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古人为何把吃饭称为“打尖”?

車德莉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从清代才开始有的词。

打尖的尖,是指舌头尖,也就是打发一下舌头尖,也就是吃东西的意思。

其实,打尖就是人在外面旅行期间,暂时休息一下,吃些东西。

古代很今天不同,长距离旅行多是骑马或者步行,速度很慢的。

从一地到另外一地,往往要走很多天。行人沿途需要住店,一般是晚上直接留宿旅店,这叫做住宿,和打尖不一样。

不过,在白天行走的时候,还是需要休息的。

从宋代开始,城里人不再像农民一样支持两餐,而是三餐,早中晚都要吃饭。

作为旅客来说,早晚的饭可以在住宿的店里面吃饭,但中午的饭就没办法了。

如果旅客在中午遇到路边的小店(一般都是卖饮食的店),大多会停下来休息休息,吃点东西。如果像武松这样的好汉,往往还会喝些酒。

白天停下来吃东西,吃完就走,叫做打尖。

清代之前的朝代,没有打尖这个词,都叫做打火。

打火也就是吃饭的意思,因为吃饭肯定要生火(吃干粮在古人看来不算吃饭),当时生火都要依靠火镰,必须打击才能生火,这就是打火的意思了。

明代的水浒传中,只有打火,没有打尖这个词。

水浒传里说吴用和李逵去大名府”日天晚投店安息,平明打火上路“,就是打火。

但清代的红楼梦中,就很多打尖的词了。

《红楼梦》中“忽然宝玉的小厮跑来请他去打尖,秦钟远看着宝玉所骑的马,搭着鞍笼,随着凤姐的车往北而去……”

一般认为,打尖这个词更文雅一些。

所以,如果你穿越到清代,店小二问你是 “打尖还是住店”?其实是问你是吃个饭还是过个夜(本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