),與北齊對峙而立的北周,聯合突厥一起發兵攻打北齊,直逼併州。當時高長恭擔任幷州刺史,執掌幷州軍事。突厥人攻入晉陽,高長恭率兵身先士卒,盡全力抵擋。在高長恭與大將斛律光等人的抵抗下,終於打退北周和突厥。

第二年,北周與突厥再度聯合,十萬大軍圍攻洛陽。北齊皇帝立即派高長恭與大將軍斛律光前往洛陽救援。北齊軍在芒山戰敗,高長恭帶領五百騎兵,火速衝入幾萬人的敵軍陣營,左突右攻,不但成功遏制住敵軍的攻勢,還在重重包圍之下,又破陣而出,帶人趕回金墉城下。守在金墉城上的北齊都被打怕了,遠遠看到一支騎兵來勢洶洶,又認不出衝在最前面的高長恭,嚇得誤以為是北周和突厥軍殺過來了。高長恭只好摘下頭盔,露出一張俊臉。城牆上的守軍大喜過望,沒想到蘭陵王竟能殺出重圍,軍心大振,弓弩手立刻發箭支援高長恭。北齊軍內外呼應,終於殺退北周和突厥大軍,取得大勝,洛陽之圍得解。將士們紛紛謳歌蘭陵王的功績,這就是流傳後世的舞樂《蘭陵王入陣曲》。

一句話招致殺身之禍

然而,功高蓋主,更何況蘭陵王身在鬥爭激烈的北齊皇室。皇太子高緯(北齊後主)問高長恭:“堂兄,你當時進入敵陣太深,一旦失利,後悔就來不及了。”高長恭回道:“國事就是家事,我不由自主地就殺進去了。”沒想到,就因這一句以國家興亡為己任的忠言,竟然招致殺身之禍。

蘭陵王德行如其外表被人讚譽,他在軍中事必躬親,寬容有度,能與將士們同甘共苦,聲望本來很高,而這一戰更是被朝野傳為神話。皇太子高緯本來就羨慕嫉妒恨,當聽到蘭陵王把解除洛陽之圍稱為“家事”,就懷疑蘭陵王有不軌之心。

等高緯即位之後,蘭陵王為打消他的猜忌,稱病在家,不再參與朝政。但是昏聵的高緯仍不放心,在除掉自己的岳父即大將軍斛律光之後,又派人給蘭陵王賜毒酒。

蘭陵王對王妃說:“我忠以事上,何辜於天,而遭鴆也!”王妃勸他:“您再去求求皇上。”蘭陵王無奈道:“皇上怎麼可能見我?”隨即喝藥自殺。斛律光、蘭陵王,北齊政權最後的兩大中流砥柱,都死在北齊後主高緯手裡。四年後,北齊滅亡。

本文系原創文章,版權歸【文藏】所有,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想了解更多藝術推介與藝術收藏,歡迎使用【文藏APP】,關注【文藏】官方微信公眾號&微博&頭條號更多精彩內容等著你!


文藏


蘭陵王高長恭是北齊王朝宗室,也是南北朝時期有名的悍將之一。他的祖父是北齊王朝的奠基者北齊神武帝高歡(追諡),他的父親就是權臣高澄。按理來說,高長恭出身名門,又是皇室的血脈,他如果像普通的紈絝子弟那樣度過餘生,可能不會在歷史上掀起什麼大風大浪,可是他偏偏不甘於平庸,成就了一代名將的美名,但卻也給自己帶來殺生之禍。

高長恭的祖父高歡和父親高澄都是東魏王朝的權臣,奠定了北齊開國的根基。公元549年,高長恭才只有8歲時,其父高澄突然被家臣刺殺,權利落入高洋手中(高洋是高澄的弟弟,也就是高長恭的叔叔)。野心勃勃的高洋奪權以後,在第二年就迫不及待地逼迫東魏孝靜帝禪讓,建立了北齊王朝。由於高長恭是高澄的兒子,因此一直不被高洋一脈重用,只是保有宗室虛名而已。


翻開《北史》不難發現,北齊開國以後的歷代皇帝均有殘暴的惡名,除了孝昭帝高演殺伐較少以外,其餘的文宣帝高洋、武成帝高湛、齊後主高瑋均是歷史上有名的昏君,因此史學家懷疑高氏家族有遺傳性的精神分裂症,但是作為高家宗室成員的高長恭卻享有“戰神”的美名,可見高氏家族也有傑出的子弟。

北齊武成帝高湛在位時期,才開始重用高長恭。公元563年,北齊王朝遭到突厥人和北周軍隊的入侵,年僅22歲的高長恭身先士卒,在邙山之戰中一戰成名,擊退敵軍三十餘里。據說高長恭本人因為容貌姿美,常常頭戴面具作戰,目的是為了掩蓋自己的容顏和威懾敵軍。此後數年間,高長恭一直活躍於各地,先後擊退北周的多次進攻,成為北齊王朝的一線將領。可惜,一代宗室名將高長恭最終卻被自己人所毒死。


北齊後主高瑋昏庸無能,他與其父高湛一樣生性多疑,好殺能臣,十分擔憂自己這個堂兄(按輩分來看,高長恭是高瑋的堂兄弟)擁兵作亂。公元573年,齊後主高瑋下令賜鴆酒將高長恭毒死。高長恭當時雖然手握重兵,但仍然不願起兵作亂,因為他自己就是高家子弟,不願意面對家族內鬥,因此含冤而死,時年僅有33歲。



長期與北齊王朝作戰的北周王朝看到齊後主高瑋昏庸無道,當時已經有了要滅齊的想法,但一直忌憚高長恭、斛律光等北齊名將的存在。等到高長恭被殺的消息傳到長安,周人十分興奮,認為滅齊的機會終於來了。公元577年,也就是高長恭死後的第5年,北周武帝宇文邕聯合突厥人大舉進攻齊國,將北齊王朝滅亡,昏庸的齊後主高瑋淪為階下之囚,不久後也被殺死。


世界人文通史


蘭陵王是毒死的。主要原因,還是北齊皇帝高緯對蘭陵王的不信任。

蘭陵王號稱戰神,軍中威望很高。但是不被剛上任的後主信任。於是只能困在封地,最後被賜毒而死。

蘭陵王高長恭這裡,其實原因很簡單,皇帝一直提防著他,造反成功機會很小了。⭕

到後主高偉這一代,蘭陵王已是王室的枝系,已經遠離皇室正統血脈了。已經沒有合法性了。

蘭陵王是個睿智的人,齊國天天被北周1打的快招架不住了哪裡還能內部分裂,那樣只會亡國更快。

蘭陵王死後,另一個大將軍也死了,不久北齊就滅國了。


三生有畫


許多人看歷史都有點狹隘,好像擁有重兵的將帥最終結果都得造反才是對的。誠然,歷史上功高蓋主被猜忌和被殺的將帥很多,善終者倒是不多,可是,將帥即便有造反成功的可能性,那也是要有流血犧牲的代價,鹿死誰手難料;再者,奪權容易守成難,人性的弱點被激發出來後會很難收斂得住,既然有人開了頭,就會有許多人效仿,就像唐朝中後期的藩鎮割據和許多王朝存在的尾大不掉問題,坐在這個位置上,可以說是天天生活並生存在刀尖上,危險性恐怕更大;最後,武將奪位,即便成功,也鮮有能兼具治國之才的情況,沒能力治國,不僅會把國家搞壞和滅亡(到頭來還是一死,而且是遺臭萬年並被誅九族),而且會遭到全國上下的共同反對,還有外來威脅,最終還是死路一條。難者不會,會者不難,馬上可以打天下,卻不可以馬上治天下。將帥打仗不難,治國理政安民卻難,耍權術搞陰謀玩心計更難。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和幹自己愛乾的工作才幸福,將帥舞文弄墨搞政治經濟民生,就和張飛繡花,誰樂意啊?許多將帥不是沒有能力造反,也不是沒想過,而是他們不願意這樣做,也自認沒這個興趣和能力,只有像李世民、趙匡胤、朱元璋這樣文武兼備、精於政治的全才才有資格問鼎帝位並治國安民成功。誰都不傻,凡事量力而行,沒能耐拿100分,就保60分到80分吧,總不能爬不了萬尺高崖非得要嘗試,到頭來半路沒勁了只能鬆手,那和跳樓自殺有啥兩樣?白起、韓信都是如此。


一片晴空776820




蘭陵王愚忠啊、估計給他皇位也不會坐、死得真是不值


取一個戰字


高長恭(541年―573年),又名高孝瓘、高肅,祖籍渤海調蓨(今河北省景縣),神武帝高歡之孫,文襄帝高澄第四子,生母不詳,南北朝時期北齊宗室、將領,封爵蘭陵郡王。

高長恭貌柔心壯,音容兼美。為將躬勤細事,每得甘美,雖一瓜數果,必與將士分享。累次升任至幷州刺史。突厥攻入晉陽,高長恭奮力將其擊退。邙山之戰,高長恭為中軍,率領五百騎兵再入周軍包圍圈,直至金墉城下,因高長恭戴著頭盔,城中的人不確定是敵軍或是我軍,直到高長恭把頭盔脫下來城上的人才知道是高長恭,派弓箭手開始放箭保護他,之後高長恭成功替金墉解圍,高長恭在此次戰中威名大振,士兵們為此戰而謳歌他,即後來知名的《蘭陵王入陣曲》。

武平四年(573年)五月,後主高緯派遣使者徐之範送毒酒給高長恭,高長恭對他的王妃鄭氏(蘭陵王妃)說:"我對國家如此忠心,哪裡有辜負皇帝,而要賜我毒酒?"鄭氏回答說:"為什麼不親自當面去跟皇帝解釋呢?"高長恭說:"皇帝怎麼可能會見我?"於是就飲毒酒而死。 死後朝廷追贈為太尉,諡號武。

高長恭相貌柔和內心豪壯,聲音姿容很不錯。高長恭擔任將領時,親自辛勤處理瑣細小事,每次得到甜美的食物,即使是一個瓜幾個果子,也一定和將士共同分享。起初在瀛州,行參軍陽士深上表列舉他的貪贓之事,被免除官職。等到討伐定陽,陽士深在軍中,擔心災禍到來。高長恭聽說此事說:"我本來沒有這個意思。"於是求小的過失,用棍棒打了陽士深二十下來使他安心。高長恭曾經入朝而隨從都散去,只有他一人,高長恭獨自回來後,沒有責罰他們。武成帝獎賞高長恭的功勞,命令賈護買妾二十人送給他,高長恭只接受其中的一個。有一千金的債券,臨死那天,把它們全部燒掉。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蘭陵王征戰一生為的是北齊,拼了無數的亂,不會到最後是自己亂吧?蘭陵王本來自卑,一直是忍氣吞聲,造反可定會有人提議過,但是為了家人,為了自保,他也無奈,畢竟從小不受寵得他,也許最大的願望就是自保吧。

而且當時三大名將死了兩個,他也不可能獨活,畢竟他要保護的不僅是自己。還有北周虎視眈眈,內亂也回滅了北齊,於公於私都沒法反。不管怎樣,蘭陵王可以反,但反了也就不會是歷史上的高長恭了。也就不會有那麼多奇蹟。雖然氣他不掙扎,但我欣賞他的堅持


江雪寒


高長恭,生於公元前541年,卒於573年,他又被後人稱為高孝瓘,高肅。他是現今河北景縣人,他出生在帝王之家,是北齊的奠基者申武帝高歡的孫子,也是文襄帝高澄的的第四個兒子,他的封號就是蘭陵王。傳說高長恭不僅長得俊俏柔美,而且他的聲音也十分動聽。或許正是因為長得太漂亮了,傳說他每次帶兵出戰便要戴上面目猙獰的面具,以達到威嚇敵人的目的。

高長恭在戰場上是一名勇不可擋的將領。在清河三年,也就是公元564年十二月的邙山之之戰中,北周正在攻打洛陽一帶,為了守衛洛陽這個重地,武成帝高湛便派高長恭和幷州刺史段韶,大將軍鵠律光前往救援。高長恭帶了500名騎兵風奮力衝進北周的軍隊中,當他到達被圍攻的金墉城時,因為他帶著面具,城上的士兵分不清是敵是友,直到他把面具摘下,士兵才放箭保護他。最後高長恭成功解救了金墉城,還打得北周軍隊丟盔棄甲,綿延三十里都是他們的所丟棄的東西。此戰可以說使他聲威大振,人們還為了歌頌他做了著名的《蘭陵王入陣曲》。


回來的慶功宴上,高緯說:“入陣太深,畢竟危險,一旦失利,追悔莫及”長恭聽後感動得回了句:“家事親切,不覺遂然”,就是這“家事”倆字招來殺身之禍,聽了這話皇帝就睡不著覺了,你和我還想分家不成?這不是要篡位奪權嗎?一般人說錯這話倒也未必會怎麼樣,但蘭陵王是戰將又有地位,皇帝是怎麼也不能放過他的。陵王說錯話後,深感大難將至,整日惶恐不安,儘管一再低調行事,刻意淡化自己,但終是躲不過“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悲劇宿命。

在武平四年(573)年的時候,後主高瑋派人賜給他毒酒,他想到和自己一起出生入死的重臣老將斛律光,不也是無辜被引誘入宮、用弓弦殘忍勒死的嗎。萬念俱灰的蘭陵王,扔下一句“天顏何由可見”,只得飲酒自殺。

高長恭的一生可以說是建立了赫赫戰功,但是就是因為他的功勞太大,威望太高,功高蓋主,最後終於被皇帝列為心腹大患。

重要軍事統領蘭陵王的遇害,預示著北齊王朝的行將終結。蘭陵王英年早逝,北齊失去了軍事支柱,四年後,失去了軍事支柱的北齊王朝被北周皇帝宇文邕滅掉,高氏子孫幾乎全遭屠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