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王谢风流满晋书:透过“咏絮才女”谢道韫的婚姻斑窥东晋门阀浮沉

导语: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口,夕阳斜挂,一个春风微寒的傍晚,刘禹锡站在乌衣巷口,写下了传诵千古的《乌衣巷》,野草花、堂前燕,夕阳斜,九个字写尽了前朝东晋的不胜繁华和岁月的沧海桑田。

在华夏文明探索前进的征途中,东晋是一段相当特殊的历史时期,他上承汉末、三国的离乱崩析、下启十六国、南北朝的遍地烽烟。却于这段长达三百余年的乱世中实现了短暂的统一,百姓得以休养生息,人口得以繁衍增长,为离乱之世增添了一抹温馨的亮色。

当我们回望这段历史时,无论如何也避不开东晋特殊的门阀制度,关于它的功过是非,研究的书籍汗牛充栋,各执论点争辩不休,当我们从历史的宏观视角无法穿透这迷雾时,却可以从东晋才女谢道蕴的婚姻来做一个别样的观察。

王谢风流满晋书:透过“咏絮才女”谢道韫的婚姻斑窥东晋门阀浮沉

一、“咏絮才女”,才名何以传天下

欲谈谢道韫,先谈谢安。在东晋百年风流繁华中,谢安是一个极为耀眼的名字,她的光芒甚至盖过了皇帝,如果你要问此时东晋皇帝为谁,不一定答得出来,但是一定会知道谢安这个人,因为他太有名了,他的功业才华,史书有载,名留华夏。

谢安字安石,出身东晋名门,父亲为太学谢裒,堂兄为镇西将军谢尚,满门皆富贵,自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但是谢安好清谈,崇尚清静无为的人生态度。虽有才华却不愿为官,隐忧于会稽山阴,终日与王右军、许询等当世名士寄情山水、醉于诗酒文章。

皇帝惜其才华、知其清名,多次征召他入朝为官却坚辞不去,直到谢氏在朝为官之人陆续逝去,家族有式微之兆时,才重走宦途。谢安为人机敏善谋、腹有江山,更有超人的战略眼光和高明的谋略手腕。

入朝之后,谢安代表谢家与王家的王坦之联手,一举挫败了桓温的篡位逆举,功劳甚大,官至吏部尚书、中护军,成为东晋一朝的顶梁柱。谢安最广为人知的是淝水之战的功绩。

公元383年,统一北方的前秦举全国之兵八十余万,意欲一统天下。谢安作为东晋此战的总指挥,以八万之兵迎战强敌,于淝水大破前秦。此战之后,前秦日衰,东晋趁势北伐,疆域直抵黄河,奠定了东晋数十年无外族侵战的安定局面。

王谢风流满晋书:透过“咏絮才女”谢道韫的婚姻斑窥东晋门阀浮沉

而谢安,就是谢道韫的叔叔。谢安隐居会稽时,就承担着教育谢家后辈子弟的任务。一日,天降大雪,谢安与子侄论诗:

《世说新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未若柳絮因风起”。谢道韫因这一句而名满天下,成为人人皆知的才女。华夏两千多年的封建文明中,以诗文而闻名的男子冠绝天下,女子却屈指可数。而如谢道韫这般富贵优渥的女子,更是少之又少,这其中,固然是因为她聪敏好学、才思敏捷之故,但如果透过她的才华,却可以看到东晋令人尴尬的教育体系。

东晋是个诗酒风流、名士遍地的年代,留下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动人传说。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却也是士族垄断教育的百年。与当时上流社会的文采风流相对应的,却是寒门再无读书生,诗书只绕金粉梁。

王谢风流满晋书:透过“咏絮才女”谢道韫的婚姻斑窥东晋门阀浮沉

谢道韫可以由家中长辈来传授知识、教化启蒙,平民百姓却根本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这是由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造成的。自公元25年汉光武帝中兴至汉灵帝,东汉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繁荣昌盛之世,人口增加到5500万。而经历了三国之乱后,又聚减八成,仅余820万,直到晋武帝统一天下,人口也没有恢复到灵帝时代,整个华夏的人口仅1616万。

1616万人口,不仅要撑起整个社会的经济基础,还要维持一支军力强大的军队、供应整个东晋王朝的行政运转,老百姓的负担怎能不重?经历了乱世之后,老百姓最大的愿望就是有饭吃、能活着,哪里还敢奢望去做官。遍观晋一朝,朝中哪有寒门子弟的晋身之阶、容身之地,故有“王谢风流满晋书”之说。

对于“全方位垄断”的门阀制度和世族特权,史家多有诟病,然而以当时的脆弱的社会基础和深重的社会矛盾,门阀制度却是最适合彼时的一种治理形态,各个门阀可以相互制约,形成数足鼎立,支撑起东晋的稳定与发展。

此外,当时的华夏历经了百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天灾人祸不断,大量精英人才被消耗在连绵的征伐当中,只有世族集团还保留着华夏的文脉之气和理政精英,出现世族之治也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

王谢风流满晋书:透过“咏絮才女”谢道韫的婚姻斑窥东晋门阀浮沉

从另一个方面来讲,晋仅百年,基本上是处于休养生息,以晋的国家实力,没有能力、也没有时间去建立一个足以支撑起一个国家文脉的教育体系,更没有一个系统完备的选拔制度,在能够接受家族教育传承的世族子弟中选拔人才,于当时而言是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方式。所以这也是当朝皆士族子弟行走的原因之一。

如果我们能够站在客观的角度去看待历史,就会发现历史的多样性,不同的层次、不同的思维、不同的观点,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一段史实的存在,有它背后的现实逻辑在支撑。

所以,谢道韫能够成为名满天下的才女,是自身的聪慧与高质量的教育和家风熏陶的结果。一个家风良好的世族,出现良材的机率非常大,谢道韫只是谢家子弟中的其一而已。

自淝水之战后,谢家就此崛起,一举成为东晋的顶级豪门,这既是谢安自身能力超群、功绩盖世,谢家子弟名将辈出、可堪大用的栋梁之材颇多也是原因之一。谢家的谢石、谢安、谢玄、谢尚、谢琰等毕是能征善战的大将之才,有这样的兄弟姐妹,谢道韫又能差到哪里去?

王谢风流满晋书:透过“咏絮才女”谢道韫的婚姻斑窥东晋门阀浮沉

世族的风韵不仅盛于当朝,其丰厚的底蕴更能流传后世,大诗人谢朓和谢灵运都是谢家的后代。以至于诗仙李白在其作品中多处提到过谢家。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谢尚;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谢眺;,莫学东山卧,参差老谢安;三山怀谢朓,水澹望长安。

即使是“王谢堂前燕,飞入百姓家”,世族依旧在时人的眼中具有非常寻常的意义。据史书所传,南北朝时期的侯景出身低贱,却想娶王家或谢家的女子,被皇帝拒绝,太清二年(548年)发动侯景之乱,翌年攻破建康,屠戮门阀世家,并将梁武帝饿死在台城,可见世家在世人心中的影响力。

《南史.侯景传》记录:........请娶于王谢,帝曰:'王谢门高非偶,可于朱张以下访之.......

而东晋一朝并不仅仅一个谢家,与谢家同样尊贵的还有王家,甚至在南渡之后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以王敦、王导为代表的两个兄弟,权倾朝野,而书圣王羲之就是王敦、王导的侄子,有“咏絮之才”谢道韫则是王羲之的儿媳妇。

王谢风流满晋书:透过“咏絮才女”谢道韫的婚姻斑窥东晋门阀浮沉

二、高门豪族联姻背后的权谋算计

华夏文明中,描写朋友之间君子之交的诗文数不胜数,伯牙遇子期的高山流水;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的不遇之惆;鸟宿池过树、僧敲月下门的无边清冷,都为君子之谊添加了浪漫的色彩。但在文人墨客的眼中,最值得推崇的却是“雪夜访戴”。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世说新语•任诞》

一日,夜雪,王徽之被冻醒了,开窗赏雪,只觉得美不胜收。就让仆人温酒,看雪花飘落于这世间,山川壮美,大河静谧,夜色皎洁。忽然就想起了自己的朋友戴安道。于是酒也不喝了,连夜乘着小船去找好朋友一诉情怀。

天寒难行,船行了一夜,直到天明才到了朋友门口,他却没有去敲门造访,而是命令直接返回。后来有人问他折腾了大半夜却没有和朋友会面,是什么原因,他说“我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士子的清淡高远令时人神往,一时传为美谈并流传千古。

然而,王徽之并不知道,他的这番狂放浪漫的举动,却让他错过了一段好姻缘。此时,谢家有女谢道韫,已至待嫁之年,谢安就开始操心起她的婚事,谢安选择的是东晋一朝除皇帝外最为尊贵的豪门王家。王、谢两家是东晋是顶级的大家,他们的联姻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

王谢风流满晋书:透过“咏絮才女”谢道韫的婚姻斑窥东晋门阀浮沉

此时,王家风头最劲的是书圣王羲之。书圣的七个儿子中,才情最为出众的是王献之和王徽之,他们不仅书法高妙,才情更是出色,长相也都潇洒俊美,是晋朝无数女儿家爱慕的对象。

如果要选择,那王献之应该是最佳人选,可惜的是王献之已经结婚了。原本谢安是属意王徽之的,他才情高远,闻名于世,性情也是极好的,可谢安忽然就想起了“雪夜访戴”这番往事,思来想去,觉得这个年轻人有点不靠谱,狠下心来排除了,最终谢安为侄女挑选的是王羲之的次子王凝之。

此时谢道韫亦是名满天下,一句“不若柳絮因风起”,如果放在文采风流辞章华丽的唐宋时期,只能算是比喻恰当、文字可爱而已,但在诗词质朴、平白直抒的两晋,却成为难得的佳句。谢道韫不仅诗词出色,性情更是可喜,虽是女子,却大气爽朗,有林下之风。

叔父 安 尝问:《毛诗》何句最佳?道韫 称:吉甫作颂,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安谓有雅人深致。——《晋书》

《世说新语笺疏》:有济尼者,并游张、谢二家。人问其优劣?答曰: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

一个喜欢“穆如清风”“雅人深致”的女子,一个有着“林下风气”的女子,怎不叫人爱慕。谢家有女初长成,但敢于来谢家提亲的恐怕没有,豪门高第不是谁都有勇气去攀附的,尤其是在东晋一朝。

当然,王徽之痛失良缘既是怪自己过于狂放,也要怪王羲之的遗传太过于强大。因为王羲之当年也这样做过,他的岳父郗鉴是他的山东老乡,东晋重臣,也是一位有名的书法家。他的女儿到了待嫁的年龄,想与琅琊王氏联姻,当然他自己肯定不好意思去,就派了门生去上门说明来意。

王谢风流满晋书:透过“咏絮才女”谢道韫的婚姻斑窥东晋门阀浮沉

王导让门生去王家子弟聚集的东厢房去挑选。门生回去后告诉郗鉴,王家子弟皆才俊,听说要来挑选女婿都很庄重,只有一个家伙躺在床上露着肚皮看书,浑不在意!郗鉴慧眼识人,将女儿郗璿嫁给了王羲之。王羲之既得贤妻,又留下了东床快婿的美谈。 没想到,王徽之在继承了父亲的帅气和才华的同时,也遗传了父亲的放浪形骸,导致谢安对其观感不佳,失去了这道良缘。

但是,我们从这段姻缘背后,仍然能够看到婚姻在东晋乃至整个封建王朝中的政治脉络。高门大户的女子,依然要受到门当户对的限制,否则就是辱没门风“下嫁”,那种穷书生遇到千金小姐的故事,只能见于戏文野史,所以说一个女子在封建时代择婿的选择面是很小的。

谢道韫尽管是一代才女,却也没有婚姻的自由,谢安选择了谁,她就得嫁给谁,全看长辈的选择,是典型的先结婚后谈恋爱,这种婚姻对女子而言与赌博又有何异?而更让人深思的是:王、谢这两个东晋豪门的联姻,居然如此轻而易举。

在封建王朝的统治下,重臣子女的婚姻从来都是指定的,统治者绝对不愿意看到两个拥有盘根错节势力的大臣,通过联姻形成足以威胁到统治稳定的利益集团,所以经常会出现朱紫之家娶小户之女情况。

联姻这一招玩得最多的其实是帝王,不然,势力强大、有汉一朝的外戚之乱从何而生?汉武帝何以对外戚杀伐酷烈?同时,皇帝也将公主嫁与重臣家的子弟,以此来巩固皇权、稳定朝纲。所以,当一个家族达到一定“层次”时,婚姻哪有这么自由?

王谢风流满晋书:透过“咏絮才女”谢道韫的婚姻斑窥东晋门阀浮沉

那么,东晋皇室对王谢联姻为何保持了一贯的沉默?历经了“八王之乱”的杀伐后,南北士族已经被杀得心惊胆寒,此时迫切需要一位大家都能够接受的人物来稳定时局,此时司马睿恰好符合各个集团的利益,他称帝之后,跟随他出镇江东的王导、王敦也成为“王与马共天下”的豪门大族。

司马睿虽然称帝江左,却没有完全掌握政权军权,皇权根基不稳,王敦掌军权、王导于东晋有“始建”之功,以王氏为主导的世族集团就成为了东晋的实权人物。但是这样一家独大的格局是其它世族不愿意见到的,经过一番谈判纷争之下,形成了以琅琊王氏、颍川庾氏和高平郗氏为代表的三足鼎立。此后东晋基本上延续了这个政治格局。

也就是说,实际上东晋的皇权与诸朝相比是相对弱势的,所以出现“王谢风流满晋书”“满朝尽是王谢家”的局面。可以说,以王谢两家为代表的门阀,基本上代表了当时高门大户,作为一个特殊的政治组织和利益团体,他们的家族得以根深叶茂。

更让人深思的是,王徽之雪夜访戴的主人公,叫戴安道,他隐居山间,并不是因为家境穷困,而是因为“我喜欢”。戴安道的家世同样显贵无比,其父兄皆是朝中重臣,戴安道却独喜清旷的山水,醉心于书画琴韵。由是观之,门阀势力交错,在东晋一朝可谓泼水难进!

王谢风流满晋书:透过“咏絮才女”谢道韫的婚姻斑窥东晋门阀浮沉

三、一手好牌却破家丢命:王凝之的悲剧背后

王凝之是王羲之的次子,同样遗传了父亲的俊美容貌,同样写得一手好字。谢道韫嫁给他,却郁郁不欢。

王凝之谢夫人既往王氏,大薄凝之;既还谢家,意大不说。太傅慰释之曰:"王郎,逸少之子,人身亦不恶,汝何以恨乃尔?"答曰:"一门叔父,则有阿大、中郎;群从兄弟,则有封、胡、遏、未。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

嫁与王凝之后,谢道韫回娘家,埋怨长辈为他挑选的夫君不称意。谢安就安慰他:凝之是王右军之子,长相好、文采好,你还有什么不满意的?谢道韫说:谢家的子弟,个个都是英雄,王凝之却这么没用!

王凝之真的很差吗?当然不是,但是跟谢家一比较,确实差了许多。王氏王羲之一门,七个儿子除了字写的好,并没有太大的声名。王徽之负责马事,连马的数量和死活却不知道,王献之是王羲之最得意的儿子,却偷偷跑到别人家里去观赏风景,被打了个半死抬了出来。而王凝之更是个奇葩,居然信起了“五斗米”。

“五斗米”能广为人知还是因为陶渊明。他“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田园,种豆南山的美谈为世人所称颂,很多人以为“五斗米”是指俸禄,实际上“五斗米”与王凝之有关。

王谢风流满晋书:透过“咏絮才女”谢道韫的婚姻斑窥东晋门阀浮沉

王凝之因为家族的关系,任江州刺史,为一州之长。而陶渊明正好任江州祭酒,此时的王凝之,信奉了“五斗米道”。此后,王凝之知任会稽,被同样信奉“五斗米道”的孙恩所杀。故陶渊明谓“不为五斗米折腰”。

在“王谢子弟满朝走”的东晋,王凝之从出生起就注定了荣华富贵, 尽管他才能平庸、没有理政治国之才,却并不耽误他官运亨通,它担任刺史等官职,无非是熬资历、长历炼,积累了一定的资本之后,毫无疑问会成为东晋重臣。他能够如此笃定,是因为有着一个好的门第。

他的父亲是书圣王羲之,他的家族是显赫的琅琊王氏,它的祖辈是对东晋有定鼎之功的王导、王敦,它的妻子是名满天下的才女,它的妻弟皆是手掌重权的将领,谢家更是当朝望族,可他却偏偏信起了“五斗米”,成天把自己弄得神叨叨的。

王凝之在会稽当官时,他的他的同门孙恩起兵谋反,消息传来时王凝之根本不相信,崇尚清静无为的孙恩怎么会干这种事?直到叛军兵锋抵达会稽,他才慌了手脚。

王谢风流满晋书:透过“咏絮才女”谢道韫的婚姻斑窥东晋门阀浮沉

一群没有受过正规军事训练、缺少武器装备和给养的流民,能有什么战斗力,只要坚城以守、再派人求援,贼兵指日可破。可当手下来请示时,王凝之却跑到屋里烧香,然后告诉手下:我已经请了鬼兵数万,镇守要道,区区几个毛贼何足挂齿!

会稽内史王凝之,羲之之子也,世奉天师道,不出兵,亦不设备,日于道室稽颡跪咒。官属请出兵讨恩,凝之曰:"我已请大道,借鬼兵守诸津要,各数万,贼不足忧也。"及恩渐近,乃听出兵,恩已至郡下。甲寅,恩陷会稽,凝之出走,恩执而杀之,并其诸子。《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一》

世上竟有如此糊涂之人,不久孙恩兵马到达会稽,轻而易举地破城而入,烧杀抢掠。王凝之也没有跑掉,和几个儿子一起被孙恩杀掉。

从这儿我们可以看出,世族把持朝政,固然稳定了时局,有着积极的一面,却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世族子弟无论良莠、才华高下,都能够成为东晋官僚体系的一员,而平民百姓,很多却终生埋没于乡野阡陌,寂寂无名。

王谢风流满晋书:透过“咏絮才女”谢道韫的婚姻斑窥东晋门阀浮沉

为什么会有“五斗米道”的兴起?若是百姓衣食丰足、安居乐业,哪里有它们的传播容身之地?若是政治清明、官史能干,又哪会有它的壮大?更不会有这么老百姓去信奉乃至跟随造反!戴安道、王凝之此类,无论是在朝堂还是隐居山野,供养他们的依旧是世间的百姓。世族之害,是原因之一。

豪门世族巨大的影响力,虽东晋灭亡世族未灭,一直等到侯景之乱,将世族屠戮一空,而隋一统天下后,也逐渐认识到了世家大族对秩序的破坏,最终形成了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一举消弥了世家之害。

谢道韫的婚姻虽然未必美满,但是她的林下之风却在孙恩之乱中给世人留下的深刻的印象:

及遭孙恩之难,举厝自若,既闻夫及诸子已为贼所害,方命婢肩舆抽刃出门。乱兵稍至,手杀数人,乃被虏。其外孙刘涛时年数岁,贼又欲害之,道韫 曰:事在王门,何关他族!必其如此,宁先见杀。恩虽毒虐,为之改容,乃不害涛。

丈夫王凝之为乱兵所害,谢道韫持刀杀贼,手刃数人后被俘。此时他的外孙刘涛年幼,贼兵想要杀掉这个孩子,谢道韫大呼:这是我们王家的事,跟外人有什么关系!

谢道韫从容壮烈、执刀相抗的风姿,让孙恩这样的贼人也不忍、不敢、不愿加害,放过了谢道韫和刘涛。执刀杀贼的谢道韫,已经是奶奶辈的了,却仍然有此勇力、胆略,堪称奇女子,谢家一门,能够成为世族中的大家,自有其道理。

王谢风流满晋书:透过“咏絮才女”谢道韫的婚姻斑窥东晋门阀浮沉

晚年的谢道韫,隐居会稽,与清风明月诗文为伴,不知道她是否还会执刀起舞。从“雅人深致”的谢家女,到“神情散朗”的凝之妻,成为“林下之风”杀贼烈女,直到归隐之后“风韵高迈”,由极度绚烂而回归平淡,谢道韫的一生,看遍了世间繁华,伴随着王谢世家的由盛而衰,见证了东晋的繁华与衰落,人生起落,莫过于此!

结语:若有诗词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江山易老,美人依旧,世间能够长久存留的,除了这青山碧水斜阳,还有深存于华夏历史中的文脉,一个女子的一生,其细腻动容之处,江山于我何加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