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6 肝,是什么肝?会泽老沙肝!

母亲的乡愁

沙肝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愁稠,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别离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读着席慕容的诗,我感受到浓浓的乡愁。

肝,是什么肝?会泽老沙肝!

在我的童年记忆中,一进入腊月,年的气息便越来越浓:杀年猪、祭灶、掸尘、贴对联门神、挂年画、铺青松席、放爆竹、吃年饭、守岁、拜年。我们这些小孩不识愁滋味,总是刚过完一个年便盼望着下一个年赶快到来,穿新衣、拿压岁钱、吃零食。

肝,是什么肝?会泽老沙肝!

随着生活越来越好,我们的家也由老宅搬进了楼房,过年的习俗也随之越来越简约现代。但无论习俗怎样改变,大年夜,我家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就是那碗沙肝。

肝,是什么肝?会泽老沙肝!

大年三十,把它与老火腿共煮。火旺汤沸的时候,整个屋内便弥漫着黄豆香、猪肝鲜、火腿香混合的特殊香味,让人垂涎三尺。这种特殊香味我至今仍无法用准确的词语来描绘。沙肝煮熟了,把它切成片,与泡肝、血豆腐拼成一个拼盘摆到餐桌上,那是一道非常地道的会泽菜。就是微小颗粒人口的感觉,不粘不硬,非常美妙,所以叫它沙肝。沙肝可可生香,难以忘怀,之于母亲,那便是家乡的味道。

肝,是什么肝?会泽老沙肝!

“回来帮我舂猪肝”,接到母亲的电话,我们一家三口赶紧回娘家。路上,孩子很好奇: “妈妈,外婆怎么每年这个时候就要舂沙肝呀?”哦,我的思绪随着孩子的提问回到了三十年前……

乐业镇阿布卡石关口,是个清秀的小山村,那是母亲的故乡。

肝,是什么肝?会泽老沙肝!

这里的“年”便是外公家的“年”,便是农村人家的“年”。临近过年了,农村人家要根据家人的属相选定杀过年猪的日子。在一个冬天的早晨,浓雾迷蒙,勤劳的人们早已开始忙碌。找一片宽展的地点在地上挖好锅洞,生火、烧水,忙的不亦乐乎。

肝,是什么肝?会泽老沙肝!

就连大门前的那棵老杏树也努力向四周伸展苍劲的树枝,仿佛要努力罩住树下早已支起的长桌。等待一切就绪,便开始杀年猪。门外,鸡鸣犬吠,猪哼马嘶、人声鼎沸,村里的男人们聚拢在一起、插科打诨,等着帮忙;院子里,女人们也不闲着,洗碗洗锅洗菜、推豆面、捏豆腐,只等着那热气腾腾的猪板油、猪血、猪肝一股脑送进来,加工成一道道佳肴。

肝,是什么肝?会泽老沙肝!

不一会儿,外公拎着热气腾腾的猪肝进来,“快,抓紧时间舂沙肝”。

肝,是什么肝?会泽老沙肝!

猪肝是众多美食中外公的最爱。于是,全家大小齐上阵,外婆把黄橙橙的黄豆面盛在大盘里,二姨弯腰在桌上认真地把猪肝切成一公分、半公分大小的小块,舅舅往盆里放猪油,加上盐、八角、草果、花椒等香料,母亲则往盆里打鸡蛋,一切准备妥当,外婆用那双粗糙但灵巧的双手把猪肝与豆面、鸡蛋、调料等拌匀,然后一点点放到石臼里,舅舅挽起袖子使劲舂。

肝,是什么肝?会泽老沙肝!

看着豆面与猪肝在舅舅的的挥汗如雨下渐渐融合,外婆和母亲、越来越筋道、外婆和母亲、二姨把它们象做土胚一样,做成五公分长、三公分左右宽的长方形状,放在簸箕里置于屋顶上与阳光亲密接触,等它晾到半干定型了,就可煮来解馋。

肝,是什么肝?会泽老沙肝!

外公则蹲在院坎上咂着旱烟、笑眯眯地看着一家人忙碌而温馨的场景,我们四、五个七、八岁的小孩也学着外公的样子,一排的蹲在那儿看热闹,又不时的嘻笑打闹。这时,太阳已从迷雾中挣脱出来,照得大地暖暖的,薄雾笼罩着小山村,错落有致的青瓦屋顶上炊烟袅袅升起。简直就是一幅美极了的山村水墨画!

肝,是什么肝?会泽老沙肝!

如今,尽管外婆已去世快20年、外公也已去世快3年,但这些年,只要母亲下令回家帮忙舂沙肝,哥哥、我和弟弟就不敢耽搁,齐刷刷的到家帮忙。其实,这是母亲为了创造机会,让一家人聚在一起共同劳作,享受一家人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一件“作品”的过程。

肝,是什么肝?会泽老沙肝!

慕然间,我明白了!母亲每年舂沙肝,那是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不单是为了餐桌上多一种菜品,更多的是寄托着她对故乡的眷恋、对逝去时光的追忆和对家人的深厚感情。尽管时光流转、世事变迁,故乡的一草一木、家人的一举一动对一个记得住乡愁的人来说,永难磨灭。

肝,是什么肝?会泽老沙肝!

“妈妈,为什么呀?”孩子的追问把我拉回到现实。我脱口而出: “这是你外婆的乡愁。”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愁,不仅仅是诗人眼中的山、水、邮票、船票……它是一切能勾起无限思念的、美好的、让人不愿忘却的事物,像极了这沙肝的味道,虽然古老,却历久弥新……

肝,是什么肝?会泽老沙肝!

文字:张延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