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2 合肥經開區:質效新導向賦能新徵程

“以創新為動力,向質量要效益。”合肥經開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楊偉說,在開啟“二次創業”的新徵程上,開發區不再單純追求速度,更加註意發展質量,著手解決低效用地、低端產能、低效企業和閒置土地(廠房)等難題,實行產業優勝劣汰,激勵和引導企業形成畝均產出最大化的發展導向,率先向轉型升級的“深水區”挺進,努力打造“全球知名的先進製造業集聚區”。

新導向體系:立章建制,算大賬看長遠

儘管合肥經開區在起步階段享受了開發區的優惠政策,然而,要在炙熱的開發區競爭中脫穎而出,必須毫不遲疑地走出“靠政策依賴的路徑”和“靠要素成本拼殺的紅海”,主動轉型,堅持“兩條腿走路”,即產業升級和服務的因時而異。

2010年之前,集成電路在合肥經開區幾乎是一片空白。此後,通富微電子有限公司在合肥經開區建廠,其自主研發的先進封測技術在國內尚屬首家。日前,長鑫12英寸存儲器晶圓製造基地項目的300臺研發設備基本全部到位,投產後,將有效地填補國內高端DRAM製造業的空白。目前合肥經開區已經集聚了包括設計、製造、封測,以及整機制造等下游配套產業和多晶硅等材料研發上游領域,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已經成形。因為高端引進,在集成電路產業的各個環節都是一批具有一定實力的國內本土企業,其中不少為上市公司。

集成電路是近十年炙手可熱的產業,合肥經開區趕上“風口”,靠的絕不是運氣,而是自帶的“進化”能力。

“一個地方,不可能在所有行業都有國內頂尖企業,但你要朝著這個方向培育,把產業鏈內頂級的企業吸引到你的地盤上,這就是本事。”長鑫存儲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睿力集成電路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王寧國表示,區域經濟競爭,實際上就是企業實力的競爭,誰擁有一批國際頂尖的企業,誰就擁有話語權。

“產業升級是開發區永遠的追求,要用明天的眼光辦今天的事。”俞光遠說。

而產業由小長大的故事,隨著經開區成長一直在進行著。“在電子信息及集成電路產業,預計今年產值將達千億。”合肥經開區管委會副主任張露說,經開區智能家電、電子信息及集成電路、汽車及新能源汽車、現代服務業四個產業今年將分別實現千億產值目標,此外,公共安全、生物醫藥及高端醫療器械等產業正集聚發展,最終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新能源汽車基地、存儲芯片基地、公共安全產業化基地、全球最大的筆電研發製造基地、全球首個口服胰島素膠囊基地,聚集形成全球知名產業集群。

從實踐來看,產業升級困難在需求側,克服困難和解決問題的關鍵則是在供給側,政策創新和服務與時俱進對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尤為重要。產業“有機生長”,未必要直接給予土地、稅收等方面的優惠補貼,與其他國家級新區和自貿區相比,這些也並非合肥經開區核心優勢,更重要的是通過針對性的政策創新和服務創新,因時制宜,給予企業最需要的“養分”。

“畝均效益”考評是合肥經開區政策和服務創新之一。據楊偉介紹,去年以來,合肥經開區構建“大建口、大招商、大經貿、大空港”發展體制,整合區級國企,創新管家式服務,精準服務企業,對接企業集團總部開展一對一服務;成立社區企服科,在全省率先引進第三方,“四位一體”,創新安全生產監管模式,管理服務不留死角。對規劃的“十三五”發展,掛圖作戰,大落實,對城市管理提升、河長制、大氣汙染防治等長期性、反覆性的重點難點工作,責任到人到時到項目,定人定點定進度,對錶計時督查督辦,抓總抓細,抓實抓成。

“通過盤活嫁接,實現新舊動能有序更替,轉換不失速。‘十三五’以來,我們主動融入合肥發展大局,立足新型工業化主引擎新定位,牢牢把握‘二次創業’階段性新特徵,從發展的思路、理念、目標、方法、措施、保障各方面,形成了對開發區經濟、建設、社會、黨建,系統化工作總佈局,以及抓實抓成的科學化工作總邏輯。”楊偉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