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2 農民的營生(2)

三十年前,打工潮還沒有像今天這樣流行。每個村莊還延續著千百年來老祖宗的傳統,農民們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過著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小日子。這樣的生活,應該就是農民所期望的吧。


鄉村往事 | 農民的營生(2)

圍繞著縣城幾十裡地的農村,家家戶戶都種菜來。也許那時種菜讓大家稍微看到了一點點希望。

我們家有大姐、我和弟弟。小的時候,花不了多少錢,沒有玩具,沒有零食,經濟負擔並沒有多重。但是父母還是需要考慮以後孩子的出路。

其實,自我有記憶以來,我們家做過不少營生。聽母親說,他和父親還沒結婚時,父親和家鄉的幾個小夥子一起販花生去賣。一大早幾個人騎著自行車帶著兩大框花生去賣,賣了一段時間,沒掙到什麼錢,又開始琢磨其他的辦法。和母親結婚之後,父親還做過木匠,家裡的生活仍然沒有起色。後來,父親也和村裡的其他人一樣,賣起菜來。說起賣菜,到現在有一件事,母親說的時候還滿含心酸。

那個時候只有我大姐。大姐自小就不是讓父母省心的孩子,每天都要哭很長時間。有一次生病了,家裡拿不出錢來,父親著急上火,在菜市場賣菜,著急得說不出話來。別人問父親菜價,父親嘴裡一陣嗚嗚,什麼話都說不出來,只能用手比劃。家裡條件好一些後,說起這件事,母親是面帶笑容的,父親也聽得樂呵呵的,但是我能體會到其中的心酸。

後來孩子多起來,又慢慢長大,什麼都需要花錢。賣菜已經不能滿足我們家的需求了。父母又開始想別的掙錢的道兒。看到別人養豬好,我們家也開始養豬了,但是運氣不好,接連兩次購買的豬仔很快就死掉。看來這條路走不通。

鄉村往事 | 農民的營生(2)

那個時候農村吃麵條,都是自家準備麵粉,去有壓面機的人家加工。剛好有人要賣壓面機,父母就買了下來,我們家做起壓面的生意。那個時候我已經有記憶了,總記得每天都有人端著面盆,盛著麵粉來我們家。麵條分兩種,當時壓好端著回去現吃。母親先是和麵,然後用擀麵杖把面擀平了,再放到壓面機上。麵條分粗細兩種,根據客人的喜好進行選擇。把磨具放在下面,麵皮從上面下來被切成麵條。還有的人喜歡掛麵,把麵粉放到這裡就回家了,過幾天再來拿。母親把麵條壓好後,掛在院子裡,天氣好的話一天就可以晾乾,然後切好,用紙包上,等客人來拿。我記憶中,母親壓面持續了好幾年。但是終究只能夠零花錢。後來我們三個同時上學後,花銷就不夠了。接著,父母開始了一生中最長的營生。

鄉村往事 | 農民的營生(2)

在我們村周邊零零散散的有人家養牛,送牛奶給奶站,換取一定的報酬。剛開始還不錯,能拿到錢。我們家也開始跟著養奶牛。後來,送過一段時間牛奶之後,奶站就不好好給農民們結算了。奶站的老闆不知道從哪裡弄來很多白砂糖,得不到錢的農民只好拿這些白糖充當牛奶的錢。後來又出現一些其他東西,農民們也只能被迫接受。

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父母只好重新打算,既然養奶牛可以堅持下來,那麼還是走這條路吧。我們家離縣城很近,這真的是得天獨厚的優勢。父親盤算著把牛奶賣給城裡人。萬事開頭難,剛開始大家並不認可。後來慢慢才打開銷路,每天父親起的很早,把當天早上剛擠出來的牛奶灌到瓶子裡,然後騎著自行車就去縣城,一家一家的送。那個時候縣城普遍是6層的樓房,沒有電梯,父親就是那麼一層樓一層樓跑下來的。

後來生意慢慢好起來,喜歡牛奶的人越來越多。母親也跟著父親一起早起送牛奶。周圍養奶牛的農民也看到了這條路,紛紛效仿。等到接受的人多起來,不但早上,連晚上也一起送牛奶了。

就這樣,靠著父母一瓶一瓶的牛奶,我們姐弟三人一直從小學讀到大學畢業。弟弟畢業了之後,家裡的負擔終於輕了,父母才沒有送牛奶。

在我父母六十多年的人生中,雖然經歷了很多坎坷,但是不管經受什麼樣的磨難,父母心裡始終充滿了幹勁,想起孩子們如今的生活,心裡一直都是溫暖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