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9 消費者到底在用什麼思考?“老調重談-定位”

在營銷裡面,無論環境、技術、渠道、傳播如何變化,有沒有一個根本性的規律可以把握和掌控全局?

消費者到底在用什麼思考?“老調重談-定位”

美國硅谷有一家名為“獨角獸”的諮詢公司,去年寫了一本書叫《成為獨角獸》。書中最重要的兩個研究方法,一個是數據研究,也就是挖數據;另一個是訪談,大量訪談了很多企業的創始人。

它研究了2000年到2015年十五年間幾千家企業,從中精挑細選出35家在這些領域遙遙領先的企業。

為什麼這些企業能在短短几年時間內把估值做得那麼高、能轉化成市場上需求的品類?研究出來的結論是,鳳毛麟角的企業有一個共同特徵——開創了全新的品類。

1. 品類戰略是終極戰略

前幾年美國劍橋集團董事長艾迪在哈佛商業評論上寫了《創造品類是終極發展戰略》一文,跟我們這幾年提的“品類戰略是終極戰略”非常吻合。

我們感知到一個新品類打造過程中面臨的幾個關鍵節點:

① 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產生了新應用和新成果;

② 新需求,它一直在,但沒有企業家重視。

美國十五年間湧現出的一大批科技類的企業,也具有漫長的過程和相同的挑戰,尤其是在塑造新的品類和傳統品類的對抗上。作為新品類,必須承擔對抗產生的所有摩擦力。

2.對抗,也是推廣新品類的方式

優步和滴滴的起步非常像,一開始到每一個國家,當地出租車司機都聯盟起來抵制這種新的品類和新的方式。

優步到英國倫敦時,出租車罷工到政府那裡遊行,建議取消網絡打車這個項服務。結果造成在優步上要用高八倍的價格才能打到車。

這種激烈的對抗,日後也成為優步推廣新品類的重要方法。

越對抗,產生的需求,意識到的問題就越強烈。

大家都在傳為什麼用優步、優步是什麼?這就起到了宣傳價值,也使得老的品類顯得過時和笨重。

沒有網絡打車,上下班高峰期在馬路邊招半個小時手也打不到車,現在在手機上就可以完成約車。這是新品類和老品類面臨的衝擊,也是你必須要面對的。

3.蘋果公司的“海盜”

蘋果公司提到了“海盜、夢想家、創新者”。“海盜”似乎跟品類創新沒有關聯,但它有一個非常深刻的淵源,美國企業家的創業精神。

1983年,喬布斯在蘋果電腦總部懸掛了一面海盜的旗,鼓勵整個團隊發揚海盜精神。

不按常規出牌,找到新的縫隙,就像鯊魚嗅到血液的味道立馬撲上去,這就是創業家精神。

喬布斯改變了我們使用電腦的方式,改變了圖形、界面和鼠標的方式,恰恰圖形、界面和鼠標不是喬布斯發明的。

創造這項技術的沒有成功市場化,結果讓喬布斯定義了個人電腦,把這些成果應用到他的品類上。

4.品類優勢

如果佔據了品類王的位置,就會得到70%-80%的市場份額或者估值。

現在世界各地任何一個消費者通過幾個簡單的步驟,就可以買到全球各個品類的第一品牌,這在過去是非常困難的。

信息進入到這個階段以後,通過搜索谷歌、亞馬遜、天貓、淘寶就可以買得到,所以品類王的位置就獲得非常大的定位優勢,這就是所謂的品類的優勢。

投資界的大佬也在講,人類創新和創意的方式是值得鼓勵的。近年受到關注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也是一個方向。

中國的獨角獸,估值10億美金的企業,近乎200家。未來這個速度可能更快,也就是產生品類王。品類王贏家通吃,而且速度非常快。

里斯先生和特勞特先生1981年提出了《定位》,這是第一次“定位”的系統說明,提到了心智的重要規律;

到2004年,《品牌的起源》首先面世,揭示了打造品牌的終極力量在品類;

1963年,里斯先生成立公司時有一個願景,要找到營銷勝敗的關鍵力量和法則,他想找到這個規律,探索這個規律:有沒有一種可能性,像飛機起飛,必須吻合空氣動力學法則等等物理學的規則和規律。

在營銷裡面,無論環境怎麼變化,無論商業環境、技術、渠道、信息傳播的速度怎麼變化,有沒有一個根本性的規律可以把握和掌控,這是當年探討的問題。

到1972年,一系列的文章充分揭示這個方法,定位。

《品牌的起源》裡有說明三個重要的點:

第一,消費者用品類思考,用品牌表達;

第二,品類是隱藏在品牌背後的關鍵營銷力量;

第三,品牌的價值,在於成為品類的代表。

在未來, 70%-80%的份額會到品類王的身上。

2011年克里夫(定位學院)面向中國企業家推出了“里斯品類戰略”課程,結合最新的成果做了分析。

什麼是品類?

品類就是消費者做購買決策時對產品和服務做出的分類。這個分類是消費者的分類,是顧客的心智。

品類就是隱藏在消費者背後的驅動力,只有實實在在的產品、服務和需求點,才能推動這個需求的產生,推動這個品牌的成長。

為什麼談品類?

《定位》裡經常談到心智模式,大意是容量有限、不易改變、容易失去焦點等等,但是我們忽略了心理學和認知學上兩個非常重要的點:心智的分類存儲、心智的有限性和無限性。

哈佛心理學系主任喬治·米勒博士曾經寫了一篇文章《神奇的數字7±2:人類信息加工能力的某些侷限》:主要觀點之一就是“信息編碼”的概念。

就是為應對複雜性,人們學會了把一切簡單化。對人、物和品牌分類,不僅是一種方便的組織方法,還是防止人們被複雜的生活吞噬的必需品。

什麼是品牌?

品牌就是成為心智當中這個品類的代表。

《思考,快與慢》的作者丹尼爾·卡尼曼也提到,“品類作為組織原則,得到大腦與認知偏差研究的支持。許多腦科學家持有相同的立場。”21世紀人類商業的進步完全是大腦認知科學的跡象,這也支持著未來商業的發展趨勢。

心智需要分類的原因是,心智需要從類別中得到東西,這個東西就是推理。顯然我們不可能知道關於每個物體的所有事情,但我們可以觀察到它的一些特徵,把它分配給一個類別,並根據這個類別推測我們所沒有觀察到的特徵。

舉兩個案例來體驗一下這個感覺。

喬布斯定義智能手機,我們市場層面接受了智能手機。關於什麼是智能手機,這個品類也需要定義。

按照營銷學觀點,最起碼四個方面對這個類進行定義:

產品大概什麼樣、定價大概什麼區間、在什麼地方賣、通過什麼傳播方式讓顧客認識到這個問題,這就叫定義品類。

通過這些方式傳達“類”的信息,雖然類的信息不可能全部被顧客接觸到,但一旦消費者接觸到,便可得到相關信息。iPhone就是對這個類進行清晰的定義。

品類在現在以及未來越來越重要,尤其是面對過度信息的刺激,瘋狂的營銷,利用傳播和各種銷售方式來推動,都會反向來刺激我們的大腦開啟品類思考的心智模式。

按照經典的定位理論來講,諾基亞是全球手機霸主,它擁有“領導者”定位,它有全球頂尖的戰略公司和諮詢公司,有很大的團隊在推動,可是為什麼短短几年全球霸主就消失了?

諾基亞的衰落就在2007年、2008年,一個扼殺它命運的產品出現了——蘋果的iPhone。

蘋果的產品不斷迭代、更新,成為移動的標榜,讓對手打不到它。一些外圍企業家分析說諾基亞缺少創新,其實不是,而是消費者以品類思考,然後再找到代表性的品牌。諾基亞的冰山在融化,蘋果的冰山在增長。

2008年蘋果排名第24位,歷經10年,2017年成為全球第一品牌,諾基亞幾乎銷聲匿跡。2017年第四季度,蘋果公司佔據全球智能機86%的利潤,最高是在2014年,達到了93%、94%,都是蘋果這一家公司達到的。

喬布斯用海盜精神,延續了他的創新,包括近幾年的iPad。平板電腦並不是iPad首先發明的,現在賣得最好的卻是iPad?因為他定義了品類,而其他人沒有。

品牌競爭的實質就是品類之爭。

二、品類戰略在國內的實踐

馬雲把大潤發收購了,大潤發的創始人說“贏了沃爾瑪卻輸給了時代”。馬化騰說“你什麼錯都沒有,就錯在太老了。”因為這個時代變化太快了。

真正的品類創新的核心不是更好,而是不同。你要有不同的公司、不同的品類、不同的產品,這三個方面加上外圍整體的塑造才能達到真正的不同。

“品類之王”不一定是最先提出創意,而是最先定義,喬布斯就是定義新品類。

我們可以從消費者感知的細微層面來定位這個品類。定位理論的優勢在於心智規律,用它來幫助你提煉和定義這個品類,進而篩選和定位。

我們經常說品牌故事,品類也需要故事。

里斯先生講,

“戰術是一個能產生成果的切入點,戰略才是對競爭對手施加最大壓力的配置方式。”

戰略非常重要的兩個點是,既要進化,也要分化。

其他案例:

  • 德邦是最新的一個案例,它建立的認知是小件快遞發順豐,大件快遞發德邦,通過認知的定位來建立。
  • 康師傅、統一的方便麵在下滑,但今麥郎2017年營收達到200億,方便麵增幅20%以上。它的芒頓小鎮的飲料今年銷售額能突破10億元,從起名字到推廣都用了品類戰略這個方式。
  • 奧克斯、美的、格力是空調的三強,奧克斯變頻空調通過聚焦互聯網佔領了這個市場。
  • 君樂寶的漲芝士啦芝士酸奶的優勢在於把產品做成品類,進行全面定義,一款產品銷售額突破10億,和新疆的天潤差異就是有沒有品類的意識。

整體來看,我們有一批這樣的企業用這個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