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4 楊麗娟12年後公開緬懷父親,並表示後悔:如果可以重來不會再那樣

魯豫採訪了12年前追星劉德華的楊麗娟。對於父親,她表示與父親的關係很親密,父親是最好的父親,希望得到他的原諒。對於自己,她現在不想談戀愛,對劉德華仍有一絲埋怨。楊麗娟講道:如果人生重來不會再那樣去做。

楊麗娟12年後公開緬懷父親,並表示後悔:如果可以重來不會再那樣

事情還要從2007年楊麗娟父親因女兒不能單獨和劉德華見面而在香港跳海自殺說起。楊麗娟出生在1978年,因為在少女時期做了一個夢,夢到了自己的白馬王子劉德華,所以從此便瘋狂追求著劉德華。

楊麗娟12年後公開緬懷父親,並表示後悔:如果可以重來不會再那樣

她自此不上學,不上班,在片場不吃不喝就是為了見劉德華一面,其父為了完成她的夙願不惜賣房,但還是堵不上他這個大窟窿,因而其父賣腎為女兒湊足追星資金,在第三次赴港時楊麗娟最終實現了和劉德華見面的心願,但最後因劉德華拒絕和楊麗娟私下見面而留下長達七頁遺書後跳海自盡。

父母的溺愛和遷就

楊麗娟是楊父的老來子,楊父和楊母相差14歲,到了中年楊父才得來自己第一個女兒,楊麗娟。因中年得子,所以楊父格外重視家庭,夫妻倆的共同溺愛和對孩子的一味遷就,造成了孩子的任性,而楊麗娟父親對母親的遷就,則造成了楊麗娟父親在家中地位的底下,楊麗娟的任性執著正來源於楊父楊母的嬌縱。因習慣一味地向父母索取,所以想要的東西便一定要得到手,從而釀成了悲劇。

楊麗娟12年後公開緬懷父親,並表示後悔:如果可以重來不會再那樣

楊麗娟12年後公開緬懷父親,並表示後悔:如果可以重來不會再那樣

作為父母,都希望給孩子最好的,可殊不知過度的溺愛是在嬌縱孩子,並且讓孩子失去自我,從而造成依賴思想。過度的溺愛會讓孩子認為自己是家中的老大,而這種思想也會映射到社會上,但是在家有人遷就她,在社會是不會有人遷就她的。而且過度的溺愛也會造成孩子某些生活、社會能力的缺失,反而會造成孩子的孤獨感,會更加不利在上生存。

16歲花季少女瘋狂追星,不上班不上學,只想見劉德華一面

78年出生的楊麗娟,在開啟瘋狂追星模式後,不上學,不上班,一定要見偶像劉德華。其父不惜去賣腎籌集女兒去港追星的費用,最終第三次赴港的楊麗娟終於被安排上臺跟劉德華談話及拍照,但因為最終沒有滿足和楊麗娟單獨見面的願望,留下早已準備好的7頁遺書,在香港跳海自盡。

楊麗娟12年後公開緬懷父親,並表示後悔:如果可以重來不會再那樣

追星這個行為,其實就是迷失自我的表現。那為什麼會迷失自我呢?迷失自我,就是孤獨的表現。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在《論人的成長》第八章中,講述了孤獨是個體與自我、體驗中的機體出現疏離

我們被社會價值觀、他人的期待、外在的看法、公認的生活模式所綁架時,迷失了自我、喪失了對自己感覺的信任。

一個人在沒有自我,沒有對自己感覺信任的時候往往就會做出一些瘋狂的事情。這也就不難解釋楊麗娟在日後為追星做出的一些瘋狂舉動。而這個時候楊父並沒有及時止損反而推波助瀾,這無疑中也加深了楊麗娟的瘋狂舉動。

其父留下七頁遺書,譴責劉德華無情冷漠

楊麗娟的父親最終留下了七頁遺書後自殺。在楊麗娟父親的遺書中,我們可以看出楊父認為自己的女兒為劉德華做了那麼多,就一定要得到回報。在遺書中也處處提自己為劉德華欠了那麼多高利債並賣掉房子付出了那麼多,劉德華就一定要答應女兒的要求。這種付出就要獲得回報的思想也深深地影響著楊麗娟。

楊麗娟12年後公開緬懷父親,並表示後悔:如果可以重來不會再那樣

父母的三觀對孩子的塑造是不言而喻的。養育者的三觀會在日後的朝夕相處中潛移默化地轉移到自己孩子的身上。從楊父的做法中可以看出他認為自己的女兒為劉德華付出那麼多,劉德華就一定要答應自己女兒的要求,這便是道德綁架劉德華。

而這種道德綁架也深深困擾著劉德華,讓楊麗娟事件發生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劉德華都有抑鬱的傾向。

這種道德綁架無疑對劉德華方還是楊麗娟都是一種傷害。而這種傷害的根源正是楊父和楊麗娟不成熟的三觀。因為這種道德綁架似的三觀,也毀了楊麗娟的未來,所以父母良好的三觀往往會對孩子的未來造成重大影響。

時隔四十年終於釋懷,並表示我自己也有錯

轉眼過去了11年,媒體報道楊麗娟住進了廉住房,並以在超市裡賣土豆片為生,在廉租房的楊麗娟回顧自己的前半生,對記者說到:“當初我也有錯。”

楊麗娟12年後公開緬懷父親,並表示後悔:如果可以重來不會再那樣

由此可見當初的那個瘋狂追星的小女孩在挫折中終於悔悟了。所以在孩子的成長生活中,挫折教育格外的重要。挫折教育,可以讓受教育者在過程中遭受困難,從而激發受挫折者的潛力。但是這個挫折對於楊麗娟來說是過於沉重的。如果楊父在楊麗娟做出瘋狂舉動時及時止損,相信後來的種種也就不會發生了吧。

楊麗娟12年後公開緬懷父親,並表示後悔:如果可以重來不會再那樣

父母的教育不僅僅影響著兒女的成長和生活軌跡,更會和子女一生的幸福息息相關。父母的眼界和認知決定了子女的一輩子,所以,讓我們都好好做父母,認真做子女吧,活好當下每一天。


你怎麼看待楊麗娟事件?

▷私信我,獲取9.9元專屬你的心理測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