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1 宁国市质量为先品牌引领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宁国市质量为先品牌引领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近年来,宁国市将加强质量品牌建设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以“邦宁国泰、品质承载”精神为导向,坚持质量为先,坚持品牌引领,着力塑造制造业竞争优势,推动制造业迈上中高端,初步形成了以汽车零部件、电子元器件、精密铸件、新材料新能源为主的高端制造业发展格局,培育了中鼎、司尔特等一批国内竞争力较强、具备国际影响力的大企业大集团。2016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200亿元,增长11.4%;今年1—7月,实现产值141.4亿元,增长26.8%。

宁国市质量为先品牌引领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创设“三大平台”,凝聚质量品牌建设合力

一是机构建设平台

积极争创“质量强市示范市”,2016年1月成立县级质量发展局,配备74名专职工作人员。成立质量强市创建办公室,在乡村组三级建立近500人的“质量专管员、质量监督员、质量协管员和质量信息员”队伍。大力实施“品牌驱动”战略,成立由市长任组长的高规格工作领导小组,市场监管局、住建委、发改委、环保局四个部门,分别牵头产品、工程、服务、环境四大建设,将195项具体任务要求分解到20个重点单位、各乡镇街道和企业,在全市设立8个品牌建设指导服务站。建立联席会议、分级调度、信息交流等多项联动工作机制。

宁国市质量为先品牌引领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王普书记深入企业检查质量提升工作

二是政策引导平台

突出规划引领,出台《名牌战略实施意见》《商标品牌保护和管理实施意见》,构建以城市品牌为龙头、产业品牌为支撑、企业品牌为核心的品牌发展新格局。出台《质量振兴纲要》《关于开展质量强市活动的意见》《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明确建设目标任务和推进步骤,将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市”纳入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突出政策激励,制定《关于推行首席质量官制度的实施意见》《2016年品牌创建与质量提升奖励扶持政策》等文件,将质量品牌工作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逐年增长。出台市长质量奖管理办法,每年对参与标准制定、品牌争创等的企业给予不低于800万元政策奖励,2013年以来兑现质量专项扶持资金6700万元。

三是技术支撑平台

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引导企业加快自主创新,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推进产学研用合作,85%以上的规上企业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复旦大学等高校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着力打造功能完善、技术先进、全省一流的科创中心——“宁国智谷”,探索在杭州青山湖科技城设立合作窗口,建设“创新飞地”。目前,全市有2家国家级、2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家科技创新型企业孵化器;工信部电子五所赛宝实验室宁国分中心正式挂牌运营,国家级橡塑密封件产业检验检测中心、深圳华测耐磨铸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正在加快建设。

宁国市质量为先品牌引领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何田市长带领诊所专家团深入企业把脉问诊

打造“三大高地”,提升质量品牌供给实力

一是打造品牌创建高地

系统推进城市、产业、企业三个层次的质量品牌创建。鼓励企业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商标意识和质量管理意识,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强以质量和信誉为核心的品牌软实力,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在企业品牌方面:全市拥有中国名牌产品1个,中国名牌农产品1个,中国驰名商标7件,安徽名牌产品51个,省著名商标70件。在产业品牌方面:成功争创国家级橡塑密封件特色产业基地,省级耐磨铸件、基础电子元器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被评为“中国耐磨铸件之都”,核心基础零部件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成为全省首批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之一。在城市品牌方面:宁国市连续7年跻身“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连续5年跻身中国十佳“两型”中小城市,先后获评“中国山核桃之乡”“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中国十大最美城镇”等。

宁国市质量为先品牌引领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宁国市质量为先品牌引领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宁国市质量为先品牌引领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二是打造标准引领高地

引导企业加强标准化建设,以技术标准的话语权掌握市场竞争的主导权,共设有汽车橡胶零部件、耐磨材料2个专业标准化委员会。在制定标准方面:共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19项、行业标准54项,制定和发布地方标准12项;确认采用国际标准产品100件,制定和发布企业标准1137项;新增省级服务业标准化示范项目3项,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4项,农业标准化普及率为35.5%。在执行标准方面:共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4个,成功创建国家山核桃生物产业基地、4个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和1个国家级蔬菜标准园。

三是打造质量管理高地

实施“百亿产业、百亿企业、百企升级”,落实“四换四驱”,即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和科技驱动、上市驱动、物流驱动、品牌驱动。借此引导和帮助企业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培养质量管理人才、开展质量研发攻关,真正形成质量过硬、市场认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全面推行先进质量管理模式,在全市312家规模以上企业中推行首席质量官制度、建立质量关键岗位考核机制。公开征集质量技术专家117人,成立“质量流动诊所”专家团,根据企业需求和行业管理要求,实行专家问诊、个性化帮扶。持续开展“质量监管提升”示范推广行动,400余家企业通过各类质量体系认证,主要工业企业采标率和农产品监管覆盖率均达到100%。宁国市荣膺2016年度“全国十大质量魅力城市”,11家企业获得安徽省质量监管奖和卓越绩效奖。

宁国市质量为先品牌引领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优化“三大体系”,擦亮“品质宁国”地域品牌

一是监管体系日益健全

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推进企业自我保护、政府依法保护和司法维权保护三位一体的品牌保护体系建设,加大对假冒商标、名牌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保护企业自主创新和争创品牌的积极性。建立网格化质量监管体系,加强检验检测、行政执法、应急管理等平台建设,发挥质量安全协管员、监督员、信息员作用,形成“全市统筹、部门指导、属地管理、社会参与”的质量安全防控工作机制。在医院等敏感点开展质量伤害监测工作,排查安全隐患。建立旅游投诉处理系统、电子商务投诉和维权公共服务平台,及时处理投诉举报。

二是诚信体系日趋完善

出台《关于加强质量诚信体系建设的意见》,建立全市企业质量信用档案。近年来,共表彰诚信单位36家、“重合同守信用”企业109家。建立质量失信惩戒制度和“红黑名单”,将企业各类违法违规信息纳入企业信用信息系统,通过“信用宁国”定期向社会公布,在各金融机构、行业管理部门之间共享,使违法违规企业“一次失信、处处受限”。在电视、报纸等媒体上设置“曝光台”“民生365”等栏目,公开曝光制假售假、制劣售劣等行为,着力构建舆论监督网络。

宁国市质量为先品牌引领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三是责任体系日渐明晰

将质量品牌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健全工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闻媒体对质量工作进行督查,由质量强市创建办通过督查通报的形式进行反馈和工作调度。实施质量安全风险管理,建立企业重大质量事故报告和产品伤害监测制度,加强对重点产品、重点行业和重点地区的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分析评估。


分享到:


相關文章: