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曹操、劉備死後,孫權活了30年,為什麼沒能一統天下?

覃愛慶


你好,我是觀今昔,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說孫權為什麼沒有統一三國,這是和三國時期魏蜀吳的國力相關,三國時期實力最大的就是曹魏,這是毋庸置疑的。請看魏蜀吳三國各項實力對比。

國土面積對比(公元262年)

魏國國土面積291萬平方公里,共87個郡,12個州,三國面積最大的國家。

蜀國國土面積107萬平方公里,共22個郡,在失去荊州後,僅有益州一個州。是三國面積最小的國家。

吳國國土面積145萬平方公里,在得到荊州後,吳國有32個郡及荊州,揚州,交州三個州,在三國國土面積中居第二。

人口對比

魏國人口約103萬戶

蜀國人口約28萬戶

吳國人口約52萬戶

兵力對比

魏國兵員約50萬

蜀國兵員約10萬

吳國兵員約23萬

上述是魏蜀吳三國的各項實力比對,可以清楚的看出無論從哪方面來說,魏國都是最強的,蜀國是最弱的,吳國居中。

就整體國力而言,魏國在曹操北伐之後就開始注重發展經濟,興修水利,搞“經濟建設”,蜀國只有益州一個州,想發展經濟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正如諸葛亮的出師表所說“益州疲弊”,而吳國的經濟民生方面自然比蜀國強,但也是難敵魏國的,畢竟魏國的國土是古代中國的中心地區,而且魏國良將也非常多,佔有天時地利人和。

即使曹操死了,魏國的國力已經擺在那不會變,可以說吳蜀聯合都難敵魏國。而蜀國也不是吳國短期內能消滅的,魏國也不會看著吳國佔領蜀國。所以說即使孫權比曹劉多活30年,東吳也是沒辦法統一三國的,因為當時有統一三國的條件的只有魏國。歷史也證明了最終是魏國一方的司馬家族同一了三國並建立了晉朝。

以上是我的解答,僅代表我個人看法,如有不同看法歡迎評論區評論。


觀今昔


曹操和劉備都可以稱之為優秀的戰略家、政治家,可是孫權只能稱之為優秀的政治家,他在軍事上的成就簡直是一塌糊塗。

曹操和劉備死了足足30年的時間,孫權愣是沒多打下一寸江山,可見他的戰略眼光多麼低。正因為他在軍事上拙劣的表現,所以他才不具備一統天下的可能性。

孫權和曹丕是一個水平,完全不是曹操、劉備的對手。屬於吃政治老本的角色,根本承擔不起一統天下的重任。

一、江東集團的進攻性不強,但是善於防守。

江東集團其實有一個很鮮明的特徵,那就是善於防守。孫權帶領下的東吳大軍,在防禦戰上,基本上沒有輸過。

  • 防守戰:
  1. 曹操數十萬大軍南下,眨眼之間便奪取了荊州,可是赤壁之戰的時候,在周瑜的強有力反擊之下,居然慘敗北歸,可見東吳防守能力之強。
  2. 荊州被奪取以後,劉備帶領大軍前來奪取荊州,順便為自己的兄弟報仇雪恨,這個時候陸遜指揮夷陵之戰,痛擊劉備,獲得了巨大的勝利。
  3. 曹丕見孫權剛剛擊敗劉備,立刻派遣20萬大軍分為三路進攻東吳,想要坐收漁翁之利。孫權在這種情況下,依舊將這三路人馬擊退,保住了江東地盤。

這三場大戰,都是三國時期著名的防禦戰,每一場都是東吳集團取得了最後的勝利。可以說在防守方面,孫權沒有怕過任何人。

備、瑜等復追至南郡,曹公遂北還,留曹仁、徐晃於江陵,使樂進守襄陽。時甘寧在夷陵,為仁黨所圍,用呂蒙計,留淩統以拒仁,以其半救寧,軍以勝反。權自率眾圍合肥,使張昭攻九江之當塗。昭兵不利,權攻城逾月不能下。曹公自荊州還,遣張喜將騎赴合肥。未至,權退。---《三國志》

這難道代表著孫權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嗎?當然不是這樣,在進攻方面,孫權永遠都能夠表現出自己最愚蠢的一面。

  • 進攻戰:
  1. 孫權第一次北伐,當時赤壁之戰尚未結束,不甘寂寞的孫權決定發動對合肥的偷襲。這是他的一貫伎倆。可惜圍攻了數月,合肥就是打不下來,曹操本人都有些納悶。
  2. 孫權第二次北伐,曹操和劉備在漢中正在大戰,孫權覺得是個機會。所以他帶著十萬大軍直奔合肥而來,結果張遼也能夠800人馬就擊敗了孫權,差點生擒了他。
  3. 孫權第三次北伐,孫權剛剛稱帝,依舊打算進攻合肥。這一次他用誘敵之計,多次引誘之下,滿寵就是不上當。無奈的孫權只好選擇撤軍。

在這之後孫權還有一些不太知名的戰爭歷史,無疑都證明了一點,他的進攻能力實在是太差了。這或許是他無法完成一統天下的重要原因。

二、孫權只想保住江東之地,不願與劉備、曹操多生事端。

在孫權的人生履歷當中,可以寫下防守之王的稱號。為什麼他的防守如此厲害,可進攻卻那麼糟糕呢?其實這裡面的原因相當複雜。

  1. 第一,孫權所處的江東地區,家族林立,每個家族都有自己的兵馬。這些兵馬可以為了保衛家鄉而奮鬥,卻未必願意為了孫權個人的宏圖大業而上戰場。
  2. 第二,江東集團的兵馬,大多數以水軍為主,缺少有力的陸軍將士。所以在防禦戰中,多以水軍取勝,可是到了對方的陸地上,則會功虧一簣。
  3. 第三,孫權個人,並沒有一統天下的志向。他沒有打江山就坐了江山,繼而花費數十年時間,其實也只是在守江山而已。沒有創業時期的艱辛,自然也沒有鬥志爭奪天下了。

針對第三條,我認為孫權的確不想惹事。他上位不久便遭遇了赤壁之戰,這個時候的孫權個人的權威還沒有樹立起來,更別說跟別人爭奪天下了。

這個時候的孫權,所能選擇的,只有先保住自己的地位。所以跟曹操交戰,其實是不得已而為之,為了保住自己在江東的地位,只能選擇一戰。

未戰,會曹公入漢中,備懼失益州,使使求和。權令諸葛瑾報,更尋盟好,遂分荊州長沙、江夏、桂陽以東屬權,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屬備。備歸,而曹公已還。權反自陸口,遂徵合肥。合肥未下,徹軍還。兵皆就路,權與淩統、甘寧等在津北為魏將張遼所襲,統等以死扞權,權乘駿馬越津橋得去。---《三國志》

在擊敗曹操以後,孫權的志向立刻體現出來了,他並沒有像劉備那樣瘋狂地多角度奪取荊州,只是讓周瑜死攻南郡,結果讓劉備撿了個便宜。

當時荊州是無主之地,誰搶到的地盤多,誰就能夠成為荊州之主,可惜孫權壓根就不在乎荊州的地盤,結果在荊州問題上,處處被劉備脅迫。

三、與軍事相比,孫權更適合搞政治鬥爭。

孫權在軍事上的成就的確太低了,可是我們能否認孫權的全部能力嗎?當然不能。孫權是一位優秀的政治家,這絕對是不錯的。

可以說三國君主當中,最會玩政治的,就是孫權了。他跟劉備和曹操不同,曹操和劉備有一套屬於自己的軍事武裝力量,他們可以依靠強權來奪取政治資本。

廢太子和,處故鄣。魯王霸賜死。冬十月,魏將文欽偽叛以誘朱異,權遣呂據就異以迎欽。異等持重,欽不敢進。十一月,立子亮為太子。遣軍十萬,作堂邑塗塘以淹北道。十二月,魏大將軍王昶圍南郡,荊州刺史王基攻西陵,遣將軍戴烈、陸凱往拒之,皆引還。是歲,神人授書,告以改年、立後。---《三國志》

可是孫權不行,孫權的江山是繼承來的,這輩子最大的軍事成就,可能就是偷襲了荊州。所以他只能依靠自己的政治手段,維繫自身集團的穩定。

看似非常簡單的事情,其實非常難以做到。從後來曹魏和東吳集團內亂的狀況我們就能看得出,要想平衡手下人的力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1. 曹叡去世以後,打算以曹爽和司馬懿共同輔政,彼此合作的同時,再彼此監督。可是結果天平失衡了,司馬懿奪取政權。
  2. 孫權去世以後,打算讓中書令孫弘和大將軍諸葛恪等五人輔政。結果孫權剛死,孫弘就要殺掉諸葛恪,結果被諸葛恪反殺。此後諸葛恪掌握朝政,權傾一時。
  3. 算起來劉備的託孤是最成功的,但是不具備可複製性。因為諸葛亮的忠誠,才確保了這次成功的託孤,否則一家獨大的諸葛亮也是十分可怕的。

由此可見,孫權在位的時候,平衡各位大臣的關係,成為了重頭戲。這個時候他搞出了一個魯王和太子的黨爭案,藉機滅了各大家族中的不少俊傑,總算是削弱了豪族們的力量。

總結:孫權無法奪取天下,自身性格有很大原因。

朱元璋在選擇明孝陵地址的時候,發現孫權墓就在自己的陵寢前面。手下人詢問是否要把孫權墓搬遷了,朱元璋想了想表示拒絕,他說就讓孫權給自己看大門好了。

由此可見,一統天下的朱元璋,其實是瞧不上這位三分天下的孫權的。那麼朱元璋瞧不上孫權,這件事有道理嗎?當然是有的。

孫權性格上有天生的缺陷,那就是不懂得持之以恆。多次北伐的結果為什麼是失敗呢?連曹操都想不通其中的道理,其實就是因為孫權急功近利,卻又無法完成既定的目標。

孫權每次進攻的時間都很短,打不下來,那就撤軍,也不想點其他辦法,這件事註定了孫權無法完成一統天下的大業。


江湖小曉生


孫權之所以在曹操劉備死後三十多年沒有一統天下,主要原因還是在其本人身上。諸位聽我細說到來。首先簡述一下孫權履歷。三國時期東吳的開國皇帝孫權生於182年,其先後繼承父(孫堅)兄(孫策)基業,赤壁之戰破曹;荊州之戰破劉,殺死關羽;彝陵之戰打敗劉備,於229年武昌稱帝,後遷都於建業(今南京);245年逼死大都督陸遜;252年死於建業,享年71歲。其次,縱觀孫權一生可分為兩個部分,稱帝前和稱帝后。孫權有個好爹好兄,年紀輕輕(18歲)就繼承江東基業,令人羨煞,這是同時期曹操和劉備沒法比擬的。在兄長“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的理論下,很快穩定了局面。大家都知道東吳素來派系林立,都是軍閥共存,想坐穩地位,平衡各方面的利益那就很有學問了。不得不承認孫權在這方面確實是高手,在兵不強將不優的情況下,打敗過實力強大的曹操不可一時的關羽視報弟仇的劉備,啟用一批儒將(周瑜 魯肅呂蒙陸遜等),硬生生打出一片天地,繼而造就三足鼎立之勢,成就帝王偉業。歷史上記載孫權“方頤大口,碧眼紫髯”,乃奇人異相,早期的孫權能納柬,善用人,制衡之術更是運用高明。他沒有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政治旗號,也沒有劉備的漢室正統為政治宣傳語。他其實就是一個大軍閥家族,既不是正統,又不願當逆臣,治理東吳既沒有曹操的規章制度(更為科學些),也沒有劉備的忠君仁義作為政治宣傳口號,全靠一套權謀和制衡之術。所以縱觀其一生政治上是沒有主張的,是一貫的模糊,在這方面孫權一直猶豫不決,難以決斷,不能正確的公正的給自己定位和樹立遠大的規劃。所以東吳根本沒有統一天下的資本和動力,其實問題就出在最高決策人手裡。這就是縱然曹操和劉備死了三十多年,孫權也無法完成天下統一的根本原因。況且,曹操死了曹魏有司馬懿這樣的 “冢虎”坐鎮,劉備死了有“臥龍”諸葛亮掌控全局,他孫權自己也得掂量掂量,有必勝的把握嗎?國力人力財力他都沒有任何優勢,統一天下那就是痴人說夢。再說,孫權當上了皇帝后期,日漸驕奢獨斷,荒廢朝政,繼而賦役日益繁重,整個東吳就成江河日下的局面。245年逼死陸遜,在接班人問題上更是屠刀舉起,幾個兒子相繼處死,只留下一個最無能的孫亮,已經是分崩離析無力迴天了。252年死於建業,280年晉武帝司馬炎滅吳,至此三國結束,天下歸晉。


史客不輕鬆


大家好,我是小天,對於題主“曹操、劉備死後,孫權活了30年,為什麼沒能一統天下?”問題我來回答。首先在三足鼎立中,曹魏集團的實力是最大的,劉蜀集團也是比較強的。其次孫權本人不擅長於軍事,相對比曹操和劉備是差了不少。再有孫吳集團江東內部權力的分化。總結這些孫權最終也沒能一統了天下。

據《三國志》中載:“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業。然性多嫌忌,果於殺戮,暨臻末年,彌以滋甚。至於讒說殄行,胤嗣廢斃,豈所謂賜厥孫謀以燕冀於者哉?其後葉陵遲,遂致覆國,未必不由此也。遠觀齊桓,近察孫權,皆有識士之明,傑人之志,而嫡庶不分,閨庭錯亂。”
眾所周知,三國時代,曹魏、蜀漢、東吳之中當屬當曹操的勢力是最大的。時曹操佔據了北方大部分地區,是最大的一個諸侯,然曹操卻也是三人當中最先死的一個。而劉備則是在關羽被殺之後,執意率軍攻打吳國,最終卻遭遇了慘敗,最後鬱悶而死。

我們都知道曹操、劉備和孫權這三人都是沒有能夠一統天下的。曹操、劉備去世得早,但孫權活的時間是最長的,那麼為何他沒有能夠一統天下呢?下面幾個觀點,大家來和小天看一下:

東吳的實力終究不如曹魏和蜀漢的強大

雖然經過赤壁之戰,夷陵之戰後,魏國和蜀國都得到了極大的削弱,但經過了多年的恢復,兩國都恢復了元氣,曹丕和諸葛亮絲毫不亞於曹操和劉備,讓孫權有些力不從心。

正如老將廖化所言。“智不出敵,而力少於寇,用之無厭,何以能立?”

縱觀東吳的發展軌跡,孫權在稱帝之後,參加的戰事並不多,只有討伐五溪蠻夷,親征合肥新城,攻淮南等,此外幾乎是沒有再發動過戰爭的。
很顯然,孫權在世時的軍事實力,並不足以打敗曹魏,也無法吞併西蜀。而且孫吳的主力軍是水軍,其戰鬥力在赤壁之戰雖然很厲害,但是水軍在陸地上的作戰的能力卻是很弱的。
其步兵和騎兵實力遠不及蜀國和魏國的,因此孫吳自保尚可,但統一天下卻是不行。若是孫權進攻魏蜀兩國,那麼無疑佔不到便宜。
因此,即便他最大的兩個對手都已經離世,但其兩大陣營裡的能人卻是還有很多,而東吳當時卻沒有多少能人可出。因此,這樣的條件就註定了孫權只能守著已經有的土地。


江東內部權力分化

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則是在於東吳的內部。孫權是一個擅長團結士族的人,那麼他為什麼要團結士族呢?這一點並不難想,因為士族在古代是很有權勢的,且往往割據一方,一般情況下,諸侯要打戰,這些士族的支持是十分重要的。
並且孫氏集團最開始並非在江東地區。孫堅和孫策父子當初是靠著殺戮當地士族來獲得的天下,並非征服了當地的士族。等到孫權在位時,當地的士族還是沒有能夠百分百的認可他,所以東吳若是想要統一中國,卻又很需要士族的支持。因此在那種情況下,孫權只能選擇防住士族。
在位的晚年,孫權任用了呂壹,一舉挑起了“二宮之亂”,並迫害了陸遜、顧雍等出身江東士族的賢臣。因而他與和陸遜為代表的江東士族,展開的一場持續了幾十年的鬥爭。無異於是損耗國力、摧殘人才。
事實上,縱觀孫權的一生也可知,他靠著江東才俊們得以建立吳國基業,但是卻不得不忌憚他們,並不放權於他們,甚至是聽取建議。因此,才導致了一次次錯過絕好的機會,終其一生也沒有能夠統一天下。

孫權本人並不擅長軍事

大家都知道,無論是曹操還是劉備,他們都是有一定的軍事才能的。曹操的軍事才能不用多說,劉備在漢中之戰,也體現了他強大的能力。

而孫權呢?他雖然多次御駕親征,有開疆拓土之野心,然而敗多勝少,幾次都是大敗而歸。在合肥之戰時,他曾被張遼以800破軍10萬,可謂是東吳巨大的恥辱。

孫權所擅長的,只是內政和用人,並不擅長對外征戰和擴張。主要還是曹魏和蜀漢的強大,這一點才是根本原因。

總結

孫權作為中國歷史上,對抗中原大一統王朝並割據了江南地區的第一人,無疑是首開數千年青史的先河。就這點來說,孫權做得確實是出色,正如曹操所說:“生子當如孫仲謀”。也是對孫權的認可。

孫權一生無法統一天下,這其中也有著歷史條件的侷限,還有著上述多種因素,並非僅僅是他自身的原因所造成的。孫權掌控的東吳固然實力無法真正一統三國,即便是沒有了劉備的蜀漢和沒有了曹操的曹魏同樣是不可小看的。

這也是孫權此後三十年也無法統一天下的真正原因。因此,即使曹操劉備都死了,孫權也未能統一天下!

感謝您的閱讀,喜歡的話可以留個關注,期待與您分享更多的歷史事物。


帝天陌


題主好,孫權沒能一統天下,我覺得有以下三個原因:

1.思想保守,偏安一隅

對於孫權無法一統天下的原因,胡三省曾在《資治通鑑》中說道:“孫權自量其國之力,不足以斃魏,非如孔明真有用蜀以爭天下之心也......”這與後代的許多的史學家觀點一致:認為孫權自足於偏安,對於這一點,也確實有所依據。首先,孫權家族在東吳的勢力根深蒂固。其統治的區域可以說是漢末三分時代經濟條件最好的地方,因為這裡受戰亂影響最小,所以江東地區非常富庶,這裡的百姓幾乎沒有經歷戰亂。而且,江東的土地肥沃,氣候又溫潤,物產甚是豐富,水陸交通條件好,商業經濟比較發達。所以當時東吳安居樂業的百姓並不贊成戰爭。而孫權的家族勢力又在東吳根深蒂固,便極為容易形成一種保守思想且不圖上進的思想。這一點從孫權多次發表過自己保守的觀點來看就可得知一二了。而他手下的大臣們也是大多都持保守的政治觀點,臣子是不贊成戰爭的,甚至因為自信自己國家的戰船非常厲害,變得更加的保守了。其次,孫權的性格也決定了他對於稱帝和一統天下並沒有十分濃厚的興趣。在孫權的哥哥孫策臨死前,曾經對孫權說過“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這對孫權來說也算得上比較中肯的評價了,孫權確實是沒有一統天下的決心,他甚至從未提出過爭奪天下的政治口號。

2.孫氏政權的不穩固,缺乏人心所向

曹丕和劉嬋當時都是皇上,而孫權只是吳王,東吳的內部他要做一個團結士族的人,那麼他為什麼要團結士族呢?這一點並不難想,因為士族在古代是很有權勢的,且往往割據一方,一般情況下,諸侯要打戰,這些士族的支持是十分重要的。並且孫氏集團最開始並非在江東地區。孫堅和孫策父子當初是靠著殺戮當地士族來獲得的天下,並非征服了當地的士族。等到孫權在位時,當地的士族還是沒有能夠百分百的認可他,所以東吳若是想要統一中國,卻又很需要士族的支持。因此在那種情況下,孫權只能選擇防住士族。

3.軍事實力不如其他兩方

孫權在世時的軍事實力,並不足以打敗曹魏,也無法吞併西蜀。而且孫吳的主力軍是水軍,其戰鬥力在赤壁之戰雖然很厲害,但是水軍在陸地上的作戰的能力卻是很弱的。其步兵和騎兵實力遠不及蜀國和魏國的,因此孫吳自保尚可,但統一天下卻是不行。若是孫權進攻魏蜀兩國,那麼無疑佔不到便宜。因此,即便他最大的兩個對手都已經離世,但其兩大陣營裡的能人卻是還有很多,而東吳當時卻沒有多少能人可出。因此,這樣的條件就註定了孫權只能守著已經有的土地。

還有其他原因歡迎下方留言。


有李行天下


我覺得這個問題可以從幾方面來說明孫權在曹操,劉備死後仍活了30年卻沒能統一天下的原因。

其一:雖然劉備曹操死了,但是他們留下的國家領導班子卻都是人中龍鳳。

曹操死後曹丕繼位,曹丕一繼位就親率大軍討伐東吳,嚇得孫權連忙俯首稱臣。這一次曹丕的失敗是由於蜀國為了策應東吳而派遣趙雲襲擊魏國的許昌,讓魏國兩面受敵不得已不退兵。魏國強大的國力和人口支撐下東吳最多算是險勝,從此之後東吳再也不敢主動向魏國開戰。



曹丕去世後曹睿繼位,都是英明神武的明君聖主,再有司馬懿五子良將等輔佐,孫權是斷沒有半點可乘之機的。

那麼蜀國呢?劉備死後白帝城託孤諸葛亮,平穩的完成了權利政權的過渡,諸葛亮何許人也,就當孫權準備趁著夷陵之戰的士氣一股氣拿下蜀國的時候諸葛亮已經派趙雲前來護駕退敵,一開始就給孫權一個下馬威。嚇得孫權趕快寫信給劉備議和,再加上蜀地崇山峻嶺位置險要,就連魏國都打不進來何況乎在江東打魚的孫權?

其二:吳國的地理位置決定了他無法向外大規模擴展地盤。

吳國的地理位置由於有長江天塹作為屏障,魏國想要攻打東吳必須有強大的水軍,而這個是魏國所缺失的。而東吳呢?想要北上討伐魏國就必須要有強大的騎兵軍團,而江南密佈的水網地形讓東吳先天性缺乏騎兵的訓練場所和優質戰馬的來源!

所以!東吳奪取了荊州之後無論是向蜀國還是魏國發展都會遭遇到缺乏強大騎兵部隊的問題!那麼最好的結局就是做個守成之君了,我打不過去我就守好長江天塹利用自己優勢的海軍戰船拒敵於國門之外!

其三,吳國內部也不是鐵桶般牢固,派系之爭仍然尖銳致使無法集中全力開疆擴土。

東吳實質上也不是鐵桶一般牢固的!特別是到三國中後期孫權在繼承人問題上反覆無常,引致群下黨爭,朝局不穩。於太元元年(252年)病逝,享年七十一歲,在位二十四年,諡號大皇帝,廟號太祖,葬於蔣陵。《三國志-吳主傳第二》



派系鬥爭讓吳國陷入了一定的內耗中,即使孫權有心開疆擴土也是有心無力!後院失火必將引火燒身!所以這個也是孫權在劉備曹操死後也沒能繼續有所作為的原因之一!

總結:無論是國力還是人才的數量和質量,東吳都不具備統一天下的實力和可能。當三國關係已定,就不是某一個君主所能人力掌控說統一就統一的了。像曹操兵敗赤壁,劉備殞命白帝城,孫權抱憾離去...歷史把英雄都熬成了白頭,同樣歷史也會選擇某一個時間點由某一個人來完成統一大任,只留下色彩斑斕的英雄故事讓後人訴說。


竹林論風月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讀罷辛棄疾的《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後,我們再看孫權是個什麼樣的人?

曹操同志說過一句名言 “生兒子就生孫權那樣的!”可見,一代英雄(說奸雄,我也同意)對孫權的讚賞是非常不得了的。

孫權的主要簡歷:

孫權出生於公元182年,字仲謀。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人。創建吳國。承襲父(孫堅)兄(孫策)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中打下了的江東基業。在公元208年,與劉備聯盟,在赤壁之戰中打的曹操落花流水,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公元219年,派呂蒙成功襲取劉備的荊州,領土面積大大增加,國力大增。公元222年,在夷陵之戰中大敗劉備。公元229年,在武昌正式稱帝,國號吳,不久後遷都建業。公元252年病逝,享年七十一歲,在位二十四年,諡號大皇帝(此諡號可以說是申請了專利,後世再無),廟號太祖,葬於蔣陵。

孫權的主要政績:

孫權稱帝后,設置農官,實行屯田,設置郡縣,並繼續剿撫山越,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在此基礎上,他又多次派人出海。公元230年,孫權派衛溫、諸葛直抵達夷州(今臺灣,所以說臺灣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孫權外交工作非常出色,先後派人與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南方)諸國建立友好關係,後又派部下出使南洋諸國,與印度建立了外交關係。

孫權的主要失誤

孫權晚年在繼承人問題上反覆無常,引致群下黨爭,朝局不穩。

孫權是個什麼人?

我非常認同以下三名流對孫權的評價,特輯錄如下:

諸葛亮(孫權曾經的戰友和後來的敵人)評價孫權:“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

趙諮(孫權的部下)評價孫權:“聰明仁智,雄略之主也。……納魯肅於凡品,是其聰也;拔呂蒙於行陳,是其明也;獲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荊州而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據三州虎視於天下,是其雄也;屈身於陛下,是其略也。”

毛主席評價孫權:“孫權是個很能幹的人。”“當今惜無孫仲謀。”

瞭解了孫權。毛主席都說孫權很能幹,他又是三國時活的最長的帝王。但是,他為什麼沒能實現天下一統的偉業呢?

請各位看官再耐住性子繼續看:打架是要看實力的,動嘴是萬萬不行的!那我們再看看三國的實力。

魏國的實力:領土有今天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遼寧、陝西、寧夏、甘肅,以及江蘇、安徽、湖北的一部分,可能還包括內蒙古的一部分,總之長江以北,盡歸魏國所有。魏國共有人口,66萬戶,443萬人。魏有陸海軍約40萬。魏國堅持中央集權,把私人武裝改編為中央直屬,同時推行軍屯制,積極組建隸屬於國家的軍隊。

蜀國的實力:領土只有大西南。包括現在的陝西南部、重慶、四川,貴州、雲南,以及廣西的一部分。這裡只有三國滅亡之時蜀國的人口統計數據:蜀國共28萬戶,94萬人(估計人口少,於孔明一個勁揍魏國,劉備氣昏頭打吳國有關係)。只有陸軍10.2萬。因劉備大半生流浪、轉戰各地,是個標準的外來戶。劉備的政權也屬於外地人政權,戰鬥力既差,而且不接地氣。

吳國的實力:領土有今天的江蘇南部、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廣東、廣西,以及越南北部。人口共52.3萬戶,230萬人。吳有陸海軍23萬。吳國由於孫氏父子是外來戶,建立國家就必須和當地的豪族勢力尋求合作,讓給人家一部分權利,因而造成豪族勢力過於強大,尾大不掉,所以吳國的政治體制,從表面上看,屬於中央集權,實際上近似各大豪族的聯合政權。

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我們可以輕易看出三國的實力之比:三國當中,魏國最大最強,就像是一個魁梧的大漢。蜀國最小最弱,就像一個弱不禁風的少年。吳國還湊合,不過,猶如一個書生。

諸君看到這裡,強弱分明,而且大家都知道,魏國人才濟濟,戰將如雲,我在這裡說上三天也說不完。蜀國就那麼幾牛逼哄哄的個人。吳國數的過的也就是周瑜、陸遜幾個人。孫權再有“昊”字的本事,也不可能,而且絕不可能一統天下。英雄能改變歷史,加速歷史的進程。但,英雄不能創造歷史!所以我該休息休息了。





吳建彬626


孫權不能一統天下,這是必然的結局,原因一下幾點

一:江東的雄偉霸業,在於其父親孫堅的打拼,父親在荊州遇難後,其哥哥孫策,智勇雙全,經過父親舊部的扶持加上自己的英勇奮戰,為江東博得了一番天地,因為孫策的遇難,孫權才回來繼承了王位,準確說,在他回來之前江東的地盤,都不是他取得的,在江東群臣中,外有周瑜,內有張昭,所以在他們內心並不是很服孫權的。

二,江東之地,本身就是偏安一隅,當初的曹魏,人口數量超過400萬,兵力也有45萬左右,這是當時東吳的兩倍,再看當時相對弱小的蜀國,處於長江中上游,而江東處於長江中下游,地理位置也沒有蜀國佔有優勢,天時地利,沒有一個有利的條件。

三,孫權本身實力不強,雖然曹操曾經說過,生子當如孫仲謀,但是那是他小時候,在孫權親臨陣前指揮的戰役中,有十幾次有餘,均未取得勝利,其中,赤壁大戰後,他率領十萬大軍乘勝圍攻合肥,攻百餘日不能下,這足以證明,孫權自身的能力不及,

綜上所述,孫權雖然在曹操,劉備死後活了30年,但是都不能統一天下的,





邸家姑娘


吳大帝孫權(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謀。吳郡富春縣(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人。

他一共享年71歲,孫權在位期間,魏國和蜀國都已經更換了君主,為什麼在曹操和劉備去世後,他不能統一三國呢?大概有四點原因。

 一、 孫權不善於作戰

  在東漢末年,諸侯們為了勝利不擇手段,對於將領也是十分珍惜,每個諸侯早期招兵買馬的時候自己都親自披甲上陣,完全沒有架子,一方面是自己軍隊實力不夠,一方面想鼓舞士氣。而劉備曹操都是這樣過來的,他們有的甚至一度在別人手下打過工,所以戰場經驗十分豐富。

而孫權算是在父親成名之後才出生的,每次孫權帶領十餘萬軍隊出征,最後都被人打的落花流水,例如張遼在合肥帶領八百人的軍隊擊破了十萬人軍隊,一度進攻到吳軍內部,彷彿可以將孫權斬落,以後東吳小兒聽到張遼的大名都不敢啼哭。

 可見孫權確實不善帶兵,但是孫權的知人善用的能力非常強,辛棄疾說過“生子當如孫仲謀”,可見孫權治理國家的能力很好,善於處理內政,但是不善作戰的因素制約了他統一三國的步伐。

  二、 江東內部派系嚴重

  東吳由於士族特別多,導致很多問題都沒有一個統一的答案,並且東吳也有著分派的壞風俗。對外作戰方面,有的人要想曹魏投降,有的堅持統一三國;在派系方面,東吳士族和舊族的關係也很差,所以東吳一直內部矛盾不斷,很多地方都產生了叛亂,孫權在這一片混亂中也沒有足夠的實力來統一調度,所以這也是阻礙東吳統一三國的原因。

 三、曹魏和蜀國並未衰敗

  雖然這兩國都更換了統治者,但是實際上他們的繼任者曹丕和劉禪都是有能力的君主,而且老一輩君主留下的將領也是很有能力的將領,幫助這些繼任者接管國家。蜀漢的諸葛亮七次出征,曹丕勵精圖治,這樣強大的國家又怎麼能輕易擊敗呢?

  四、 統治者正統理由

  曹操在挾天子以令諸侯之後,強大的實力讓無數人不得不低頭,而蜀漢的劉備則是漢朝皇室宗族,孫權則只有一個傳國玉璽,所以相比於其他兩位在正統方面的說服力確實差很多。


驛棧長陽


天下之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到了三國時期,那是個英雄輩出的年代。魏國,蜀國,吳國三方勢力,收盡天下英雄,目的是再次統一全國。

但是,三個勢力的代表人物魏國曹操(公元220年去世)和蜀國劉備(公元223年去世)要比吳國孫權(公元252年去世)早去世三十餘年,相對年輕的孫權在這三十餘年裡為什麼沒有能夠統一全國呢?

當然,這並不是孫權不想統一全國,事出有因,可謂心有餘而力不足。

首先,從軍事當年來看:

善於防守,而不善於進攻

赤壁之戰中,東吳擊退曹操的百萬大軍。有著談笑間,強擼灰飛煙滅的氣概。

時操軍眾已有疾疫,初一交戰,操軍不利,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將黃蓋曰:“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操軍方連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乃取蒙衝鬥艦十艘,載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豫備走舸,繫於其尾。先以書遺操,詐雲欲降。時東南風急,蓋以十艦最著前,中江舉帆,餘船以次俱進。操軍吏士皆出營立觀,指言蓋降。去北軍二里餘,同時發火,火烈風猛,船往如箭,燒盡北船,延及岸上營落。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瑜等率輕銳繼其後,雷鼓大震,北軍大壞,操引軍從華容道步走,遇泥濘,道不通,天又大風,悉使羸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眾。劉備、周瑜水陸並進,追操至南郡。時操軍兼以飢疫,死者太半。操乃留徵南將軍曹仁、橫野將軍徐晃守江陵,折衝將軍樂進守襄陽,引軍北還。------《三國志》

公元223年,劉備以為兄弟報仇為名,起兵伐吳。但是卻遭遇東吳的抵抗,最後陸遜用計,火燒連營,大敗劉備軍隊。最後劉備氣絕身亡。

由此看出,東吳的戰力不俗,能立於亂世,可見還是有一定實力的。

但是,這幾次大仗都是保家衛國的防禦戰,如此彪悍的“防禦專家”但是在攻城略地中不堪一擊。

公元217年,曹操劉備進行漢中之戰。孫權見有機可乘,便率領10萬大軍進攻蜀國合肥,曹操派張遼帶八百人前去阻擊,就是這八百人,擊退了東吳十萬大軍,可見在進攻方面,東吳猶若弱雞。

東吳善水軍而不善陸軍

東吳尚處江南地區,自有水鄉之美譽。江南之人善水性。

赤壁之戰中,正是擊中了曹軍北方士兵不善水戰的下懷,投鼠忌器,東吳水師擊敗了強大的曹軍。

但是,這種技能屬性,反過來看,守住江南水鄉領土則強,入北方攻城略地,陸地作戰則弱。

強大的東吳水師就像上了岸的兇猛的鯊魚,十萬人不敵人家八百人。

軍事角度是直接原因,那麼政治角度也是背後的重要原因

強大的東吳士族

東吳經濟富庶,聚集了許多世家大族。士族們各有兵馬。在防禦戰中,士族們為了保全家園,會背水一戰。但是,士族們又無心為孫家政權賣命,所以在進攻戰爭中會消極怠戰。

孫權本無心

和曹操劉備不同,孫權的政權是繼承來的,前輩創業艱辛,後輩又怎能充分理解。所以,在根本原因上,是孫權本來無心統一國家。

外部原因

即使曹操劉備死了,但是蜀國的諸葛亮,魏國的司馬家族都不是省油的燈。想要一舉拿下這倆政權,單憑小小東吳,絕無可能。

總結:雖然未能統一全國,孫權也絕非“廢柴”,曹操說過“生子當生孫仲謀”,足以證明,孫權自由他的過人之處。此人更善於政治而不善於軍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