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农村老话说“六十六,六十六,不死掉块肉”是什么意思?

农夫也疯狂


“六十六,六十六,不死掉块肉。”虽然没有听说过后面一句,但是前面的说法确实很多地方都存在。记得在我小的时候奶奶也说过六十六,因为那时候家里面比较穷,怎么过的已经记不清了。老人们要过的有两个坎,一个六十六,一个八十七,这对于老年人来说六十六在以前到了活埋的年龄,为什么活埋,记得老年人是这样说的。


因为老人到了六十六岁,无论精力还是力气都已经比以前削弱了大半,对于家庭还是国家来说都没有什么大的用处,皇帝就宣布到了这个年龄段的老人要活埋。后来因为朝廷经历了大难,一位一品大员家的老人被藏了起来,因为朝廷遇到大难无人解救,这位一品大员家的老爹出了注意解救了朝廷。当朝廷要赏赐时这位大员说出了是父亲出主义的事实,请朝廷解除活埋老年人的刑罚,从此朝廷才废除了活埋的酷刑。


这个“六十六不死掉块肉”的说法由此而来,意思是形容老年人到这个年龄段有大劫大难,如果能通过仪式躲过此难,那以后就会身体健康。我们这里也有这样的习俗。通常老人六十六岁会大摆宴席,来隆重的庆祝六十六岁的大寿讨老人欢心,其目的是为了说明老人这个年龄段在子女心目中的分量,老人不是讨人嫌,而是家里的定海神针。作为女儿在这一天通常要为母亲准备六斤六两肉,来换取父母以后的健康平安。


不知道你们那里有没有这样的说法?欢迎留言。


小娃吹牛皮


六十六,不死掉块肉,意为人生的第一个关口,老百姓叫坎!人生有许多坎,六十六,七十三,八十四,九十九,都是坎。古人云:七十三,八十四,闫王不叫自己去,也就是说:按古人七十三八十四到了该死的年令。古人还有人过七十古来稀,不死也要活埋一说。六十六不死掉块肉在我本人身上应验了。在我六十六那年,从早到晚肚子疼,晚上九点实在坚持不住了去医院检查,医生说阑尾炎要穿孔了,必须手术,结果真掉了一块肉。过去人活到,六十就算高寿了,解放前中国人的平均年令还不到四十岁,所以有六十大寿一说。现在生活好了,七老八十的人有的是,看来,每个人都要好好活着,活着就是幸福!


用户正言


人到六十六生日那天要吃肉,并且一起要吃六十六块肉此人运气就开始好也能长寿这是民间传说,过去农村条件差好象是要吃六十六快肉是一件大事,那时大多数是做女儿的买一条一斤六俩肉或者二斤六俩肉给父母,他们会切成小方块烧这要数字达到六十六块肉就行了。现在条件好了六十六要吃肉这个风俗仍然有,但现在是有的独生子女有的是生了儿子,大家寻开心没有女儿的就是亲戚聚会了谁要是六十六岁大家多会出一份钱给她们,让他们自己去菜市场买肉回家吃。


8088情义无价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人活到六十六岁会有一坎,意思是会有一劫.难,对于年轻人来说,这话太过于遥远,几十年后的事谁都说不清楚了,但对于农村老人来说,就特别在意这些老话,这里是在意,不一定相信。

六十六,要吃女儿一刀肉

有的地方为了顺利渡过六十六,还非要吃女儿的一刀肉,意思就是这天,远嫁的女儿也要回来,而且买肉还有讲究,一定要切一刀,不能多也不能少,还得六斤六两,看起来很不可思议,可对于屠夫来说,切肉特准,你说要一斤,绝对不会超过一两。

为什么要吃女儿这一刀肉呢?农村老话就说了“六十六,吃了女儿一刀肉,健康又长寿”,还不是心里那道坎呀。其实类似的老话还挺多,像“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也就是说,对于老人来说,六十六、七十三、八十四都是一道坎。

这话有没有根据呢?

很显然,没有什么指导意义,也没有根据,就是古人闲来无事,胡咧咧出来的,例如七十三、八十四之所以是一道坎,和圣人孔子和孟子有关,孔子活了七十三,孟子活了八十四,圣人况且过不了七十三、八十四,何况我们?传着传着,就成了两道坎了,其实完全没有根据。

既然没有根据,为什么一直还在农村流传这样的习俗?有两方便原因

1)农村老人借此机会,见见自己忙绿的小孩

现在很多农村人其实也不像大家眼里那么思想陈旧,但一些虽然没有根据,但依然在坚持的习俗,并不是因为害怕它是一道坎,而是想借此机会,见见自己的亲人。

你就说六十六,要吃女儿一刀肉这话,就是想借此机会,看看远嫁的女儿,现在农村存在比较多的老人独守情况,子女不在身边,一年到头没能回来几次,好不容易盼着了,相聚的日子也是匆匆忙忙,你就说过年,子女一回来,总共不到几天的假,大半时间还在外面和同学朋友聚会,真正陪父母的不到一天。

我细算了一下,农村出来的年轻人,三十岁左右的,只要在外面打拼,一年下来,能和父母坐下来聊天2小时以上,几乎不超过5次,对于老人来说,老了不是怕生命里有什么坎,怕的是子女都不在身边,怕的是孤独,所以,一些老话留下来的习俗,老人看起来特别在意,坚持要过的。

2)老话其实也是在给老人一个提醒,人不得不服老,年纪大了要注意照顾好身体

农村关于提醒老人注意身体的老话其实特别多,最能体现老人身体变化的老话应该是“五年六月七日八时”,又或者"五十不交钱,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坐",说的就是,人过五十,身体一年不如一年,到了六十,一月不如一月,七十按天算,八十看时辰。人不得不服老,什么年龄做什么事,千万不要勉强,挑不了担子,种不了地还硬撑着。

总结:对于年轻人来说,了解这些老话,其实也是侧面去了解农村老人的生活现状,如果老话能让年轻人给老人更多的关心,那老话也就有了它真正的意义。


农人解说


这话的意思就是说,人到了六十六岁的时候,是危险年龄。不管男人还是女人,到了60岁以后,身体所有的器官,用了大半个世纪,早已经都磨损厉害。也就是说60岁以后的人面临着一个坎,稍微不注意就迈不过这个坎去。六十六岁或许是生命的第一个坎,接下来的七十三和八十四,又是生命的第二个坎和第三个坎。因为我们农村人有句话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爷眼里的刺。


在我们这里的农村,只要是到了66岁,孩子就会给父母买红腰带,或者红袜子,说是红色代表吉祥,红色也寓意鸿运,其实都是孩子对父母的一片心意。孩子们希望红色给父母带来健康和幸福。父母到了六十六岁生日的时候,儿女们是一定会给父母操办一个热闹的家庭生日宴。在这一天,儿子和媳妇,闺女和女婿,还有孙辈儿们,大家围坐在一起,给老人过一个祥和快乐的生日。

六十六这个数字对于我们农村人来说,本来是六六大顺,是一个吉祥吉利的数字,又为何人们这么忌讳66岁这个年龄呢?我们这里的土话说,六十六岁是一个“吊险”年头,跟七十三岁和八十四岁是一个意思。虽然说现在人们的生活好了,人均寿命也延长了不少,可是大家也知道生活水平提高了,三高的发病率也提高了,而且农村的癌症患者也越来越多。


在农村,尤其到了60岁以后的老人,属于各种病的高发期,很多人死于各种突发性疾病,各种癌症也在虎视端端的针对着这类人群。春节以后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我们村里就有三个60多岁的人去世了。|这三个人当中只有一个死于癌症,另外两个看上去身强体壮,而且白天还好好的,晚上就没命了。据说都是死于突发性心脏病,这三个人都还不到六十六岁。

在我们老家这里还有一个习俗:如果家里有女儿的话,在父母六十六岁生日的这一天,女儿一定要为父母买一刀肉。一刀肉最好是六斤六两,不过很难那么准确。但不管是否正好是六斤六两,这一刀肉割下来,要有多少算多少,少了不能再加,多了也不能再往下割。这就是我们这里常说的,六十六,要吃闺女一刀肉。


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提高,现在六十六岁的人,看上去还很年轻。特别是60多岁的女人,如果保养得当的话,看上去依然还是那么青春靓丽。


灵子


”六十六,不死掉块肉”是旧时人们对人生寿命的经验总结。旣然”人生七十古來稀”,那六十六离七十也就不远了。六十六即是活着身体状况也是不好,能活到六十六岁也算是高寿了。

在旧时的农村,40多岁的人臉上已经有了皱纹。有的已弯腰罗锅,各种疾病缺医少药,害病了只能等死。

那时候农村县以下是沒有西医院的,也没有西药。有的只是农村的中医郎中,针灸和中药,再就是求神。

那时侯人们的平均寿命很短,一生当中有很多坎。婴儿时期的死亡率非常高。

少年儿童时期有天花,麻疹。再大一些瘟疫,脑炎。

青壮年时期好一些,但肺结核等传染病在当时也是不治之症。

一到40多岁人们对年龄的坎特别忌讳。如49,59等逢九年要絜红腰带。66,73,84等好多年龄坎都很在乎。


朱增林呀


农村老话说“六十六,六十六,不死掉块肉”是什么意思?这其实说的是长寿的人活到六十六岁要经历的一道老年“坎”;以前的人们平均寿命在30-40岁左右,活过三十六岁即已算活过了“本寿”,活到花甲之年,六十六岁已算是非常的高寿了。

历史上有名的长寿人物,要数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孟了;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活到73岁(虚岁),而同样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的孟子活到了84岁(虚岁)。

俗语有说“七九六十三,要活也犯难”,人熬过“本寿”要活到63岁是比较难的,而“六六”是吉利数字,人能活到这个吉利年纪的相当不容易,很少见,“人生七十古来稀”,而寿命能超过70岁的更是罕见。

“六十六”岁是老岭人的一道“坎”,这个年纪的老人已经非常老了,就算能活过六十六岁,但因为年龄大了,身体消化力、行动力等大不如前了,身体容易出现问题,生大生病,而人生病了一般体重都会减轻的,所以,农村俗语“六十六,六十六,不死掉块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关于几道老年“坎”,“三十三大拐转,六十六不死掉块肉,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这句俗语说得更完整。

而人们为了长寿,在“坎”年时一般会想办法“破解”以图长寿,这也叫“过寿”;像“六十六”这道老年“坎”,为讨个吉利,老人的女儿要买猪肉回来祝寿,只要寿星吃过猪肉就不要紧,六六大寿,六六大顺。

民间的一般做法是,做女儿(没有女儿的就儿媳妇来做)的要在老人六十六岁生日这一天买6两肉馅,活6两面,包68个饺子,敬天地各一个,剩下66个饺子老人要在一天之内吃完,这样由女儿补了这块肉,老人就会健康长寿了。

虽说现在的人比以前的人们高寿,六七十岁的老人很多,但人们也还是比较忌讳那些老年“坎”的,“六十六”这道老年“坎,还是有不少人过寿,讨个吉利;不过也有些地方的说法是不过寿,过寿大办会让阎王惦记,不过寿就会熬过这个老年“坎”,顺利的多活更多的岁月。


乡居小菜


只听说过“六十六,吃块肉”的俗语。

说“六十六,吃块肉”,是民间老人祝寿的一种说法。

皖北这块,老人过寿多是这几个年龄节点:六十六、七十三、八十、九十以及百岁大寿。

人们认为,这几个节点是人生的坎,能够过了这几个坎,就能够长寿。

先来说说六十六大寿。过去,有人到六十要圈墓之说。是说过去啊,有一个皇帝非常残暴,特别讨厌老年人,认为老年人不能够给国家尽力,活着还浪费粮食,是累赘,“老而不死是为贼”也。他下令凡是人快到六十岁的时候,子女们就要给老人修墓,把把老人放进去,整个墓只留一个小口。子女们每天从小口给老人送一顿饭,然后在口子上加一块砖头。六六三十六,等到第360天的时候,正好加最后一块砖。从此,就把老人彻底的封在墓里面。

民间传说,直到有一天,东京城里出现了五个大老鼠,大闹东京。朝廷上下无人能制止住。皇帝无法,就下诏向民间征集能够降服五个大老鼠的人,如能够降服这五个大老鼠,高官得坐、骏马任骑,赏赐若干。有一个小伙子,一天在给墓里的父亲送饭的时候,爷俩个闲拉呱,说起这件事。老头说,我有办法。你如此如此,去揭了皇榜,就不会再过着穷日子了。那小伙子遂如此照办。他抱着一个大布袋子,揭了皇榜,到了朝廷之上,二话不说,解开布袋子,说时迟那时快,从布袋子里跳出一只八斤重的大狸花猫来。正站在朝班里面的五只大老鼠一看见大狸花猫,瞬间现出原形,被狸花猫一个个咬死。

皇帝见状大喜,就问小伙子哪里来的主意。小伙子把老父亲怎样教他的如此这般一说,皇帝明白了,感情着老年人还是财富呀。就下诏免去老人六十岁圈墓。

现在想来,这个故事可能是脱胎于描写包拯执掌开封府的演义小说《三侠五义》。

那为何要选六十六庆寿呢?这一个是和人们看重三、六、九三个数字有关。就是现在还有“三六九、往外走”的说法;另一个是六六三十六,整个墓留的口子要加三百六十块砖头才能够封死。


再来说一下“七十三、庆八十”。这两个时间节点和大圣先师孔子、亚圣孟子有关。大家如果有心,不妨看一下这两位圣人的生辰,就会明白了。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



至于说“庆九十、百岁”寿辰。确实说,应该大庆一番。因为在过去人们的生命都是非常短暂的。根据有关数据,即使到了解放初期,我国普通人的寿命也是在四十岁左右。能够活到如此大的岁数,其实也应该说是生命的奇迹了。


一株吊兰


六十六,六十六,不死掉块肉。这是什么意思?农村俗语俚话多生动形象,又比喻又夸张,不一定真实与灵验,目的在警示人引起人注意重视就达到效果了。人到六十六岁,是一道坎,一个大难,不死也要脱层皮,掉块肉,这坎这难不易过,有法有能有巧才可以过,但过了也要脱皮掉肉,强调过之不易,得小心应付对付才可。

过去科学技术不发达,特别医药医疗不发达,许多疾病无法检验对症治疗,特别是流行病,无法有效对付和治疗,所以过去人平均寿命都不高,寿满甲子六十就是有寿了,穷人如此,富人如此,不分穷富贵贱,一样在生命面前熬不过疾病关。现在就不同了,大大好转改善了,一定程度上花钱可治病,可买回健康了,所以现在人普遍比过去长寿了,平均寿命七十几了,再不是人生七十古来稀了。过去,帝王将相一样长寿不了,孔子孟子算长寿了,一个七十三,一个八十四,所以现今有人又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就是以孔孟寿岁设比而说的,目的也是警示人,要重视健康生命。

六十六,不死掉块肉。六六大顺,六六是吉,但又为何六十六会成为人生一道坎,一个心理障碍?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八月八,九月九,等等,这都是特殊而相重的,特殊相重更有特点,更易引人注意警觉,这是合心理思维特征的。人六十甲子回头算有寿了,之后就要更小心了,六十六是重六设坎设喻就最有理由了。人的健康与心态心理极有关系的。如何过坎解决心理问题?农村民间有传统有习惯,嫁出女,每逢父母过生日,要回嫁家为父母庆生祝寿的。女儿回娘家为父母长辈祝寿是不会空手而有礼物的,在过六十六岁生日时,女儿就要准备一块大些的肉做礼物了,因为六十六,不死掉块肉。肉肉同类,可补回掉下的那块了。这就是对父母的孝敬与祝愿!如此,坎过了,心理也无障碍了,平安皆大欢喜了。明白此理,没有心理负担,心理问题是不必当大件事,不然,没病的也会愁忧出病来。但人上了年岁,重视养生,重视身心健康,什么时候都是应该的。未雨绸缪,防范于未病是对的。





树德汉硕


“六十六,不死掉块肉”字面意思即老人活到66岁这道坎时,会生病或死亡。实际上这是在以前老人寿命短、医疗水平差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俗语,与“人生不过三万天”“人到70古来稀”类似,放置于当下并不完全合理。


从100多年前至今,人类出生时预期寿命翻了倍,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经提升至77岁,全社会平均寿命也在增大,全球百岁老人和超百岁老人(110岁以上)的数量正在增加,不过也不能因当下人均寿命的大幅增长而过分“高估”,研究发现人类最大寿命在很长一段时间几乎保持不变。

本研究通过调研人口死亡率,旨在揭示过去一个半世纪以来人类的寿命变化模式,并阐明未来可能的人口老龄化趋势。


人均寿命将继续增加,最大寿命却不一定增长

全球人口的平均年龄确实在逐渐增加,但这一定暗示着人类的最大寿命在延长(且将继续延长下去)吗?

不一定,越来越多证据表明,人的预期寿命都最终“汇聚”同一点,这种现象被称为世代寿命趋同(generational lifespan convergence)。目前生物学和人类寿命的数据研究都认为,人类最大寿命(即绝大多数人的寿命极限)为115岁左右,但由于该分析未区分性别(男女寿命有别),因此极少数女性可能超过115岁。

表1提供了更多关于不同年龄群体的信息,既证实女性在整个生命周期预期寿命都比男性长,也揭示了世代寿命趋同的相关细节:从1850年以来,20岁、40岁、60岁、80岁和100岁时预期寿命的增长幅度逐渐缩小。


表1-八个欧洲国家的平均预期寿命(以年计)(1850年-2015年)

注:综合估计是基于男女人数的加权平均数(不是简单的算术平均数);八个国家分别为比利时,丹麦,英格兰和威尔士,法国,冰岛,荷兰,挪威,瑞典;数据源自人类死亡率数据库;年龄超过100岁的群体的数据没有显示出来,因为样本量太少了,对这些群体的预估的误差较大。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1850-1859年百岁老人(女性和男性总和)的平均预期寿命为1.88岁,而2010-2015年百岁老人的平均预期寿命为2.07岁。换言之,在受调查国家中,今天的百岁老人可能只比160年前的百岁老人多活0.19年(69天)。虽然这只是西欧八个国家的统计数据,但当医疗卫生条件极差的国家境况得以改善后,类似的寿命趋同现象可能成为人类的普遍特征。

我们对寿命的研究仍在进行,所以目前的结论也可能是暂时的,人类预期寿命仍可能进一步增长;但如果最大寿命平台期着实存在,寿命增长停滞则不可避免。早在1990年,科学家Olshansky就提到:“除非有突破寿命限度的新科技出现,否则近几十年人口出生预期寿命的涨势终将结束”,他还认为,我们应当把重点从延长预期寿命转向增加活到健康老年的绝对人数,这与近来大家推崇的健康衰老(aging well)不谋而合。

最大寿命与健康寿命:长寿人群的医疗保健

如果世代寿命趋同和寿命停滞是不可避免的,这会对老年人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产生什么影响?我们需要认识到:在寿命有限的情境下,健康寿命(健康状况良好的寿命跨度)是最重要的。


公共卫生、流行病学的进步让更多人在晚年(而非过早)死去,此时我们的大龄社会可能出现两种情况:发病率压缩,或发病率扩张。

(1)发病率压缩

延缓死亡、提高平均寿命的措施可能对延迟老年病(心血管病、肿瘤、呼吸系统病、骨质疏松、认知损伤等)发生有用,从而使发病率压缩,人们健康寿命提升。

(2)发病率扩张

与发病压缩相反的境况是,虽然人们在晚年才死去,却在生命中很大比例的时间承受老年病、慢性病折磨,医疗服务以及全社会负担都加重。


当代医疗保健能够治疗一些疾病,但在解决衰老相关的问题上成功了吗?大量研究表明答案并不乐观:首先社会的出生率下降,而最大寿命面临平台期,人口老龄化势必难免。而生物学上的衰老,会增加多种疾病的易感性,即使治愈个别老年病,也会有其他疾病取而代之,让人承受病痛、走向死亡。

因此,就目前证据,很难推测攻克某些老年病就能够让发病率压缩——干预老年病可能在降低死亡率的同时,增加综合的疾病的发病率。因此,我们更应重视社会心理危险因素、疾病初级预防和公共卫生改善,将重点放在延长有活力的健康期,以压缩发病率、推迟疾病发生。



结论

全球人口老龄化是一个现实的、带来巨大经济和社会文化挑战的问题。因此,对老龄化有正确认识很重要:全球老年人口的绝对数量在未来几十年将持续增加。

此外对人类寿命有正确认识很重要:历史数据并不支持人类最大寿命持续延长这一论点。合理解释应该为:人们现在活得越来越久,是因为越来越大比例的人口正在接近相对固定的、有限的人类寿命上限。


Attention!!!


“时光派”抗衰老研究团队由复旦学者、华科博士组成,是国内最全面、最前沿、最专业的抗衰老知识分享平台。想科学“续命”?零距离接触专业研究员?欢迎私信撩骚~~等你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