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3 拿什麼拯救你,“豬週期”怪圈

首先,SFA金策師研究院給大家普及一下什麼是豬週期?

豬週期指的是豬價因為供需不均衡而產生的週期性變動。不同於雞鴨的飼養週期3-6個月,豬的供給增加需要21個月。

拿什麼拯救你,“豬週期”怪圈

“供給不足→豬價上漲→養殖規模擴大→供給過剩→豬價下跌→養殖規模縮減→供給不足”的循環,造成豬價明顯的週期性波動。豬肉價格無法達到供需均衡點的根本原因是分散的養殖戶信息不充分,只能根據當前價格來決定當期補欄規模以期實現養殖利益最大化,但由於分散養殖戶無法預知市場整體供需結構,因此最終會出現“合成謬誤”——擴大養殖規模對單個養殖戶是正確選擇,但所有養殖戶都擴大養殖規模的結果就是整個市場的錯誤選擇!由於生豬養殖週期較長,個體養殖戶當期補欄產生的供給量要在一段時期之後才能體現,因此豬價便會由於豬本身生長週期的影響而呈現週期性波動。

從今年1月份第3周起,全國活豬價格持續下跌,至4月第3周,已由15.37元/公斤跌至10.87元/公斤,3個月累計跌幅29.3%。

2018年春節之後,我們明顯感覺到的是,豬肉價格的快速下降。從歷史經驗來看,儘管豬肉價格在春節之後會出現季節性的下降,但這一次2018年春節豬肉價格的下降卻更是明顯,明顯“超季節性”。 SFA金策師研究院選取春節前後各一個月的數據,然後以春節時點為T、春節價格指數為1,其他價格指數分別比上當年的春節價格,從而得出下圖發現,2018年的豬肉價格下行確實呈現了明顯的“超季節性”。

拿什麼拯救你,“豬週期”怪圈

與此同時,我們觀察到另一個重要指標:豬糧比。通俗說就是生豬價格和作為生豬主要飼料的玉米價格的比值,當生豬價格和玉米價格比值在6.0比1,生豬養殖基本處於盈虧平衡點,豬糧比越高,說明養殖利潤越好,反之,說明養殖利潤越差。

目前,豬糧比價跌破了5.5︰1,已經跌破成本線,生豬養殖開始出現全面虧損。從後期的走勢看,豬價下跌短期內仍將持續,預計今年的豬價總體處於週期性下降通道,呈低位振盪走勢。

SFA金策師研究院從更深層次來分析,養豬行業剛剛經歷了近兩年半的盈利期,特別是2016年曾經創下了每斤10元以上的高價,極大地刺激了養殖戶的擴張心理。相比中小養殖戶的擴張,真正打破生豬市場供求平衡的,還是集團化養豬企業的“強勢殺入”,直接導致2016到2017年仔豬一直處於搶購脫銷狀態,而這批豬目前正處於高產期。

通過對其經銷商的摸底估算,經過幾年的市場選擇,目前生豬養殖市場上的散戶比例下降至約20%,規模養豬場佔比40%,其中集團化企業比例上升比較快,已達到20%,另外專業養殖戶約佔40%。

拿什麼拯救你,“豬週期”怪圈

養了10年豬後,江西省高安市良牧養殖有限公司負責人範鈺明決定將剩下的3000頭肥豬全部賣掉。“年前,豬價還在七八塊錢一斤,現在已經跌到四塊錢左右了。養豬10年,不停地補欄、減欄、壓欄,與‘豬週期’糾纏了10年,現在不單幹了。”範鈺明嘆息道,從春節到現在,他每個月都要虧10多萬元。

範鈺明硬是挺過了從2009年到2011年,再從2012年到2015年上半年的兩次“豬週期”,“過去‘豬週期’一般是一年賺一年平一年虧,但在經歷了這麼多輪‘過山車式’波動後,散戶大量退出,養殖的規模化程度越來越高,抗虧損能力也越來越強。”他這樣解釋豬週期持續時間延長的原因。

誰知道,2016年下半年豬價再次下行,2017年下半年,生豬價格雖然止跌回升,但漲幅不大,範鈺明依然沒賺到什麼錢。

回想範鈺明與“豬週期”的10年博弈經歷,SFA金策師研究院認為破解“豬週期”怪圈,一要繼續推進規模化進程,促進養殖行業“自我”升級;二要完善市場預警機制,解決養殖戶信息“不對稱”問題;三要延長產業鏈,促進肉品深加工。政府在補貼鼓勵養殖業轉型升級、規模經營的同時,應通過“大數據分析”及時進行市場預警,建設高度透明的市場信息披露機制,加快生豬市場期貨平臺建設。只有建立起養殖、屠宰、銷售等一體化的供給方,延伸產業鏈,及時掌握上下游信息,養殖戶才能迅速調整生產計劃,讓生豬存欄量保持在合理區間,破解“豬週期”困局。

拿什麼拯救你,“豬週期”怪圈

為什麼要關注“豬週期”?

前些年,中國大媽買黃金在世界上出了名,但大媽們除了關注黃金,也要每天詢問豬肉價格,這是她們在菜市場裡必不可少的活動之一。不只是大媽們,政府也時時關注著豬肉價格的波動。

這主要是因為,豬肉價格是構成CPI(消費者物價指數)的一個重要指標。在中國的CPI統計構成中,僅豬肉一項,就佔比2.88%,與糧食(2.97%)、鮮菜(3.09%)、水產品(2.85%)和鮮果(2.44%)的佔比不分伯仲。但其他幾項下屬都有很多品類,只有豬肉是一枝獨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