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書法中臨帖的終極目標是什麼?

八卦生兩儀




(一)不同的書法興趣高度與定位決定不同的臨帖終極目標

比如,有的書法愛好者學書法就是為了把字寫好看,只是當成一種雅玩,修心養性消磨時光;有的是直奔專業書法藝術而去,目標則是有所建樹揚名立萬。而大多數的草根書友、平民玩家既有所期待也能平常對待,能出名就出成,不出名則圖一樂呵。舉個例子,當下田英章楷書在大眾書法圏深受歡迎,喜歡田英章楷書的朋友,有不少都是以“寫像”為目標,工整美觀即可,至於書法藝術審美內涵的多元性立體性,並不太關注。


(二)從不同的角度去解讀臨摩則會有不同的終極目標

狹義上,較為專業的書法學習者臨帖的最極目標是取人之才為己所用,他們的臨摩往往帶有更為深遠的戰略目的,主要通過臨摩來借鑑掌握他人筆墨章法的技能技巧與風格神采的精髓訣竅。

①從技能學養的角度,臨摩是書法人最重要的學習手段。嚴格意義上,習書之人所有主觀之所思都來源於目之所睹,書法藝術的理論、技能與審美,也幾乎都來源於臨摩或讀貼。這其實是方法論與價值觀的問題。②按照依託式學習——反叛式學習的步驟規律,臨摩的最終目的是入其門而出其門,帶走精華精髓,脫帖而去。很多的初級愛好者把學真學像當成了臨摩的終極目標,這樣常會出現一生學書卻走不出臨摩的囧境。③從書學者精確選擇融塑技法風格的角度,臨摩就是要借鑑吸吶他人之長。比如二王的瀟灑飄逸,趙孟頫文徵明的雅潤流美,王鐸的分墨之法與字勢的險絕,董其昌的峭拔空靈,直接將其技能技巧融入到自已的書寫中,豐潤個人書法作品的美學內涵。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從藝術生成途徑而言,臨帖的終極目標就是脫帖,學習它即是為了超越或背叛,達成融合臻化的企圖。



(三)臨摩既要深挖細摳也要適可而止

臨摩到多久,臨摩到何種程度,是不少書法愛好者比較困惑的問題。帖臨死了易成書奴,帖臨輕了則隔靴搔癢。古人學書都臨帖,筆山、墨池即為佐證,但對於臨帖究竟臨到何時、達到何種程度,鮮見有量化的闡述,這不是由於古人粗心大意,而是古人可能認為這本身就是因人而異的問題,不一論足。啟功先生說,臨帖要達到六七分相似則算大成,這個標準其實是很高的。臨摩究竟要不要臨到七分像,有待商榷。

臨摩就是一個無底黑洞,初始時,日日都覺有精進,天長日久,則日數月數年了無進益。臨得越深越久,就會發現自已臨得越不像。因為你對原帖的思悟更深了,對自已的水平也更清楚了。百分百的臨摩相似度,即便是王獻之臨他父親王羲之,也絕難辦到。況且,即便臨到了八九分像,這個世界上也只有一個王羲之,其他的都是仿品,意義並不大。

抱庸以為,臨摩一帖,能形成完整的技法理論鏈,基本掌握筆法字法的技巧,可以基本完成集字創作時,即可停手,去臨摩別一家。或者,當自己臨摩數月卻自感無多精進,漸生膩反心理時,不妨停一停,換個帖子臨,過一段時間再回頭試試看。




抱庸淺談。插圖為抱庸硬筆習作——曹操詩三首。


抱庸詩書


簡單說幾點看法:

1.目的不是臨的一模一樣,尤其是動態書體。

臨貼的目的是“為我所用”,自始自終就是圍繞這四個字。

2.關於臨貼。我有這個認識:

不要看名氣大小,只問自己是否喜歡這個結構,倘若喜歡就去學。


倘若不喜歡,說明暫時欣賞不了,勉強去學,也學不來精髓,寫出來也不好看。

3.音樂與書法,有相通之處的――

鄧麗君的師父:左宏元,他是音樂奇才,出自他手的經典無數,以他創作的《新白娘子傳奇》的經典插曲為例,常常有多種風格。



黃梅戲、民間小調、甚至是佛樂元素都有,尤其是《情仇愛恨》,女聲悽婉幽怨地傾訴、如泣如訴;男聲鏗鏘有力吟唱、四大皆空;一唱一和,交相輝映,妙趣橫生。

不同的風格,能夠彼此有機結合,毫無違和感,說明左宏元是大才,不愧是鄧麗君的恩師!


臨貼,也是可以將不同的風格,融在一起的,標準就是:自然好看,能引起內行共鳴。

倘若失敗了,那就是不自然的“四不像”,僅此――

所以,思考後的領悟力,必須要融入到臨貼中,這有助於你實現臨貼的終極目標。


行書一點通


我是一人。這個問題需要些勇氣才能回答。

臨帖的終極目標:自己能夠寫出超越原帖的字。

這樣的答案是不是需要些勇氣說出來,就是我本人真實的想法。我想很多喜歡書法的人都和我的想法一樣。

喜歡書法,並且花費大量精力和時間刻苦練習的人,誰沒有想過我要超過王羲之。我要寫出一幅超越《蘭亭序》的字。

心理想過要自己一定要超越王羲之很正常。心理明明知道此生不可能超越王羲之,並且還想著要超越王羲之都是正常的。

看著上面的《快雪時晴帖》,臨了很多遍。看著始終不如王羲之的字,視線落到左邊趙孟頫的字上,一瞬間看著自己臨的《快雪時晴帖》的字,可以和趙孟頫的字比一比了。

心理想過要和趙孟頫比一比很正常,王羲之都比了,不過比不過而已。趙孟頫當然能比。

看著趙孟頫的《真草千字文》,臨寫幾遍,感到想要超越趙孟頫也不容易。

看到趙孟頫的《心經》,覺得似乎可以接近趙孟頫了。不看原帖,直接自己寫一遍《心經》,拿著自己和趙孟頫的比對,找了很久其中有幾個字好像我寫得更好,但是全篇看下來,差距還是很大。

現在不能超過趙孟頫那又如何,反正我還有時間,一定要超越趙孟頫和王羲之。

一人有感

做一件事情把目標定的高一些,可以讓自己一直追尋不鬆懈不自滿。

想要超越王羲之和趙孟頫不可恥,因為是目標。趙孟頫是小目標,王羲之是大目標。

如果你練字,只想稱為你家裡寫字最好的,那你一定會鬆懈的。當你的目標越大,心態反而更加的平靜。

有生之年為了能夠超越王羲之,會一直努力學習書法的。

以我的知識,儘可能地客觀求真。能力有限,也有一定的取捨。如有補充,歡迎大家一起討論,一起進步。

我是一人,喜歡書畫和藝術相關,關注我。19年8月18日滬。


一人筆記


臨貼的終極目標是吸取不碑貼的筆法和結字特徵,集眾家之長形成自家一體。如可取柳體筆法特徵形成遒勁筆劃,取柳結字中宮收緊等結字特點、取顏體字形寬敞,扁平。取歐體結豎長,平正,險絕等等。










123細柳


為什麼有的人寫字與原帖高度相似,卻毫無精神氣,是因為重視了字形的學習,疏忽了書法實質精神的探求。書法學習中臨帖的終極目標是要得到書法的根本精神。


字帖是前人留下來的學習書法的範本,雖然前人書寫的時候不一定是專門為後人學習用的。範本不但是字形的模範,更是有著深睿的精神境界。


字帖含了字體的間架結構,筆畫寫法等等字的表象內容,我們通過臨習慢慢的理解,認識它們並且也逐步的掌握它們。但是掌握字體的這些表象,把它們可以非常熟練,甚至於毫無二致的寫出來,也不是臨帖的終極目標。


臨帖的終極目標應該是通過臨習,理解書法的筆法,筆畫,筆墨等等筆意的情趣境界;理解書法結構佈局所蘊含的分間布白的審美規律:理解書法的氣息,氣韻生髮的精神氣質。僅僅把字寫的像原帖而缺少對字帖深層次的理解探求,可以說是僅得寫字的皮毛,未及書法的血肉。


總而言之,得到書法的根本理念,內在精神是臨帖學習的終極目標。也只有這樣,臨帖學習才不會步入貌合神離的呆板的死衚衕,也不會有字雖然寫的很像原本,卻沒有華彩,沒有精神氣。也因為這樣,臨帖也是有志於書法的人一輩子的功課。這門功課不在要求把字寫得如何的像到可以亂真,而是不斷的得以從中汲取書法真諦的營養。


(附圖泊廬筆跡)


錢塘泊廬


臨帖是為了學習字帖中的精華為自己所用,最終形成獨特的自我風格。

清代書法家王鐸一生臨帖無數,但不泥古,有大部分時間都是臨古帖。


王鐸早期臨帖是作十分精到的準確臨摹,到後來用創作的方式臨摹,最後將各家之長融為一體,形成了強烈的自我風格。

他學書法,把古人小字作品用立軸放大寫,其方法是讓筆畫厚重,小字放大才不顯其空,節奏對比相比原帖要更強烈,而且漲墨法的運用在作品中得到強化,從而大大增強了視覺衝擊力。


王鐸書風形成受哪些書家影響,我們看看他一生臨過的一些字帖就會找到答案。

一,王鐸臨褚遂良蘭亭本。

二,王鐸臨《聖教序》。


三,王鐸《草書臨王獻之帖軸》。

四,王鐸《臨王獻之願餘帖》。


五,王鐸行書臨米芾《惠柑帖》。

六,王鐸《臨顏真卿帖》。


七,王鐸臨柳公權《赤箭帖》。

八,王鐸行書節臨《褚遂良書帖》。


神韻軒書法


臨帖的目的

一、古人,早已經逝去幾百幾千年了,他們,不可能面對面的與我們交流思想,傳授什麼了。

二、那麼,我們要學習古人經典的文化遺產,只能通過文字了,而且,還是文字的東西多,其它繪畫、聲音、視頻更別想了。

三、比如我們向古人學書法,一是墨跡,二是碑刻拓片,三就是古人的書法理論著作了。

四、臨帖究竟臨什麼?

1、首先就是筆畫的形狀、形態。

2、第二是其結構。

3、第三就是許多字放在一起的章法。

臨帖就是臨這三個方面,而臨帖的目標就是“像”,越像越好,

基本筆畫的像,說明你的觀察力、表現力到位了,結構的像說明你理解了漢字結構的規律了,章法的像說明你理解了當許多字在一起時,如果平衡其關係了。

就是目的

其它什麼氣韻神韻之類的虛頭八腦的東西不需要考慮。


老跨鬥


圖文【書法臨帖的終極目標:形成間架結構的新協調】



中國傳統書法歷代大家名人的經典字帖,就他們書法中的結構來說,各有特色、各有千秋。

一.蘇東坡曾經說過:“黃庭堅字如‘死蛇掛樹’”,而黃庭堅則認為:“蘇東坡的字是‘石壓哈蟆’”,他們對書法結論是,見字隨人變。



二.剛才說了見字隨人變,但不管字如何變化,書法中的“八面離心”與“八面拱心”的基礎之書法結抅是無法改變的。

三.無論你是一個書法愛好者或者是書法家,其各人的書法,其間的結抅的特色並不是一天突然出現的,而是經過長時間學習的過程中逐步積累與形成起來的。



王羲之的小楷《黃庭經》是歷代書家們學習小楷的典範之作,也是臨帖的書法對象,還有唐人臨本,明朝祝允明臨本,明朝王寵臨本等,都是臨本相比於範本,其字的結構雖有一定的區,但書法臨帖的終極目標:就是最終形成一種“新的協調”。


福祥


我們在學習書法中必須要臨帖,從最好最經典的帖子入手,體會其中筆法和結體的奧妙,反覆學習,加以時日基本功就有了。練好基本功就是臨帖的目的。




臨帖前首先要選帖,選帖非常重要。歷代名家層出不窮,風格各異,有瀟灑飄逸的,或渾厚古樸,或剛勁挺拔。可根據自已興趣愛好來選擇字帖。

其次是臨摹,一般初學者可先從"摹"開始,就是我們將透明紙蓋在字帖上描寫。"臨"指將字帖放在一旁,觀察字帖字跡點畫大小,結構位置,筆意從中模仿。在臨摹過程中注意點畫粗細變化,位置及角度,用心體會,心手並用,多加練習,字帖牛點畫結體記在心中,即使把字帖拿開也能憑記憶寫出來。

從精於一帖開始,打下基礎,但寫得再像原帖,也不是我們追求的終極目標,之後還要博學多家,吸收更多的優點學以自用,方能"出帖"這才是終極目標。


書法娛樂


書法臨帖終極目標是什麼?

真實存在的是學人家的筆墨之神髓或技巧。若有悟性高,就是學其書道(精神),具有一定的稟賦才情。一般者,學其形狀而已,學其類似不難,然悟透深邃,難得。

而今書家都有慣穿一生,習帖,創作。

初學者,學習如何走對書路,否則永遠蹣跚一如瘸腿。

終極目標,書之規律中尋覓人生的高雅與愉悅之歸宿。

擁躉書之神采神韻,實乃人生快事。籍以漫宕山林情懷或雲遊於心靈之港灣。

書境中有好多不為人所知的世外桃源,立命於藝,遊於筆墨之藝,有的書者痴迷一生,卻不知其無限之奧秘,無窮無盡的書墨藝術,一如古人詩云: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之幽虛縹緲。

精神悅性的奢侈,屬於書人臨帖中相約古人幽想,世間缺少的是精神內涵的魅力。或詩意化的生活情趣。


於是多少書藝才子南窗秉燈執筆痴迷臨帖,書壟耕耘。是否忘我?身在古人筆墨中而陶醉而養性冶情。

如此理解終極臨帖的目標――人生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