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9 新疆烏魯木齊最後的淨土——索爾巴斯陶(一)

新疆烏魯木齊最後的淨土——索爾巴斯陶(一)

索爾巴斯陶,哈薩克語中為“鹼泉”的意思。挖掘成旅遊景區,才是這幾年的事。深藏在天山之中的索爾巴斯陶,因為有一澇壩,內有泉水溢出,水味苦鹹,因而得名。此地是昌吉廟爾溝的一個鄉,位於昌吉以南80公里處,是水草豐美的高山牧場,祖祖輩輩生活在這裡的哈薩克牧民,怎麼也想不到他們天天看到的地方會有八方來客光顧。因為風景優美,被攝影人發現,如今的它不僅僅是牧場,已經成了昌吉休閒度假的風景區。 索爾巴斯陶風景區位於天山中部,平均海拔2400多米。它的奇特之處是驅車可以直達海拔2700米的高山之顛。極目遠眺,滿目青翠,一幅濃綠噴染的畫卷即刻展現在你的眼前。海拔3820米的天格爾峰高聳藍天,是綠色草原和原始森林最高處的銀色王冠。在這裡,還可以觀賞到海拔5445米的天山博格達雪峰的雄姿靚影。這些著名的雪峰景觀是索爾巴斯陶的驕傲。雪山無華,冰川不飾,不塵不豔的王冠傾倒了無數的痴迷者。極目雪峰,有時雪鎖雲封、雲遮霧障,任憑你急得咬牙跺腳,其神秘面紗始終掀不開。有時雲生霧湧,亂雲飛渡,瞬間即逝,讓你目不睱接。有時天光雲散,飄逸飛揚,好一個“白雲如帶束山腰”。雪山一無華麗外表,二無怪異之態,天然質樸的美色成就了她“聖潔”的美名,也成就了索爾巴斯陶的美名。


新疆烏魯木齊最後的淨土——索爾巴斯陶(一)

遠方是綿延不絕的銀色雪峰,一側是陡峭的河谷,一側是起伏的草原。這裡一向是哈薩克牧民的冬牧場,草原開闊,水草豐茂,周圍峰巒迭嶂,滿山蒼松翠柏,一派鬱鬱蔥蔥、綠山碧野的景象。偶有一兩頂白色的牧帳點綴其間,那嫋嫋升起的炊煙和委婉的牧歌,使這裡充滿了令人陶醉的詩情畫意。

從前只到過昌吉南山的廟爾溝林場,沒聽說再往裡走還有一個叫索爾巴斯陶的地方。據說那裡的風景很美,當看到攝友們拍的圖片後,想要一探究竟的心情更迫切了。

2007年第一次去,從烏魯木齊市出發到了廟爾溝林場,就不敢再往裡走了,問當地哈薩克族老鄉,他們都不清楚,便只好打道回府。

當年初冬的一天,我們順著上次走過的路到了林場,為了證實確切的方位,我們在一個叫吐圈的地方停了車,這是深山裡的一個居民點,有小飯館、小商店,還有長途汽車站。諮問這裡開飯館的小老闆,他說,沒錯,順著山路往上走就到了。實際上,索爾巴斯陶是廟爾溝森林公園的一部分,是哈薩克牧民的冬牧場。

車順著山谷往裡走,山路也隨著坡度增高變得越來越難行。路上,不時能看到牧民趕著牛馬在半山坡上放牧。越往上走路越險,一邊是山崖,另一邊就是峽谷深淵,我們一路小心冀冀,因為路上滿是冰雪,又是盤山道,轉彎也多,全車的人都提心吊膽。這種山路在夏天走還行,冬天走就有點費勁。難怪上山前一位路邊的司機提醒說一定要越野車。好在陽光明媚,天空藍的一絲雲也沒有。看著窗外的景色,心想這還沒到地方呢,沒準上面的景色會更美,就是路再難走也要到達目的地。車走到山頂,到了一個叫松樹頭的地方,這裡有一些木房,看樣子是夏天旅遊度假的地方。舉目四望,真有一覽眾山小的感覺。腳下山連著山,嶺連著嶺,松樹順著山谷,一溝一溝的,山朝陽的一面地面裸露著,背陰的一面被厚厚的積雪覆蓋,松樹在這一面整齊地排列著。白色氈房裡飄出的裊裊炊煙,給深山老林增添了一些生氣和活力。因為溫暖的陽光,融化的雪水,養育著仍在生長的稀薄牧草,牲畜的生存就有了保障。哈薩克人的冬窩子往往都選在四面環山的扇形谷地,這裡很少遭遇寒流侵襲,陽光相對集中,氣溫也比較穩定,是牧人祖上傳承下來的生存經驗,他們就是這樣一代一代走著同樣的路,在山區找到理想的安身之處。


《漢書·西域傳》記載,漢文帝時,天山之北的大部分地區,都是塞人的天下。塞人逐水草而居,是上古亞洲史上最活躍的遊牧部族之一,後因大月氏西遷,一支塞人南下征服尼泊爾等地,最後進入印度;而留居在天山以北的塞人則建立了單桓、劫國等部落小國。鹽鹼草坡上,突兀地散落著一片生著紅色苔蘚的大小石塊,有人說這是古賽人堆砌留下的痕跡。

新疆烏魯木齊最後的淨土——索爾巴斯陶(一)

在山頂的一個叉路口,有一個很簡易的路牌,上面指明去索爾巴斯陶的方向。我們順著路下山,往裡的路幾乎沒有多少車轍,只有牲畜走過的碲印。山裡只要下雪就很大,大到足以中斷交通。早在入冬之前,牧人們就準備好了充足的過冬物品,因為大雪之後,冬窩子就成了一個與世隔絕的王國。牧人們要在這裡度過四至五個月的漫長冬日。但是,對於一個無拘無束,習慣到處走動的遊牧人來說,冬窩子的生活實在是太單調了。在這裡,牧人們少了羊群在深草叢中漫步的舒暢,少了馬駒在草地上打滾的歡快,少了一頂頂氈房在草原上若隱若現的浪漫,還少了清新的草香和夏日的冬不拉琴的彈唱……


攝影:王哲 程玉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